一、邯郸概况
邯郸,地处河北省最南端,西依巍巍太行山,东依华北大平原,邻接晋鲁豫三省,全市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857.1万人;现辖1市4区14县;城市建成区11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38.2万人,其中主城区建城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82万。
邯郸市市政府解放以后,经过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邯郸这座古老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来抓,市级领导亲自挂帅,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强化责任,明确目标,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使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与辐射能力进一步扩大。
截止2001年底,城市日供水能力达55.4万立方米,自来水普水率达100%,日处理污水能力20万立方米;市区人均拥有道路10.2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汽车8.5标台;城市燃气气化率达到96%;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0%;城市现有广场20个,小游园45个,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6.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2%;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园林城市,新建垃圾卫生填埋场一座,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2001年荣获全省城市容貌环境卫生金奖。
今日,漫步邯郸街头或登高远望,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笔直的道路,优美典雅的绿色环境,繁华热闹的都市街景,舒适方便的住宅小区………充满生机与活力。邯郸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冀南大地。
二、邯郸的历史发展
邯郸历史悠久。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到商代,作为商王朝的“离宫别馆”,早期城市逐渐兴起;春秋时期,是晋国的重要工商业城市;战国,作为赵国的都城,曾历经八代国君,达158年之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雄踞中原,使邯郸进入了鼎盛时期;秦统一中国后,为天下三十六郡治所之一;西汉时期,与洛阳、淄博、宛、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而走向衰落,邯郸以南的邺城开始崛起,曹操建都邺城后,励精图治,逐鹿中原,构筑了三分天下必有其一的政治格局;
此后邺城又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隋唐以后,邺城被焚为废墟,代之而起的邯郸东部的大名城,唐朝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宋朝为京都开封的陪都,也是宋、元大名路,明、清大名府,民国大名道的治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一直是黄河以北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邯郸是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
1945年10月邯郸解放,1956年10月邯郸市,峰峰市合并。1993年7月邯郸地区与邯郸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今日是晋冀鲁豫地区中心城市、全国“较大的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北纬36°10’至37°2’,东经113°30’至115°28’。西依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北距省会石家庄150公里,离首都北京450公里。邯郸市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
邯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各等级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是连接晋冀鲁豫四省的交通枢纽。
历史风韵
邯郸市地势西高东低,是太行山隆起与华北平原沉降区之间的过渡带。大致以京广铁路为界,东部地区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西部为侵蚀剥蚀地形,山脉、丘陵、盆地相间,河谷辗转穿越,地表形态差异很大。境内最高点是太行山中的老崖寨主峰,海拔1898.7米;最低点是曲周县五间房村,海拔仅32.7米。
三、邯郸经济
邯郸是一个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并举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在冶金、电力、煤炭、纺织、陶瓷和建材等方面是中国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也是邯郸工业支柱。机电、电工、食品、轻工、医药等也具有相当规模。
