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道德高于一切
3032500000021

第21章 小成靠智,大成靠德——道德是一种人人敬畏的力量(1)

虽然成功之道各有不同,但其中有一个共识是,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智慧。智慧带来成功,这几乎是一个定理。但成功有大小之分,高下之别。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则告诉人们小成与大成的得来之道。所以,智商固然重要,而德商尤为可惜。智商高可以拥才,德商高方可孚众。社会之佼佼者,不仅仅要求智商出众,更要求德商高洁。

智高更要德高

出众的智慧,可以使人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获得成功,但是没有厚德在后面有力支撑,是绝不可能笑到最后的。

古人说“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对于今天来说,可谓之“德不厚者不可为官”。胡****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着力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这一重要论述,把干部的“德”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其实,思想作风与道德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干部的官德本质就是思想作风在道德层面的集中反映,保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良好官德,就是从根本上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文化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为政以德。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历代思想家向来认为,立德是立身做人之本,官德是为官从政之基,并把“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患禄之不厚,而患知之不博”作为判断官德人品的价值标准,强调“百行德为首”。司马光曾说过,一个皇帝需要具备的品质是“道德才”,其中,“道”是指用人之法,“德”是指品德,“才”是指才能,品德和才能对于成为一个英明的皇帝是必不可少的。

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天生神力、异于常人,能够偷梁换柱,倒拽九牛,徒手与兽搏斗。此外,他还天赋聪颖,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可见,我们印象中的“暴君”纣王,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低智商“昏君”。以纣王独有的天赋,本可治理好国家,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与祖先商汤、盘庚、武丁等明主一并载入史册,扬名后世。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聪明才智未能用到好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他一系列“缺德”的行为中:荒淫无度,宠信奸妃妲己,建造“酒池肉林”;凶残成性,创立炮烙、虿盆等多种变态刑法;残害忠良,就连自己的叔父比干也要“挖心”而后快……总之,纣王的所作所为真算是人性泯灭、罄竹难书,因而在周武王起兵伐商后,早已恨透纣王的平民和奴隶们纷纷阵前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身亡,商王朝也随之覆灭。至此,纣王终于在史册上稳坐“首席暴君”的头把交椅。

一个有才能而毫无德行,有能力而不走正道,并且手握决定权的人,对他人的危害是灾难性的。

隋炀帝杨广亦是如此。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年少好学,善诗文,著有文集55卷。开皇元年(公元585年),年仅13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随后,杨广亲率军队统一国家,组织修建畅通国脉的京杭大运河,亲自开拓、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修订法律。但是如同商纣王一样,有才的杨广总是不免恃才傲物、我行我素,缺少道德监控和自我约束,导致他后来做出大逆不道的弑父篡位之举。成为皇帝后,他过度沉迷于享乐之中,无心治国,走上了荒淫无道、自取灭亡的不归路。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打下并坐稳江山,历经风雨而毫不动摇,既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靠一大批德才兼备、团结和带动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党员干部。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也到了攻坚阶段,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道德要求更高。我们党现在反复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和要求。因此领导干部要常修为官之德,加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循反映阶级、民族和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规范,用清正廉洁的道德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拥戴。

德才兼备:千古用人标准

沧海横流之际,更能彰显一个人的大德,有了这种大德,才会建立起不世之功。功业泽被古今,德望更是高山仰止。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用人哲学都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栋梁,有德无才的人也可使用,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可使用,至于二者皆无之辈,当然是"垃圾"了。

关于德与才的关系,历史上绝大多数政治家、思想家都主张德才兼备的原则。

先秦诸子中,墨子极力倡导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他认为:"夫义道术学业仁。义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止,此君子之道也。"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一个善于用人的大家,他提出了"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响亮口号。他的人才观主要内容是"德、才、学、识、能、忠、义、信"八个字。"夫治世为大德,不以小惠。"诸葛亮认为"德"包括五个方面:"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赏贤罚罪","三曰安仁和众","四曰保大定功","五曰丰挠拒谗"。在这里,诸葛亮把"德"的概念具体化为对国家与阶级利益的行为准则,而不是上下级之间的恩怨和利害关系。所谓"大德之行,天下为公",考验"德"的真伪标准在于"公"。以公利为核心的德政,事业兴旺发达;以私利为核心,则无德政可言,终将导致事业的衰败消亡。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从德和才两方面出发,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他主张用人应以德为重,这样才能用君子而不用小人。司马光分析人们选拔人才时往往重才轻德的原因,是由于有德的人被人所敬畏,而有才的人一般被人所喜爱;对所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所敬畏的人则容易疏远。因而考察和选拔人才时往往只看到了才能方面,而忽略了品德方面。他提醒后人说,这样的历史教训太多了,"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才无德之人不能重用,有德无才之人予以培养,等其展示才华之后,再予以使用。德才兼备论首先倾向于德,只要品德高尚,才干尚可之人,就可以重用。持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用人讲究品行,其次才考虑才干。同样,他采用这种用人方式,也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曾国藩曾讲:"有才无德,近于小人;有德无才,近于愚人;与其有才无德近于小人,不如有德无才近于愚人。"这段话也反映了曾国藩既强调德才兼备,又注重以德为先。

从古人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第一,论才必须以德为本,因为德是才之帅;第二,无才而不任,因为才是德之资,否则,德就是空的;第三,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贤"呢?那就是德才兼备的人。任人唯贤,既不能唯德是举,也不能唯才是举,必须是德才兼备。

只讲德,不讲才,有德无才的人,没有专长和能力,工作没有创造性,工作成绩平庸,不是我们所讲的人才;只讲才,不讲德,有才无德的人,只会钻空子,干坏事,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不是我们要求的人才。所以选用人才,一定要坚持选那些品德好,具有一定特殊专长和能力的人,把德和才的要求结合起来,防止只看才不看德或者只看德不看才的倾向。

