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集中做透一件事
3035900000007

第7章 弱者制胜的七大集中原则(1)

原理一——需求的资源总是稀缺的

当然,这世上稀缺的不仅仅只是人才!

稀缺,我相信每个人都深有感触。凡是我们要的,这世上都太少,金钱太少,朋友太少,资源太少……简直是,要什么缺什么。

这世上女人怕有30多亿,但还是稀缺的,还有许多男人为找不到老婆睡觉而十分发愁呀!更别说漂亮女人的稀缺了。

这世上石油、天然气实在太多太多,但对人类来说,还是稀缺的,还有许多国家因受能源限制而发展不快。

这世上的空气、阳光、水资源不可谓不多了,但由于人类自身的污染,真正的纯洁的空气、阳光、大海依然十分稀缺。

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是住房与土地,城市里高楼如此之多,而且民工们整年整年累得不得了地建高楼,但还是有许多人窝在一间黑暗的出租棚里为住房而黯然伤神。

稀缺当然不是好事,人类几乎所有的纷争、战争都是因稀缺而起的。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都由于这个原因引起。

因此,要解决稀缺问题,就成了我们每一个追求成功追求卓越人生的首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人类可谓费尽了心机,创造发明、发现了一系列的知识和制度来摆平这个问题如:

经济学为了解决稀缺,便在供求上大做文章;

社会学为了解决稀缺,便在人与人互动上大做文章;

政治学为了解决稀缺,便在制度调控上大做文章;

管理学为了解决稀缺,便在最优组合上大做文章;

佛家为了解决稀缺,便在欲望控制上大做文章;

哲学为了解决稀缺,便在精神追求上大做文章;

创造学为了解决稀缺,便在扩大生产上大做文章;

…………

总之,我从天下稀缺的角度研究了100多门学科,得出一个总的结论:对于追求卓越来说,所有有关稀缺的方法与建议都不太到位,都不能直接指导我们每个人或每个团队闪电般地追求成功。因此,我一直在探寻一种更为有效的有利于快速成长的方法。

在遍观大师的书籍后,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的战争哲学,于是我通读了研究******的近100斤的各种研究著作,我从中读出了两个字——集中。

对,******最成功的核心智慧,我认为就可以用这两个字可以概括。不信,你可以去读读《******选集》的。我认为,在一切稀缺的前提下追求卓越,******的集中战略战术是最有效的。我还认为,只有******最理解什么是稀缺,怎样解决稀缺。当时的中国,可谓要什么没什么,一穷二白,手板敞风,一无所有。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可归纳为一句话:集中是解决稀缺问题最有效的法宝。

稀缺无处不在,季羡林在刚到北大时,面对稀缺问题,是有过“思想斗争”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这里讲的“思想斗争”,不是后来我们所理解的那一套废话,而是有关我的学术研究的。我曾多次提到,在印度学领域内,我的兴趣主要在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上,特别是在“混合梵文”上。上述我的博士论文以及我在哥廷根写的几篇论文可以为证。然而做这样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专著和杂志。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和梵文研究所图书室是具备这个条件的。

在哥廷根10年,我写论文用了上千种专著和杂志,只有一次哥廷根缺书而不得不向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去借,可见其收藏之富。反观我国,虽然典籍之富甲天下,然而,谈到印度学的书刊,则几乎是一片沙漠。

我既然下定决心,终生从事研究工作,我的处境已如京剧戏言中所说的:“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研究必有对象,可是我最心爱的对象印度古代混合梵文已经渺如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即了。新的对象在哪里呢?我的兴趣一向驳杂,对好多学问,我都有兴趣。这更增加了选择的困难。只因有了困难,才产生了“思想斗争”。这个掂一掂,那个称一称,久久不能决定。

我必须考虑两个条件:一个是不能离开印度,一个是国内现成的资料充足。离开了印度,则我十年所学都成了无用之物。资料不够充足,研究仍会遇到困难。我的考虑或者我的“思想斗争”,都必须围绕着这两个条件转。当时我初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对时间的珍惜远远比不上现在。“斗争”没有结果,就暂时先放一放吧。

北大图书馆藏书甲大学的天下。但是有关我那专门研究范围的书,却如凤毛麟角。全国第一大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比较起来,稍有优越之处;但是,除了并不完整的巴利文藏经和寥寥几本梵文书外,其他重要的梵文典籍一概不见。燕京大学图书馆是注意收藏东方典籍的。可是这情况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才知道的,新中国成立前,我毫无所知。即使燕大收藏印度古代典籍稍多,但是同欧洲和日本的图书馆比较起来,真如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可能同日而语。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真如虎落平川、龙困沙滩,纵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我虽对古代印度语言的研究恋恋难舍,却是一筹莫展。我搞了一些翻译工作,翻译了马克思论印度的几篇论文,翻译了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的短篇小说。我还翻译了恩格斯的用英文写成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只完成了一本粗糙的译稿,后来由****中央马列著作翻译局拿了去整理出版,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这些工作都不是我真正兴趣之所在,不过略示一下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而已。

