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庄子·大宗师》)
俞心焦说:“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明灯。”正是如此,黑暗是一盏灯,而不是 灯后的黑暗。同样地,生是灯,死也是灯,我们被这两盏灯照耀前行。
从前有个百岁老人做寿,亲朋满座,自然有人向他请教长寿之道。
老人死活不谈,好像躲避一件亏心事一样。逼之再三,老人只得说了。
说之前老人问大家:“你们要我说真话还是假话?”
大家当然要求他说真话。
老人于是说:“我的长寿秘诀就是‘得过且过’。”
没人听懂他话中的奥秘,老人的满堂孝子贤孙听了也很不高兴,听起来老爷子这话好像在被 虐待一样,其实当然不是这样。
他说的“得过且过”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过一天算一天”,是一种认真的处世态度,已得自然之道。
所以谓“过一天算一天”,指一天就当一天过,而不是当两天或几天。人们常恨光阴太短,常把一天当两天,结果匆匆忙忙,手上永远有忙不完的事,连一天都过不好,过日子就像囫 囵吞枣。而“得过且过”并不是不管明天,而是过好今天。这是很重要的。
老人已经说出了他长寿的秘诀,但人们还不明白,还逼他说得更清楚些。
老人没办法,于是说:“我的长寿秘诀就是‘不知死活’。”
闻者大哗。
老人心里很好笑,心想我要是说出更真的话来,恐怕这些人要卷堂大散了。
老人说他的长寿秘诀是“不知死活”确实是句实在话,没有骗人。百岁老人是不会骗人的,因为他已经没了骗人的必要。
什么是“不知死活”?就是既不知生,也不知死的意思。死是不可知、不可测的,说“不 知死”还可以大家认同;但怎么会“不知生”呢?须知我们正在活着呀?怎会连自己活着都不知道?莫非心已麻木?
是,但又不全是。前面我们已讲过为人要如“枯木死灰”才好,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说:
我们连自己是枯木死灰都不知道!
忘了!
庄子说“忘忘”什么意思呢?
一,我忘记一切。
二,我连“忘了”这回事都忘了。
这就叫“忘忘”。
由此看来,“不知死活”当然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为人处世没有任何阴影障碍,当然长寿快乐。
手裂碎为灰烬
人生易逝,逝者不反,企图永恒者自欺欺人。
庄子指出,人应该“善生善死”,这样才在必将化为灰烬时放心地化为灰烬。如何“善生善 死”?那就是解放自我,以自由之身、真实之身而为逍遥游。
从前有个人欺压了一个老人,一直怕老人全家报仇。过了些年他又碰到这个老人了 ,赶紧躲开,老人却请他喝酒,原因是老人恍惚记得他们见过面,应该是“朋友”。
那个人只好陪老人喝洒,席上他不停地套话,看老人有没有什么对他不利的心思,谁知老人 一边喝酒一边唱歌,敢情全把当年的事忘了!
那人满脸羞愧,辞席而去,反把老人一愣,还以为他不胜酒力哩。
你看,吃了亏的人还高兴,曾经占强的却抬不起头来。这戏剧性的一幕全因一个“忘”字带来。“不知死活”,真是一个忘情境界,当然会长寿。
怎么会突然想到“长寿”的问题呢?我又不是养生家,又不是医家,年纪轻轻有什么资格乱弹琴?
原来我是有所针对的。我谈长寿之道,当然是因为人们太不长寿,因为我已看到了太多早逝 与夭折,一种死亡的阴影笼罩世间,人们谈死色变。
寿者不谈生死。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就是此意。
但我们不必讳谈生死,既然一切相皆为寿者相,那么我们是可以谈的,只有谈开,才能达生,才能长寿。
没有人想死,没有人不想长寿。但人们并没有真正想过什么是死,什么又是长寿。生死大事 ,想明白了才活得踏实。
小孩子不知有死,于是活得快乐。
一旦明白人是会死的,就整日不开心,除非被各种事情占据大脑,否则一旦触及到这个敏感 话题,就会陷入痛苦与不快,并且这种感觉将终生伴随。此乃人生之大害。
人生当为乐,何必自寻烦恼? 也许有人要说:不是我自寻烦恼,而是烦恼来找我。就像我不想有影子,但走在太阳底下自然有影子。
这很好,你既然明白了你与太阳,及影子三者间的关系,就应该看到影子并不能危害你什么 ,而太阳却实实在在给你以生命。
因此你如果讨厌影子,不看不管就可以了,何必耿耿于怀?
