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必读的历史经验大全集(超值金版)
3064500000040

第40章 一刚一柔,活得逍遥自在(2)

中国人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行规。比如说做官就绝对要奉守清廉的原则,从一开始就要做好承受清贫的思想准备,就像曾国藩家训“八不得”中的一条“为官要清,贪不得”一样。如果做官开始的动机就不纯或慢慢变质,企图以权谋私或权钱演变,那这个官就绝对当不好、当不长了。为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诚行天下,以诚求发展,绝不会耍狡诈、欺骗之伎俩,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像韩国因商业楼倒塌而产生的震惊世界的惨案,便是因为韩国的建筑承包商在建造大楼时偷工减料;像中国生产鳖精厂家的秘密彻底被揭露,是因为生产鳖精的厂家生产的竟是没有鳖的鳖精,他们都犯了行商的大忌。

再说圆,做人要圆融。这个圆融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而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随波逐流,对别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需要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至高境界。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圆的可塑性最强。

这圆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强自信,心态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面想,凡事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人着想,人的弱点皆能原谅,即便是遇见恶魔你也能道高一丈。

当然也不乏有人为了某种利益和目的不惜敛声屏息,不惜八面讨好,不惜左右逢“圆”。但这种圆和那种圆绝对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圆”的背后是虚伪和丑恶。

任何成功的后面都包含着牺牲。如果说有人能做到外圆内方的话,那也肯定包含了许多的牺牲。比如说做事要方,做事要有规矩、有原则,那就意味着许多事不能做、许多事又非要做,也就意味着会得罪许多人、惹恼许多人,意味着要舍弃许多利益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如中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为了这种原则,他惨死在风波亭。

做人圆融,就会有牺牲,有时要牺牲小我;有时要忍辱负重,忍气吞声;还有更多的时候要承受屈辱、误解,甚至来自至亲至爱的人的伤害。如明明你在履行一种神圣的职责,别人却以为你好大喜功;明明你是深谋远虑,他却认为你是哗众取宠。

小牺牲换来小成功,大牺牲换来大成功。能做到“方”“圆”并用的,同时又不感到那是一种牺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为了“方”“圆”去承受牺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愿牺牲也做不到“方”“圆”的是不成功。

方圆之道蕴藏了成功之道,掌握了做事为人的方圆之道,成功离我们就很近了。

历史经验

有方有圆,百事不难,为人处世既要坚持原则性(即“方”),又要保持灵活性(即“圆”),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取得成功。

简单的一个微笑是一种无敌的语言

小王说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在一家窄小的老式餐馆里,只有几张长条餐桌。所有来就餐的客人都坐在一起。而跟小王一样早已习惯拥有私人空间的人们,现在要和一群陌生人同桌用餐,都觉得十分别扭,不知所措。大家都不自在,不是装着看过期的报纸,就是盯着自己的餐具,只怕稍微一偏头就会被怀疑有窥探他人隐私之嫌。

饭菜一一上桌了,大家吃饭都十分小心谨慎,不敢冒犯别人的“空间”。小王心中暗自懊恼:难道我的晚餐就要在这么沉闷的气氛中度过吗?

终于,小王鼓起勇气拿起放在桌上的咸盐罐——餐桌上的唯一的一个盐罐,递给旁边的一位女士,微笑着对她说:“我觉得这菜有点淡,您或者您旁边的客人需要盐吗?”她看着小王愣了一下,但立刻露出笑容,向小王轻声道谢。

在给自己的菜加完盐以后,她便继续把盐罐传给了下一位客人。而不知什么时候,胡椒粉罐和醋罐也加入了这个“公关”的行列,餐厅里的气氛也随即热闹起来。一顿饭还没吃完,全桌的人都已经像老朋友一样谈笑风生了,而大家之间的冰层,也被一只小小的盐罐轻而易举地打破了。

其他桌上刚刚进来的客人,看到这里这么热闹,都以为是全家人来聚餐呢。

当小王旁边那位女士告诉他们究竟怎么回事的时候,所有人都开心地笑了起来,而邻桌上的一位小男孩儿举起一只盐罐,问旁边不认识的小女孩儿,你要加盐吗?更是惹得大人们为他鼓掌。

整个餐厅仿佛变成一个大型的家庭聚会,老板也笑眯眯地想要加入,还告诉大家,本来以为这种同桌吃饭的方式,已经不被大家所接受,正准备换一批新的小桌椅呢,现在看来,真是没有必要。

