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必读的历史经验大全集(超值金版)
3064500000030

第30章 方圆之间学会变通(1)

有一个敌人不算少,有一百个朋友不算多

有一位国王在领兵跟敌国作战时,遇到顽强抵抗。战争异常残酷,持续了几个月之久。

一次,敌方将领想出一个“擒贼擒王”的计策——派一位武士行刺国王。

这位武士骁勇机警、行动敏捷,他躲开岗哨,想从马棚偷偷溜进国王的卧室。

不料,国王的马非常通灵,见有异客人侵,便嘶叫起来。这个情况是武士事先没想到的,他拿不准应该杀马灭口、继续冒进,还是脚底抹油、赶紧开溜。

国王听见马鸣声有异,估计出了情况,手持宝剑出来察看,发现了刺客。

他一声招呼,卫兵们便蜂拥而来,向刺客扑去。武士知道此番性命难保,想举刀自刎,却已经来不及了,被卫兵们捆得结结实实,扔在地上。

这时,卫士长跑过来,一面向国王自责疏于防范之过,并请示如何处置这名刺客。

国王走到武士身边,厉声问:“你是来偷马的吗?”

武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含含糊糊答应一声,心里却想:我是来取你性命的,怎么说我偷马呢?

国王回头对侍卫长说:“这家伙一定是来偷马的。现在是战争时期,老百姓都很穷,想偷马卖钱,情有可原。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急忙说:“不能放!他明明是来行刺的,不是来偷马的,应该将他就地正法。”

国王说:“他明明是个偷马贼,为什么说他是刺客呢?我看他也是一条好汉,一定是迫不得已才干这种小偷小摸的事。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无奈,只好把刺客给放了。

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们都称颂国王心胸宽广、爱惜人才。各地的勇士如潮水般涌来投奔他,他的军队实力大增,很快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后来,国王统一了北方各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这位国王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历史经验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量。《圣经》说:“原谅你的仇敌。”这并非道德说教,而是经验之谈,因为原谅仇敌可能带来很大好处。但是,原谅仇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我们很难克制自己的仇视心理;另一方面,在操作上很难做得恰到好处——带着鄙视、不屑心理予以原谅,反而成为新的仇恨的苗头。

懂得尊重“老前辈”

战国时候,蔺相如本来是赵国一名宦官的门客,地位低下,因为偶然的机会才为赵王所知。赵王派他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此以后,他接连被提拔,简直比坐直升机还快。最后官拜上卿,名字排在老将廉颇之前。这下廉颇很不服气了,说:“我是赵国的将军,有攻城野战、保卫国家的汗马功劳,可是蔺相如仅仅靠耍嘴皮子立了一点儿功,他的爵位却在我的上面。况且,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原来不过是太监总管手下的一个舍人。我同一个出身低贱的人担任同样的职务,实在是一种耻辱,而且现在还要我做他的下手,这简直让我受不了。”他对外扬言:“我如果碰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了这些话后,总是避免和廉颇见面。每次朝会的时候,蔺相如常常假托有病,不愿和廉颇争位次的先后。后来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地看见廉颇来了,蔺相如立即命车夫把车子掉转方向躲避,门客对此不解。

蔺相如对自己的门客说:“其实我哪是怕廉将军啊,我是为了国家着想啊。

现在强秦之所以不敢发兵来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我和廉将军两人还活着。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之所以忍辱退让,是由于我首先考虑到国家的患难和安危,而把个人之间的仇怨摆在次要地位的缘故。”

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毕竟是个正直的人,感到很惭愧,觉得自己的境界实在太低了,于是真诚地负荆请罪,两人终于和解。

历史经验

初涉职场的年轻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妄自尊大、心高气傲,这在职场里是要不得的。职场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种踏实沉稳的实干精神,更何况年轻人在“老前辈”面前呢?要在职场丛林里生存并发展,一定要先学会尊重“前辈”。

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管仲与鲍叔牙以及召忽三人很要好,决心在事业上互相合作。他们曾经一起做过生意,但他们更想合作治理齐国。

当时齐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一个叫小白。召忽认为公子纠是长子,一定能继承王位,因此对管仲和鲍叔牙说:“对齐国来说,我们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条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继承王位,那干脆我们三人一同辅佐公子纠吧。”

管仲说:“这样等于吊死在一棵树上。万一公子纠没继位,我们三人不是都完了。国中的百姓都不喜欢公子纠的母亲和公子纠。公子小白自幼丧母,人们必定可怜他。究竟谁继承王位很难说。不如由一个人侍奉公子小白,将来统治齐国的肯定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这样,不管哪一个当了齐王,我们当中都有功臣。这样我们便可以相互照顾,进退有路,左右逢源。”于是他们决定由鲍叔牙去辅佐公子小白,由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

