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刻苦,不要刻板
把创新意识融入到工作中,会突破制约你成功的瓶颈,极大地提高你的执行能力。
从小到大,总有许多人告诫我们:学习要刻苦,工作要刻苦。这些话语当然是没错的,成功永远都藏在勤奋刻苦的努力中。但是,刻苦不等于刻板。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刻板地执行任务,只会让你永远成不了“主角”。所以,在执行中,刻苦重要,创新更重要。
创新不仅对公司有利,也对员工本人的形象、声誉、能力和前途有利。无论创新的意念是否被老板接纳,进行得是否顺利,都能显示出你对公司的热诚和责任感。
成败得失并非关键,重要的是那份勇于尝试的精神。
纵观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员工,他们一般都不是那种从常规去考虑问题的人,而是能够在创新的立场上考虑各种问题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两个企业都想在某郊区投资地产,并各派了专人前去调查那里情况。结果A企业的人在考察之后,向公司报告说:“那里人口稀少,房产业发展机会渺茫,房子修好了也没有人来住。”而B企业的人则在考察之后,向公司报告说:“该地虽然人口稀少,但那里环境幽雅,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定会喜欢在那里安置生活。”果然不出B企业的人所料,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强,城里人越来越向往农村生活,尤其是一些农家乐,办得更是如火如荼。
A企业的人鼠目寸光,因循守旧,B企业的人却高瞻远瞩,从表象看到本质,并且预见到未来。这就是刻板与创新的显著区别。
创造性的眼光,可以使员工摆脱本行业的条条框框,接受其他领域中的优秀思想。当你尝试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时,创新的智慧常会让你得出独到的见解,再加上进一步的整理、分析、实践,必然令老板大为信服。
当然,员工在执行中积极创新时,应注意物极必反。过分的标新立异是令人生厌的事情。有一些刚开始参加工作的人,为了引起老板的注意,常常创意独特,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不料“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而引来了别人的非议。
作为一名员工,当你把正确的创新意识注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时,你就能极大提高执行能力,突破制约你成功的瓶颈,“飞上枝头变凤凰”,只是时间的问题。
要想真正发挥创新潜能,除了要有敢于尝试与创新的勇气,还必须精心地培育你的创造力。这里所列的,是许多成功人士常用的方法:
(1)经常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想法,你都应当表达出来。如果是独自一人,你就对自己表达一番;如果你身处群体之中,不妨告诉其他人并共同进行探讨。一个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想法,都被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所否决。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机制将一切离奇的想法都当作“杂草”,巴不得尽快地加以根除。
循规蹈矩的心境里没有“杂草”,但循规蹈矩的心境也没有创造力。你想要有创造力,就必须照料好每一株“杂草”。
把你的不寻常的离奇想法说出来,把它们从头脑中解放出来。一旦它们进入到交流领域之中,便能够免受无意识领域中自我审查机制的摧残。这样做,使你有机会更仔细更充分地去审视、探索和品味,去发现这些不寻常想法的真正的实用价值。
(2)及时记录下一些想法
人们在工作、生活、交际和思考过程中,常会出现许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会因为不合时宜而被人们放弃直至彻底忘却。
其实,在创新领域里,从来就不存在“坏主意”这个词汇。三年前你的某个想法也许不合时宜,而三年后却可以成为一个好的主意。更何况,那些看来是怪诞的远非成熟的想法,也许更能激发你的创新意识。
如果你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当你需要新主意时,就可以从回顾旧主意着手。而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给旧主意以重新考量的机会,更是一种重新思考,在重新清理整理的过程中,可以轻易地捕捉到新的创新性的思想。
(3)自己向自己提问
如果不多问“为什么”,你就不会产生创新性的见解。
为了避免这个常犯的错误,成功者总是透过所有的表面现象去寻找真正的问题。他们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他们也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那些不明确的,看来似乎是—时冲动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包含着更多的创新性思维的火花。
(4)有了创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实施
有了创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实施,再好的想法也没有意义。想努力去做,却又因为短期内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你也会同成功失之交臂。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坚持努力,持之以恒,才会如愿以偿。
(5)换一种新的方法来思考
墨守成规不可能产生创新力,也无法使人脱离困境。有人喜欢用比较分析法来思考问题。面临抉择,他总是坐下来将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写在纸上进行分析比较;也有人习惯于用形象思维法,把没法解决的问题画成图或列成简表。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种不同的思考策略呢?
试试看。也许,最困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6)永远充满着创新的渴望
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渴望创造。没有乐观的期待,或者因为眼前无法实现而不去追求,都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
发明家和普通人其实是一样的人,所不同的是,他们总是希望有更好的方法。
系鞋带时,他们希望有更简便的方法,于是便想到了用带扣、按扣、橡皮带和磁铁代替鞋带。煮饭时,他们希望省去擦洗锅底的烦恼,于是便有了不粘锅的涂料。
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改进的愿望。
左脑执行,右脑创造
将执行与创造完美的结合,寻找最佳方式,漂亮地完成任务应该成为每个员工的目标。
创新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种,其本质就是创造。企业在竞争中获取优势的秘诀在于创新,这是国内外无数企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美国通用公司从1992年10月杰克·肯密斯就任首席执行官以后,认识到只有创新,公司才能夺回失去的市场,走出所处的困境。从此,杰克开始实行全新的"集体协作"管理结构,支持员工终身教育。这次空前的创新变更使得该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出现萧条以来首次了赢利,并于1993年为公司赢得了25亿美元的利润。
杜邦公司是一家以科研为基础的全球性企业,提供能提高人类在食物与营养,保健,服装,家居及建筑,电子和交通等生活领域的品质的科学解决之道。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在全球70个国家经营业务,共有员工79000多人。作为化工界老大的杜邦公司在很多方面都独具特色。但公司的企业理念的第一条就是重视人才,其中,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尤为突出。杜邦公司不仅注重对每一位员工的培训,而且培训方法也很独特。杜邦公司培训它的员工运用五种方法:横向思考、比喻性思考、正面思考、联想触发性思考以及抓住和解释各种梦想。运用上述五种方法非常有益。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创新意识,也提升了员工的执行能力。
从通用公司到杜邦公司,都无一例外的向我们阐述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决策的执行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执行的过程和程序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一项决策,在执行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可预知的情况或者困难,只要充分做到各种准备,在面临多种变化时能应付和适应变化,创造的解决问题,就能赢得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将罗伊·S·盖格在一次训话中讲到:“你们只有一个脑袋必须要有两种功能,我要求你们用左脑去执行,用右脑去创造!”