大家都纷纷赞同,还提议每周都搞一次新朋友聚会,以增进感情。

历史经验

无论你在什么地方,无论你在做什么,人与人之间,微笑是一种最为简单、普及的语言,她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因而在与人交往时,记住带上你的微笑,如此轻松的付出,却会给我们的人脉王国带来无穷的好处。

到什么庙,烧什么香

“对症下药”不但可以讨对方欢心,更能在非常时候免除性命之灾。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魏明帝知道后,要治他结党营私之罪。许允的妻子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意思是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告求饶。

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最了解我的同乡,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处罚。”

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他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制的任官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所说的话的绝好例子。

历史经验

到什么庙里烧什么香,是一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同的庙有不同的神,不同的神有不同的爱好,真正懂得“敬神”的人,就会各个准备,投其所好,而不会“一视同神”,对不同的神烧同样的香。这种“一刀切”的方法,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汉的做派,容易造成“张冠李戴”的情况。

本来这个“神”喜欢这个,你偏偏送去那个,这样肯定会让“神心不悦”。

不要中了谄媚者的温柔一刀

胡人安禄山出生于营州。幽州长史张守首先发现他武勇善战,让他做军中的战将。但是在一次与奚、契丹的作战中安禄山打了败仗,张守追究他的战败之罪,决定将他处斩。行刑时,安禄山大叫:“杀我安禄山,还有谁能破契丹?”

张守决定派人把安禄山送到长安,请唐玄宗处置。玄宗因为急需用人就赦免了安禄山。安禄山口齿伶俐,又善于阿谀逢迎。平日,从将相到宦官,不论尊卑,他都要进行笼络。遇有机会便设宴相请或行贿送礼以取悦于人。因此,唐玄宗听到的是对安禄山的一片赞美之声。于是,唐玄宗在温泉官初幸杨玉环的第二年,擢升安禄山为营州都督。

安禄山利用自己的胡人身份,故意以装疯卖傻来骗取玄宗的宠信。有一次,玄宗引他与太子李亨相见。安禄山对太子故意直立不拜。左右催他行礼,他却故作糊涂地反问:“臣为藩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什么样的官?”玄宗信以为真,便告诉他太子是储君:“朕百岁之后,传位于太子。”

安禄山这才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谢罪说:“恕臣愚钝,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罪该万死。”玄宗见此,特别对他的淳朴坦诚赞许不已。

安禄山当上了都督以后,更加卖力。同时,由于他在边疆又立下了战功,于天宝元年被封为平卢节度使。天宝四年,他又大破奚和契丹,兼任御史大夫,后又兼任河东节度使。

安禄山是个大腹便便的大汉。有一次,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问:“爱卿的大肚腹内,到底装满何物?”

安禄山答道:“并没有什么稀奇之物,这里满装的都是对陛下的赤胆忠心,故而如此庞大。”玄宗爱其应答机敏,大加赞赏。

细心的安禄山很早就发现了杨玉环对玄宗的影响力,所以他想方设法要取得杨玉环的信任。

一次安禄山看到玄宗和杨玉环并排坐在一起。他首先向杨玉环行礼拜见。

玄宗一见,面露愠色,责其无礼。

安禄山坦然答道:“如陛下所知,臣乃胡人。胡人之礼,总是以女为先。

所以臣依胡俗,先朝拜国母。国母乃是大唐的母亲,臣得以拜见如此花容月貌的国母,实在是荣幸之至。”杨贵妃听后心花怒放,玄宗也随之放声大笑。于是,安禄山又趁机说:“臣请为国母跳胡人之舞,为国母遣怀。”然后,他就做出滑稽的姿态,开始为杨玉环跳舞。

在杨玉环的请求下,玄宗把长安御苑的永宁园赐给安禄出作为他的私邸,又让他与杨家一族的杨国忠等人结成兄妹之谊。安禄山却不满足:“臣冒昧奏请,容臣将美丽的国母娘娘,奉为臣的母亲。”

听安禄山这样说,唐玄宗并不责怪,反而觉得安禄山是个值得宠信的人。

于是玄宗笑呵呵地问安禄山:“莫非这也是胡人的习俗吗?若奉贵妃为母,朕又是你的什么人?”