这远远不能满足我那种闲不住的心情。当时的东方语言文学系,教员不过5人,学生人数更少。如果召开全系大会的话,在我那只有十几平方米的系主任办公室里就绰绰有余。我开了一班梵文,学生只有3人。其余的蒙文、藏文和阿拉伯文,一个学生也没有。我“政务”清闲,天天同一位系秘书在办公室里对面枯坐,既感到极不舒服,又感到百无聊赖。当时文学院中任何形式的会都没有,学校也差不多,有一个教授会,不过给大家提供见面闲聊的机会,一点作用也不起的。

由此可见,稀缺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大问题,既然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人人都存在稀缺问题,那么,人人也应好好读读这本专门讨论集中战略摆平稀缺问题的书。

为什么集中如此重要?因为集中能聚沙成塔,汇流成河;能只集腋成裘,积土成山,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就是集中的好处和优势。

原理二——在运用力量时要有侧重点

正因为稀缺,所以,我们要学会有侧重点的集中。

佛陀知道自己一生的时间精力都是相当稀缺的,所以,他一生只集中研究了一个字——苦。他一生的学说与成就,都是从集中研究这个苦之上得来的。若不将全部力量聚焦于这个“苦”字,他是不可能洞察广大的世界的。这正应了句——一叶落而知秋呀!他后创的戒、定、慧,尤其是他研究因果而推理出的“空”字,以及苦、集、灭、道、八正道、十二轮回、小乘、大乘佛学等等,都无不是因“苦”而得来的。

孔子的成功,也是在深知自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是相当稀缺的前提下,他只集中研究了另一个字——仁。他之所以成为世界级文化顶级大师,成为中国最大学派的开山鼻祖,都是因为他开创了“仁”学这门全新的学说,至于他后来被演绎出来的三纲、五常,至于他在教育、政治、人际关系维系、人生追求等许多领域开创的巨大成就,都与他是坚实的基石——“仁”这个字是分不开的。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又研究了哪一个字呢?大家都知道,他只集中研究了“道”这个字。他那本响誉全球的《道德经》,主要是以研究“道”为基石而立起来的一门学说。

总之,历史上所有的大师,几乎都是从研究一个字一个词开始的,如庄子研究“逍遥”这个词,孙子研究“诡”术,韩非子研究“法”,墨子研究“兼爱”……

人生中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多,而我们的时间、精力、能力、资源、信息等却是相当有限。那么,在这种客观现实条件下,我们若还想真正干点事,真正在这个社会上留下一点什么,就得有侧重点地选择你的主攻方向,选择一个很小很小的点,你才有可能创造出成功卓越。

这天底下的事就是这样,你往往从很宽的大道上开始人生旅程,那么你的人生之路也许就会越走越窄;相反,你的起点很低,起步很窄,但往往会越走越开阔,会很顺利地步入人生的坦途。

这中间的奥妙是什么?

当然是集中战略的暗中运作的结果。因为集中是符合辩证法的,是符合宇宙生发规律的。

正因为这样,贾平凹写作主题基本上只写农村题村,余华的主题只写****苦难题材,王耀文、张平、周梅森只写反腐题材,都梁只写战争题材,九丹只写女人“卖肉”题材,李银河只写性题材,二月河、易中天只写历史题材,……

这世上所有成功者,都一定是有侧重点的,如唱歌的人,有的走清纯之路,有的走狂野之路,有的走甜歌之路,有的走民俗之路,有的走苍凉之道,有的走迷茫之路……

你可将这些哥星的侧重点分分类:刘德华、孙燕芝、张柏芝、郑智化、小燕子、韦唯、******、腾格尔……

总之,一个没有人生追求侧重点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一个不懂得集中一点的人,是不可能干出什么大名堂的。

集中战略也同样适应企业,下面我们来看看联合利华企业,是怎样运用集中化战略取得竞争优势的:

联合利华决定将其在中国的食品零售营销网络,转包给第三方公司——尤尼森营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他们计划首先在北京和石家庄进行如下试点:主要由第三方公司负责零售促销计划的实施、样品陈列、现场销售、订单处理等,而自己将集中精力制定战略计划、管理主要客户及分销商。

集中化战略在联合利华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是企业集中化,1999年,把14个独立的合资企业合并为4个由联合利华控股的公司,使经营成本下降了20%,外籍管理人员减少了3/4;二是产品集中化,果断退出非主营业务,专攻家庭及个人护理用品,食品及饮料和冰淇淋等三大优势系列,取得了重大成功;三是品牌集中化,虽然拥有2000多个品牌,但在中国推广不到20个,都是一线品牌;四是厂址集中化,今年5至8月,通过调整、合并,减少了3个生产地址,节约了30%的运行费用。

