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那么写,只能靠我的两只眼睛来监督。而现在,可能有几百双警惕的眼睛在帮我监督。”何等奇妙的转换啊!
3.善于“换地方打井”,就更容易脱颖而出
管理大师彼得斯在写出风靡全球的《追求卓越》一书之前,曾在麦肯锡顾问公司担任顾问,他是属于那种有独立见解的人,因此,在公司里有段时间属于非主流派人物。后来,他改变思路,决定由外而内建立自己的信誉。其具体做法是:对一些员工不太愿意去的外地,主动去了解情况、并和有关人士接触。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获得新资讯,而且,仅仅一句“我去看过了,并且就在昨天”,就能增加自己说话的分量,在公司里树立自己的扎实的形象与信誉。
有了这样到外界去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意识,他就拥有了其他员工不具备的优势。此外,他所写作的书,更有新鲜感和权威性,更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
4.善于“换地方打井”,创造发明的思路会更宽广
维生素对人体是必不可少的,但很少人知道,维生素最早是从米糠中提取出来的。后来,科学家又从新鲜的白菜、萝卜、柠檬等植物中找到了另外的一些维生素。按照通常的观点,米糠除了当饲料还能有什么用?白菜、萝卜除了吃还有什么用?但它们的提取物偏偏可以用来改善生命质量,甚至挽救生命。这就是思维发散和平面思维的结果。
树皮、破布看来也毫无用处,但蔡伦却用它们来造纸,使人类文明跨进了一大步。浓烟和热空气每个人都不陌生,但蒙哥尔费兄弟却利用它们灌满巨型气球,使热气球成功地载着人在天空中飞翔……正是不断挖掘这些事物性能的多样性,人类历史才不断发展。
总之,学会“换地方打井”,是提升执行智慧的有效途径,在工作中不妨一试。
用“双赢”的办法解决“两难”的问题
“双赢”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它需要我们发挥高超的智慧。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双赢”这个词在中国遍地开花,但是有多少人能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并很好地运用它呢?
对于一个拥有执行智慧的员工来说,“双赢”是解决“两难”的法宝。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发生在法国化学公司里的小故事吧。
日本某化学公司的参观团来到法国某著名的化学公司参观,这让这家公司的主管们不由地紧张起来。
因为在他们看来:日本人出奇的聪明,他们到哪里参观就会学会那里的核心技术。这样那些被参观的公司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为自己培养了竞争对手。
但是,这次参观已经是上面洽谈好的,他们以这种理由拒绝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就作出了一个规定,不让那些日本的参观人员碰任何车间的东西。
日本参观团人员很快同意了这个条件。
参观那天,开始很顺利。突然,一个冒冒失失的日本人一低头把自己的领带掉到了化学试剂之中。
他慌忙说:“对不起!我太冒失了。”
一个法方的陪同员工看出了他的目的,这个日本人想用这种方法带走化学试剂。
他心里不免感叹道:日本人太聪明了。但是现在的紧急情况是:怎样才能不让那个日本人带走珍贵的化学试剂呢?
强行让那个人摘下领带,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还会给公司带来不好的影响;但不这样做,公司蒙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突然,他灵机一动,找来了一条崭新的领带,走上前去说:
“先生,您的领带脏了,现在我代表我们公司送您一条新的,把您那条换下来,我洗干净了再还给你。”
那个日本人不得不换下了自己的领带。
这个具有执行智慧的法国员工,用换领带的办法保住了公司的核心技术,而且也让客人保全了面子。
如果是一名没有智慧的员工,即使看出那位日本员工的目的,恐怕也只是先报告上级然后听候命令,如果那样就不能在有效的时间里解决问题。
其实,在执行过程中,特别是在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之中,难免遇上两难的问题。
这时作为一个聪明的员工不得不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用“双赢”的理念,在和谐的气氛中,拿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我们再来看一个发生在某著名酒店的故事。
一天,当816房间的客人离开客房的时候,客房服务员按常规清点物品。突然,她发现浴室中的一条浴巾不见了,立即打电话给前台。
前台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了大堂副理。
3分钟之后,大堂副理来到了前台,十分礼貌地请客人到一处比较僻静的地方,说:
“先生,客房服务员发现您的房里少了一条浴巾……”
客人的脸色铁青,气愤中带着些许的不安吼道:“您的意思是说我拿走了饭店的浴巾?”
大堂副理明白浴巾就在客人的皮箱之中。按饭店规定:遗失浴巾要向客人索赔50元。如果这事让保安来处理,既简单又快捷。但是必然会伤害客人的自尊心,从而失去一个回头客,对饭店的影响也不好。
于是,他继续点拨客人:“请您想一下,今天您是否有朋友来过?”