后来,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两个人都日夜兼程地朝京城赶,结果狭路相逢,管仲拈弓搭箭,一箭正中小白的腰带,鲍叔牙急中生智,立刻叫小白装死,小白采纳了这个计谋。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便从容地陪公子纠回国继位。不料公子小白已先回国当了国王,成了齐桓公,鲍叔牙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但鲍叔牙并没有忘记旧情,他立刻在齐桓公面前说情。再加上管仲素有贤名,齐桓公不但没杀他,反而让他当了宰相,协助自己干出一番霸主的事业。

管仲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考虑问题。如果当时管仲三人全辅佐公子纠,那么一旦公子小白掌权,他们三人就都没命了。在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绝不能够将所有“赌注”都压到一处。

历史经验

凡事不可做绝,留有余地才能给自己留条后路,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看问题也不能只看到眼前顺利的局面,而看不到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

一厢情愿地去处理问题,那样很可能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而无法自拔。

人在矮檐下,必须要低头

韩世忠和岳飞、张竣都是宋高宗时的抗金名将。秦桧因岳飞多次阻挠他与金国议和,又屡次出言攻击他,心生怨恨,便罗织罪名把岳飞逮捕入狱,害死于风波亭。

岳飞死后,韩世忠知道自己也难容于秦桧,便上奏章请求解除自己的枢密使一职,秦桧便顺水推舟授他一个闲散的官职。

韩世忠赋闲之后,口不言兵,每天骑驴携酒,泛游西湖,许多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名震天下的韩元帅。

韩世忠的部将旧属路过杭州时,都来拜访老帅,韩世宗却拒而不见,平时更不和军中大将通消息,以免被秦桧罗织成罪名。

秦桧害死岳飞后,对韩世忠也是恨之入骨,恨不能也如法炮制地把韩世忠置于死地。然而他没想到害死岳飞的民愤会如此之大,自己也感到很害怕。他见韩世忠口不言兵,又和军队断绝往来,也不再出言阻挠自己与金国议和,既无威胁也无妨碍,便放过了他。

以韩世忠的忠义和抗金之功,秦桧万不会放过他,若和秦桧争斗,只会白白赔上自己的性命。这个时候只能低下头来,避开深为昏君信赖的奸臣秦桧,才能得以自保。

历史上,这样在矮檐下低头的能屈能伸者有很多。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唐国公李渊多方树立恩德,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

有一天,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觐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

“会死吗?”

、王氏把这个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

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历史经验

俗话说:“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人在一生中总会有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处境。顺风好行船,逆境难为生;位高好成事,位卑难做人。

但历数古今中外得大成之人,无不是善处逆境的智者。他们能屈能伸、能俯能仰,从不把自己看得比别人更高贵。这恰恰显出了一种做人的风范。

不要让个性害了性命

汉献帝建安初年,曹操考虑派一个使者到荆州劝说荆州牧刘表投降。孔融推荐很有才能的祢衡出任使者。曹操叫人去把祢衡喊了来。祢衡来后,按例行了礼,曹操给祢衡安排座位。祢衡仰头向天,说:“天地虽然这样宽阔,为什么眼前连一个像样的人都没有呢?”

曹操说:“我手下有几十位能人,都是当代英雄,凭什么说没有人呢?”

祢衡又笑了一声:“那就说给我听听吧!”

曹操说:“荀攸、郭嘉、程昱见识高远,前朝的萧何、陈平都不如他们。

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猛无敌,过去的岑彭、马武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吕虔和满宠替我主管文书,于禁和徐晃担任我的先锋官。夏侯悖是天下的奇才,曹子奇是世上的福将。这怎能说没有人呢?”

祢衡大笑道:“阁下全讲错了,这些人我都认识。荀攸只能看坟墓;程昱仅能开开门;郭嘉倒还可以读几篇辞赋;张辽在战场上只配打打鼓,敲敲锣;许褚也许能放放牛,牧牧马;乐进和李典当个传令兵勉强凑合;吕虔不过能给人家磨磨刀,铸几把剑;满宠是喝酒的能手;于禁是打砖的泥水匠;徐晃只有杀猪、提狗的本事;夏侯悖是一个仅能保全性命的将军;曹子奇被人称为只知道要钱的太守,其余的都是饭袋、酒桶而已!”

这时,张辽在旁边,听到祢衡这样狂妄,公开侮辱大家,气得抽出宝剑要砍,被曹操止住。张辽恨恨地问曹操:“这个家伙讲话这般放肆,为什么不让我杀他?”

曹操笑笑说:“这个人在外面有点虚名,我今天杀了他,人家就会议论我容不得人。”

曹操没有杀祢衡,而是派祢衡出使荆州,命他说服刘表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