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笑话中的心理学
3057500000033

第33章 爱情心理学(1)

◎ 坦白——男人选择貌美的女人,女人选择值得托付的男人

一对青年男女刚从结婚登记处领证回来,他们在路上交谈着。

男人得意地说:“亲爱的,你真美!不过出于良心,现在我得告诉你,上次我领你来我家里看的那套红木家具,以及华丽的摆设,我都是向别人家借来的。”

女人说:“没关系。出于良心,我现在也得如实告诉你,刚才登记证上写的是我姐姐的名字。”

男人大吃一惊:“是上次在你家看到的那个令人讨厌的丑八怪吗?”

女人:“千万别再这样称呼她了,她现在是你的妻子啦!”

趣评

在婚姻市场上,男人的身价取决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女人的身价则与她的长相正相关。

笑话中的心理学

与女性相比,男性在生理、心理上占据着更大的优势。这种性差优势造成了男性自强、自立的心理,导致他们在选择结婚对象时,在潜意识里只是把女性视为自己的附属物。他们不是很在乎女性所拥有的身外之物,而是更加看重女性的外貌和身材,倾向于选择能够吸引自己的女性为终身伴侣。女性形体方面的吸引力在男性择偶中尤为重要,男性更多使用性吸引标准,常把女性的形体魅力放在第一位。

除了外表条件外,男性还钟情于具有良好性情的女性,贤良淑德的女性能容易让男性喜欢自己。这是因为,女性的天然性情是婚姻的生活现实性和感情稳定性的基础,是缔结良缘的可靠保证。男性在考虑婚姻时,除了希望伴侣能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外,还希望对方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有助于事业发展的家庭环境。

女性在选择结婚对象时,与男性的择偶标准截然不同。女性对于婚姻多存在托付心理,认为自己的幸福完全操纵在未来夫婿的手里。由于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所左右,女性在择偶时,总是会谨慎考虑男性所拥有的外在之物,看其是否能为自己提供相对不错的经济保证。其次,男性的****具有冲动型与不稳定性的特征,这对维护家庭的稳定非常不利。为了降低家庭瓦解的风险,女性还会慎重考虑男子的思想道德,希望能够拥有忠诚的爱人和安定宁静的家庭。

对于婚姻,女性一般都抱着“投资”的心理。她们放眼未来,衡量双方的关系比较现实,对于夫妻间的感情契合度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女性会选择与喜欢的人谈恋爱,但转身之后,却嫁给一位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男性。

◎ 哪一部分——爱情的起源:追寻“完美之我”

一天,丈夫在专心看书,而妻子则在一边看电视。这时,电视屏幕上出现一对恋人,男人对女人说:“亲爱的,我一直把你当成自己的一部分。”

妻子听后,很受感动。于是,她对专心致志的丈夫说:“喂!你看,电视上的那个男人多么浪漫,你什么时候把我当做你身体的一部分了?”

丈夫非常厌烦妻子看电视机还干扰他看书,就毫不理会。

“喂!我在问你呐!到底我是你身体的哪一部分呀?”

丈夫不耐烦地回答说:“盲肠!”

趣评

“我一直把你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这并不只是男女之间的浪漫之语。对于真心相爱的男女而言,这一话语隐藏着爱情产生的秘密。

笑话中的心理学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也就是说,每个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的“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通常,“分析型”者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感性”部分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显性人格”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极大的关系,但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例如,男性成长过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分便被深深压抑到潜意识中变成“影子人格”。

当在人群中,一个人发现了一个具有自己“影子人格”的异性时,看到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的(或已经潜抑、消逝的)人格特质,便会产生一种欢喜雀跃的感觉。例如,一个“分析型”的男人遇到了一个“感性型”的女性时,便会感觉被自己深深隐藏的“影子人格”重见天日,好像有一股活泼新鲜的生命力从外界注入,以致被对方深深吸引,认为对方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真命天女”。这个异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线生命契机,使自己尘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见天日,得到露水滋润,与自己“显性人格”整合,发展出一个较完全、较成熟人格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对于“完整之我”的追寻。

然而,人要找到一个“完整之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个体要付出不菲的代价。因此,恋爱的男女当经历了蜜月期的热恋后,常常会不断爆发冲突,发现对方具备很多自己所无法容忍或不赞成的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这便需要双方经历一个感情的“磨合期”。只有通过“磨合期”的考验,他们的爱情才算真正修成正果了,也就是说,彼此共同发展出了一个“完整之我”。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每个人在爱情征途上所寻找的都是另一个自己,一个具有自己“影子人格”的未来伴侣。

◎ 媒婆理论——般配是亲密关系的普遍法则

杰克是一位优秀的商人,有一天他告诉他的儿子——

杰克:我已经为你选好了一个女孩子,我要你娶她。

儿子:我自己要娶的新娘我自己会决定。

杰克:但我说的这女孩可是比尔·盖茨的女儿喔!