自1999年提出其全球增长之路的战略以来,联合利华以“壮士断腕”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实施战线收缩,在行业、产品类别和品牌三个方面实行集中策略。根据80/20法则,将品牌规模从2000个品牌压缩至400。

通过裁员与减少工厂将品牌集中于食品和个人护理领域。而为旗下拥有Nau-tica、VeraWang和瓦伦蒂诺等品牌的联合利华化妆品国际分公司寻求买家的动向,更表明这家全球日化巨头集中优势兵力、轻装上阵以迎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决心。作为战略要冲,中国市场的“瘦身”策略表现得尤为突出。

联合利华果断退出非主营业务,专攻家庭及个人护理用品,食品及饮料和冰淇淋等三大优势系列,取得了重大成功;并于1999年把14个独立的合资企业合并为4个由联合利华控股的公司,使经营成本下降了20%,外籍管理人员减少了3/4。

这次将食品零售营销网络转包,可以说是营销环节集中化。实现营销环节集中化,把自己不特别擅长的零售营销转包出去,从而专心制定战略计划、管理主要客户及分销商,有利于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实现在华投资的战略目标。向第三方转包零售营销网络是集中化战略的又一重大创新。

从恐龙到龙,联合利华实现瘦身,强化了核心竞争力。

原理三——集中的程度与产出成正比

一个人,要想出成果,是一定需要适度“闭关”的,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自古英雄多寂寞”,许多人误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一谈到“闭关”,人们就自然想到,在深山古洞里打坐,足不出户,不食人间烟火的苦修者景像,人们思想模式把“闭关”二字定位了。

我们都听说过达摩闭关的故事。

达摩原是古印度香至国的一位王子,后出家在佛教嫡脉27代传人般若多罗尊者门下开悟,北魏时,航海来到中国,先应梁武帝邀请至建康,话不投机,又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

嵩山少林寺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处有个天然石洞,洞高三米,长约两丈,洞口向阳敞开,冬暖夏凉。达摩来到少林寺后,就把这个天然石洞当作他修性坐惮的地方。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入定后,连飞鸟也不知道这里有人,竞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公元527到公元536,整整面壁九年,开创阴阳龟息行气法,为修练气功和少林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九年后,当达摩离开石洞的时候,他坐惮面对的石头上,竞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形像,衣褶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石”,直到今日,遗址犹存。 无独有偶,达摩祖师面壁的身影竟然穿越千年时空,呈现在了一块长江卵石上,难道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 清立《面壁石》诗云: 一石独亭亭,中藏初祖形。千年神气在,何用著丹青。

后在他在嵩山少林传播禅法。他首开禅宗,被称为禅宗初祖。达摩后被尊为中国禅宗的东土祖师。

面壁又称壁观,是达摩祖师禅的主要内容之一。达摩曾有一偈概括面壁的精义:“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相传达摩面壁十年(一说九年),身影透入石中,谓之“影石”。后用面壁指专心一意地参悟。如宋·刘克庄《题小室》诗:“近来弟子俱行脚,谁畔山僧面壁参?”独处不语,也称面壁。

所谓面壁就是闭关,就是心思专注一境,使心如石壁,禁绝世俗杂念侵入,达到心虚灵空的无我境地。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调心养性是禅宗修行大法。

闭关,是指一个人在僻静处独修的概念,从开天劈地有修炼者起,就有无数闭关的人,有的一闭就三年五载,有的一闭几十年光阴,飞逝而去。可是,闭关,能不能让众多的修道者受益呢!能,不可否认,但是,真正闭关得道者,可谓“凤毛麟角”,人生短暂,不能因闭关方法不当而耽误自己的修行。

闭关,当然不是什么都不做,只是给自己设了限,不做以前常做的,却做自己想做的而没有去做的。很多人的生命程序,是少年求学,青年求职,中年求财,到了结婚生子,成家立室,乃至子女成才之路,事业有成之后,正要放下自在,享受人生之际,却已日暮黄昏,年纪大了。行动,已然不便;欲求,已然不强烈;顾忌,已愈来愈多;健康,已差强人意。

这时候才想放歌于高山之巅,怀古于丝绸之路,赏月于杨柳之岸,扬鞭于骠骑之间,恐怕已要一个司机驾车两个看护三个保镖探路四个儿孙照顾了。本来放下是轻松,却变成了别人的负担。自在虽写意,却成为他人的牵累。本来是很有趣味的事,但在不适当的时机做,很可能就成了你的无趣,人家的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