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魅力女人气质何来
3061000000038

第38章 女人,创造富贵人生(4)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共有华侨、华人3千万,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布全球。然而,赵小兰进入美国白宫成为地位最高的华裔女官员却是唯一的一个。她犹如美籍华裔中的一朵奇葩,给人以清新和自豪之感。女性朋友们,也许你没有赵小兰那样的天赋与智商,取得不了像她那样的成就,但是只要你尽力而为,同样会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9.极具传奇色彩的女记者

意大利的法拉奇是极具传奇色彩的女记者。她尖锐泼辣的问话,穷追不舍的追踪采访,使她名闻世界。她采访过******、霍梅尼、卡扎菲、基辛格……

财富,是她手中的传奇

女人,不一定就是弱者,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

奥里亚娜·法拉奇是位喜欢和世界风云人物打交道的女记者,她在采访过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之后,引起了白宫的一场轩然大波;还是她,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曾经使执拗有名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威风扫地,使越南“总统”阮文绍痛哭流涕,使前伊朗国王巴列维当她的面表示要摒弃女色……

法拉奇的风云人物访问记,以其内容的深刻、广泛、新颖、曲折为人们所称赞,以其提问尖锐、大胆、泼辣、正中时政为人们所叹服,新闻界把她的这种风格独特的访问方式称之为“法拉奇式访问”。

法拉奇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她曾经写过几本畅销书,其中描写她已故丈夫生平事迹的纪实小说《一个人》,轰动了整个意大利,在短短两年内,发行量达到了150多万册,创造了意大利近年来畅销书的最高纪录,这在意大利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法拉奇虽然没有得到过大学毕业文凭,却得到了文学博士的桂冠,多次荣获新闻奖和畅销书奖。

她成功了。在她身后,留下一串艰难奋斗的足迹……

1930年6月29日,法拉奇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城。

幼年的法拉奇聪明、伶俐,还有一个爱钻牛角尖的脾气。她的脑袋里装满了许多离奇古怪的问题:花儿为什么会开呀?它为什么会放香气?没有脚的虫子为什么能走路呀?……她问起来就没个完,有好多次当着客人的面使妈妈陷入尴尬的境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脑子里装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意思。她对社会这本大书发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几乎每天晚饭之后,她都要就一些社会时政问题和家里人争辩两三个小时。

法拉奇的倔脾气用在学习上就成了顽劲。她曾经在医科学校学习,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使得同学们常常嫉妒她。不过,最终她还是不曾悬壶成业,因为她在16岁那年突然对新闻写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给报刊投稿连连得中,她认定自己的素质更适宜从事新闻工作,于是断然弃医从文,闯入了新闻界的大门,在《欧洲人》杂志社当了一名记者。

法拉奇这一大胆而倔强的选择,使她的老师和同学们既惊讶又惋惜,但是他们知道,凡是法拉奇认定了的事,就一定非干到底不可。

叱咤新闻界的女人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20来岁的年轻姑娘想在新闻界立住脚,并且打开一个局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法拉奇硬是凭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韧劲和非凡的勇气,拼杀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在事业的道路上跋涉是艰苦的,而要拼搏一番,就要付出更多的汗水,甚至付出血的代价。

法拉奇为了尽快地胜任工作,她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她博览群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学、军事等方面的书籍。在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上,更是花费了很多心血去钻研。她把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灵活运用于采访实践中,工作大有起色,很快得到了主编的赏识和器重。但是,这些成绩远远不能使法拉奇满足,她不只是想在新闻界立住脚,她要走向世界,做一个对人类和平事业有贡献的出色记者!她一面坚持不懈地学习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一面潜心钻研人物的采访艺术。这些都为她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许是命运之神看中了这个倔强而勤奋的姑娘,一个难得的机会终于来了。

50年代初,《欧洲人》杂志社派法拉奇赴越南战场进行战地采访。到了战场上,法拉奇昼夜不停地采访,有时为了能得到一条消息,她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她发回的报道新颖、及时、准确,赢得了新闻界的普遍赞誉。紧接着,她又先后到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前线、中东战争前线以及拉丁美洲的****地区进行采访,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报道。

后来,法拉奇在谈到她的采访体会时说:“采访就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为了进行访问,我是拼了命干的。”是的,法拉奇的事业是拼杀出来的,战斗的生活磨砺了她,给她本来倔强的性格又增添了大胆、泼辣、敏捷、果敢等特点,使她渐渐具备了采访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所需要的独特素质。

“政治访问之母”

