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上午,我和可可的长沙之旅正式开始了。先从桐子坡乘车去岳麓山,公交车沿湘江西岸行驶,我们在牌楼路湖南大学象征性的校门前下了车。
湖大与岳麓山风景区连为一体,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因此新建的校门仅具象征意义。校门面向湘江,伫立江岸,远远地可以看到丛林覆盖的橘子洲。湘江东去,但秋季水浅,并不见壮阔的滚滚波涛。走进千年学府,道路两侧全是高大的香樟树,路过法学院时,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
看到莘莘学子的身影,我跟可可说:“来到这里我很感慨,多年前湖大是我向往的学府,我没能考进湖大,今天却是以游客的身份来了。”
可可说:“你现在不是很好吗?说不定别人还羡慕你呢。”
“羡慕我这个王老五还找到了一位这么好的女朋友,对吧?”
“对你个头!”可可白了我一眼。
来到东方红广场,矗立在广场东侧的毛主席汉白玉雕像依然是那么高大和雄伟。我跟可可说:“上高中时第一次到岳麓山旅游,我就被主席的雄伟雕像所震撼,回去后还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游记。”
“阿龙要不要再写一篇重游岳麓山的游记呢?”
“也许会写,但现在我的感悟完全不一样了,应该会写得深刻一些。”
“会不会把我也写进去?”
“你说呢?”
我们正聊着,不知不觉已来到了岳麓山东门的入口处。深秋的岳麓山,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壑清幽,景色秀美。可可取出相机,忙着把麓山秋色摄入镜头。
沿山路蜿蜒而上,进入密林深处,于是就领略到了古诗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一股山泉在林壑间淌过,留下一串叮叮当当的旋律,来自大自然的乐音,轻轻叩击着我们的心扉。
山上常绿阔叶林居多,但还是有些树木掉了叶子,使整个山林间显得简洁明快,有着很强的空间透视感。阳光透过树枝的罅隙扑泻而下,映着古木的虬枝和苍老的树皮,看起来像是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摄影作品。
龙哥来到家乡的名山,忍不住要向初次来长沙的可可显摆一下自己的学问。我开始侃侃而谈:“岳麓山除了风景秀丽,同时也是一座文化名山,极富包容精神地集儒、释、道于一身。山脚有宏扬儒家理学的岳麓书院;山腰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麓山寺;山顶则有被列位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云麓宫。”
可可听了我的介绍,很疑惑地问了一句:“你怎么忘了爱晚亭呢?”
离开长沙多年,我对岳麓山的景点分布已不十分熟悉,经可可提醒,爱晚亭是非去不可了,不然就对不起杜牧的那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们没有登上山顶的云麓宫,到达麓山寺后就沿着一条小路开始下山。
真是误打误撞,我们竟然来到了爱晚亭。爱晚亭是一座八柱重檐古亭,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内柱为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岩方柱,天花彩绘藻井。在我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建筑中的经典,与醉翁亭、陶然亭、湖心亭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亭。幽雅的亭,淙淙的泉,色彩斑斓的丛林,在秋日明媚的阳光下,愈发显得婀娜多姿,美得不可名状。
这里正在举行的菊花展吸引了可可的目光,我则急于跑到亭前去看主席亲笔题写的“爱晚亭”三字。亭下小溪曰兰涧,溪水汇集成一小湖,湖水异常清澈,水中金鱼成群结队,忽隐忽现,“似与游者相乐”。山上的枫叶还没有到“层林尽染”的时候,但片片红叶衬托出来的秋色还是令我们陶醉。可可坐在湖边的石板上,已经摆好了pose,我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快门。
从爱晚亭所在的清风峡走出来,就是岳麓书院后门。门票价格每位45元,可可稍微犹豫了一下,我知道她又想为我省钱了,于是赶紧抢先买了两张票。
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创建以来,传承千年,长盛不衰。余秋雨先生在《千年庭院》中这样写道:“一千年以来,这里聚集了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堪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王阳明、王夫之。”龙哥身为湖南人,还未曾踏进书院去感受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实为一大憾事。今日有幸来到书院门前,岂能为区区一张门票钱而裹足不前呢?
我们一进门,便立即被园中景色所吸引。沿曲折小径前行,一步一景,皆能入画,颇具江南园林的灵秀气韵。徜徉于小桥流水间,自园内向远处眺望,可见白墙灰瓦,飞檐画栋,掩映于古木绿树之中,配以远方绚丽的山,湛蓝的天,洁白的云,又是一番别样风情。
御书楼前有一“讲堂”,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这里因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而闻名,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讲堂的中间还摆放着两把太师椅,我想大概就是朱熹、张栻两位大师坐过的椅子吧。
在古色古香的书院里信步,我终于找到了“唯楚有才,于斯为盛”那副名闻天下的对联,站在台阶上,请可可给我拍了一张“才子”照片。说起来惭愧,自古以来“唯楚有才”,楚地生长的龙哥至今也算不上什么人才,留影纪念,只因为我深深景仰从这座千年书院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大师。
岳麓书院有着太悠久的历史,诞生过诸多杰出的大师,传承宋明理学,孕育湖湘文化,确实令我高山仰止。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我觉得自己仿佛也接受了一番千年书院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