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信念力:打开职场大门的一盏明灯
3033100000006

第6章 贫困是因为你的信念力走偏的缘故(1)

贫穷,到底穷在哪里?

在物质普遍比较丰富的背景下,穷人、富人的概念已经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尸骨”的区别了。很多时候,你根本不能从外表上判断出谁是穷人谁是富人,比尔·盖茨常常穿便装,城市里的打工仔倒是天天西装革履。穷人和富人的概念需要重新界定,并非生活在温饱线下的人才叫穷人。穷和富是相对的,一个在外资公司任职的白领,月薪3000元,还是觉得紧巴巴的;而一个退了休的老大爷,虽然每月只拿1000多元退休金,却对生活满足得很。穷和富很多时候是一种感觉,在富裕地区,一个人即使有车有房(多半是贷款买的),可能仍然属于低收入者,每天仍得为生计奔波。但在另外的贫困地区,他这样的状况已经足以让当地的大腕垂涎三尺了。看来穷人富人有一个最简单的参照物,谁还在为食物操心,谁就是穷人。生活对富人来说才是生活,对穷人来说只是生存。

而穷人的理想往往就是空话!有时候穷人没法不志短,人穷就必然受制于人,迫于生计,很多时候只能妥协,这一妥协又埋没了自己的才华,错过了发展的机会,最后只好随波逐流,一直穷下去。据说世界上最穷的人是日本某富翁,他投资失败,欠债高达几十亿,别说身无分文,就是把他自己卖了,也还不上一个零头。但他每天照样出入五星级饭店,玩着穷人们一辈子都没听说过的花样,身后还跟着一堆保镖。据说是债主们一心指望他还钱,要还钱就只有东山再起,要东山再起,就必须绷住台面,要绷住台面就必须豪华,而且还要长命百岁——他要是提前死了,欠的一屁股债岂不是只有拿一盒骨灰抵消?还不如一盒味精来得实惠!所以说,世界上最潇洒的事就是用别人的钱,不管胜负,你都是赢家。真正的穷人听了可能就很愤怒,有那么多钱去亏,干嘛不分个零头给我,做点针头线脑的生意,赚不了大钱也不至于亏嘛!直骂那债主傻。但债主可不会领你的情,他有再多钱,也绝不会分出零头来给你,尽管你的小生意确实很赚钱。

钱往高处走,你越有钱,扯的摊子越大,就越有人要把钱给你。而且,你有钱,说明你有找钱的能力,这就是信用,就是你能让钱生钱的证明,如果有人要投资,他不找你找谁?

资本的眼光势利得很,穷人是不可能得到资本青睐的。既然没有资本,穷人得到钱的途径就只有劳动,而劳动所得的血汗钱,多半只够糊口。穷人的钱永远只是生活消费资金,和资本的性质完全不同。没有资本,报刊上那些发财的故事,无论多么精彩,对穷人来说,就像一部武侠小说,闲来读读,不过是茶余饭后的精神体操而已。世界上最潇洒的事就是用别人的钱,不管胜负,你都是赢家。

很多时候不是穷人太笨,穷人想到的事,再精彩自己也无法去做,就因为你的起点所决定。所以就算穷人有妙计,也只好把自己的妙计贡献给富人,成为富人的幕僚,或者去当策划大师,帮着富人赚穷人的钱,自己从中分一杯羹。钱就像跳水的台子,搭得越高,越有施展的空间,越能做出漂亮的动作。有钱的人更有钱,穷人往往只有干瞪眼!

当然,富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有钱,富人大多是从穷人蜕变而来,失败是成功之母,富人也是穷人的儿子。但富人并不轻易履行赡养的义务,而是榨取穷人的劳动,让他们自食其力!

在财富的问题上,比来就没有轮流坐庄的,所谓风水轮流转、一碗水端平之类,不过是穷人的希望而已,从来没有富人觉得赚钱赚厌了,该把机会让给穷人试试的。在财富的道路上,谁也不会停下来等你,无论是谁,都得撒开腿快跑!先富起来的人已经掌握了榨取穷人的技巧和渠道,聚财的模式已经建立,平台已经搭好,没有富起来的人只有随波逐流,跟着富人的指挥棒转。当然纵向地比,穷人比先前的确富多了,也可以算是后富起来的人,尽管富人的变化更大。但既然无力改变,那就承认现实吧,何况在富人设计的模式中,有很多位置是为穷人量身定制的,可以让穷人很容易得到基本满足。