“此事何须臣再奏明,臣本是陛下的赤子。”就这样,安禄山成了杨贵妃的养子。

由于得到了玄宗的特殊批准,身为杨玉环“干儿子”的安禄山可以自由地进出除了皇帝和宦官们才可以出入的地方。唐代有“三日洗儿”的风俗,小孩生下三天之后,母亲要给他洗澡。天宝十年(751)正月三日,亦即安禄山过罢生日的第三天,杨贵妃为安禄山作“三日洗儿”。

安禄山为了让杨贵妃高兴,不仅让她给自己洗澡,洗完后还躺在杨贵妃用锦绣料子特制的大被服中,让宫女们抬着他在庭院中转来转去。

玄宗听说此事后,责备安禄山太过分了,安禄山笑嘻嘻地说:“陛下所言甚是,虽是母后,这样戏耍孩儿,也未免太过分了。”面对安禄山的嬉皮笑脸,玄宗哭笑不得。

安禄山凭借着与杨玉环的裙带关系,赢得了玄宗的宠信,也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天宝十四年,他发动叛乱,攻城略地,直逼长安。玄宗不得已,带着杨玉环及其他人逃往西蜀避难。途中,士兵杀死杨国忠,并逼迫玄宗在马嵬坡把杨玉环用白绫绞死。

历史经验

谄媚者以奉承吹捧为手段,满足对方的虚荣心。如果自己本身不能以一种健康的心理来抵制甜言蜜语,难免会陷入谄媚的泥潭。奉承吹捧不同于发自内心的真诚赞扬,它是为利己而誉人的。奉承者常常是不顾事实,没有是非标准的,在吹捧者的口中,真的死人变成假的。因此,在成长的岁月中要分清谄媚背后的真实意图,洁身自好,才不至于让自己迷失,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蓄势待发,见机而作

221年,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的劝说,为了夺回荆州,亲率蜀国大部分人马,对东吴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孙权得知后,几次派人去向刘备求和,都遭到拒绝。在这之前,东吴大将周瑜、鲁肃和吕蒙等都已先后去世了。孙权不得已,只好任命年轻的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5万人马去抵抗刘备。

吴国文武官员对陆逊出任大都督都表示怀疑,担心他不能胜任。为了提高陆逊的威望,孙权当着百官的面对陆逊说:“朝廷里的事由我主持,外面打仗的事由你负责。”然后把自己佩带的宝剑交给陆逊,接着说:“哪个不服,由这剑说话!”百官听了,都默不作声。

陆逊辞别孙权,带着水陆两军来到前线。

这时候,刘备已进抵犹亭,沿路扎营,绵延几百里。吴国将领请求陆逊赶快出兵迎击刘备。陆逊说:“刘备此番东下,气势正盛,且占据高处,我们很难攻破。如果出师不利,便会挫伤士气,所以不如布置防御,等待时机。”将士们听了,嘴上虽没说什么,心里却认为陆逊胆小,个个脸上都流露出轻蔑的神色,暗笑他的懦弱。

陆逊拍拍宝剑,又道:“我虽是书生,但有责任更好地完成主上交给我的重大使命。如有不服,上方宝剑伺候!”

之后的日子里,蜀军多次挑战,陆逊总是置之不理。尽管刘备一次次挑战,陆逊就是没有上当。

两军相持半年之后,盛夏季节来临,天气异常炎热,蜀军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气,叫苦连天。刘备只得让水军离船上岸,和陆军一起,在树林的茂密之处,扎下互相连接的40多座军营,等到秋凉后再向吴军大举进攻。

陆逊看到了蜀军战线拉得过长,兵力分散,士气低落,认为进行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了。一天,他召集大小将士,宣布了出兵破蜀的计划。经他前前后后一分析,将领们都佩服他有远见。

为了使反攻有把握取得胜利,陆逊先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对蜀军的一个营寨进行了试探性攻击,虽然吃了点亏,却找到了克敌的办法,那就是用火攻。

当天晚上,正值风猛。陆逊命所有的士兵每人手持一把茅草,里边藏上火种,向蜀营发起攻击,霎时火光冲天,蔓延开来。吴军乘着火势,奋力杀敌,接连攻破了蜀军40多座营寨。

陆逊一举打败了连营几百里的蜀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历史经验

陆逊能忍,一方面忍受内部将领对他的轻视和不理解,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刘备的挑衅故作不知,这中间需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但他更明白时机未到,任何轻举妄动都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旦时机成熟,陆逊一举爆发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做事的风格让人敬佩。所以时机尚未成熟时需要隐忍,要有承受一切压力的勇气和执著。而等到时机成熟,却要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