儿子:哇!那这样的话……

在一个聚会中,杰克走向比尔·盖茨——

杰克:我来帮你女儿介绍个好丈夫。

比尔:我女儿还没想嫁人呢!

杰克:但我说的这年轻人可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喔!

比尔:哇!那这样的话……

接着,杰克去见世界银行的总裁——

杰克:我想介绍一位年轻人来当贵行的副总裁。

总裁:我们已经有很多位副总裁,够多了。

杰克:但我说的这年轻人可是比尔·盖茨的女婿喔!

总裁:哇!那这样的话……

最后,杰克的儿子既娶了比尔·盖茨的女儿,又当上了世界银行的副总裁。

趣评

杰克儿子的婚姻显然是一种门当户对的亲密关系。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婚姻关系不存在真正的爱情,但是即使是真正的爱情,也符合般配的原则。

笑话中的心理学

当一个人通过婚恋机构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时,一般会得到潜在约会对象的背景资料。然而,面对很多的备选对象,人们会倾向于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呢?答案是外表对自己较有吸引力的约会对象。在已经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的外表吸引力水平是相似的,他们的长相是匹配的,这种现象便是关于爱情的般配现象。

般配现象说明,一个人为了成功地建立亲密关系,多半会追求与自己相似的伴侣。这种心理特征可用公式表示为:

值得拥有的程度=外表的吸引力×被接受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对于其他条件相同的备选对象,人们多半会追求外表有吸引力的伴侣。不过,如果一个人虽然拥有较有优势的外在条件,但却意识到对方根本不喜欢自己,便会退而求其次,选择那些不那么有外在吸引力、却喜欢自己的人。

当然,有的人会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亲密关系并不符合般配原则。例如,他们会提出这样的反例:一个20多岁的美艳女子嫁给了一个老态龙钟的亿万富翁。其实,这种亲密关系模式正体现了般配原则——女子用美貌换取金钱,富翁则用金钱换取美貌。亲密关系中的般配并不只是关乎外表的吸引力,而是适用于更广泛的领域,财富、权力、健康、智慧和长相一样,都可以被视为人们在婚恋市场上所拥有的资本,每个人用自己的资源交换对方的资源。例如,一位有着不错收入的较有身份的男士多半会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孩,这便是一种般配现象。

亲密关系中存在的般配原则导致人们喜欢与自己相像的人,有着相似背景、个性、外表吸引力和态度的人们更有可能彼此吸引。

一些爱情的信徒也许会反对般配观,认为这种“门当户对”的观念是对爱情的侮辱。他们信仰没有任何条件的爱情,觉得这种爱情是超越了任何外在之物的圣洁之情。然而,般配原则是一个普遍的规则,大多数的爱情都逃不脱这样的逻辑,即使王子和灰姑娘也是如此——王子与灰姑娘显然是“门不当户不对”的,但是灰姑娘拥有让人垂涎的美貌,她的美貌正好与王子的财富和地位相匹敌。从根本上来看,这也是一种般配选择。

◎ 溜冰鞋——爱情态度理论:爱情是一个人对

另外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

一天,上帝接见了刚来天堂报到的三个人,并根据他们在人间对妻子的忠诚程度,发给他们在天堂的交通工具。

第一个人是个花心大萝卜,经常出去寻花问柳,上帝发给了他一双溜冰鞋。

第二人时常出去找情人,上帝发给了他一辆自行车。

第三个人对妻子从一而终,上帝给了他一辆劳斯莱斯,并提名他为天堂的榜样。

上帝接见完这三个人后,第三个人开着他的劳斯莱斯兴高采烈地回去了,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则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穿溜冰鞋的人在半路上遇见了开劳斯莱斯的人,只见他靠在车旁放声大哭。穿溜冰鞋的人问道:“你得到了一辆车,还哭什么啊?”

“不是,我看见我妻子了!”

“看见妻子你哭什么?”

“她……她穿着一双溜冰鞋!”

