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七七事变
3034800000016

第16章 一九三七年7月8日(2)

吉星文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战士:“这次士气的旺盛,较前喜峰口作战时尤甚。因为士兵们含垢忍辱,已非一天,这一口郁积在胸中的气,无缘发泄,所以大家听见说打日本,个个都纵身跳起来。士兵们看了阵亡的同伴,一点也不悲伤,只是咬紧牙关,急步向前,带伤的就是命令他后退也不掉转头来。”

还在当天3时半,得知日军主力向卢沟桥方向前进时,秦德纯就指示吉星文团:“保卫领土是军人天职,对外战争是我军人的荣誉,务即晓谕全团官兵牺牲奋力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一一○旅长何基沣也下达了三条命令:一、不同意日军进城;二、日军武力侵犯则坚决回击;三、我军守土有责,决不退让,放弃阵地,军法从事。

卢沟桥战事爆发后,日本华北驻屯军调兵遣将,增援北平。7月8日清晨7时30分,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对驻天津的各部队下达了准备出动的命令,并命令在秦皇岛检阅部队的河边正三旅团长马上返回北平,决心要把战争扩大化。

7月8日13时,牟田口从北平到达宛平城东北的沙岗前线,亲自指挥作战。15时50分,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长河边正三也赶到丰台督战。日军要大打出手了。

由于驻宛平的吉星文团官兵的坚决抵抗,日军几次进攻未果。焦躁不安的河边正三便命令第三大队在龙王庙附近加紧进攻,终于打开缺口,渡过了永定河,占领西岸,迂回到了宛平城西侧,形成了对宛平城的包围,等待援军。

宛平城可以说是中国最小的县城之一,顷刻间成为了整个国人关注的焦点。中国军队守得住宛平城吗?

傍晚时分,何基沣旅长率领的西苑驻军,已开到八宝山一带,正向大井村等地开进,以截断日军的后路。胆战心惊的日军感到形势不妙,便停止进攻,退缩下去。顿时,夜幕笼罩的战场一片沉寂。

几乎一天未停的大雨,入夜后转为细雨霏霏,青纱帐发出一片沙沙的声响。由于卢沟桥和宛平城都是吉星文团的防地,吉星文深感责任重大。吉星文接到铁路桥东头桥头堡丢失的消息后,并未上报。这是因为吉星文对当时平津的局势有很清楚的了解。他知道宋哲元不在北平,对日军的挑衅,没有人敢出来决定如何应付。他更想到,丢掉卢沟桥的消息一旦传出,将使整个平津震动。而那时事件的处理,将更加困难。吉星文心理默默地念叨着:“卢沟桥不能丢!”

吉星文将宛平县城防务交由苏桂清副团长负责,自己带随从一人悄悄出城,直趋三营营长金振中的营部,并立即召集连长以上的干部讲话。

二十九军官兵在长城抗战中和日军结下了“生死之恨”,这次更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上下群情激奋。年轻的吉星文更是热血沸腾。他一方面分析眼前形势,一方面宣布要组织敢死队夺回桥头堡。在他的号召下,自动报名参加敢死队的有300多人。吉星文亲自挑选出150人,分编成5个组。每人步枪1支,手榴弹2枚,大刀1把,利用夜色潜行,限8日晨4时进入攻击准备,看信号发起攻击。同时命重机枪连占领两侧高地,掩护敢死队攻击,并适时将火力往敌人后方延伸,阻止敌人逃窜。

日军做梦也不会想到吉星文会采取反击行动,而且又来得那样快速。在日军疏于戒备的情况下,敢死队利用熟悉的地形和阵地交通壕,一下子插了进去。战士们的喊杀声惊天动地,日军猝不及防,有的成了刀下鬼,有的东奔西跑,有的跪地求饶,全无了白天的嚣张气焰。一位年仅19岁的敢死队队员,居然连砍日兵13人,生擒1人。战士们硬是用手中的大刀,将日军一个中队几乎全歼在铁路桥上。突击队员伤亡近四分之三。

这一悲壮的场面,实属罕见,连日军指挥官也为之咋舌。一位敢死队队员回忆说:“弟兄们将敌军打败后,还拼命的追杀过去,集合号也不能把他们集合回来。结果,还是长官亲自把他们叫回来的。因为我们有命令,只死守,不准进攻。但这情形好像猎犬追击兔子一样,是一件无法抑止的行为。”

金振中营长在战斗中腿部负了重伤,但他还硬要率领一连士兵,再去冲锋,为阵亡的弟兄们报仇。吉星文不知费了多少口舌,才把他拖了下来,送往后方医院治疗。事后,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到医院慰问他,并赠送“抗日先锋”银盾一枚。

7月9日凌晨,吉星文团收复了失地,完全恢复了永定河东岸的态势,减少了宛平城侧后的威胁。我军变被动为主动,军心为之大振。宛平军民兴高采烈,摩拳擦掌,准备给敌人以更大打击。

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吉星文轻描淡写地说:“昨夜犯我桥头堡的日军,已被我逐退,现在正在加强工事中。”

冯玉祥将军在记述七七事变的情况时,对吉星文多有嘉许之辞:

那天(1937年7月7日),是日本的军队在河北省宛平县卢沟桥附近,同二十九军宋哲元的军队发生冲突。宋军的团长吉星文(吉鸿昌将军的侄子),看着日本人处处都欺侮中国人,并且以为中国军队决不敢抵抗日本军队,吉团长下令他的全团官兵说:“若日本人有一点越轨行动,无论官兵都要拼命牺牲保持国家的体面,万不可怕发生事端。”因此日本人硬要进卢沟桥的地方,就发生了战事。果然是愈打愈厉害,日本人死在吉团长这一团人的炮火之下的人不少。

为了争取民众支持,吉星文通知北平各报记者,在7月20日上午到金振中第三营防地做实地观察。众记者采访时,碰巧日军用大炮连续向我阵地轰击。一发榴弹呼啸而至,恰好落在吉星文身侧数十米处。记者们早伏地掩蔽,而吉星文却站在那里丝毫未动,其头部、颈部均被弹片击中。吉星文一面十分镇静地让护兵替他包扎,一面和记者们谈笑自如。这给了记者们很好的镜头和题材。第二天,各报头版都是吉星文受伤的照片和抗战情况的报道。

由于南京当局和冀察当局的妥协,7月26日下午,吉星文奉命将卢沟桥防务移交给地方保安部队。就在二一九团撤离的数小时后,卢沟桥便失守了。

之后不久,吉星文晋升为第一一○旅旅长,1946年升任第三十七师师长。1949年,在事关个人前途命运的关口,吉星文选择了追随******,随国民党集团撤退到台,调任东南长官公署少将高参及国防部高参。在台湾,吉星文不似其他众多纷纷居闲职的原国民党将领,而是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1950年,吉星文担任了第五十军战斗团长。1955年,调升澎湖防卫部副司令官。1958,吉星文晋升为陆军中将,被派往金门,担任防卫部副司令官。在着名的“八·二三”炮战中,被解放军的大炮碎片击中,因流血过多而死,享年51岁。

******的冷汗与徒劳的对日外交交涉

7月8日上午,来自北平秦德纯的特急电报,摆在了******的案头。同时,国民政府军政部驻北平参事严宽,也向部长何应钦并******电告事变消息。

此时,******正在庐山避暑。而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则在重庆巡视。国民政府诸核心人物,均对北平日军的阴谋毫无知觉。

卢沟桥中日冲突的消息,让******的额头冒出了冷汗。但此时,他对于日军挑起冲突的意图,还不是很清楚,以为是为了压迫宋哲元或者使华北独立。

******作了“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的指示,希望局部解决事变。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倭寇在卢沟桥挑衅矣!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

日本究竟想干什么,******实在闹不清。******当时确定的方针是:一面积极应战,一面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不管怎么样,增援平津成为当务之急。

9日上午,******一面电令宋哲元迅速从山东乐陵赶赴保定坐镇指挥,一面密电第二十六路军孙连仲部由平汉线方面调两个师,第四十军庞炳勋部一个师另一个旅,万福麟的第五十三军以及商震部队向石家庄、保定方向开进,令第十师、十七师、二十一师、二十五师、八十三师以及第三军集结待命,并令何应钦、王宠惠立即赶回南京主持军政与外交事务。

与此同时,******又向冀察当局指示谈判要旨:在和日本人谈判时,一定要防范其奸狡的惯用伎俩,以不丧失主权为原则。

中国共产党对卢沟桥战火的看法,明显高出国民党一筹。在******、宋哲元等人尚处于雾里看花的时候,******等****领袖,已经看出日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红军将领联名请缨,希望到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7月8日,****中央向全国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同日,******、朱德、彭德怀等七人联名打电报给******,表示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参加抗战:“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攫取华北之已定步骤。……平津为华北重镇,万不容再有疏失。敬恳严令二十九军奋勇抵抗,并本三中全会御侮抗战之旨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红军高级将领率全体红军,打电报给******表示:“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驱,与日寇决一死战!”通过一系列通电,中国共产党给国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了谋求遏制日军,军事准备是必要的。10日,******采取三项紧急措施。其一,编组战斗部队,第一线为100个师,预备军为80个师。7月底前,组建好大本营和各集团军、军团等。其二,将供六个月的弹药屯置于长江以北三分之二,以南三分之一。如果兵工厂一旦被摧毁,则从法国、比利时购买军火,经香港、越南运回国内。其三,准备后备兵员100万人,军马50万匹和六个月的军粮。******似乎看到了形势不容乐观。

12日下午,******在庐山召集汪精卫、程潜、陈诚等高级文武官员会议,商讨对日策略。冯玉祥等人力主抗战。但汪精卫却说:“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承认吃亏。战呢,是会打败仗的,就老实承认打败仗。我们不掩饰,我们不推诿,我们不作高调,以引起无谓的冲动。”张群则提出个“十四字真言”:“和必乱,战必败,败而后和,和而后安。”会议最后决定:“作和战两手准备,力求局部解决,万不得已时不惜一战。”同时,由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钱大钧,从电话上将此决定告知秦德纯。当晚,何应钦派参谋部次长熊斌北上,当面向宋哲元传达上述“不挑战,必抗战”的中枢意见。

在******看来,外交抗议是必要的。7月8日下午,国民政府外交部向日本驻华大使馆口头提出严重抗议。可是,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却在7月6日由南京去上海转青岛到天津去了。日本外相电告川越茂,已发生卢沟桥事变,命川越茂速回南京。川越茂在天津逗留不回,外相无法,只得任命在返国述职途中的汉口总领事三浦义秋为返任督促使,去督促川越茂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