在穷人的印象中,“大钱”是个很不得了的东西,说起挣大钱,眼睛都绿了,急吼吼的,恨不得立刻拔出刀来,挥手宰去。但刀在哪里?宰谁?怎样去宰?并没有周全的办法。穷人就像披着狼皮的羊,外表凶狠,内心软弱,虽然有一副吓人的皮毛,吃草的牙齿和逃命的蹄子还是会时时暴露出来。富人就不同。你可以观察电视里各种节目的嘉宾,那种情绪激动难于自持的,多半是穷人,他忍不住要激动,激动完后可能还要回味很久,然后该睡觉睡觉,该干活干活,穷人还是穷人。而富人始终是笑眯眯的,不管主持人抬举他还是刁难他,始终保持着风趣,不温不火,让那些爱激动的穷人惭愧,佩服。于是他本人的形象和他所代表的企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穷人们又一次记住了他的品牌,并为下一次掏钱做好了心理准备。

当然,富人并不光荣,穷人并不可耻。现代人不完全以物质标准去评判一个人的价值,而且人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并非富人就是快乐的,穷人就很痛苦,人生的幸福很多时候与穷富无关。探讨穷富问题,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心理分析,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你,为什么是穷人呢?或者,为什么感觉自己是个穷人?谁都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是穷人?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活环境,环境和命运之间互为因果。穷人大多生活在穷人中间,久而久之,心态成了穷人的心态,思维成了穷人的思维,做出来的事也就是穷人的模式。穷人身边都是穷人,每天谈论着打折商品,交流着节约技巧,虽然有利于训练生存能力,但你的眼界也就渐渐囿于这样的琐事,而将雄心壮志消磨掉了。穷人既羡慕富人,又对富人有种天然的抵触,他们在谈论富人时就难免用一种讥讽的语气,并且在内心藏起一把手术刀,随时准备着解剖富人的丑陋,以便让自己的优秀凸现出来。生活在穷人中间,很难对富人有一种理性的认识,更难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学习富人的绝招。我想说的是富人,不管他有多蠢,他能够成为富人,就是不简单的。穷人也有自己的智慧,但那更多是在生存的层面上。一个生活在穷人堆中的穷人,要想跃上富人的台阶,很多时候必须和自己这个阶层说拜拜。这绝不是背叛,而是一种自我改造。

穷人喜欢用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我没有别人漂亮”,“我没有一个好爸爸”,“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富人则不一样,因为富就有了自信,不怕承认弱点,看到的是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穷人承认自己的弱点,是为了给穷找到一个开脱的理由,富人承认自己的弱点,则是为了显示强大的力度,证明自己是如何战胜弱点,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所以,当穷人自述弱点时,你只会产生同情,富人的弱点却让人景仰。

你反思过当前的工作吗

“反思”一词,据说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反思又译“反省”,意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在不同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具体含义。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人通过反省心灵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获得关于它们的观念,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的观念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概念,认为反思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的概念。现在,人们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视为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人生就像一面镜子,上面不时会有一个个污点,小小的污点不会影响你什么,但是水滴石穿,终究有一天会影响你的。一次次的自我反思就是擦拭镜子最好的东西。

我们社会是否能像节约每一滴水那样,去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呢?小人物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总结自己有何用? 伟人随口说句一般的话就是真理,小人物说什么话都叫废话。名人用过的任何物品都是珍藏品和文物,普通人用过的所有物品全是废旧垃圾。我们在和子女讲话时,他们总是心不在焉,当遇见明星时,激动得要关切明星的一举一动。小人物心中的世界,仅对自己珍贵,对别人一钱不值。同样的道理,小人物的工作无论贡献多大,都是微不足道的,不是成为在党和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就是归功于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对待工作的认识,我有个几次360度的看法。

人们无法离开工作,因为它是生活的经济之源,不管你热爱不热爱那份工作,失去工作就失去生活来源。多少人忍受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又苦恼于无法跳槽到好一点的工作环境里。如果生活能过得去,谁想工作? 古代的贵族是不劳动的,劳动者必是苦人!

“我们到底是在为谁工作呢?”如果不尽快弄清这个问题,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今生我们很可能与成功无缘。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用什么去重新点燃工作激情,实现自我价值?不是耳提面命的空洞口号,而是触动心底的反思。

曾读过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把企业比作一棵大树,职工比喻爬在这棵大树上的猴子。越爬到最上层的猴子,吃到的果子越多越香甜。下层的猴子只能头顶住上层猴子的屁股,闻着腥臭,吃着上面不要的坏果子,有时被它们扔下的果子砸痛头,或被它们一脚踢下树。所以下面的猴子,如有机会总想拉下自己头顶上的猴子,企业的人事运作就是如此。我工作过几个单位,曾渴望过在一个贤仁的领导下,好好地工作,但是到头来都是上述的感觉。有一度我很痛恨工作,我不想管人,也不想被人管。我把自己一人关在办公室里,从设计、绘图、审核到描图,埋头做着几个人的事,以此办法逃避和别人的摩擦。我对职称、升工资、奖金一概不计较,做企业的苦行僧。

