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就是制造信息震,就是在制造一场信息的地震,通过这场信息地震从而在一迅间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记住,当然这个信息地震的目的和结果与真的地震恰好相反,地震是害人的,而这场有意制造的信息地震却是好的。炒作所带来的经济,其实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信息经济!
炒作,换一种大家容易理解的说法,它就是在制造声音,在传播声音。说白了,整个市场的竞争,几乎可以归结为一场声音的战争。一个领导的声音若传不到基层,基层的声音传不到领导的耳中,那个领导就不会是一个好领导;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个企业的声音若传不到外省,传不遍全国,传不到世界的每个角落,那这个产品、这个品牌、这个企业就不会是好产品、好品牌、好企业!因此,我们要记住,声音战才是目前市场上竞争制胜的********之一。
所以说,我们决不要小看炒作,它并不是你以前知道的一般传播知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强势传播,它是目前市场上迅速突破现状的最有效的核武器!同时,它也是花小钱办大事的首选策略。因此,我们决不要小看这种新式武器,谁用好了它,谁就能迅速发展,谁就能一举成名!试看,哪个大企业不都在很抓强势传播?
炒作本身无可厚非。炒作这种手法是信息繁杂时代凝聚社会注意力的常用手段。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虽说“好坏最终是观众说了算”,但在这个信息纷繁的社会环境下,要想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轻而易举。通过一些正当的“炒作”,小则可以提高知名度,大则可以起到抨击时弊、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当的“炒作”现象,又何必大惊小怪、横加指责呢?
许多人也许会认为,只有娱乐圈上的绯闻才能算得上炒作。其实不然。炒作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万片绿叶中的一点红,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所以,每个人在日常行为中都在不经意地炒作着自己,大炒作还是小炒作而已。
关于炒作,我从许多角度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什么是炒作?
炒作,就是一种策划卖点并主动制造正面注意力的功利行为。
万事万物均不是凭空而出,都是有迹可寻的。有专家认为,炒作的出现也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重要的客观条件大致有三个:一个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另一个就是媒体的商业化运营;第三个是信息爆炸的迫切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是被计划好了的,国家管理一切。从企业生产者的角度来说(那时候几乎都是国营企业)无须摸清市场的脉络,只要按照国家的计划按部就班地生产就好了,不用担心生计,因为有死工资,铁饭碗,效益并不与自己的利益挂钩。更不用担心卖不卖得出去,因为市场是一潭死水,没有竞争。更何况“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在计划经济下商品短缺的很,人们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就这些东西抢都抢不上,谁还顾得上挑挑拣拣呢。在80年代有个文化现象颇能说明问题,即那时候的电视剧,播一部火一部。最夸张的是《渴望》一到晚上简直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这在现在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因为当时人们的娱乐方式有限,电视台又少。因此在黄金时段的电视剧便自然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很显然,这里没有炒作的土壤,因为无需炒作。
然而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消费者一下子从被动变成了主动,成了企业的上帝。
如果说计划经济下,企业是被宠坏了的孩子,那么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就要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生活打拼了。每个企业都千方百计地对着消费者的钱袋打主意,但消费者的钱袋毕竟有限,于是出现了竞争。有了竞争就必然要有优胜劣汰,谁也不想被淘汰,所以每个商家都在戮力宣传着自己的商品。
“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适合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讲究的是“注意力经济”,是要争夺人们的眼球。现在一个大企业一次花出三、四千万来个大一点的炒作已经算不了什么,炒作成为现代社会推销商品最普遍的形式,尤其是对概念的炒作。
下面让我们来说说媒体。在商品社会一切都具有商品的性质,媒体也不例外,在表面上媒体的消费者是老百姓,但媒体还有一个潜在的消费者,即广告商。对于一个媒体来说,广告收入在其经营利润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广告收入的多少则取决于销量、点击率、收视率等等硬性指标,这些硬性指标代表着老百姓对他的认可程度,关注程度,并体现着媒体的品牌价值。
谁都希望在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上做广告,这是市场的规律。那么如何提高销量、点击率、收视率这些硬性指标,各媒体走的路并不相同,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关注热点事件,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抓住消费者的心。
最后我们再说说信息。今天,我们面临的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人人都得了信息疲劳症,平时,对于一般的信息都会熟视无睹,只对那些非常特殊的信息才会引起注意。
上世纪末,信息革命席卷全球,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地球上的信息无处不在,人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获得信息。信息多得让人没法相信,泛滥成灾,导致成严重的信息危机:人们开始怀疑信息了,把信息时代又称之为“怀疑时代”!