交通:邯郸市地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省交界处,自古就有“南北要冲”、“九省通衢”之称,现今交通更是四通八达,运行便利。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106国道、107国道纵穿南北;邯长铁路(邯郸-长治)、邯济铁路(邯郸-济南)和309国道、邯临公路、邯大公路横贯东西,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96公里,公路密度达49.05/百平方公里;邯郸机场是全国大型民用直升机场,并在扩建中。目前邯郸已形成了公路、铁路和航空立体化交通网络,是华北地区贯通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通讯:邯郸是京广通讯网络枢纽。
全市交换机容量达73.23万门,电话普及率为56.5部/百人,全市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实现了国内国际直拨。全市有电子化邮政支局65处,绿卡工程实现了省内联网。
电力:邯郸电网是河北省供电系统中供电量最大的供电网络,现有邯郸热电厂、马头发电厂、一五零发电厂等大型企业4家,总装机容量126万千瓦。在建的国家“九五”重点项目邯峰电厂规划容量240千瓦,一期建设规模132千瓦可望在近期完工,届时不仅可满足邯郸的电力需求,还可以覆盖整个河北东南部。
水利:邯郸境内有大小水库共计80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4座,总库容量15亿立方米。岳城水库是邯郸境内最大的水库,其防洪标准达两千年一遇。邯郸境内有海河、卫河、漳河、沁河、滏阳河等7条河流流过,境内河流总长度约1800公里。多年来,邯郸还兴建了多处防洪、防涝、灌溉、发电、水土保持的水利工程,大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邯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
矿山冶金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邯郸冶金矿山管理局是国家冶金部大型企业,年产铁矿石300多万吨,精铁粉230万吨。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管理好、效益高、全国闻名。
机电业:现有部级骨干企业8家、部级重点企业5家。拥有许多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如:汉光优美复印机、新兴铸管、宇康农用车等。
纺织业:具有很强的实力,以棉纺、印染、针织为主,兼有色织、丝绸、毛纺、服装等门类,总规模居河北省第二位。现有企业47家,纱锭67万枚。拥有雪驰牌服装、红菱牌棉布、红宝石牌筒纱等名牌产品。
陶瓷:源远流长,唐宋时期这里就有了著名的磁州窑,如今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陶瓷综合产区。邯郸陶瓷集团总公司年产日用瓷3.17亿件、工业2000万件,产品行销世界60多个国家。邯郸日用瓷形成了以黄(象牙瓷、华玉瓷)、白(白玫瓷、强化瓷)、青(青花瓷)、黑(花釉艺术瓷)为主要特色的现代风格。
建筑安装业:实力雄厚,现有职工19万人。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建成了一批高质量样板工程。邯郸市建筑总公司第二建筑公司曾在新唐山建设中创小区优质工程而文明全国。
四、邯郸市博物馆
邯郸市博物馆建筑群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邯郸市博物馆坐落在市区中心中华大街中段,与“赵武灵王丛台”相望,气势雄伟壮观。馆址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展厅使用面积5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上、中、下三层,高达26米。内设大小展厅15个,可举办各种类型陈列展览。馆前广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主馆建筑与广场上的苍松翠柏、花坛绿地、流水喷泉及象征邯郸腾飞的现代城市雕塑交相辉映,构起一道绚丽多彩的人文艺术景观。
1、历史沿革。
邯郸市博物馆前身为1968年12月26日建成的“******思想胜利万岁邯郸展览馆”,隶属于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1971年更名为“邯郸地区展览馆”,隶属邯郸地委宣传部。
1980年7月,改为“邯郸地区博物馆”,由邯郸地区文化局管辖。1984年5月,移交邯郸市,隶属市委宣传部,更名为“邯郸市博物馆”。1987年5月改属邯郸市文化局管辖。邯郸市博物馆现隶属邯郸市文物局,经费完全依靠市财政拨款。目前馆内设有办公室、征集保管部、陈列部、宣教部、保卫科、技术资料部六个职能部门。现有职工39人,其中副研究员4人,馆员6人,助理馆员6人,中高级工18人。
2、陈列布局。
邯郸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邯郸市博物馆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使命。邯郸市委、市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发展博物馆事业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1987年投入10万元布置“邯郸出土文物展览”;1994年投入500万元进行了博物馆维修改造的“启新工程”;2000年又投入1800万元对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其内容为:布置博物馆总序厅及《磁山文化》、《赵文化》、《东魏茹茹公主墓》、《磁州窑》、《邯郸百年》、《邯郸市城市建设规划成就》六个专题陈列和博物馆馆址建筑维修、展厅扩建、文物库房修建。展厅扩建后建筑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基本上可满足举办各类展览的要求。