客人矢口否认。
大堂副理不免有些失望,但是他很快又想到了一个新的方法。他对客人说:
“请您回忆一下,是否可能您披了浴巾走出房间,后来放在哪个地方忘记了?不久前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请客人回楼上找了一下,结果发现浴巾被毯子盖住了。请先生最好也能回去看看,会不会把浴巾掉在哪个角落了?”
客人见到有台阶可以下,欣然同意。
大堂副理通知客房服务人员,让那位先生自己进去找一找。
10分钟后,客人下来说:“你们的服务员也太粗心了,浴巾明明在沙发后面!”
一场不愉快的冲突经过大堂副理的巧妙周旋而避免了。
如果是换了一般的员工,也许就会把这件事情交给保安处理了。即使是—个责任心很强的员工,在感觉没有什么办法的时候,可能只能自认倒霉补上那50元钱。
但是这位有执行智慧的大堂副理,并不这样简单了事,而是找了一个让客人接受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双赢”说起来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但是它包含着无穷的含义。那些具有执行智慧的员工,才能更好地把它与自己做一个很好的结合,在遇到两难问题的时候,想出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多动脑子,多条路子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只要你多动脑子,就一定会找到更好的办法。
不久前读一本有关“长征”的小说时,曾看到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它深刻地告诉我们:红军战士是如何开动脑筋完美执行任务的。
故事讲的是1935年9月16日,******随红1方面军到达黑多寺。******与****、聂荣臻商量后,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夺取腊子口,打开通往甘南、继续北上的通道。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东北、岷县以南,是四川通往甘肃的地势险峻的隘口。仿佛大山被劈开了一条30多米宽的缝隙,两侧绝壁峭立,似一道用厚厚的石壁构成的长廊。腊子河从谷底流过,水流湍急,虽不没顶,但无法徒涉。河上有道木桥,前面是30~40米宽、100多米长的一片开阔地,要过腊子口,必须先过这道木桥。进了隘口,则是一个三角形的谷地。隘口后面是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腊子山。因则,腊子口素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时岷州的天险之处是国民党军新编第14师师长鲁大昌的老巢。得知红军走出草地后,鲁大昌派出其亲信第1旅旅长梁应奎据守腊子口。梁应奎以一个团防守腊子口,在腊子桥东端桥头构筑了几个碉堡,以一个营防守,4挺重机枪面对开阔地构成稠密的火网,封锁通往木桥的通道。主力配置在隘口后的山谷,沿两侧山坡构筑工事,封锁道路。另外在至岷州的道路两侧纵深部署了3个团,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9月16日下午,红4团进至腊子口。先头第1营不停顿地发起进攻,但被国民党守军的机枪与手榴弹火力所阻,数次进攻均未奏效。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全团营、连干部到腊子口前观察,看了很长时间,也找不到破关之策。腊子口实在是太险了,唯一的办法是利用国民党守军兵力全部集中在正面和桥头碉堡没有封盖的弱点,设法爬上守军没有设防的两侧悬崖,居高临下,突然前后夹击。但悬崖高约70~80米,几乎呈80°—90°的仰角,既陡又直,让人眼晕,常人难以攀登。
杨成武召集红4团全体官兵献计献策,大家一起思忖攻破腊子口的办法,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案,又否定了一个又一个方案。
就在众人无计可施时,坐在角落中一直未开口讲话的一位外号“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说他能爬上悬崖。
杨成武马上和这个战士谈话,了解情况。“云贵川”说:在家时自己时常采药和打柴,爬高山、攀陡壁是家常便饭。只要能找到一根长竿子,竿头绑一个结实的钩子,用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崖缝、石嘴,一段一段地往上爬,就能爬到山顶。
事关全军存亡,王开湘、杨成武决定先进行试验。派人用一匹高头大马把“云贵川”送过腊子河,在右岸守军视线死角处开始攀岩。“云贵川”果然身手矫健,借助绝壁石缝中长出的几棵松树,手脚死抠石缝、石板,一段一段地攀登,很快到了崖顶。
王开湘、杨成武大喜过望,立即重新进行部署,决定连夜进攻。王开湘率侦察连和第1营1连、2连组成迂回部队,攀崖绕至守军背后进攻;杨成武指挥第2营正面强攻,夺取木桥,猛攻隘口。
黄昏时分,团长王开湘率迂回部队开始渡河。由于水流湍急,无法徒涉,用马匹驮渡耗费时间,部队砍倒几棵大树,做成两根独木桥,抢渡速度大大加快。几百人全部过河后,“云贵川”攀上陡崖,抛下绳索,后面的官兵顺着绳索依次上攀。
