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笑话中的心理学
3057500000023

第23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3)

又一天的早晨, 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问候道:“ Good moring sir!”然而让陈阿土大跌眼镜的是,服务生大声回答道:“我叫陈阿土!”

趣评

不论陈阿土和服务生模仿对方的问候语是出于什么动机,但可以推测的出,陈阿土和服务生对彼此的好感度都会增加。

笑话中的心理学

“变色龙效应”是指人们经常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姿势、怪癖和面部表情的心理学现象。通过实验,心理学家巴奇和查特朗识别了“变色龙效应”表现出来的部分肢体语言,他们进而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模仿了他人的手势或者身体姿势,人们往往会更喜欢这个人。

巴奇和查特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78名被试者坐下来分别与一名实验者进行交谈。在交谈时,实验者故意改变交谈中的习惯动作,如露出更多的笑容、与被试者进行频繁的面部接触、脚部不停地摆动等。

结果发现,被试者确实会不经意地模仿实验者的习惯动作。心理学家发现,在所有的被试者中,面部接触的比例上升了20%,被试脚部摆动的比例上升了50%。

继而,巴奇和查特朗便想验证“模仿是否能增进好感”这一观点。于是,他们又做了第二个实验,78名被试者被安排在一个房间与另一名实验者(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就一张照片分别进行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实验者会主动模仿一部分被试者的肢体语言。当交谈结束后,心理学家让被试者对实验者的好感度和交流的顺利程度做出评价。

结果显示,针对好感度和交流顺利程度两个方面,被模仿者给实验者打出了6.62和6.76的平均分数,而未被模仿者提供的平均分数只有5.91和6.02。实验说明,人们的确更喜欢那些模仿自己身体语言的人。

“变色龙效应”属于一种社交互动中的温暖回应。实验表明,大多数人确实会在交谈中不自觉地模仿对方的身体语言,而且还会从这种模仿行为中无端受益,因为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模仿自己的人。

◎ 结婚礼物——瀑布心理效应: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汤姆夫妇刚结婚不久。一天,他们的朋友海伦到他们家来做客。在吃晚餐时,海伦不小心弄断了一根叉子,汤姆安慰海伦说:“海伦,不要太在意,那套餐具只是便宜货。”

这时,妻子却大声说道:“谁说的,那是海伦送给我们的结婚礼物啊!”

趣评

汤姆本来是为了安慰海伦,但是当妻子发言后,可以预见的是,海伦的情绪非但很难平复,反而会变得更加恶劣。

笑话中的心理学

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比较平静,但信息被接受后却引起了不平静的心理,从而导致态度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瀑布心理效应”。正如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样,上面相对比较平静,下面却浪花飞溅。

“瀑布心理效应”与古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道理相似,一个人只是无心地说了一句话,但是却使他人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轻则引起对方的反感,重则给自己引来灾祸。

《史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平原君赵胜的邻居是个瘸子。一天,这名邻居一瘸一拐地到井台上打水,平原君的小妾正好看到了这一幕,她忍不住对邻居的身体缺陷讥笑了一番。这位邻居非常生气,于是便找到平原君告状,要求平原君杀了这名小妾。平原君十分犹豫,觉得小妾虽然言语失当,但罪不当死。这名邻居便劝说道:“大家都认为平原君尊重士子而鄙贱女色,所以士子们都不远千里来投奔您。我不过是有些残疾,就无端遭到您的小妾的讽刺、讥笑。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请您为我做主。否则旁人会认为您爱色而贱士,从而离开您。”最后,平原君被邻居说服了,毅然决然地杀了这名小妾,并亲自登门向邻居道歉。

小妾在取笑邻居时,肯定不会想到这一举动会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这便是“瀑布心理效应”阐述的道理——你为某个行为付出的代价与你的动机无关,而与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密切相关。这便警示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懂得一些禁忌,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例如,不以他人的隐私为谈资,不主动问及他人的伤心事,拒绝使用带有人身攻击的幽默,避免谈论涉及宗教信仰的话题,尽量不要评价他人,等等。

◎ 夜归——跷跷板互惠原则: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一天深夜,一位年轻女子经过一家精神病院时,突然后面传来“哇”的一声。女子扭头一看,一个一丝不挂的男子正在向她追来。女子吓得拔腿就跑,后面的男人紧追不舍。谁知前面是一条死胡同,女子万念俱灰,跪在地上哭着哀求道:“你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只求你不要杀我。”男子狡黠地笑了笑说:“真的?那现在你开始追我。”

