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领导学只讲诡诈权谋,不讲德操品行;高调领导学只会讲大道理,婆婆妈妈;真正的领导学则从原则到技术全面分析。因为,原则与技术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两者缺一,即落入旁门左道。领导学既不是为了培养阴谋家,也不是为了培养理论家,它的目的是培养出扎扎实实、德才具备、身体力行、深受拥戴的领导人才。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权力运作,要有一个“本末轻重”的观念。为政运谋者可以衡量轻重,可以调和利害,却万万不可以舍本逐末。看中眼前利益与看到长远利益,是区分英才与庸才的重要准绳。退一步说,如果说为你的团队谋利益不是你的目的,它至少也是提高你形象的一种根本手段。请不要轻视这一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能在所有的地点与所有的时间都能欺骗与虚伪,只有真诚坦率方可取信于民,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人忘记。
官德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
所谓“官德”,就是从政道德,指为官者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品质的优劣、为人的善恶、节操的高低,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思想作风的综合反映,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
古人说“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对于今天来说,可谓之“德不厚者不可为官”。胡****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着力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这一重要论述,把干部的“德”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其实,思想作风与道德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干部的官德本质就是思想作风在道德层面的集中反映,保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良好官德,就是从根本上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文化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为政以德。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历代思想家向来认为,立德是立身做人之本,官德是为官从政之基,并把“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患禄之不厚,而患知之不博”作为判断官德人品的价值标准,强调“百行德为首”。
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左传》里就提出:“德,国家之基也”,把培育高尚的美德视作“立国”的根基。孔夫子在《论语》里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向人们指出:实行“德政”,就会像众星围着北斗星那样获得黎民百姓的拥戴。《左传》里更是将官德提到关乎国家兴衰成败的高度:“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甚至荀子也说过:“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这些观点并非危言耸听。官德乃为官之本,本固则德厚,德厚则威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领导干部的言行在群众中具有示范效应,因而官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引领着整个社会道德的发展方向,并对其他方面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官德是各级官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从事领导、管理、协调、服务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因为德政的实施、推行要靠官员贯彻、执行,美德的培育、普及也要靠官员示范、教化。孔子曾将官吏之德比作“风”,将百姓之德比作“草”,上行下效,风吹草随。官风正,民风就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反之,官吏失德,徇私图贿之风便会盛行起来;官吏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败、乃至崩溃。秦王朝之所以“梦传万世二世完”,就是因为皇室贵族穷奢极欲,对百姓横征暴敛、敲骨吸髓,导致政荒民怨,最后在农民的一片起义声中覆灭。实践一再证明,官德沦丧最终必然导致政权垮台,此乃一条铁的历史规律。只有加强官德修养,保持优良的党风政风,才能凝聚起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良好的官德是德政的基础,而德政则是良好官德的体现。我们今天讲的官德,其核心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句话,就是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官德缺失就不可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人民服务是需要较高思想境界的,要更多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甘于牺牲个人的利益,把权力用于服务群众,决不谋求个人私利,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困难时刻、危急关头坚持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难,急群众所需,甚至甘于奉献牺牲自己的生命。同时在工作中如果有了缺点错误,还能够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批评,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随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要求。
官德缺失就不可能有公平公正意识。古人在官箴中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平公正是掌权之帜,用权之魂,尽管社会主义公平主要依靠体制和制度实现,但在许多具体问题处理上依然由领导干部决断。同时,领导干部也是各项规章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在许多事务中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和裁决权,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是否公平合理的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情绪,因此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良好的官德修养,不徇私情,不论贵贱,不看面子,把“一碗水”端平,只有如此,才能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官德缺失就不可能保持清正廉洁。古代名臣良吏如包拯、海瑞、郑燮、林则徐等都有这方面佳誉。史载:东汉末年,吏治腐败,贿赂成风,但南阳太守羊续却与众不同,一天,南阳郡丞为了联络与羊续的感情,遂送给他一条鱼。羊续不愿收,但又不好让郡丞当众难堪,便将鱼悬挂于庭院中,以示拒绝。“悬鱼”由此成为为官清廉的美谈。这些已经作古的贤良为今人留下了优良传统,给官德以强大生命力和丰富的内涵。
官德是廉洁奉公的前提,古人说“万事德为先”,就是说道德是一切的基础,是事业的前提。一个具有道德感的人,都会有较强的责任感,即使他目前其他能力平平,但只要通过长期的刻苦努力,也是完全可以提高的。大凡贪官污吏,肯定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甚至才华出众,但因为官德差,最终会走上腐败的不归路。德才兼备,名利双收;缺德败才,身败名裂。因此,官员要做一名廉洁奉公的人,就要培养自己的官德,并不断提高官德,以《党章》对照自己的行为,不断地以党纪国法警示自己,确保自己的官德在任何情况下保持纯洁。
官德不由人的能力大小、文化高低、个性强弱等因素而定性,也不与之成比例。所以,官德只能靠领导者的涵养、本分和追求的责任使命来修炼。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是实现“以德治国”、“以德为政”的基础。
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天生神力、异于常人,能够偷梁换柱,倒拽九牛,徒手与兽搏斗。此外,他还天赋聪颖,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可见,我们印象中的“暴君”纣王,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低智商“昏君”。以纣王独有的天赋,本可治理好国家,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与祖先商汤、盘庚、武丁等明主一并载入史册,扬名后世。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聪明才智未能用到好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他一系列“缺德”的行为中:荒淫无度,宠信奸妃妲己,建造“酒池肉林”;凶残成性,创立炮烙、虿盆等多种变态刑法;残害忠良,就连自己的叔父比干也要“挖心”而后快……总之,纣王的所作所为真算是人性泯灭、罄竹难书,因而在周武王起兵伐商后,早已恨透纣王的平民和奴隶们纷纷阵前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身亡,商王朝也随之覆灭。至此,纣王终于在史册上稳坐“首席暴君”的头把交椅。
