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七七事变
3034800000028

第28章 一九三七年7月17日(1)

******发表庐山谈话

卢沟桥事变之后,******对于与日本和谈曾抱有很大的希望。在寻求对日妥协遭遇挫折后,******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小。作为******惯于使用的“两手准备”方针,他在寻求“和平解决”的同时,也做着军事准备。为了鼓励民心,树立自己全国抗战领袖的威信,就需要发表一个积极向上的讲话。对于舆论和民心,******还是颇放在心上的。

七七事变后,******陆续邀请一些社会名流上庐山恳谈,听取意见。胡适、张伯苓、经亨颐、杜重远、王芸生、王云五、洪深、黄炎培、范寿康、蒋梦麟、潘公展、虞洽卿、范旭东等230余位社会名流,纷纷云集庐山。一时间,庐山牯岭群贤毕至。******为了显示对此次恳谈会的重视,特让国民党军政要员和各省市地方官员作陪,也显示了此次恳谈会的不同寻常。大家都在议论着,******将有什么重大政策出炉了。

7月16日,第一次恳谈会在牯岭图书馆大礼堂举行。会议由汪精卫主持。

在7月16日的恳谈会上,张志让、王云五、王亚明、江问渔、杜重远、朱经农、吴贻芳、蒋梦麟、曾琦、张君劢等20多人自由发言。他们共同表示,在民族危难之际,民族生存之重要高于一切,全国应服从政府一致抗日;但要求政府对抗战要切实准备,公布宪法,实行宪政,给人民以言论自由,废除特种刑法,迅速改变新闻监察制度等等。这种为救亡图存而呈现的政治协商气氛,令人鼓舞。

这一天,汪精卫发表了谈话。汪精卫对于抗战取胜抱着悲观的看法,但是在这种大庭广众之下,也不好宣传他的亡国论。毕竟,人还是要面子的。汪精卫的谈话不着边际,信口开河,不痛不痒,下面听的人如同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大家纷纷摇头。汪精卫说:九一八以来,“不但本党同志共本此心,努力不懈,全国知识界、产业界有力分子,也是共本此心。对于国家危急,只宜设法挽救,不宜因见解或政策之不同而轻易破坏。对于政府所处的困难,加以体谅,予以扶助。最近卢沟桥事件突发,危急情况更加严重,根本办法仍是精诚团结,将全国的心力、物力融成一片。”

第一天恳谈会上汪精卫的讲话,让众人感到很扫兴。第二天是******演讲,大家纷纷翘首以待,看******能有什么新的东西。

******进来了。他神色凝重,缓缓摊开讲稿。咳嗽一声之后,开始慷慨陈词。

******的庐山谈话以《最后关头》为题,是一个重要历史文献,这里有必要将其列出。

各位先生,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不但我举国民众悲愤不止,世界舆论,也都异常震惊。此事发展的结果,不仅是中国的存亡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诸位关心国难,对此事件,当然特别关切,兹将关于此事之几点意义,为诸君坦白说明之。

政府的一贯主张

第一,中国民族本是酷爱和平,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来主张对内求自存,对外求共存。本年二月三中全会宣言,于此更有明确的宣示。近两年来的对日外交,一秉此旨向前努力,希望把过去各种轨外的乱态统统纳入外交的正轨,去谋正当解决。这种苦心与事实,国内外都可共见。我常觉得我们要应付国难,首先要认识自己国家的地位,我们是弱国,对自己国家力量要有忠实估计,国家为进行建设,绝对的需要和平。过去数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对外保持和平,即系此理。前年五全大会,本人外交报告所谓“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跟着今年二月三中全会,对于“最后关头”的解释,充分表示我们对于和平的爱护。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卢沟桥事件能否解决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第二,这次卢沟桥事件发生以后,或有人以为不是偶然突发的,但一月来对方舆论或外交上直接的表示,都使我们觉到事变发生的征兆。而且在事变发生的前夜,还传播着种种的新闻,说是什么要扩大塘沽协定的范围,要扩大冀东伪组织,要驱逐二十九军,要逼迫宋哲元离开,诸如此类的传闻,不胜枚举。可想见这一次事件并不是偶然的。从这次事变的经过,知道人家处心积虑的谋我之极,和平已非轻易可以求得。眼前如果要求平安无事,只有让人家的军队无限制的出入我们的国土,而我们本国军队反要经受限制,不能在本国土地内自由驻扎。或是人家向中国军队开枪,而我们不能还枪,换言之,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已快要临到这极人世悲惨的境地,这在世界上稍有人格的民族,都无法忍受的。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继之以塘沽协定。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五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成为昔日的东北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我们是应战而不是求战

第三,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我们全国国民必能信任政府,已在整个的准备中。因为我国是弱国,又因为拥护和平是我国的国策,所以不可求战。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

至于战端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更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希望和平解决但固守我方立场

第四,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系,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我们的立场有极明显的四点: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这四点立场是弱国外交最低限度,如果对方犹能设身处地,为东北民族作一远大打算,不想促成两国关系达于最后关头,不愿造成中日两国世代永远的仇恨,对于我们这最低限度之立场,应该不至于漠视。总之,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到最后关头,只有抗战到底。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幸侥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在此安危绝续之交,唯赖举国一致,服从纪律,严守秩序。希望各位回到各地将此意转达于社会,俾咸能明了局势,效忠国家,这是兄弟所恳切期望的。

******这个谈话,引起了大家长时间的热烈鼓掌。这是国民党政府自九一八以来第一个口气强硬、态度明朗的政策性谈话,表明了保卫国家主权和抵抗侵略的严正立场,比起以前的妥协退让,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卢沟桥事变以来,社会各界对国事忧心忡忡,而作为最高领袖的******,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对国人的表态,引起了种种猜测。而这次,******的谈话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国民政府对于七七事变以来的基本态度,明确了抗日战争的方略,让众人感到分外鼓舞人心。

******在谈话中,对卢沟桥事变极为重视,是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的,他认为事变发展的结果“不仅是中国的存亡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尤其是******明确提出的国家已到了“最后关头”的说法,让大家很是振奋。在演说中,******不吝使用这个字眼,共计九次使用“最后关头”的提法。******的“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提法,大大激发了众人和国人的士气。这是国民政府的一个很大的进步。在7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书告既发,只有一意应战,不再作回旋之想矣!”