趣评

由于男子追赶过女子,便要求女子回头追赶自己,这一荒谬的行为恰好体现了人际互动中的“跷跷板互惠原则”。

笑话中的心理学

丹尼斯·雷根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两个人被邀参加一次所谓的“艺术欣赏”,也就是两人一起给一些画作评分,其中一人叫做乔,他其实是雷根教授的助手。实验分为两种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下,乔主动送给那个真正的实验对象一个小小的人情:在评分中间短暂的休息时间里,他出去几分钟,回来时带回了两瓶饮料,一瓶给实验对象,一瓶给自己,并告诉实验对象:“我问他(主持实验的人)是否可以买一瓶饮料,他说可以,所以我给你也带了一瓶。”在第二种情况下,乔没有给实验对象任何小恩小惠,中间休息后只是两手空空地从外面进来。但在所有其他方面,乔的表现都一模一样。

当评分完毕后,主持实验的人暂时离开房间时,乔要实验对象帮他一个忙。乔说自己在为一种新车卖彩票。如果他卖掉彩票的数目最多,他就会得到50元钱的奖金。乔希望实验对象以25分钱一张的价格买一些彩票:“买一张算一张,但当然是越多越好了。”结果那些得过他的好处的实验对象购买的彩票的数量是第二种情况下的两倍。平均下来,在这种实验条件下,乔做了一笔很合算的生意:他的投资回报率达到了500%。

上述实验结束后,雷根让实验者填写关于是否喜欢乔的问卷。结果发现,在未接受乔的饮料的情况下,实验对象购买彩票的数量与对乔的喜欢程度成正比。但在接受了乔的饮料的情况下,这种正相关关系完全消失了。也就是说,不管他们喜不喜欢乔,他们都觉得有责任来报答他,因此都买了较多的彩票。

由此可见,当人们接受了某人的好处后,很容易答应对方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以此来实现利益的互惠交换。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互动,就如同坐跷跷板一样,有时处于低势,有时处于高势,通过高势与低势的转换,个体并不会损害自己原来的利益,反而在转化的过程中,既实现了利益所得的丰富化,也体会到了赠送与回馈之爱。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如果不懂得人际互惠原则,从不将自己拥有的物品与他人分享,那么拥有桃子的一方也很难品尝到李子的味道。

◎ 原来如此——海格力斯效应:冤冤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

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时竟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

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趣评

关于这个笑话的下回分解,我们很容易想象出来:甲持续吹着他的喇叭,邻居忍无可忍,再次猛按甲住处的门铃,就像武侠剧冤冤相报的剧情一样,双方步步紧逼,致使原来的小冲突演变为大仇恨。

笑话中的心理学

海格力斯是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一名大力士。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见一个像鼓起的袋子样的东西,十分难看,海格力斯便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海格力斯一脚踩破,反而膨胀起来,成倍成倍地增大。海格力斯被激怒了,他顺手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向那个膨胀的袋子狠狠地砸去。可是,后果更加严重了,那个东西竟然膨胀到把路也堵死了。正当海格力斯无计可施时,一位圣者出现了。他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像当初那么小;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海格力斯效应”便由此得名,是指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冤冤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这些常见的人际交往状态都是“海格力斯效应”的现实反映。

在人际相处中,几乎每个人的利益都会遭到或有意或无意的侵犯。例如,在乘坐公车和地铁时,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或狠狠地撞了你一下;在公司里,一位同事为了和你竞争某个职位,不惜对你恶意中伤;你的亲密爱人被第三者夺去,昔日的情意绵绵转眼成了过眼云烟……对于这些被侵犯的事件,不少人会选择报复的手段,如对于公车上的那个莽撞者恶语相向、做一些让那个居心不良的同事利益受损的事情、对第三者实施武力攻击的行为等。

然而,当你报复时,曾经的快乐、悲伤并不会烟消云散,所遭受的利益损失也不会失而复得。在报复事件中,你得到的只是更多的仇恨、更多的愤懑,以及对方的恶意还击。在这个过程中,报复者被卷进了受伤害的恶性循环,所遭受的创伤不断地重复着、扩大着。

关于仇恨,如果你不想成为它的囚徒,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仇恨将要拉开序幕的那一刹那,将它置之脑后,告诉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