趣评

对于建立亲密关系的双方而言,面对不忠是极为痛苦的情绪体验,因为人们对于爱情的态度便包含着“排他和独占”的成分,不忠的行为显然背叛了爱情的本质。

笑话中的心理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鲁宾(Zick Rubin)曾在20世纪70年代给出一个关于爱情的定义。他指出,爱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它是各种人际关系中最深层次的情感维系,不仅包含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而且还包括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的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鲁宾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将其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在爱情研究领域,鲁宾是第一个通过客观的心理量表来测量爱的研究者。对于浪漫关系的界定,鲁宾将其描述为“爱”和“喜欢”,人们常说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充其量只是一种“喜欢”。鲁宾认为“爱”有以下3个特征:接纳、信赖(affiliative and dependent need);提供帮助(predisposition to help);排他、吸收(Exclusiveness and absorption)。“喜欢”的特征则为:赞许的评价(Favorable evaluation);尊敬(Respect);相似的感觉(Perception of similarity)。

为了客观地研究爱情,鲁宾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等,从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最终建立了“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通过两相比较,鲁宾发现“爱情”与“喜欢”有本质的差别。在其建立的“爱情量表”中,“爱情”包含如下三种成分∶

(1)亲和和依赖需求。

(2)欲帮助对方的倾向。

(3)排他性与独占性。

对于身处爱情关系的恋爱者而言,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对方的移情别恋了。产生这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由爱情的本质决定的——爱情天生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不论是婚姻关系中出现了“叛逃者”还是“第三者”,忠于爱情的那一方都会感到自己的婚姻关系受到了威胁,为了让自己远离痛苦,或者威逼“叛逃者”回到自己的身边,或者心灰意冷地放弃已经变质的爱情关系。

◎ 有备无患——爱情观类型理论

3个女店员在讨论,如果一个人在遭遇海难后,愿意和哪种男人生活在荒岛上。

“我愿意和一个会谈天的人在一起。”第一个说。

“是不错。”第2个说,“可我愿意和一个会打猎和会烹饪的男人在一起。”

第3个笑着说:“我要和一个妇产科医生在一起。”

趣评

爱情也可以被分门别类,第1个店员选择了“依附之爱”,第2个和第3个店员则选择了“现实之爱”。

笑话中的心理学

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经由文献收集及调查访谈两阶段的研究,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6种形态。

****之爱:这种爱情所建立的基础是理想化的外在美,是一种罗曼蒂克的、充满激情的爱情。

友谊之爱: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稳定的爱。

游戏之爱:将爱情视为一场让异性青睐的游戏,恋爱者并不会投入真实的情感,常走马灯般更换对象,只在乎曾经拥有,而不在乎天长地久。

依附之爱:恋爱者对于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现实之爱:恋爱者着重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让自己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得到回报率较高的爱情。

利他之爱:恋爱者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只追求爱情,对于对方的回报没有任何企图。

◎ 假装是夫妻——SVR理论:为什么婚姻爱情的坟墓

火车上,一男一女萍水相逢,他们共处同一个卧铺车厢。虽然刚开始感觉有些尴尬,但是到了晚上困意袭来时,他们都各自睡着了,男人睡在上铺,女人睡在下铺。

半夜,男人被冻醒了,他叫醒了下铺的女人:“对不起,我在上面冻死了,能不能麻烦你给我再递一条毯子上来?”

女人看着那个男人,一副脉脉含情的样子,用温润的声音说:“我有个更好的办法,让我们假装是夫妻,怎么样?”

男人顿时愣住了,但随即满心欢喜地说:“好啊,太好了,那么现在我们怎么做?”

女人在铺上转了转身,面朝车厢壁,说:“你自己不会去拿呀!”

趣评

对于婚姻,笑话中的男人将妻子定义为行使夫妻义务的人,但女人显然不是这么定位的。她将自己视为被丈夫呵护、帮助的一方,又怎么会去为男人拿毯子?

笑话中的心理学

关于爱情,伯纳德·默斯坦在1987年提出过“SVR(stimulus- value- role)理论”,即“刺激-价值-角色理论”,这种理论以阶段的观点来诠释爱情。伯纳德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以双方接触的次数多寡来看,可以分为“刺激(stimulus)”、“价值(value)”、和“角色(role)”三个阶段。

刺激阶段:双方第1次见面后便进入了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双方互相吸引,迸发激情,感情主要建立在外在条件上,如被对方的长相和身材所深深吸引。

价值阶段:一般而言,双方大约第2~7次的接触,便属于价值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探求双方价值观和信念的相似——这成为他们情感依附的主要决定因素。

角色阶段:通常双方大约第8次以后的接触,便开始进入角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对对方的承诺,主要建立在个体的角色扮演上,即伴侣们发现他们在为人父母、事业、居家等方面是否存在一致的观点。

虽然Murstein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要经过刺激、价值和角色三个阶段,但在阶段性发展过程中,每个因素并不是绝对独占的,只是在每个阶段中,各有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