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官场笔记
3037000000006

第6章 和珅仕途巅峰之谜(3)

《清高宗实录》上虽有记载说,议罪银是“以督抚等禄入丰腴,而所获之咎,尚非法所难宥,是以酌量议罪,用示薄惩。”然而,议罪银的主动权全都把握在和珅的手上,当他想钱了,看谁逮谁,随便安插个什么罪名,到时候不是官员们不想交,是争先恐后地怕他不收。

地官员往往按官职、薪俸的一次交的银子竟然达到了38.4万两,而大部分人是几万两,比如伊龄阿因为写奏折弹劾窦光鼐,后经查所奏内容纯属虚构,交纳自行议罪银3万两……这种类似情况多得不胜枚举,粗略一算,每年议罪银大约共得银30万两,这三十万两是供给皇上享用的,至于和珅在这里面捞了多少油水。这么说吧,是不会比皇帝少的。

二、 利用职权大肆搜刮

议罪银制度的设立,为和珅贪污大开方便之门,但是作为一个贪污犯,钱是永远不嫌多的。为了更多的搜刮财富,和珅还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权势广收贿赂,像盐政、河工这样的肥差和珅自然不会错过,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士们要想得到更多军饷,也要想方设法的为和珅贡献银两。

和珅以皇帝之名向地方官员勒索金银,而这些金银怎样进献皇上、进献多少,全部都他一个人说了算,所以他想留多少就留多少,想留什么就留什么,于是和府之中比皇宫里的珠宝还要多,还要好,和珅家中的珍珠手串比皇宫的还多还大。

和珅在谋财时从来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为此还将自己的爪牙伸到了民间,与小民争利。他的收下在民间搞经营,大肆兼并土地,倚强凌弱放高利贷出租房屋开粮店,只要是赚钱的营生,和珅都不肯错过。他还在京西房山一带还开煤窑,搞运输。为和珅经营这一切的家奴,个个都富得流油,所以说和珅富可敌国那可真是一点不假。

为了更多的创收,和珅把持了崇文门税关。税务官员历来是最易于招财进宝,对于这一点和珅自然比别人清楚,所以他对崇文门税关的控制十分严格。

崇文门税关街门设在今崇文门到上三条至四条胡同之间,从明朝开始,北京城内的内城九道城门设立关卡,向来往进出的百姓,官员收取苛税。到了清朝年间,朝廷才去掉了其他各门的收税关卡,统一在崇文门征税。税关设正副监督各一人,一般应由内务府包衣出身的官员担任。

崇文门税关可以说是最严苛,最重的。清人陈康淇的笔纪《郎潜纪闻》中提到“天下榷税之关,以京城崇文门胥吏为,最侈且暴”“虽言官属劾偷旨屡戒而积于如故也”。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当时只要是进城的,不管是官员、商族还是普通百姓,甚至是进京应试的士子都要在这里交税。

外地官员进京觐见皇帝,到了崇文门一样免不了交纳税赋,而且等级越高的官员,交的税赋也越多。当时,吴江陆中丞以山东布政使陛见,在经过崇文门时,税官要他交纳税款,陆中丞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要将自己的衣被放在门外,只身带着仆人进城。进了城后,还要向以前的老友借被褥休息。

对官员苛刻,对民间的小商摊贩也一样。当时的税务虽然明文规定凡小商贩携带的箕筐、苕帚、鞋袜、米面、布匹、菜蔬、瓜果、食物等物可以免税进城,可实际上他们一样无法逃脱。

崇文门税官见人就收税,可即便这样下来一年也不过才17.32万两的税务收入,这对于贪婪的和珅来说,实在是九牛之一毛。所以,和珅赋予了崇文门税关更多的使命,比如代替宫廷变卖被抄没的王公大臣等人的家奴和财产。仅就这一项事务中的得益,就远远超过了每年的税务定额。

崇文门税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肥缺,和珅自从掌管这里后,就再也不肯撒手。他还派自己的心腹管家刘全在这里亲自坐镇,从而达到掌控税关财富的目的。几年下来,刘全家中都盖起了豪宅,出入的车马、以及吃拿用度也变的豪奢无度。

当然,和珅的所作所为也并不是没有人向上反映。当时的御史曹锡宝就向乾隆上奏,说和珅及其家人过于狂妄。没想到的是乾隆却并不追究,他认为刘全掌管税务,有点积蓄也是正常的,说明朝廷体恤下人。后来,朝中官员数次参奏,乾隆也有些为难了,就剥夺了和珅税务总监的职务,但是马上又将他赏赐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典型的换汤不换药,可见乾隆是不想将这块肥差交给别人的。

崇文门就如同和珅的提款机,但是和珅的提款机可远不止崇文门一处。他同时还掌握着内务府的粮库,绸缎库和颜料库,以及内务府,圆明园茶膳房,选办处,上马四院、太医院、御药房,等诸多与财政有关的部门。简单的来说,和珅几乎掌握了大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只要与钱有关的部门,都与和珅有关,他通过掌控国家的财政大权为自己疯狂的掠夺财富。

