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贵族精神:中产阶级高级修身讲座
3035000000003

第3章 从贵族时尚到贵族精神——让精神富裕起来的时代已经到来(2)

有一天,特蕾莎要到巴丹医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特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于是,她为她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特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特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医理,然后对特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德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所,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场所。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特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德特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特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修女们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特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特蕾莎选择放弃富裕的生活而去帮助那些生活痛苦的人们,这种高贵的品质并非那些妄想用财富来“显贵”的人能够体会到的。精神的高贵源自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尊严的尊重。特蕾莎也许仅仅获得一句“谢谢”,不能在物质上得到任何的满足,但这一句简单的“谢谢”在她的心目中却无比珍贵,因为精神上的富足是任何物质的丰厚所不能取代的。

高贵不是自诩的头衔,而是存在他人心目中所反映出来的尊重和敬仰。精神的富足也正是给予他人的帮助和社会的贡献才得以实现。“富贵”应该还有一种理解,那便是精神的财富造就了高贵的品质,是仁者爱人的侠义情怀,是济世为怀的贵族精神。

§§§第4节 踏上进步的阶梯——从物质到精神的上流社会

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经济上不可置疑地有了飞速发展与进步。最早富裕的那一部分人早已经成为中国式“贵族”。当然,这种称为是他们自诩而并非民众所认同的。在中国,有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有钱人自以为是的认为他们生活的阶层是毫无疑问的上流社会。理由很简单,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飞机,能够在一线城市的繁华地带购置昂贵的豪宅,随心所欲地出国旅行,和国外的富豪比拼财富,甚至让中国这个人均财富水平较低的国家一跃成为巨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总之,一切能够让其虚荣心充分满足的行为在他们的眼中就是上流社会应有的生活。

但是这仅仅只能说明他们沉浸在物质的上流世界中,与严格意义上的上流社会有着鲜明的区别。真正的上流社会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裕,更应该在精神上有着先进文明的步伐。这种步伐,是时代的气息,也是人类发展的高级产物。

在我所接触到的上流社会人群中,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形成鲜明的反比。即拥有的物质越多,而精神却相对越低。当然,我指的是其中一部分,并非一概而论,拥有财富相对较多的那一部分,并没有因为财富的增多而使其精神文明提高,相反却每况愈下。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同样令人们所不齿。

他们整天周旋在客户和老板之间,出入各种高级场所,消费着群无知贵妇带着宠物共进商场、出入浴令人咋舌的奢侈品;却遗失了精神文明。其行为表现出来的素质低下。我们经常看见的是一馆、与人同浴、无耻的坐在残疾人专座上……他们浓妆艳摸,金银珠宝穿戴一身,丑态百出。

这些人根本不懂上流社会的真正含义,其表现出的种种恶劣行径更是中国式的悲剧。脱贫致富,让经济富裕起来本身并没有错。但只在乎物质上的高级,却忽视了精神上的升华则永远不可能踏上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知道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他的精神品质给中国的“上流社会”上了生动的一课。

比尔盖茨早在1994年,他就以父亲威廉?盖茨的名义创立了基金会,1997年又创立了盖茨图书馆基金会。2001年,他将这两个基金会合并,与妻子共同创办了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慈善基金组织。2005年,50岁生日当天,盖茨许诺将捐出个人财产的98%给该基金会。多年来,他一直热衷于各种捐助活动,数额动辄以亿或十亿计。

在尼日利亚的索托科和印度的莫拉达巴德,他帮助当地人民对抗脊髓灰质炎,免费为他们提供疫苗和发病后的治疗;

在菲律宾,他资助研发高光合效率、抗洪涝和耐寒的新品种水稻,这让许多人免于饿死的命运;

在博茨瓦纳,他为艾滋病患者们提供医疗帮助,并且一直在不懈地资助艾滋病疫苗的研发;

在莫桑比克,他捐赠了16亿美元用于防治疟疾,从蚊帐、药物、杀虫剂到疫苗,每一方面都得到了他的关心;

在美国田纳西州,他用20多亿美元改革当地教育体系,帮助建立起更有效的教师测评系统,并资助少数族裔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在中国,他帮助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并亲自探访和看望中国的艾滋病患者,还和他们一起看了《断背山》;