德、才是干部素质的两个方面,德强调的是思想、品行,才强调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能力。德才兼备要求干部既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又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德才兼备是辩证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在选人用人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既要防止重德轻才的现象,也要防止重才轻德的倾向。

德和才犹如支撑人字的撇和捺。没有德字这一撇,不成其人;没有才字这一捺,人难自立。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资本;德乃人之魂,才乃人之胆。德才兼备德为先。成人比成才重要,为官应重德性。做人要通过做事来体现,来实现价值,来检验成败。做事要通过做人来引导方向,来提供动力,来保证结果。若方向一错,则全盘皆误。因此,做人应先于做事,人性应重于灵性。就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来说,一定要高度重视德性问题,致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

俗语云:"有才无德,行而不远,德是人才之本。"德乃水之源,才乃水之波。若无君子可用,与其用小人,不若用愚人。盖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重用了很危险;然有德无才,难以当大任,亦不可不慎。故用人贵在德才兼备。

一个面向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是成才立业、奋发有为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志大才疏,固然成不了才,但如果没有优秀的思想品德,也难以成就事业。这里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另一个是: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之人,其理想、信念、道德、责任才能得以升华。

虚伪的道德撑不住成功的腰板

伪德比无德更恶劣,故此最终落败是必然的,即便你曾经取得了成功,甚至爬上了至高无上的皇位,也一定会跌落下来。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放言五首》诗中第三首的后四句,诗的题材是咏史,所咏的对象则涉及到两位历史人物,一位即是上文论及的周公,一位则是西汉末年的王莽,两位地位相近,却走出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王莽,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儿。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族中之人,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汉平帝即位后,王莽复任大司马且总揽朝政,欲望日盛,为能有机会荣登大宝,他培植党羽,诛杀异己,还指使大臣上书,立其女为皇后。此外,出钱百万、田产30顷,解救贫民于水火。由于辞让田产的封赏,吏民上书颂其功德者达487572人;由于笼络了很多渴望发迹的南来北往之人,家中门庭若市。

当他觉得名声已将自己推上道德巅峰之际,他便开始实施自己真正的狼子野心,他先是毒杀汉平帝,拥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嗣位,实际是自己以摄政名义居天子之位,臣民称“摄皇帝”,改元“居摄”。然后导演了一出祥瑞纷至沓来,人们趁机劝进的丑戏。初始元年,王莽逼迫曾对他一再有恩的孝元皇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以接受孺子婴禅让的名义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做皇帝的先河。

然而,仅仅是第十五个年头,他那颗自以为高贵的头颅便被悬挂于宛市,百姓朝上面乱丢东西,还有人将他的舌头割了下来。

王莽欲以伪德成事,其伪装得十分成功,成为闻名天下的道德模范,并因此爬上了高位,最后撕下伪装,篡夺了皇位,然好景不长,落得个身败名裂。伪德比无德更恶劣,故此最终落败是必然的,即便你曾经取得了成功,甚至爬上了至高无上的皇位,也一定会跌落下来,成为大成靠德的反例。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原总裁吴建文毕业于复旦大学,拥有博士头衔的他,在进入国有企业上海新亚药业公司工作后,凭借个人努力和专业知识,很快得到企业领导的器重,28岁被提拔为公司副总经理。可以说,吴建文是一名难得的专业型国企人才、青年才俊。可是登上公司的宝座后,10年受贿30多次共1187万余元,年均受贿近120万元;伙同他人侵吞公款500万元;挪用公款3355万余元,至今仍有1485万元未归还;隐瞒不报境外存款港币110余万元。因犯受贿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隐瞒境外存款罪,被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些领导干部在获取职位之前,谨小慎微,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尚,可是一旦大权在握,就开始原形毕露。因此,好多领导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坏在品德上;不是出在干事上,而是坏在做人上;主要不是出在勤政上,而是坏在廉政上。如中国儿童中心原主任赵顺义,青岛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宋军,山西太原市水务局原局长都洁等等高学历人才屡屡褪变成硕鼠巨贪,都充分证明:脱离了德的统帅,领导者就会成为祸国殃民的歪才,他们手中的权力就会变成为己谋利的工具;没有了德的护航,他们终究要迷失航向,注定要触礁翻船。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领导干部若要取得事业上的大胜利,就必须常修为政之德,始终把德作为立身行事的根本。在前进的征途中,时常用德这个探雷器去排除危险,不越雷池一步;时常用德这个导航仪精确定位,防止偏离方向步入歧途;时常用德这个防弹衣全面防护,避免被糖衣炮弹击中。提升素质、加强修养、永葆本色,让德为自己拒腐防变、干事创业、迈向成功保驾护航,做个德才兼备的人民公仆。

吴建文落马,警示着我们一要严把干部选拔入口,完善官德考评体系,加强对干部的品德考察,坚决摒弃只看表面的错误用人观,不给伪德者可乘之机,真正树立起“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鲜明用人导向。二要加强对干部品德的培训力度,建立官员道德培训长效机制,把品德作为衡量干部素质的重要标尺,让品德始终贯穿于领导的日常言行之中。对那些屡教不改、本性难移的缺德干部,要及时坚决地将之清除出领导队伍。为抵御各种权力寻租行为,防止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现象,净化干部队伍,夯实道德基础。因为虚伪的道德永远撑不起成功的腰杆。

有才无德者终难成事

显示聪明,流于浅薄;不知体谅和尊重别人的心理,更少了一份厚道。于是因智而略有小成,却终因德薄而丢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