60年代末,法拉奇开始在《欧洲人》杂志上发表世界领袖人物访问记,她所撰写的访问记别具一格,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内容真实,情节曲折,人们对此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法拉奇采访的突出特点,就是开门见山、先发制人。她认为这样便于掌握主动。比如,在她采访69岁的伊朗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时,为了获准采访,她耐着性子,按照******教规,跣足不履,身披******妇女的长纱在门外等候。霍梅尼一到,她当即一把掀掉了罩在头上的长纱,并对霍梅尼说:“先生,我要告诉你,你是伊朗的新沙皇。”这一举一言,把霍梅尼气得火冒三丈,然而他又不得不在这位外国女记者面前克制住自己,还要听她讲这“新沙皇”的来由。

在采访利比亚元首卡扎菲的时候,卡扎菲有意怠慢这位在他看来是大名鼎鼎而又尖辣刻薄的女记者,竟让法拉奇干等了两个小时。法拉奇自然免不了要回敬他一下,当她终于等到会见时,她气愤地把一本书投在卡扎菲秘书的头上,然后指着卡扎菲身边的警卫人员质问卡扎菲:“上校,如果群众那么热爱你,那你为什么还需要这么多保护你的人呢?”又是一举一言,干脆利落,镇住了卡扎菲,惊呆了秘书。

当然,法拉奇也有回旋的战术,她一旦拉开了“战幕”,就会自如地控制住局势,使整个访问顺利地进行下去。法拉奇认为,访问是否成功往往决定于访问者是谁,而绝不是被访问者是谁。

法拉奇的访问记每每被报刊发表以后,多会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她的访问记《亨利·基辛格》发表之后,竟使这位声名赫赫的美国前国务卿陷入了非常窘迫的境地,其原因是基辛格在接受法拉奇采访时,讲了这样几句话来说明他成功的原因:“因为我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美国人特别喜欢这一点,美国人喜欢独来独往的骑马者,喜欢只身进入城市和乡村的骑马牧者……”他把自己比作是美国人的崇拜者,把美国政府的一切功劳归己所有。为此,基辛格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攻击。白宫高级官员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狂妄的吹牛。”新闻报界谴责基辛格轻率、傲慢,有些报刊还登出了漫画和基辛格脚蹬马靴、头戴大沿帽的照片,并在下面注明“亨利,孤独的骑马牧者。”最使基辛格难堪的是,尼克松气恼得拒绝见他,以至于他亲自登门求见时也被拒之门外。基辛格曾经异常懊恼地说,他同法拉奇的会谈,是“生平最愚蠢的一件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法拉奇非常强调访问记的真实。访问时,她总是随身携带一只袖珍录音机,采访过后,自己再逐字逐句地抄录下来,用自己最娴熟的意大利语写成访问记,然后再译成英文。这样就避免了在英美国家的一些报刊上发表时的错译。

法拉奇把写人物访问记看作是自己工作中最大的乐趣。她奔波于世界各国,采访那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风云人物。10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于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除了前边提到的人物外,她还曾经采访过约旦国王侯赛因、沙特石油部长亚马尼、埃赛俄比亚国王海尔·塞拉西、以色列前首相梅厄夫人、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卡里略等30多位显赫于世的风云人物。法拉奇自称是“政治访问之母”,至今无人敢与她争衡夺位。

访问******

1980年8月,法拉奇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北京。法拉奇的这次中国之行,是专门来采访中国领导人******的,她要向世界上关心中国和希望了解中国的人们,打开一扇天窗。

8月21日,******同志高兴地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访。

法拉奇—进门就笑着对******说:“******先生,首先请您接受我对您生日的祝贺。”

“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同志显然是把自己的生日忘记了。

“不错,******先生,我从您的传记中知道的。”

“既然你这样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不应祝贺我啊!我已经76岁了,76岁是衰退的年龄啦!”

“******先生,我父亲也是76岁了,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一个衰退的年龄,他会给我一巴掌呢!”

两个人都笑了起来。访问在融洽而轻松的气氛里展开,他们像久别的朋友一样无拘无束地促膝谈心,探讨着中国和国际上的大事。法拉奇非常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对******和******的评价,对“**********”的看法,对斯大林、赫鲁晓夫的看法,毛主席纪念堂是否要拆掉,中国对越南和柬埔寨的态度,中苏关系以及当前的国际形势等等。

这些问题现在听起来有的已经变成了旧闻,但在当时,******所谈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一条轰动世界的“号外”新闻,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法拉奇和******同志的两次谈话一共4个小时,接触到20几个相当尖锐的问题。******同志的坦率和老练给法拉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法拉奇不愧是一位能和杰出政治家纵论天下大事的能手,不愧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政治访问专家。请记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女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