老革命遇难到新问题,危机不解决,信息革命就没法进行。信息的“卖点”在哪里?如何让人们注意自己的信息呢?在此危急关头,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下不断实践,“攻克”信息危机的难题,共同发明了一种“新专利”——炒作!
事实上市场、媒体和信息这三方面的因素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好的例子便是以“时尚”为代表的时尚杂志。一方面以商业利益作底色的时尚杂志,鼓吹新的生活方式,通过时尚界人物的现身说法来重塑人们的价值观,而人们期望通过购买时尚用品以过上体面的、有品位的生活,又不得不依赖于时尚杂志的指导,从而也提升了时尚杂志的销量和品牌价值。而商家为了卖出更多的商品,又不得不以时尚杂志为依托随时改变时尚的风向,同时砸下巨额的广告费,向人们传达商品的信息。于是商家、时尚杂志、消费者成为一个整体。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几乎达到了炒作的至高境界。
综上,炒作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社会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商业运作、市场走向以及公众心理、社会思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研究人类进步不可忽视的范本。所以我们不能谈炒作而色变,而只能正视这种社会现象。只有了解了,把握了才能找到解决之道。我想这才是一种看待炒作的正确的态度吧!
升级点——要不断更新需求卖点
贾平凹刚开始时,最喜欢写千来字的小品文,在生活中随便找个点,就能发出一些人生感慨来。随着年龄增长,智慧增进,再加上社会上对美文的需求市场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人生干出点大名堂帮助不大,于是,他觉得必须升级自己的写作对象、写作能力和写作文字量,于是他便开始写起了长篇小说。
升级,是这个世界的必然规律。只有升级才能生存。社会升级我们最清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然,除了社会升级之外,这世上升级的东西可谓无处不在。
因为,世界是一个创造的世界,旧的组合不断被新的组合物替代,电脑办件从二八六、到三八六、四八六、五八六,就这样一代代不断升级。个人成长也是从幼儿班,到小学、中学、大学一步一步在升级。
升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尤其在今天这个突变时代,升级更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个产品,一项技术,一个产业、一个国家,若不考虑升级换代,就会被陶汰出局。在这个裂变时代,人个、企业和国家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升级之争。
今天,不迅速升级,便会立即死亡!这就是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当然反过来说,也是动力。
三星集团老总李健熙说:当今世界,除了老婆孩子,其它的一切都应变!
今天,只有想方设法升级,我们才能生存,才能有基础谈成功卓越。
那么,升级具体从哪里开始呢?当然是从点上开始。
你是唱歌的,一种特色已唱了三年了,现在就要考虑升级了。不然,就会被新包装的歌手所替代掉。
如今,读研的如此之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显然,这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了,今天尤其需要专业人才。所以,读博士的人自然就多。
如今企业都在大力倡导学习型组织建设,因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一个企业若推出升级的产品,就会被消费者抛弃掉。因此,企业要提升产品的科技文化含量,那就得先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就要不断充电。
如今,一切都面临升级问题。
具体来说,升级应从哪个点开始呢?
当然是从你拥有相当基础的行业点开始,这是最佳方案,因为,你已在一个行业里混了很久,掌握了许多的优秀资源,只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你不能在一个行业里做成一流,甚至做成行业老大也是有可能的。
一个小厂,在乡镇小打小闹,由于面临升级问题,后来就将小厂迁到县城,再后来又迁到了市里,省里,再后来就在全国各省市设了分厂,最后在地球的另一边也开了分公司,这显然是升级。
当然,升级不只是局限于规模,你所从事的行业流程中,各个方面都是可以升级的。产、供、销、人才、原材料、管理等等,都存在升级问题。
升级是全方位的,也可以是某个点上的,不过有一点必须明白,你在点上的升级一定是为了创造更大竞争力的,是为未来市场着想。
升级的本质是什么?是集中战略的优化实施。
一个点都没做到一流,做到尖端上去,就想去涉足别的行业,别的点,这是不懂竞争战略的。要做就做老大,不然就别干。这是许多中外500强老总的口头禅。
不能在一个点上卓越,也就不可能在所有其它点上卓越。因为卓越是一种品质,一种思维方式。这世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能卓越,他必须比普通出更多努力,流掉更多汗水。
整个世界的趋势都在向产品的高、精、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干什么,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得走精细化专业的道路,说得更直白一点,都得走集中致胜的道路。
就目前状况来看,我们集中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生产的产品太粗糙,搞的服务没有人情味,这都是大问题。这都要求我们必须全神贯注,更加集中。
点上卓越,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特征,你既然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点,那么,就将这个点认真做足100分,把这个点做上去,做到同行的尖端上去,那时,你就会名利双收,创造卓越人生!