一个有才能而毫无德行,有能力而不走正道,并且手握决定权的人,对他人的危害是灾难性的。
隋炀帝杨广亦是如此。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年少好学,善诗文,著有文集55卷。开皇元年(公元585年),年仅13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随后,杨广亲率军队统一国家,组织修建畅通国脉的京杭大运河,亲自开拓、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修订法律。但是如同商纣王一样,有才的杨广总是不免恃才傲物、我行我素,缺少道德监控和自我约束,导致他后来做出大逆不道的弑父篡位之举。成为皇帝后,他过度沉迷于享乐之中,无心治国,走上了荒淫无道、自取灭亡的不归路。
古人早有因“官邪”、“不廉”、“贪污”等,引发民反、社会动荡、国家衰败之说。历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经常照照这面镜子,可以好好反思一下个人的德行。有才无德之人,既让人感到可怕,又让人觉得可惜。这种德商为个位数的人虽然不多,可一旦他们掌握了权力便会贻害无穷。做官有才而无德,商纣王和杨广结果注定是亡身亡国。
德商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就是官德。官德是什么?狭义是指为官者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和道德规范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是讲领导集团、领导体制和为官者所代表的党政机关,在其公共事务活动中所遵循的政治道德与公共管理道德,亦可说是一种与权力相连的固有的职业道德。作为职业道德的官德,除了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特点和要求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源于“官”这种社会阶层和职业的特殊性。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道德,就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而言,都不及官德来得直接而明显、广泛而深刻、久远而恒新。为官者品德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领导活动的成败,及其在社会上和老百姓心目中形象与威信的高低。
在我国,官德如何,历来为社会关注,为百姓瞩目。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重德治,轻法治;重人伦,轻理性,还在于作为维系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得以绵延两千余年的儒家文化所张扬的基调和凸现的文化核心——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并为自汉武帝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奉行的一整套包括仁、义、礼、智、信在内的儒家学说。我们通常讲的优良的道德传统,一般来说,就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规范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同时也规范和指导着历代统治阶层——上至皇帝、诸侯,下至州县小吏的为官之道。尽管在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伦理道德时,不难发现其中的良莠互陈、鱼龙相间、精华和糟粕同在的复杂情况,但我们也应该肯定,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在我国世代的老百姓和知识人士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如今,党的领导干部处在社会生活的重要地位,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期,有些制度还不够健全,现有制度往往也执行不够有力,很容易滋生腐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官德修养,加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循反映阶级、民族和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规范,用清正廉洁的道德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拥戴。
今年是我们党成立90周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打下并坐稳江山,历经风雨而毫不动摇,既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靠一大批具有良好人品官德、团结和带动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党员干部。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道德要求更高。我们党现在反复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和要求。然而,领导干部要培养和保持良好官德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反思、提高的过程。常修为官之德,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修身养性,而必须从实践党的宗旨和推动党的事业的高度,认认真真、坚持不懈。为此,党员干部只有坚持认真学习党的科学理论,高度重视和加强官德修养,才能塑造好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带领广大官兵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
——真诚。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真诚是我党思想路线在党性修养上的具体化,是做人最起码的品质,是党员干部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所应有的基本品德。我们这个民族、我们党,是始终坚持把做人讲真诚、办事讲诚信摆在道德建设的突出位置的。正因为这样,真诚、务实之风一直受到社会的推崇。从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看,恪守忠诚之德要贯彻和体现到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作为党员干部,要真诚于信仰,矢志不渝,把崇高的信仰作为立身之本、为官之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做到坚如磐石、毫不动摇;真诚于组织,坚信不疑,以赤诚之心、感恩之心对待党组织,始终做到与党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真诚于同志,亲密无间,形成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补台的关系。
——为民。为民是党员干部官德的核心和灵魂,是区别于其他道德的根本标志。众所周知,每个领导干部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如果只拿俸禄,不办实事,那是寄生的生活。古人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为官的基本操守,而对共产党人来说,要求应当更高,做得应当更好。领导干部就是要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像焦裕禄、孔繁森那样,兢兢业业为党,勤勤恳恳为民。对于这一点,尽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做得不错,但也确有少数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谈化了,脑子里个人主义的东西越来越多,想人民的事越来越少,为民谋利的热情越来越低。防止和克服这些问题就是要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始终如一的政治立场,作为第一位的道德追求,大力弘扬奉献精神,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利益。
——敬业。“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历来都是人们对权力者的不齿。敬业是一种思想境界和行为操守,体现一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敬重、付出和奉献,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基本道德。政绩是官德的体现,而敬业又是出政绩的先决条件。为公便能去私,无私最是无畏。有的干部思想懒惰,不思进取,知和行不统一,说和做不一致,贪图安逸,疏于本职,这种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点官德也没有。为此,党员干部对待工作岗位,要珍惜机会,不挑三拣四;对待工作追求要讲质量争第一,不敷衍塞责;对待工作态度要求真务实,不图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