将执行与创造完美结合,寻找最佳方式,漂亮地完成任务是每个公司发展的目标,也应该成为每个企业员工的目标。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之下,寻找最佳方式并非易事,这需要足够的创造性!
麦当劳拓展印度市场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具有特别饮食风格的国度,他们的饮食习惯单调而保守,全国有一半人只吃牛羊肉,另一半人则敬牛为神物,禁止食用牛肉。而且他们对舶来食品向来缺乏兴趣,很少问津。麦当劳最初打入印度市场时,与其他外来快餐业一样,运营情况非常糟糕。后来,有一位员工主动提出了解决办法:既然印度的咖喱和香料举世闻名,那么在麦当劳的传统快餐中加些香料会怎样?结果,正是这个员工的创造性让麦当劳在印度牢牢站稳了脚跟。再后来,麦当劳还根据印度人特有的饮食习惯,开发出了多种具有印度风情的快餐,很快打开了市场。
案例中的麦当劳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麦当劳在印度赢得了市场,很值得借鉴。
是的,美国通用公司需要执行和创造,杜邦公司需要执行和创造,麦当劳需要执行和创造,任何组织和企业都需要执行和创造。所以,每一个员工,都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必须同时兼有两种身份:一是被领导者的身份;一是领导者的身份。作为被领导者,他永远属于下级,他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领导的命令或指示,执行就是他的职责;作为领导者,他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决策、主动行动,这时,创造就是他的职责所在。执行让团队的目标统一、步调一致;创造让团队积极主动,充满活力。
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其内部都有一种强烈的“执行文化”,它们注重承诺、责任心,强调结果导向,这一切都是"执行文化"的具体表现。拥有好的执行文化的企业,员工一定会用心去做事,讲究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这就需要决策者必须既要重视决策又要重视执行力,做到一手抓决策,一手抓执行,两手都要硬,积极为企业营造执行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创造精神,在创造中不断推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从思维定势中走出来
要想执行得更好,更富创造性,你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并克服它对你的不利影响。
在职场上,有一种员工在执行任务时,喜欢遵守“一定之规”,工作毫无创造性,难以做到不折不扣。这其实是陷入了思维定势的泥坑。
思维定势源于心理定势。心理定势这种心理现象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发现的。他提出,在人的意识中出现过的观念,有一种在意识中再重复出现的趋势。他曾经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证明心理定势的存在。其中一个有趣的实验是:让一个人连续10~15次手里拿两个重量完全相同的球,然后再让他拿两个重量有差别的球,他也会感知为完全相等。反过来也一样。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定势,指的是“过去的感知影响当前的感知”。
心理定势反映在思维上就是思维定势。简单地说,思维定势是反复思考同类或类似问题所形成的定型化的思维模式。
纵观科学史,各个学科领域里的很多经过深入研究后获得的重大成果最初的突破口,其实早就有不少人遇到过。为什么总是只有极个别的人才会去注意、重视、研究并由此取得重大突破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般人都难以摆脱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束缚。
有很多看起来很难解决的问题,其实往往并不是难在问题本身,而是难在不容易突破自我。其实,换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有可能很快找到解决的办法。
思维定势、心理定势在人类社会进步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般来说,思维定势有利于常规思考。它使思考者在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时候,能省去许多摸索和步骤,能不走或少走弯路,这样就既可以缩短思考的时间,减少精力的耗费,又可以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成功率。而就思考者的感受方面来说,还能起到一种使思考者在思考过程中感到驾轻就熟、轻松愉快的作用。
思维定势的这种有利作用,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各个领域里的许多专家身上。他们常常能很快就找到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有效办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的头脑中已形成了关于本专业问题的大量的“一定之规”。
举例来说,机械装置要自动化,需要能源来提供装置运行所需的动力,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电动机,这早已成为机电专业方面的常识。这一常识,在众多机电专业人员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有了这样的常识和思维定势,使科技人员在设计各种自动化机械时,对于如何解决它们的动力问题,就不需要再费时费力地去逐一探索、试验,很快就能明确:需有电动机来驱动。这显然对设计自动化机械能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但是,这种“一定之规”却使许多员工在执行中遇到问题时百思不得其解。有这样一个例子:
为满足市场需要,日本一家公司的科技人员按照上司的指令开始设计一种新的小型自动聚焦相机。
所谓自动聚焦,就是相机要根据拍摄的对象,自动测量距离,然后镜头作相应的调整,自动定好焦距。设计这种相机有几个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小巧轻便,容易操作,而且要成本低廉。
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条件,在相机里装进电动机以后,体积就小不了,重量就轻不了,成本也很难降下来。如果要为它再去特别设计一种专用的超小型电动机,时间又很难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