7月17日,******“最后关头”演说发表以后,冯玉祥即席发言:“今天我们听到委员长这句斩钉截铁的话,痛快极了!感动极了!”******的这次谈话,成为次日报纸的头条新闻,题目就是《最后关头》。******的谈话确定了南京国民政府准备抗战的方针,得到全国的积极响应。

引人注目的是,在发表庐山谈话的同时,******还亲率张冲、邵力子,与应邀前来的****代表******、秦邦宪、林伯渠就国共两党合作抗日问题举行谈判。同一天,炮兵第七团开到保定,商震部一个师奉命星夜进驻石家庄。这表明,国民政府的确开始向全国抗战的方向迈进了。

******在谈话中强调了民族利益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合作抗日的立场。谈话发表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声明,支持******的这个谈话。8月23日,******说,******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因此受到我们和全国同胞的欢迎。8月25日,******为****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形势与任务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就说:“以西安事变国民党三中全会为起点的国民党政策上的开始转变,以及******先生七月十七日在庐山关于抗日的谈话,和他在国防上的许多措施,是值得赞许的。”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对日问题的最后关头,******下决心抵抗日本侵略,这在民族大义上是值得称道的。******是国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因此,******两次庐山谈话的发表对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自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后,国共两党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极大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随着中日********的不断加剧,******能够改变“剿共国策”,与共产党携手抗日,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次庐山谈话不久,8月中旬和9月中下旬,国共双方又在南京进行过两次谈判。由于华北局势的严重和八一三之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的行动,给国民党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压力。******急于使红军开赴前线实施对日作战,减轻其统治压力,谈判态度有了较大变化,国共双方在军队和政权等根本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意见。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发表谈话,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关系史开始了新的一页,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形成。

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出于大局的考虑,也纷纷拥护******的主张。桂系对于蒋的庐山谈话反应积极。本来在庐山谈话前,******就邀请桂系白崇禧赴南京共商国是,但是由于******没有下定决心抗战,所以桂系一直没有答应。7月10日,******任命李宗仁为庐山暑期训练团副团长。李宗仁未就任,派黄旭初、夏威去庐山受训。黄旭初、夏威抵庐山后,被******派为训练团的总队长。

7月14日,宋子文由庐山致电白崇禧,告知华北情势严重,抗战不可避免,******问白崇禧能否来庐山或南京相晤。由于******对抗战仍未下定决心,白崇禧未应邀前去。7月15日,李宗仁致电南京国民党中央,请下定决心,实行抗战。庐山谈话发表后,李宗仁、白崇禧发表通电,拥护国民政府的对日主张。20日,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致电国民党政府,表示“已决誓本血忱,统率第五路军全体将士及广西全省1300万民众,拥护委座抗战主张到底,任何牺牲,在所不惜。”7月30日,庐山暑期训练团教育长陈诚约晤黄旭初、夏威,要他们电请白祟禧,并转告******召白崇禧入京的意旨。8月2日,******亲电李宗仁、白祟禧,约他们赴京共商抗日大计,并邀请白崇禧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李宗仁、白崇禧认为时机已经成熟,遂电复******,表示即刻入京受命。8月4日,白崇禧乘坐******派来的飞机由桂林飞抵南京,表示拥护中央抗战的决心。

四川的刘湘、云南的龙云也都赶去南京,参加商讨抗日大计。自此,全国掀起了团结抗日的新高潮。

******的庐山谈话,给他赢得了很大的政治资本。除了****和地方实力派表示拥护外,社会各界也给予很高评价。许多社会名流,更是由此改变了对******的态度,转为大力支持抗战。

无党派人士胡适就是其中一位。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胡适应邀南下,参加******主持的庐山谈话会。此前,在对日问题上,胡适一直保持低调。庐山谈话发表后,国民政府表示要抗战,胡适才逐渐改变态度,拥护******和抗战。9月,受******之托,胡适出访美、欧诸国,宣传中国抗战,争取援助。次年,胡适受命担任驻美大使。在任期间为争取美援,争取美国朝野对中国抗战的决心和意义的了解,奔走不懈,颇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各界领袖人士的尊重。1942年9月,胡适卸去大使任,仍留居美国,重操旧业,做起历史考证的学问。直到抗战胜利后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于1946年返国。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也是其中的一位。张伯苓应邀参加庐山恳谈会。会上,张伯苓主张力排“低调言论”,主张抗战到底。不久,南开大学惨遭日军炸毁,张伯苓几十年心血毁于一旦,其内心之愤怒和痛惜不难想见。******随即接见张伯苓和北大、清华等校的校长,明确表示:“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就有南开!”

作为一个政治首脑,国难当头的这番表态,足以感召和聚拢当时教育界。本来对******就怀有感激之情的张伯苓,经此番遭难,更增强了政治上对蒋的亲和力。翌年,张伯苓在******的邀约下,加入了国民党,其后又出任战时成立的国民参政会副议长、主席团主席等职;1945年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