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老爸老妈幸福生活宝典
3036600000011

第11章 心理保健:情感调适促和谐(2)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10.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应以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

老年人的心理调节

情绪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所谓情绪,就是人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所处的一种状态。中医把这种精神因素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内经》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不可为过,过激就会损伤脏器,有害于身体。老年人的情绪应当稳定、饱满、乐观;情绪波动,喜怒无常,心情忧郁,感情脆弱,都有损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静状态。”

不良的情绪,恶劣的精神刺激,可使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指挥失灵,造成其他器官机能调节发生障碍,导致一系列的病患。有许多疾病,如精神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甚至于癌症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特别是疑虑、恐惧、悲伤、愤怒等坏的情绪更易诱发疾病。“气乃百病之源”、“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世界上许多长寿者都是在乐观的情绪中度过一生的。不良情绪可以致病;而乐观的情绪可以治病。性格顽强,情绪乐观,就可减轻病痛,有利于治疗。人到老年难免患病,要有正确的态度是,一是要不讳疾忌医,二是要情绪乐观,“既来之,则安之”,精心医治、调养。

老年人生活在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是有益处的。老年人兴趣不妨广博一点,无需精益求精。如体育、绘画、书法、写作、下棋、摄影、集邮、养鱼、玩鸟、种花、烹饪等等,可以从头学起,每天有一点安排,时间长了,便生乐趣,便有一种依托,可培养愉快平静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既可调剂生活,避免单调、枯燥,又可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健康。

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岗位,成为社会的普通一员。种种变化使他们变得与社会发生距离,与社会不融洽,于是他们会产生种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从家庭来看,日趋小型化,青年人需承受着来之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对老人关心、交流少了,势必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甚至发生心理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的心理会越来越脆弱的。

老年人要乐观地认识到:昨天和今天的“我”没有关系,要主动地去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使之长期保持最佳状态,以求心灵较彻底的解放,体会轻松自由。

你是哪类型的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周围状况以及自身的各种机能状态,一般都向着不能令人满意的、负的方面变化,这也是谁都承认的,也是老年人谁都体验到的事实。大约有50%的人在60岁以后就会感到自己是老年人。这个时期的生活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如退休、丧偶、子女成家立业纷纷离开等,面对这一全新的生活,有的老年人进退两难,不知如何安排新生活。

在经历短暂的调整之后,由于各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特点,各人的日常生活明显不同。有的人退休之后,很快地适应了这种难得的“闲暇”,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而有的人却郁闷难耐。因此,一个人是否能适应得很好,顺利地度过晚年,往往与他的性格类型及生活经历有关。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过得充实的隐退生活方式,而对另一个人就不一定会使其满足。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性格类型,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期待、要求、欲望和兴趣,彼此差异是很大的。所以,处理老年期产生的问题就某种意义来说,各人都应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寻求相应的方法。

1.愉快积极型

属于这种类型的人们感觉自己的一生是有成就的一生,即使在退休的时候也心安理得,毫无挂念。他们对自己本身以及自己的过去和现在都能很好地对待,并能以强烈的关心和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在。这种性格类型的人,对人生抱有乐观态度,对未来充满希望。满足于自己一生所完成的事业,并且在退休后还继续参加一些积极的社会活动。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有充实感,努力保持亲密的朋友关系。

2.直接兴趣型

属于这一类型的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并对多种生活方式充满兴趣。他们能对退休以后的生活作出很多安排,乐于接受很多新生事物,一旦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就表现很执著,也很容易地与具有相同爱好的人们进行广泛的交流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他们津津乐道,常常使其周围人的情绪受到感染。

3.关心健康型

属这种类型的人,往往具有安定的生活,他们对现有的生活状况比较满足,因而对自己的健康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甚至从中年以后开始,他们就非常注意收集各种与健康、保养有关的信息。当他们退休以后,更是有充足的时间从各种渠道获取此类知识,积极尝试多种健身活动,易于接受各种保健食品、健身方式,并喜欢彼此交流经验。这一类型的人非常重视晚年的健康状况。

4.解脱型

属于这一类型的人对退休的现状,都能够接受。然而可以看出这种接受的方式有着消极的态度。作为情绪高涨并且无拘无束的性格的人,从过去担负的责任中解放出来,并享受闲适生活的乐趣,他们还是欢迎这种隐退机会的。属于这种性格类型的人的特征是不抱什么特别奢望,享受悠闲自得的生活的同时,只想在物质上、精神上期待着别人的援助和支持。

5.追求知识型

属于这一类型的人能很好地安排退休后的生活,往往具备比较稳定的生活状况,大多具有一定的学历。他们的社会活动程度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乐于接受各种新知识、新事物。退休后,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从各种渠道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

6.坚持工作型

属于这一类型的人一般能对退休的生活较快地适应。他们本来就有事业心,在工作上有成就,并以此视为达到了人生的根本目的。他们为了更好适应老龄化,愿积极地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活动。这一类型的人往往在退休后,能发挥出大量的潜能。