夜幕降临时,正面进攻部队打响了主攻的枪声。但国民党守军躲入碉堡,每当红军发动突击时,就向外投手榴弹,致使红军突击队员几次冲锋都没成功。
为减少伤亡,杨成武命令停止攻击,除几名突击队员不断向守军射击外,其余人员抓紧吃饭、休息,待迂回部队到达位置后,进行总攻。
马上就要到凌晨3点了,和迂回部队预约的总攻时间该到了。2营全体战士进入了进攻出发阵地,10分,20分,半小时,1个小时过去了,但迂回部队还是没有发出信号。等不及了,他们再次组成突击队,在夜色掩护下,一路沿河岸崖壁悄悄摸到河下,攀着桥桩过河,隐蔽在桥的另一头;另一路则悄悄逼近桥头,两边突然一起开火,发起攻击。守军打了一夜,已经筋疲力尽,在红军后撤休整时,已迷迷糊糊进入梦乡,被枪声惊醒后,慌忙抵抗。红军突击队勇猛地冲上桥头,指导员胡炳云也带着全连从正面猛冲。桥头的枪声、爆炸声震耳欲聋,2营官兵三面夹击,奋勇前冲,决心非拿下腊子口不可。
就在这关键时刻,在守军背后的山崖上,两颗信号弹划破了拂晓前的天空,迂回部队终于到位了。原来迂回部队攀上悬崖后,发现四周根本无路可行,只好摸黑找路,开辟出一条左行的道路,才到达守军上方的崖顶。王开湘马上命令展开进攻。战士们居高临下,将手榴弹绑成捆,投进守军没有顶盖的碉堡,炸得敌人叫着跳出工事逃命,正好暴露在6连的面前。6连战士早就等着这一时刻,枪也不用,抡起雪亮的大刀冲入敌群,展开了肉搏战,砍得敌人鬼哭狼嚎,四处逃窜。激战两个多小时,红4团终于夺取了隘口,并冲垮了隘口后的第一道防线。
此时天色大亮,红4团乘胜追击,冲垮了梁应奎死守的山谷后段的第二道防线。守军被截断退路的一个营被红军逼到了悬崖边上,全部投降了。
所向披靡的红4团不辱使命,再建奇功,突破天险,打开了红军的北上通道。聂荣臻后来评价这一战斗时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都走活了。”
面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腊子口,面对敌人的重兵把守,在一般人看真是“没办法”了。但是,在这没办法的绝壁面前,威武的红4团群策群力,还是想出了办法,“腊子口上降神兵”,创造了在一般人看来“绝对不可能”的人间奇迹。
现代企业组织里,员工在执行任务时,难免会遇到一些“腊子口”一样的难题和难关。每当此刻,经常可以听到一片叹气声:
“实在是没办法!”“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句“没办法”,似乎为自己找到了不努力的理由。但也正是一句“没办法”,扼杀了多少人自身的巨大潜能,浇灭了多少人的创造之花,阻碍了多少人前进的步伐!
是真的没办法吗?还是他们根本没有好好动脑筋想办法呢?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故事。
一次春节假期前夕,北京一家咨询公司的老总准备给每位员工的母亲买份礼物,于是,走进了公司附近一家著名药店。东挑西挑后,终于看中了一种补血剂。
没有想到服务员告诉这位老总,产品只剩下两盒了,离他要求的数量还差很多。“能不能到总店进点货?”老总跟服务员商量。服务员告诉他:“那得等3天以后,因为第一天报上去,第二天才能够出货,第三天才能送货。”
可是这位老总的员工们订好火车票当天下午就要启程回家探亲了,这位老总有些焦急地问:“能不能早一点呢?”
药店的服务员们都摇头。
这时这位老总有点生气了:“你们的药店是有多年历史的老店,很有信誉,现在顾客急着要货。你们怎么就不能想想办法?”
这位老总一生气,从服务员的表情来看,果然起作用了。于是这位老总又鼓励他们:“想想办法吧,一定能解决的。”
这位老总平时以足智多谋著称,便饶有兴致地和药店的服务员一起探讨起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这时,一位姓孟的女服务员说:“我们可以试试给附近的其他分店打个电话,看他们有没有货。如果有的话,我们先向他们借,3天后再还。”
大家都觉得主意不错。姓孟的服务员很快到里屋打电话去了。不久,她满脸笑容地出来了,对这位老总说:“先生,我刚才给附近几家分店打过电话了,他们的存货也都不多,但几家凑起来还是够的,请您先到我们楼上的办公室等一下,我马上打车过去帮您取。”
这个药店的服务员们开头认为“没办法”的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虽然是件小事,但和“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那件大事的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只要想办法,就一定有办法!
办法是用脑子想出来的,积极地“想办法”是“想到办法”的前提。如果不动脑子,只顾摇头,或者不愿意“挖空心思”地去想,那一定不会找到好办法的。
记住: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想办法才会有办法。一个执行任务时懒于动脑或者思考问题浅尝辄止的人,永远无法找到打开横亘在事业成功之途上的“腊子口”的办法!在“难关”面前,他们往往束手无策,当然,就会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