非但财政那块,在文化这块,乾隆让和珅出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等于严密的控制了科举考试。封建时代,科举是一个读书人一生的价值命脉。和珅在这里面捞了多少,我想大家都心照不宣了。

§§§第四节 给皇帝理好财外大捞特捞

一、 发动百官给皇帝敛私财

中国历史上皇帝不少,但是像乾隆这么好大喜功的却不多。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后,乾隆朝达到了顶峰时期,全国上下呈现出一派繁荣安定,国家昌盛的景象。乾隆为此而十分自豪,因此不管做什么事都十分喜欢排场。他一生之中,六次南下江南,多次拜谒泰山,三孔等古迹,所到之处都要修建豪华的宫室,并在其中摆满收集而来的艺术品和珍奇异宝。由于他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清朝开始又盛而衰。

乾隆朝中期时,大清帝国的国库已经禁不起皇帝的折腾了,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富贵日子的乾隆,要想让他节俭起来,这实在是一个大难题。那么如何维持自己的奢华生活呢,寻找一个取款机式的人物再好不过,和珅就这样及时的出现了。

但是和珅又不是什么神仙,他自然没有点石成金的本领。那他的钱财都是从哪里来的呢?直白的说就是四个字巧取豪夺。和珅谋财,从来不顾忌对社会发展的危害,他巧立名目,不择手段,将各地达官贵人与商人的财富悉数装入自己的腰包,可是这些人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都是靠自己的辛苦努力赚来的。他们的钱被和珅拿走了,所以他们便变本加厉的对百姓进行盘剥,如此恶性循环。

虽说和珅的钱财靠的是巧取豪夺而来,但是这巧取豪夺也是要有名目的,这样才能名正言顺,让人心服口服,而皇帝用起来也才会理直气壮。所以和珅便号召官员们为皇帝捐钱,这样一来能够感激皇恩浩荡,二来也向皇帝表了忠心,可谓一举两得。在这样的环境下,谁敢不捐钱给皇帝呢?谁不捐,谁就对皇帝不忠,没有人敢给自己戴上这样的帽子。于是文武百官恨不得求和珅要自己的钱,和珅要是不要,他们还会心惊胆战,晚上也无心安眠,所以说和珅实在是太高明了。

乾隆的第五、第六次南巡时,国家经济已然并不乐观了,为了节省国家开支,和珅便要求江南官吏和富绅为皇帝贡献财物,于是一时间江南官吏和富豪捐款无数,而内务府却没有花一两纹银。这还不算,每年皇上、皇太后寿诞或是年节之际,全国各地的官员们都会搜集珍奇异宝为皇帝庆祝,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皇帝靠着这些财富过着舒服的生活,却没有从国库里拿钱,自然十分高兴,于是将这些功劳都归于和珅一人身上,可是他却忘了,羊毛始终是出在羊身上的道理。百姓的钱就那么多,被官员们盘剥了去,给国库的自然也就少了。

在这里还要提一下前文说到的崇文门税关,明朝时,原本内城九座城门都收税,到了清朝时却统一在了崇文门,这并不是说清朝的皇帝就比明朝的皇帝开明,把其他八座城门的税负免了,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统一税银。你想,原本九个税官收取的税银,现在都由和珅一个人收取了,这里面的油水得有多大?而和珅又是一个雁过拔毛的主儿,所以崇文门税关一年就能为和珅提供17.32万两的纯收入。这点钱在和珅看来或许不算什么,可是放眼全国,它可是大清收入第四高的税务衙门。

和珅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内务府大臣,在和珅上任之前,这内务府早已成了个欠账衙门。当时内务府负责皇室的一切费用,试想这内务府能有多少钱,哪里禁得起乾隆的折腾啊,没几年府库中的银两就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了。根据史料记载,和珅担任内务府大臣前,内务府的钱入不敷出,常年从户部那里借银子,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穷衙门。可是和珅到任后不久,这一情况就马上得到了改观,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有的时候还将多余的钱拿出来接济别的府衙了,内务府穷困的局面被彻底扭转了。

和珅执掌内务府之前,内务官员们一到皇帝的寿诞就倍感为难,为什么呢?皇帝喜欢排场,可是排场是要花银子的,没有真金白银怎么排场?因此内务大臣们总是竭尽全力,绞尽脑汁的想办法尽量给皇帝操办一个奢侈的生日宴会,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银子再风光又能风光到哪里去呢?因此他们办的生日宴会,皇帝没有一次满意的。

可到和珅出任内务总管的时候,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了,皇帝的寿诞宴会成为宫中最大的好事,人们争相目睹皇家的排场。乾隆皇帝自然高兴的不得了,和以前穷酸的生日宴会相比,和珅简直是让自己大开了眼界。可是,皇帝还不是最高兴的,最高兴的当属和珅,为什么呢?这样捞钱的机会,一年可不多啊!

