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必读的历史经验大全集(超值金版)
3064500000028

第28章 在韬光养晦中保护自己(1)

漫长的迂回道路有时是成功的最短途径

公元前265年,赵太后刚执政不久,秦国便发兵前来进攻,于是赵国求救于齐国,但齐国提出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相救。赵太后舍不得小儿子,坚决不允:“从今日起,有谁再提用长安君做人质,我就往他脸上吐唾沫!”

有一天,左师触龙要面见赵太后,赵太后知道触龙一定是为了劝谏此事而来,于是她便准备痛骂他一顿。不想触龙慢条斯理地走上前,见了太后才说:

“老臣的脚有毛病,行走不便,因此好久未能来见您,我担心太后的玉体违和,今天特地来看望。最近您过得如何?饭量没有减少吧?”

太后答道:“我每天都吃粥。”

触龙又说:“我近来食欲不振,但我每天坚持散步,饭量才有所增加,身体才渐渐好转。”

赵太后听触龙不提人质的事,怒气渐渐消了。两人于是亲切地聊了起来。

触龙向赵太后请求道:“我的小儿子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爱他,恳求太后允许他到宫中当一名卫士。”

太后马上问触龙:“他几岁了?”

触龙答:“十五岁。他年岁虽小,可是我想趁我在世时,赶紧将他托付给您。”赵太后听到触龙这些爱怜小儿子的话,深有同感:“真想不到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呀!”

触龙说:“恐怕比你们女人还更甚呢!”触龙见时机已到,就说:“老臣认为您爱小儿子爱得不够,远不如您爱女儿那样深。”

触龙进一步解释道:“父母爱孩子,必须为孩子作长远的打算。想当初,您送女儿远嫁燕国时,虽然为她的远离而伤心,可又希望她的子子孙孙相继在燕国为王。您为她想得这样长远,这才是真正的爱。”

太后信服地点了点头。触龙接着说:“您如今虽然赐给长安君许多土地、珠宝,但若不使他有功于赵国,您百年之后,长安君能自立吗?”

太后终于同意给长安君准备车马、礼物,送他去齐国当人质,并让他催促齐国出兵。长安君到达齐国不久,齐国就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触龙说服赵太后,便是运用了迂回策略。

此外,清朝著名雄辩家纪晓岚也很善于驾驭语言。

有一次,乾隆想开个玩笑考验纪晓岚:“爱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臣领旨!”

“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跳河。”

“好吧!”

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可能去死,于是静观其变。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道:“爱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纪晓岚回答。

“此话怎讲?”

“我来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浮上来对我说:‘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你应该先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的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也不迟啊!”’乾隆听后,‘指着纪晓岚笑道:“好一个巧舌如簧,真不愧为纪晓岚。”

历史经验

有些事情,如果正面出击,硬碰硬地去面对,不但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迂回出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在毫不损害对方面子的同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指出对方的不足和无理之处,让他折服,

要想不被苍蝇叮,就不要做有缝的蛋

唐朝的杨慎矜沉毅有才干,深得唐玄宗赏识,被封为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

但右相李林甫、御史中丞王珙等人却很嫉妒杨慎矜,怕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一直虎视眈眈地图谋除掉这个政敌。

李林甫不是科举出身,文化素养与学识均十分低劣。李林甫的表弟、太常太卿姜度添了个儿子,李林甫兴发,手书贺词:“闻有弄獐之喜……”错将“弄璋”写成了“弄獐”。贺喜的客人见了,一个个都掩口而窃笑。李林甫的学识浅薄,使他对文士产生一种本能的敌视。

杨慎矜生性豪爽,喜爱结交朋友。他还非常迷信,相信逢凶化吉之说。他家祖坟的守墓人告诉他,墓园里的草木似乎在流血。杨慎矜听后非常不安,认为这是不吉的征兆。此时一位叫史敬忠的术士对他说,祈禳可以免祸。