心理健康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俗话说得好:“老还小。”这话还真的不假。人老了有很多地方就会与小孩子相似,动不动就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老年人群在心理状态、生理功能和社会人际关系诸多方面都处于逐年减弱的趋势,每当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人和事之时,孤独、寂寞、失落、懊恼、愤怒、沮丧、悲哀等压抑的负面情绪随时都会产生。一种态度是任其发展,轻则身体患病,重则会导致心理或精神障碍;另一种态度是积极调理,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促进精神健康乃至整体健康。

上个世纪末,有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纽约,讨论“2l世纪人类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共同结论是:健康!完全的健康应该追求:健康、长寿、智慧、快乐、道德的全面健康。这是世界科学精英倡导的新世纪健康观。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避免,老年人要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估,运用自我保健知识和方法,调整心态,追求快乐心情。从长寿理论和长寿老人的经验可看出,人的精神健康对于维护机体健康具有决定性作用。高寿百龄的文学泰斗巴金,受到种种打击仍能健康长寿的关键原因在于精神健康,其名言是:“精神快乐是人类最好的滋补品。”

那么,老年朋友如何才能做到心理健康呢?

1.爱意充盈无遗憾,内心坦荡无私心

老年朋友要多想自己一生中的精彩之处,要始终如一地爱生活、爱家人、爱朋友,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淡泊名利,心胸宽广,虽然有的物质生活比较简朴,但精神生活却不能忽略,在发挥自己余热的同时,也多享受些人生真趣,活得轻松,活得自在。

2.乐观向上真豁达

人在年轻时往往忙于各种工作,到了退休时正是阅读休闲的大好时光。对于老年人来说,经常读书看报,可勤于动脑,增长知识,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切不可自我封闭,自以为是,自我欣赏,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防衰老,得健康。

3.忠厚宽容勤治家,关爱老伴爱晚辈

少年夫妻老来伴,两个老人要相互爱其所同,敬其所异,和睦相处,相依为命;同时要关心下一代的发展,支持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解其所难,帮其所需。儿孙自然会孝顺有加,更关爱老人,形成和谐的亲情家庭。

4.全面发展兴趣爱好

对于退休在家的老年朋友来说,空余时间相对较多,不妨在琴棋书画上多多摆弄,陶冶心灵乐开怀;山水花鸟常做伴,少些烦恼多些快乐。

5.该说就要常开口

“说”,是一种倾诉和发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不把某些负面情绪发泄出来,那么它很可能转化为身体的某些病症,比如失眠、焦躁、忧郁、烦闷等等。所以,老年人要常聚会,知心好友聊聊天,侃侃大山,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是一种对心理健康有益的自我保护行为。

6.调整心态有巧招,心平气和真健康

好心情是健康人生的终身伴侣,老年人要做到遇烦恼能有巧招排除,对于挫折能抵挡,对于疾病不悲观,失去亲人能承受,既清醒来又“糊涂”,既受助来又助人,既能合群又善独处,做到时时心平气和,成为健康长寿的老人。

击退“心理危机”的袭击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思维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日趋下降,若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照未能相应加强,老年人便会容易产生心理危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危机有以下几方面:

1.黄昏心理

一些老年人认为自己风烛残年,死亡只不过是早晚的事,对生活丧失信心;有的认为自己对社会已无多大用处,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也有的老年人因为社会地位变更,说话不管用了,觉得什么都不如意,遇事急躁,动辄发火,或是留恋过去,沉缅于对往事的回忆中,显得多愁善感。

2.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可表现为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胆小怕事、不爱交际,一人独处的时候常常会长吁短叹。面对时代和生活,往往感到自己已经落伍了。缺乏生活热情,更无创造力和事业心可言;生活简单随便,常有等死念头。

3.多疑心理

固执刻板、因循守旧、疑虑缠身,常以许多莫须有的清规戒律来自我约束。有的则突出表现为恐惧,怕有飞来横祸殃及自身,尤其对自己的疾病所忧更甚,常将普通疾病疑为癌肿等。

4.孤独心理

孩子是父母的精神寄托与安慰,孩子成家立业离开父母时,父母在如释重负的同时又会感到寂寞,产生许多心理不适。最常见的就是空巢孤独感。专家曾对13000余位老年人调查,发现40%的老年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生活中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大发雷霆,怨天尤人。

5.敏感心理

心胸狭隘,嫉妒心重。她们常因些小事而与人争吵不休,或因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而耿耿于怀。惟我独尊是其特性。总觉得家人或周围的人与自己过不去,疑虑丛生;另一方面又貌似超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反应冷淡。

6.固执心理

不厌其烦地向外人诉说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往事,全然不顾人家愿不愿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以自己为中心,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生活中越来越容易感情用事,言行中理智成分越来越少,容易曲解他人的好意。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遇事不冷静,一触即发。

7.老年性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组。

上述心理危机,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其实,老年人退休后,不能一心想着安度晚年寻清静,应该多与人接触,尤其应多与年轻人交往,用年轻人的朝气驱走自己的暮气。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并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学会科学养生,破除“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传统观念,不必过了七十就忧心忡忡地等待死神的来临。总之,老年人应该自己设法排除心理危机,年龄增高了,却应保持年轻的心态,不要老想着自己的生理年龄,应该拥有年轻的心理。这样,你就不致被生理年龄所左右。

正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健康长寿有很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需求有:

1.健康需求

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希望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健康能有所保证。

2.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