在哥伦比亚,在尼泊尔,在新德里,在马里兰州;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等领域;比尔?盖茨的身影和他的金钱一样,无所不在。他的钱所触及的每一个角落,也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除了大方捐赠金钱,他还身体力行,通过各种渠道尝试以全新的方式来影响这个世界。他开通了个人网站thegatesnotes.com,在网站上列出活动行程和他最近关注的事情,发表个人观点与看法。还注册了一个Twitter,和世界各国网友密切交流。

每隔几周,盖茨都会出席在美国知识风险公司实验室举办的“发明会议”,在科学研究方面继续贡献自己的心智。他比以前更爱读书,“每周平均读5本书”。而且,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他一定可以读得更多”。

他已经习惯了从微软退休后的新生活,在白宫频繁发表演讲,以最成功的商人和最慷慨的慈善家双重身份,以新的方式,影响着这个世界。

上流社会之所以上流不仅指在物质财富方面居于上乘,更是指在精神世界上超凡脱俗的优雅风度,这种风度体现在举手投足的细节之中;是品鉴艺术的敏锐能力;是热衷公益事业的悲悯情怀;是面对荣誉挫折的淡定态度;亦是待人待物的谦和美德。

从盖茨的事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富人与其的巨大差别。虽然同为富人,同样拥有一流的物质基础。但他却考虑得更多的不是个人或是家族的享受,而是全心全意把自身精力通过其浩大的影响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这便是贵族精神中精神上流的具体体现,也为我们寻求进步,从物质上流社会转向精神上流社会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拥有贵族精神的上流社会的人们,是对于自身的不断完善,是对于国家、民族、行业领域甚至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社会担当。在他们眼里,自己已经不属于单独的个人,而是完完全全融入了社会的血液里。他们是社会这台大机器运转所需的螺丝钉,只不过这粒螺丝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想要进步,必须从单纯的物质世界走出来,寻找精神文明上的升华。而这种升华,更是需要拥有一颗博爱、担当、忧民之心的贵族精神。作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富人阶层,更应该秉承贵族精神的优良传统作为榜样带领大家共同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前进。

§§§第5节 融入骨髓的优雅气质——气质是由心而生的

一提到贵族,人们最先想到的总是一位身着华丽宫廷服装的贵妇人在古堡内迈着优雅的步伐从楼梯上缓缓走下来。或许是因为电视、电影这些传媒的渲染的缘故吧,但总而言之,人们都会从内心感叹道:“多么优雅的气质。”

气质是一种感觉,同时也一张无形的“身份证明”。有时候,一个人的气质会暴露他真实的身份或者背景。人可以改变形象,可以更换工作,可以增加学识,却无法改变自身的历史。我们从一个人的眼神、谈吐、行为举止,可以察觉出他的习惯、背景等等。从部队出来的人眼神中总有种坚毅,长期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身上自然而然就显露出一份艺术气息,刚从农村出来的人会带着浓烈的质朴感和乡土气息。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气质”。正是由于长期从事一个职业,或是待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周围的人与事都会慢慢的影响着你的内心、思想、行为习惯,然后通过一种叫“气质”的东西传递给别人。

因此,气质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变,也并不是只改变外表就能得到提升的。正如同一个知识浅薄的人想要冒充知识渊博的学者,就算外表再如何斯文,只要一开口谈话,便真假立现了。

中国有句俗话:“穿上龙袍不像太子”,是对于气质最简单易懂的诠释。

优雅的气质是对于一个人的无限赞美,它没有年龄的界线,也不需要惊艳的面孔和火辣的身材。年轻终会渐渐逝去,漂亮的面孔和性感的身材也只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但真正优雅的气质却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仿佛给人一心灵的共振。贵族的优雅气质之所以被人们所向往,尤其是拥有大量财富的暴发户,他们在获得大量社会资源的同时,也想满足内心的虚荣。因此,不断的修饰外表,穿名贵衣饰、开豪华跑车、住高级别墅,但他们却忽略了一点——优雅的气质是需要长期的修炼和内心的完善才能显现出来的。

二十年前的夏天,潘老师曾在瑞士日内瓦教过一个瑞士女孩Angelina学习中文。Angelina在英国伦敦读大学,暑假返回日内瓦与家人团聚。相识一段时间之后,潘老师开始有些不解,这样一个端庄贵气、礼数周全的女孩,为何在日常花销上如此谨慎,节俭的甚至有些过分?难道因为她仍旧是个学生?