因此,他就在自家的后园大办法事。罢朝归家,杨慎矜就坐在丛棘之上,驱祸求福。就这样做了几十天的法事,据说坟里的树木也不流血了。

为了感谢史敬忠,杨慎矜将家里的一个婢女明珠送给了他。后来,明珠又被史敬忠献给了杨贵妃的妹妹八姨。有一次,八姨带着明珠进宫,被唐玄宗看见。他对明珠的美丽非常惊讶,问八姨从何处得来。八姨说原是杨慎矜家的婢女,近日送给了史敬忠。

玄宗又问:“史敬忠是何等样子的人,值得杨慎矜送这样的美人给他?”于是明珠就把杨慎矜听史敬忠的话在家里祈禳避祸的事详说了一遍。玄宗对这种荒诞行为十分不满。

后来,玄宗又把这事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正担心杨慎矜有可能升任宰相,便与王珙密议借机除掉杨慎矜。他们唆使人告发杨慎矜自以为是隋炀帝的子孙,私蓄图谶,秘行邪法,潜谋大逆,妄图恢复隋朝。

听说杨慎矜意图恢复隋朝,玄宗更为震怒,下令马上逮捕杨慎矜,并命刑部尚书肖隐之等人共同审理此案。又命京兆府士曹、著名酷吏吉温前往东都洛阳收捕杨慎矜之兄少府少监杨慎余,以及其弟洛阳令杨慎名,还叫吉温到汝州捕捉史敬忠。

史敬忠与吉温的父亲本是至交,吉温幼小时,史敬忠常常抱着他玩。吉温抓获史敬忠后,将他押往长安。快走到骊山温泉时,他命人对史敬忠说:“杨慎矜已经招认,识相一些,将谋反实情供出,你就能活;不招出谋反之事,你将死无葬身之地。如今说还来得及,到了骊山温泉在皇帝面前,你再哀求招认可就来不及了。”

史敬忠在吉温的逼迫下,只得坐在路边的桑树下写了招状,内容正合吉温之意。此时,吉温才高兴地以子侄之礼拜见眼前这位披枷戴锁的长辈,嬉皮笑脸地说:“大人莫要见怪!”为了得到“图谶”,李林甫又派殿中侍御史卢铉、御史崔器几次抄检杨慎矜的家,但都没有搜到。最后,卢铉只得制造一个谶书,藏在袖中,再领人到杨家搜索。他们翻箱倒柜,终于在一个极秘密处“查获”了那张要命的谶书。卢铉还用极其残酷的刑罚拷问传说与杨慎矜共解图谶的太府少卿张珙,但张珙挺住了,什么也没有说。

由于李林甫、王珙、卢铉、吉温等人的罗织、刑讯,被捕诸人不得不诬服。

定案以后,玄宗下诏令杨氏三兄弟自尽,家中男女流放岭南,史敬忠重杖一百,流放远郡。

历史经验

身怀其玉,本身是一件幸事。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就变成了不幸。杨慎矜的死就说明了这一点。古人曾主张要韬光养晦,藏锋露拙,因为这样才能消灾灭祸以保全身。即使现在身处顺境也要学会谨慎,因为谁也无法预知以后会发生什么事。

过错也可以拯救自己

一般来说,靠起兵造反最终登上王位的人,最担心的莫过于功臣的势力过大且得人心。基于这种心理,刘邦难免对手下强将猜疑嫉恨。

刘邦是个猜忌心极重的人,诸将如淮阴侯韩信等,无一不受到他的猜疑和嫉恨,有的甚至被迫走上了谋反的道路。就连与他交情最为深厚的萧何,也因屡屡受到猜忌而终日战战兢兢。韩信被杀害之后,萧何因功进位为相国,加封五千户。群僚都向他道贺,只有当年的东陵侯召平一脸忧愁地对萧何说道:

“您将从此惹祸了!”萧何大吃一惊,忙问原因。

召平答道:“主上连年出征,亲冒矢石,只有您安然地居守都中,不必遭受兵革之劳,现在反而得以加封食邑。这在名义上是看重您,而实际上是对您不放心。您想,韩信有百战百胜的功劳,尚且被杀,难道您的功劳能赶上韩信吗?”萧何急忙问道:“您说得很对,不过有什么计策能让主上对我放心呢?”