你恐惧影子像蛇,怕被它吞噬,于是疯狂逃跑,但无论你逃到哪里影子都跟定你,于是胆小 的人被自己吓疯了,这太滑稽。
影子是你自己的影子,难道它还真能吃你?当然不可能。
因此你不必管影子就可以了,任其自然。
你只需要享受阳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多好。
死亡就是影子,生命就是阳光,你只需要热爱阳光,淡化影子的位置,就可以青春永驻。
不要害怕影子追随
庄子指出,既然死亡如影子追随人的一生,那么就让它追随吧,追随者越多,我 越为大!
但你又说,既使我不管自身的影子,但外部的黑暗却不能视而不见,因为它是如此巨大,仿 佛充满一切。“我真的很怕黑……”
但我告诉你,黑暗是不可怕的。因为黑暗并不黑,正如我的朋友俞心焦说的:
“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明灯。”
正是如此,黑暗是一盏灯,而不是灯后的黑暗。
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 光明是灯,黑暗是灯,这样我们被两盏灯照耀。
同样地,生是灯,死也是灯,我们还不能明白吗?那边原本就很美好。
但我们不会因彼岸的美好而忽略此岸的美好,我们两面都要美好,朝阳与落日都是好的。
光明者的黑暗是一盏灯。
义人的死亡必能复活。 这样,我们就可以战胜黑暗与死亡,与它们心平气和交朋友,不但可以长寿,必且并因一颗 善心而得永生。
不生不死,爱本永恒。
不净不垢,污泥即莲花。
不增不减,寿者相,一切相。
黑暗是一盏灯,一盏发着黑光的灯,一盏燃烧黑火的灯。
俞心焦说:“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明灯。”黑暗发黑光,光明发白 光,轮流进入我们的身体与灵魂。
庄子指出,“生死同状”,生与死是同一同事,生以死为死,死以生为死,死以死为生,生 当然以生为生。所以人应该视死亡如搬家,家虽不同,人却一样。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病了就睡觉”:
子杞、子舆、子犁、子来是好朋友。
一次子舆生病了,腰弯背驼,五脏****朝上,肩膀高过头顶,颈椎朝天隆起,可子舆却很闲 适,若无其事。
子杞来看他,说:“你嫌恶你自己吗?”
子舆说:“不,我安心适时,顺应变化。”
不久子来也病了,喘着粗气将要死去,妻儿围在床前哭泣,子犁去看他,说:“去,走开, 不要惊扰由生到死的过程。”
他对子来说:“造物主会把你变成老鼠的肝,还是小虫的膀子?”
子来说:“我把生看作是好事,也把死看成好事。”
他说完酣然睡去,又自在醒来。
子舆、子来无疑都是智者,他们明白自己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生病或死亡,而是对自己的动摇。
如果自己不动摇,那么没有什么能动摇我们。耶稣也不能避免自己不上十字架,但他知道自己必因信心而复活。他果然复活了。
关于生死,庄子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也就是“善生善死”的意思。有道之人 不但会生,还会死。很多人连死都不会,这是不划算的。会死的人,死得放心,甚至死得甜蜜,不会死的人死得痛苦,受尽折磨。
一切都是你的心造成的。你想做什么人,你就会是什么人。是你决定了自己的生死 ,生命是你自己的,不能推诿别人。
与灵魂握手
人的身体老是与灵魂对着干,关系紧张。
庄子指出:身体应与灵魂握手言和,因为灵魂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有了灵魂的指引,我们才可能逍遥游。人们又常常混淆二者,以为灵魂即身体,但灵魂不能取代身体,逍遥游是实实 在在的身体旅游,是以身体为主的全身心放松。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朋友死了要唱歌”: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好朋友。
子桑户死了,孔子派子贡去料理丧事。子贡看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两人,一个在编歌曲,一个在弹琴。
子贡问道:“对着尸体歌唱,合乎礼仪吗?”
二人相视笑了笑说:“他哪里懂得礼的真正含义。”
子贡回去把所见告诉孔子。孔子说:“他们是摆脱礼仪约束而游于人世之外的人,因而不拘礼节。”
子琴张和孟子反是对的,他们以无礼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赞礼。
耶稣上十字架后,三日又复活。
庄子也有类似复活的看法,他说:“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不化”就是不死,“待尽”,就是等待末日降临。庄子又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要万世之后才复活,一旦复活,就可以朝夕相处。
庄子指出,死亡是新生命的开始,如大树死亡,又发新。因此逍遥游虽然不一定能在生前 实现,但必定以某个方式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