一个周末,潘老师和她的十几位朋友应邀去参加她的家庭Party。她优雅地候在宅院门口迎接客人,身后那栋略带古堡风格的三层小别墅,在十几亩修葺整齐的绿地的映衬下显得有些矮小和老旧。连接这座普通民宅与远处高速公路的是一条弯曲而漫长的柏油马路,它隔开了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也连接着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

进入“古堡”,潘老师一眼就能看到楼梯间和过道的墙面上满满地挂着各种服饰和人物仪态的老旧图样。她告诉潘老师,这些图样是她祖母的祖母传下来的,是她们言谈举止的礼仪规范。从她咿呀学语时,这些图样是她的启蒙读物,她的母亲就是她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而她母亲则从她外婆那里学会了这些“规矩”,将来她也会把这些东西继续传授给她的孩子。潘老师问她,图上的很多服饰早都过时了,这样世代相传有什么意义呢?“气质”,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外在的东西永远都是变化的,再流行的东西也会有过时的那一天,唯有气质来自于数代的积淀和修炼,历久弥新。”后来,潘老师才知道,她出身英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岁月的变迁让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财富与社会地位,但那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依旧令人动心。

在历史中,贵族高贵优雅的气质总是伴随着外在的东西,比如:古堡、华丽的服饰、豪华的马车、众多的佣人等等。为此,人们很容易就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这些才是高贵、优雅的象征。而想要拥有这些的前提便是庞大的权力和丰厚的金钱,所以不少人在获得权力与金钱后也想模仿贵族派头,从而满足内心强烈的虚荣心。

但这个实例告诉我们。贵族的优雅气质就算失去了高级的社会地位和雄厚的财力,依然可以从他们身上感染到与之接触的人。这是因为贵族的优雅气质是通过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无数代贵族血液的传承才体现出来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拥有贵族血统,就一定拥有优雅的气质。生活环境的熏陶、思想的教育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那些所谓的名牌,只是在为你包上一层薄薄的金箔。远看华丽夺目,近看就原形毕露了。

贵族的优雅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的非凡气息。一个真正的贵族,即便没有锦衣玉食的衬托,生活简朴,也能通过端庄的形象、礼貌的谈吐等一系列日常的行为举止传递给人优雅的印象。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便是贵族式的良好教育,看到的也是家人端庄典雅的行为方式。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由人的思想和情操所决定的,而思想和情操却又是通过长期的教育与模仿,潜移默化般刻进他们的脑海里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说,贵族优雅的气质并非用金钱、权力这些身外之物可以伪装,而是内心的升华才能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感觉,即内心的优雅才是真正的优雅。

§§§第6节 掌握礼仪并非教养的全部——懂得尊重才是其真谛

随着历史的演变,十六至十七世纪的中世纪晚期,西方血统贵族的传统被打破了。大批贵族迁往城市,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之下,慢慢融入近代的文明进程,教养开始代替血统,成为贵族的重要标志。

时下,“贵族风尚”俨然成为中国富人们的新宠,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让自己或者子女变得“高贵”起来。于是,他们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贵族礼仪、接受高级文化艺术的熏陶、出入各种高级的交谊舞会等等。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拥有贵族的派头,看上去彬彬有礼,涵养十足。

诚然,学习那些礼仪并非难事,也的确有不少人能够做到;增加文化教养也能通过不断的努力而达到目的。但这些就是真的能够培养出一个包含贵族教养的“上流人士”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良好的社交礼仪和文化素质只是最为基础的支撑,而懂得尊重他人才是最为重要的条件。我们都很清楚,许多人把尊重他人的含义一分为二。在那些高档的餐厅里,或是在名流聚集的舞会上,抑或者是面对地位较高的人时,他们都能展现出礼貌十足的涵养,即对人特别客气、谦和温顺、笑容可掬等等。但在面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时,那种文化素质和礼节却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