(1)总序厅。博物馆一楼大厅北、东、南三面墙壁装饰有三幅大型壁画:正面(东壁)一幅(100平方米)为气势磅礴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两侧壁画(共计120平方米)分别反映磁山文化生活场景(北壁)和“六朝故都”邺城的魏晋文化风貌(南壁)。壁画由河北省原美协主席、省美院院长王怀骐教授设计,为锻铜工艺,是目前国内较大的室内锻铜壁画。
大厅中央有一组以赵王陵2号墓出土的战国青铜马为原形创作的三匹3米高的青铜奔马群雕,与背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融为一体,象征“开拓、改革、奋发向上”的赵文化精神。
(2)《磁山文化》陈列。8000年前,磁山浮现出邯郸第一抹文明的曙光,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代表,早于仰韶、龙山文化,在考古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楼西北厅(324平方米)布置有《磁山文化》陈列。展厅东壁为一排铝合金通联橱,陈列石磨盘、石磨棒、支架陶盂、家鸡骨、炭化粟、炭化胡桃等文物标本110件,展线长32米。陈列内容分为: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渔猎采集与饲养、原始艺术与信仰四部分。展厅中央放置“磁山文化”遗址沙盘。西北角有反映磁山人生活场面的半景画式的景观,再现了磁山人磨粟、制陶、养鸡、打猎、播种等活动场面,并将磁山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也融合进去。通过文物标本、文字、照片、图画及大型景观突出展示以小米文化、家鸡蓄养、原始制陶、原始艺术、胡桃种植为代表的磁山文化的丰富内涵。
(3)《赵文化》陈列。赵国为战国七雄之一,邯郸是赵国的都城,“赵文化”是邯郸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已成为“改革”的象征,极具现实意义。
二楼北大厅(324平方米)和东北厅(188平方米),陈列内容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分为:赵国政治军事改革(胡服骑射)、赵国经济、赵国礼乐制度、赵王世系、赵国疆域、赵国城建、赵氏王陵、汉代赵地封国、汉代邯郸城建等几大部分。在展厅南侧及东、西两拐弯处布置一排橱窗式通联橱,展线约45米。陈列青铜马、金牌饰、玉片、编钟、编磬、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等战国、汉文物精品约200件。东北厅的东北角复原了邯郸齐村出土的战国殉葬东马坑。
(4)《东魏茹茹公主墓》陈列。今磁县城南和西南漳河与滏阳河之间的平原、西岗一带分布着古代陵冢100余座,为“东魏北齐皇陵”,198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魏北齐皇陵出土的彩绘兵马俑数量多、规模宏大,国内罕见。
在新建的后楼二楼展出东魏北齐皇陵之一——茹茹公主墓,陈列墓葬出土的按盾武士俑、萨满法师俑、兵马俑、东罗马金币等珍贵文物标本约600余件;依展厅西壁布置一排橱窗式通联橱。靠展厅东壁复原制作一座按比例缩小的景箱式剖面墓室,通过艺术手法复原封土、券顶、内墙壁为特征的墓葬结构,以墓室、墓道壁画为背景,墓道及墓室内排列的彩绘小兵马俑军阵气势恢弘。墓室内加射灯,强调视觉效果,营造墓室氛围,使观众身临其境,去领略昔日北朝兵马军阵的威武雄壮的气势,欣赏精湛的壁画艺术。
(5)《磁州窑》陈列。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自北朝至今,绵延千载,始终没有断烧;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现代仍跻身全国八大瓷区之列。
磁州窑研究是一项国际性学术课题,日、英、美、加、韩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学者研究磁州窑,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磁州窑》专题陈列内容以磁州窑历史发展顺序为纲,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为目,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全面展现磁州窑从北朝至今一千多年间产生、发展、繁荣的艰难历程,昭示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描绘瓷都总体文化面貌。该陈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力争成为全国精品陈列。
陈列内容为:序厅、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建国后五个部分。计划占用博物馆二楼南半部南过渡厅(149平方米)、西南厅(324平方米)、南厅(324平方米)和东南厅(188平方米)四个展厅,面积近1000平方米,展线约200米,展出各时期磁州窑珍贵文物约450余件。展线分配:序厅占16米,北朝隋唐部分占25米,宋金元部分占80米,明清民国部分占50米,建国后占30米。
宋金元为磁州窑鼎盛时期,是陈列中的重点部分,占据西南厅后半部分和南厅前半部分,展出文物标本约300件。此部分包括在西南厅西南角(约35平方米)创作一处反映宋代磁州窑窑场环境、作坊场景及瓷器制作传统工艺等情况的大型半景画景观。
明清民国占据南厅的后半部,展出文物标本约200件。展厅东北角布置一处具有明清地方特色的民居,包括堂间、卧室,能够形象地反映磁州窑瓷器陈设、使用情况。
东南厅计划布置现代磁州窑瓷器,包括仿宋艺术瓷、大众日用瓷、瓷板壁画、现代艺术瓷等几部分,展出标本约1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