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3031400000010

第10章 换汤不换药的新时代(7)

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长迎来了个人权力生涯的完美时刻。

立于大明官僚机构的权力巅峰,李善长虽然有些高处不胜寒,但他并没有完全被眼前的幻象冲昏了头脑。

跟随朱元璋这么多年,他对朱元璋的了解要远远超过对自己的了解。李善长深知朱元璋不会满足于做个放手撒权的太平皇帝,自己所辖的中书省威权最重,也最容易成为皇帝眼中的靶子。自己待在中书丞相位置上一天,朱元璋就会多一天的猜忌。

随着刘基的黯然离去,淮西集团在帝国权力场上再无对手。李善长位居左丞相,其地位仅次于朱元璋这个帝国的一把手。加上他又是皇帝的同乡,权势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光其个人权势到达巅峰,就连其亲友的势力也遍布朝堂内外,人事关系盘根错节。

对于这样的功臣,历代开国皇帝既用之又忌之。用是因为他们确实好用,忌是因为功高震主。朱元璋也将这种纠结的心态传递给了李善长,他说:“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这句话就是说,作为一个臣子,你要做到时时检点自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乱来,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如果一件事情做得不合理,那么就可能会前功尽弃。

聪明如李善长,又怎么会听不出来朱元璋这句话的弦外之音?这是皇帝在向他这个开国功臣敲响警钟,让他做人要学会低调,不要过于张扬。否则的话,再大的功劳,再多的免死金牌也起不了作用。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李善长就以“患病”为由向朱元璋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

在李善长看来,自己这么重要的官员退休应该是帝国的一件大事,皇帝不应该草率对待。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朱元璋并没有与他虚伪客套,就势批准了他的请求。

李善长主动退出权力场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政治敏锐性极高的他已经嗅到了帝国朝堂上弥漫着的危险气息。他在自己最为风光的时候选择退出,不是真的想要放权,而是为了明则保身。

让人遗憾的是,李善长精明过头,却也难以猜中故事的结局。对于帝国的权力集团而言,这是一场灭顶之灾,不是谁想躲就能轻易躲得过去的,它就像一张大网无处不在。

李善长就这样致仕(退休)回老家安徽定远,虽然中央朝廷赏赐土地若干顷,并赏给150户人家为他守冢,佃户1500家,仪仗卫士20户。可物质上的丰足远远比不了权力带给一个人的精神满足来得重要,虽然是荣归故里,可李善长还是觉得丢人丢到了家。

年仅58岁的李善长就这样被提前退休,回家颐养天年。昨天还处于权力的巅峰,今天就远离了权力的核心地带,世事变迁,让人唏嘘不已?

李善长致仕的旨意一下,朝中百官无不震惊。朱元璋与李善长之间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两个月前刚刚被封为国公,可谁又能料到转眼就要退休回家抱孙子了。一时之间,帝国权力集团内部人心鼓噪,朝局大动。

等到皇帝宣布李善长的继任者时,朝臣们悬着的一颗心才算稍微安顿下来。

李善长病休在家,而此时的中书省大权都掌握在杨宪的手里。杨宪并非淮人,他是检校出身。检校是帝国的特殊权力机构培养出来的特殊人才,是朱元璋为自己的权力系统量身打造的特务人员。

检校的主要职能以察听所有在京大小官吏的不法行为为己任,包括街头巷尾的风闻之事。类似于权力系统内的狗仔队,其职责就是专门收集官员的隐私和民间的苗头性信息。

检校的足迹无处不在,直接向朱元璋本人负责,没有其他中间环节。当时最著名的特务是杨宪、高见贤、夏煜和凌说,这四个人专门刺探别人的阴事。朱元璋曾经洋洋得意地说:“惟此数人,譬如恶犬,则人怕。”

检校只能执行察听、侦伺之类的事务,并没有扣押处罚犯人的权力。朱元璋犹嫌不足,又专门设立一个具有法庭与监狱的正式机构——锦衣卫。锦衣卫与皇朝的府、部、院没有隶属关系,它超越于一切机构之上,由皇帝直接主管。朱元璋对此相当倚重,将全国所有政治重犯交它审理判处。此后,明朝历代皇帝都将它作为自己的耳目爪牙,职权也就日益扩大。

由于杨宪是检校出身,所以他只对朱元璋负责,只听从朱元璋一个人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