前面提到,乾隆五十五(公元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他像往年一样下御旨,要求务求节俭,不可铺张,剩下的一切都放心的交给和珅去办了。和珅能怎么办?当然是怎么好怎么办了。所以那一年的寿诞宴会比往年更加隆重、排场。关于这一段,史书中还有明确记载:皇帝虽立节省,而群下奉行、务极侈大,内外宫殿,大小仪物,无不新办,自燕京至圆明园,楼台饰以金珠翡翠。假山亦设封院人物,动基机括,则门窗开阖,人物活动,营办之资,无虑屡万,而一毫不费官需,外而到省三品以上大员,俱有进献,内而各院部院堂悉捐未俸,又以两滩盐院所纳四百万金助之,方自南京营运,及其输数云。

和珅的理财手段确实给乾隆皇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只要有和珅在,皇帝就不用愁国库空亏银两不够花的问题。乾隆无疑将和珅看成了一个聚敛有方的精明强干之人,和珅就是凭借这一点,也足以在乾隆心目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珅难道仅仅是为了皇帝理财么?当然不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吸金如命之人。清朝年间,清朝与周边各国的联系很是密切,各国之间经常有使节频繁往来,既然来了,就不能空手,所以各国使节为乾隆带来的贡品也不可胜数,而所有献给皇帝的贡品,都必须先经过和珅之手,只有这样这些礼物才能到皇帝的手中。和珅自然不会将这些珍奇异宝都交给皇帝,皇帝把他当做取款机,而他也是把皇帝当成银行的,所以,国外送来的珍宝,他都会自己先把好的留下,剩下的才会转交给皇帝,这样一来,许多藩属上贡皇帝的奇珍异宝,都到了和珅的门下。

乾隆七十大寿那年,西藏的班禅飞骑呈来书信一封,希望能在皇帝大寿时前来觐见。皇帝知道了自然欣喜万分,他命和珅修书回复,并下令在热河为班禅修建行宫,整个修建过程和珅全权负责,和珅从中贪污多少银两根本就不值一提,因为在班禅到达热河后,向乾隆进献了丰厚的寿礼,计有:南佐哈达、罗扎、鎏金、带宝床、宗咯珊瑚串珠、藏香、藏呢、普鲁、水晶、甘果等物,而这些赠品一过和珅之手,就全部减半,而皇帝哪里知道这些呢?他只知道一味的夸赞和珅办事有方。

然而班禅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来一次,孝敬皇帝钱财更多的实际上是民间商人,这个时候和珅的理财能力便开始发挥到极致。他会将商人们进贡的礼物分门别类的安排妥当,其中一些无关紧要的珍宝古玩无一例外的献给了皇帝,而那些真正的奇珍异宝,都被他暗扣下来了。由于这样的事本来就是私下里进行的,所以除了和珅自己知道外,别人一概不知,皇帝只道和珅大公无私、忠心一片,而商人们却惦记和珅的好,让他们有了给皇帝送礼的渠道。

和珅本身就是商人,所以他也喜欢结交一些大商家。比如大珠宝商石远梅,这个人十分的精明,他一心讨好朝廷讨好官府,花了许多钱财,捐了无数珍宝。时间久了,他便于和珅成了比较好的朋友。和珅便时常从他那里为皇室采购珠宝。有了和珅这个买主,石远梅的生意自然是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至于石远梅进献给皇帝的财宝,那就只有和珅知道它们的去处了。

石远梅也不只是和和珅一人做生意,他还时常到扬州一带贩卖珍珠。当地的官员、富商们一听说石远梅来了,都像迎接贵宾一样迎接他,并斥巨资在石远梅那里购买珍珠。他们买来珍珠做什么用呢?自然是进献给和珅和大人了。据焦循的《忆书》中记载:“中堂每日清晨以珠作食,服此珠则心窃灵明。过目即记。一日之内,诸务纷沓,其胸中了然不忘。虽白手登记,不能如是也。珠之旧者与已穿孔者不中用。故海上采珠3人,不惮风涛,虽死不恤,今日之货,无如此物之奇也。”从此段文字中不难看出,和珅每日要进食质量颇高的珍珠,其奢华的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有一次,石远梅给乾隆进献了一颗非常罕见的大珍珠,珍珠的光芒射得和珅睁不开眼睛,和珅贪婪的心完全被这个稀世大珍珠征服了,给乾隆进献了许多剩下的珍珠,乾隆不知道,见了非常高兴,既赏赐了石远梅,又夸耀和珅办事精干,他哪里知道,和珅府中的那颗珍珠,远远超过了皇宫中的任何一颗,那才是真正的珍宝。

和珅掌权二十余年,这二十多年时间里,和珅克扣的贡品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和珅府被嘉庆皇帝查抄后,仅珍珠就搜到无数,《清仁宗实录》卷37中记载:和珅家内所藏珍宝,内珍珠和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其大罪十五,又宝石顶,并非伊应戴之物,所藏真宝石顶有数十余个,而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且有内府所无者,其大置十六。

与和珅相比,乾隆皇帝所享用的一切恐怕也要相形见绌了,只可惜乾隆一直被闷在了鼓里,也算是可悲可叹了。

二、 和珅敛财的主要四个办法

在为乾隆找钱的同时,和珅自己也没闲着,他总是大捞特捞。总结下来,和珅敛财主要是四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