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有点野心,在哪里干,就一是要干出点名堂来,就一定要力争一流,否则,就没啥意思,就不过瘾。
升级是必然的,又有如此多好处,那么,我们就应立即制定升级的方案。
对个人来说,要立即设计个人的升级点,升级步骤,升级程序。对于企业来说,要立即动手在某些环节上升级,或人才升级,或产品设计升级,或网络渠道升级,或传播升级等。
因为,只有立即升级,才能立即卓越!
余华,以前一直为自己写的长篇小说超不过20万字而苦恼,于是,他花了多年时间全面研究小说结构、小说叙述、小说的容量等一系列问题,近年他终于推出了《兄弟》这部过50万字的长篇小说了。先不说内容咋样,仅这文字量就证明他的确升级了。
不过,升级是没有止境的,大家都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而且,升组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
我有一个朋友的口才极好,他是一个知名讲师,主讲“性格化领导”,去年冬天,我们见面聊了一下今天升级的事,他问我对他的升级有什么建议,我说:当然有,对于一个弱势者最快的升级方法就是想办法扩大你的背景价值,如最好与北大某机构合作,不再推自己的小公司,而是以北大名义对外培训。”
今年5月份,我打电话跟他聊天,他说:时间不够呀,如今请他讲课的课程多得不得了。生意好得很呢!
他还说,以前用自己公司名字推课,一般对方都只给他开三星级宾馆住宿,如今,都是五星级的,而且吃得也更好,每到一处,都是老总级人物接待。
谁都知道,老总并不是热情接待他,而是热情接待北大来的大牌教授呀!
这只是升级的一种方式,本书在此不重点讨论这个问题。
我找了一个中国人最熟悉的个案,供大家玩味。
叶楚华(研究炫耀性消费、奢侈品市场、明星及娱乐经济等专家)发表在《经济学家茶座》 上“关于刘德华星路历程的经济学原理”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现引用部分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一谈刘德华是什么?
一个人——刘德华,一个集歌星、影星、电视明星于一身的人;他主演的电影之“卖座”,令众明星望尘莫及;他的唱片销量之高,令歌坛天后天王为之逊色;他在娱乐界长期保持的极高人气,无人能企及。客观评价刘德华先生的演艺成就是本文的一个前提,后文的一些用语和表述纯粹是出于做学问的必要,无半点冒犯刘先生之意。
一种商品——当人们习惯于探讨各类明星的身价时,其实已经默认了其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不是商品,何来价格?承认明星刘德华是一种“商品”,是本文立论的前提。刘德华不同于经济学中一般意义的商品,它的效用、出售方式均很特别,比如,一般商品是具有竞争性的,即它一旦被某人购买使用,它就不能同时被另一个人消费,而刘德华则不具备这一属性,刘德华可以同时被无数人共同消费和“使用”——可以数万人共同观赏他的演唱会而不相互冲突。
一个企业集团——从另一个角度看,刘德华又是一个企业集团。这个集团“生产”诸多产品:刘德华牌电影、刘德华牌歌曲、刘德华牌演唱会、刘德华牌慈善会、刘德华牌广告……一个人的企业集团,生产如此多的产品,你不能不对这种现代商业模式感叹!
二谈刘德华的商品效用。
效用是指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类某种(些)欲望的能力,探讨刘德华的商品效用,须先探讨刘德华可以满足消费者那些需求。笔者认为,刘德华可以满足消费者如下几种需求(欲望):
性本能需求——这主要对女性fans和同性恋者有效,刘德华的歌影迷女性占的比例很多,这与刘德华的俊朗外表所决定的强烈异性吸引力不无关系。许多女性fans把刘当作梦中情人,能获得“虚幻”满足。
审美需求——刘德华具有超凡俊俏的外表,他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无比潇洒,他的歌声对其歌迷来说是一种高度的美,他的演唱会的舞台设计、舞蹈表演等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刘德华具有超凡脱俗的美,能高度满足fans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