召平道:“您不如不接受主上的这次加封,再把家里的私财全部拿出来,交给主上,充做军需。这样才有可能免祸。”

萧何点头称是,照此办理后,果然讨得了刘邦的欢心。在讨伐英布期间,萧何仍然留在关中督运粮草。刘邦屡次问押运粮草的官员,说相国近来都在做些什么事情。押运官答称他无非是抚恤百姓、筹办粮草军械等,刘邦听了,默然不语。

押运官回到关中后,把这一情况报告了萧何,萧何也猜不透深意。一天,他偶然与一位幕僚谈起此事,幕僚却叹气摇头:“您不久可就要被灭族了!”萧何一听,大惊失色,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幕僚又说道:“您位至相国,功居首位,此外不可能再给您加封什么了。皇上屡次问您在做什么事情,显然是怕您久在关中,深得民心,一旦乘关中空虚,号召百姓起事,据地称尊,就会使主上无处可归,前功尽弃。现在,您不察主上的意思,还要孜孜不倦地为百姓操心,这是徒增主上的疑忌!疑忌越深,祸来的也就越快。在这种情况下,您不如多买田地,而且要逼着百姓们贱卖给您,使得民间诽谤您,怨恨您。这样,主上听说之后方能心安,而您也可以保全家族了。”萧何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当即采纳施行。

押运官回到前线后,把萧何因强买民田而致谤议的情况报告了刘邦,刘邦果然很觉宽慰。不久淮南平定,刘邦回都养伤,到萧何前来问疾时,才把谤书交给萧何,放心地让他自己处理这事。

历史经验

萧何懂得放低姿态,自污而保全其身。虽然这有损自己的功臣形象,但总比丢掉性命要好上很多。我们为人处世,如果一旦有“功高盖主”之嫌,那就有必要学习萧何,自己损害自己的形象,以求平安。

保持沉默,除非发言比沉默更有价值

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平定了一场叛乱,将叛乱领袖判处死刑。

行刑的当天,叛乱者被套上绞绳,但他把绞刑架的绳索挣断了。在当时,这样的情况被认为是天意赦免。叛乱者站起身来,十分得意地喊道:“俄国人连制造绳索也不会,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尼古拉一世本来已经签署了赦免令,但听到他这么一说却突然改变了决定:

“让我们用事实来证明一切吧。”于是他收回了赦免令。第二天,叛乱者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裂。

少说话多做事是所有人应该遵循的原则,因为言多必失。遵循这一原则会让人受用无穷,个人的利益甚至是性命会因此而得以保全,个人的威望也会因为沉默而得到提升。

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宫廷里,贵族和大臣为了国事经常争执不下,而路易只在一旁静静地聆听,脸上挂着难以猜测的表情。等到最后,路易看着他们不动声色地说:“我会考虑的。”然后就走开了。

路易十四是个寡言少语的人,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朕即国家”,简洁明了又富有气魄。其实路易十四年轻时曾经以长篇大论而闻名,沉默寡言是他后来自我克制和修养的结果,别人反而会因为他的沉默而张惶失措。说得越多,自己的秘密和真实想法泄露得也就越多。路易深谙此道,他牢牢地抓住对手的把柄,在需要的时候就一针见血地狠狠打击他们。

路易十四的缄默使周围的人诚惶诚恐,任他摆布。圣西蒙描述他说:“没有人像他一样懂得如何抬高自己的言辞。他创造了差异,威望也因寡言而得到了提升。”

历史经验

有时候,说得越多就越显得平庸,越让你没有思考的余地,也越有可能说出愚蠢的话来,而沉默寡言远比长篇大论有效。因为说的比做的少,必定会让你看起来更加成熟和有魅力,你的沉默会让他人不自在,他们想要知道你在想什么,甚至事后还会推敲你的每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