实际上工作是一个最能展示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大舞台,现代的工作环境,大多数需要多人、多工种协作工作。先进的管理带来高效率,产生和谐的工作氛围,让人们愉快地工作。反之工作如枷锁、如奴役。工作不单纯靠技艺来进行,它是由人事环境和安全环境组成的综合体。

真正的工作狂,是确实热爱这份工作或事业,或这份工作完全是私人性质。然而世上又有多少这样的幸福之人? 我曾在一家民企工作时,工人向老板提出加工资,老板不同意,几个有技术的工人带头辞职走了,老板气呼呼地叫着: “外面想找一条狗难,找100个人到处都有!”。大工业把千千万万的人,圈在受剥削的笼罩里,让少数吸血者靠不劳动获取高额利益,无论在什么社会里都是如此,区别仅在于工作环境的好坏和对劳动者的尊严认可多少。

“穷忙”病因的自我诊断

最近一段时间,“working poor”一词成为国内各大论坛的流行词。“working poor”在英文中是个专有名词,被翻译成“穷忙族”或“在职穷人”,是指拼命工作却得不到回报、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人。如今,越来越多的网友都在抱怨自己是“穷忙族”,其中不乏一些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甚至是拿着每月近万元收入的办公室白领。你是不是现在也属于这个特殊群体中的一员,或者你是如何克服这个阶段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给“穷忙族”们呢?

如今职场竞争激烈,忙碌是正常现象。但有的人忙得充实,有的人却忙得很疲惫。“穷忙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天脚不离地的忙着,甚至超时工作,却不知忙些什么,为什么而忙,看不到效果,也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迫于生计,或本身技术含量不高,身兼数职,每天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充实自己,不但脑力退化速度越来越快,职场竞争力也越来越弱,这样的恶性循环,到头来只能是一场忙碌一场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穷忙”。有人认为穷忙族是一种无奈,穷忙已不完全职场问题,更像是社会问题,能否找到生机,并不只是穷忙族自己所能决定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他们是“穷忙”呢?病因在哪呢?

他们每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在都市穿梭,在办公室忙碌,但收入不高、积蓄不多、升迁无望,因此被称为“穷忙族”。最近,“穷忙”在白领中成为热词,先有《穷忙族》一书被从日本引进,后有本土书籍《炮打穷忙》出版,白领纷纷对号入座。

“穷忙族”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指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们。他们“日理万机”,但是“钱途”无望。《穷忙族》作者门仓贵史是日本知名经济学家,他对“穷忙族”下的定义是: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炮打穷忙》把“穷忙族”比喻成“驴子”:忙碌在磨盘旁的驴子,日夜不停地忙碌,得到的却永远只是一捆干草。最近,有人在网上列出了“穷忙菜单”:

1.一周工作超过54小时,但看不到前途;2.一年内未曾加薪;3.三年内未曾升职;4.薪水很低,到月底总是很艰难;5.积蓄少,无力置产;6.工资不低,但花钱很大手笔;7.收入不低,但内心没有安全感;8.忙得团团转,一停下来就有罪恶感;9.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还得工作;10.老是计划干一番事业,但总是忙不完手里的事情。据说在这10项中,如果你有3项或3项以上与之相符,就属于“穷忙族”的一员。

《穷忙族》的中文编辑袁博说:当我第一次听说“穷忙族”这个词的时候,仿佛真的“找到组织”了。而让袁博意外的是,在讨论书稿的时候,他的领导也认定自己是“铁杆穷忙族”:孩子还小,未来的开支无法预估;老人身体欠佳,照顾老人成了重要的家庭任务;工作更是五味杂陈,难以尽数。

在媒体工作的刘先生说自己是不折不扣的“穷忙”,“我在上海打拼多年,到了谈婚的年龄,仍住在每月1500元租金的出租屋里。每月的收入一半交给房东及水电煤、交通,一半用来应酬和交际,根本无法积蓄,就连想做“房奴”和“车奴”都没资格。”为业绩奔忙,为“饭碗”担心,为升迁忧虑,为车子、房子、子女的教育费劳作……当这些职场人士接触到穷忙的概念后,便快速“入队”:我们就是“穷忙族”,比“劳模”更忙,比“月光族”更穷!

究竟原因,“穷忙族”是缺乏规划又安于现状。他们是“越忙越穷,越穷则越要忙”,因为穷和忙,似乎与富者的差距越拉越大:富人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有多余时间吸收新知,懂得多渠道投资、累积财富,闲暇时还能考证照,念EMBA,加强专业能力,升迁更迅速,他们是“有钱有闲”;而“穷忙族”还停留在劳动时代,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对公司产值贡献不大,薪资水准无法和付出成正比,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甚至要兼好几份工作,没有时间投资自己,到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无钱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