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路决定出路
3024000000007

第7章 美德助你成功(1)

拥有美德的人不一定都是成功者,但一个最终的成功者必定是拥有美德的人。用美德充实自己,用美德关照人生和社会,才可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1把嫉妒转化为一种积极因素

有个人幸运地遇见了上帝。上帝对他说:从现在起,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但前提是你的邻居必须得到双份。那人听了喜不自禁,但仔细一想后,心里不平衡起来。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那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要是我得到了一箱金子,那他就会得到两箱金子;更要命的是,要是我得到一个绝色美女,那个注定要打一辈子光棍的家伙就同时拥有两个绝色美女!

那人想来想去,不知道提出什么愿望,因为他实在不甘心让邻居占了便宜。最后,他咬牙对上帝说:“万能的主啊,请挖去我一只眼珠吧!”

瞧瞧,这个人的嫉妒之心让他干了些什么!你可能会说:我鄙视好嫉妒别人的人。可是你敢保证你从来没有因嫉妒而干蠢事吗?

嫉妒是天下最坏的毛病,但它同时也是最难摆脱的。有无数的精英人士因嫉妒别人的境遇比自己好,别的团队比自己的精诚团结,别的企业比自己的强大而有实力,最终陷入失败的境地。强烈的嫉妒会使人做出不理智的事来,就像故事里的人要求上帝挖去他的眼珠一样。疯狂的想法会断送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的成长之路。

“可是我去不掉这个毛病,一看到别人比自己拥有更多的机会,我就觉得不公平。”你可能会说。的确如此,彻底消除嫉妒之心是不容易的。但你可以把嫉妒转化成一种积极的因素,把它变成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去努力进取。

消极的嫉妒是可怕的,但积极的嫉妒却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成功。要成为智者,就要掌握化消极为积极的秘诀,用嫉妒激发自己的创造性。

2让自己变得更强

一位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的搏击高手却输掉了最为关键的一场比赛。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我一直在寻找对方招式中的破绽,可根本找不到,而他却能找到我的。”他不服气地说,并且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招式中的破绽,“我一定要根据这些破绽,苦练攻克对方的新招,在下次比赛时打倒他。”他坚决地说。

师父听后笑而不语,而是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向师父请教。

师父在原先那条线的旁边,又画了一条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先的那条短了许多。

师父说:“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才会在相比之下变弱。如何使自己变得更强,才是你需要苦练的根本。”

在夺取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无数的坎坷和障碍。要想跨越障碍、征服困难,我们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找出对手的薄弱环节去攻击。正如故事中的那位搏击高手,意欲找出对方的破绽,并给予对方致命的一击一样,用最直接、最锐利的技术或技巧来快速解决问题。而另一种是故事中师父提供的方法,全面增强自身实力,在人格上、知识上、智慧上、实力上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变得更加强大。

前一种选择是简单的,因为这只需要我们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做出努力;而后一种选择则困难得多,因为自己必须正视自己的弱点与不足,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实力。

正是由于前者易而后者难,所以我们更多地选择的是前者。比如,在市场中,我们总盯着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措施给予其切中要害的一击。这样做固然有利于克敌制胜,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们自身也有软肋,别人也会利用相同的战术打败我们。所以,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自己以及企业取得成功的是让自己强大起来。当你全面地充实和提高了自己之后,你会发现,许多问题已经不攻自破、迎刃而解了。

3贵在持之以恒

两个人都想学习日文,其中一个特别努力,除了上课以外,还上补习班,又买了五花八门的辅导教材,并且每天早上起床念两个小时。而另一个人除了上课和每天念半个小时以外,就不再在日文上投入一点精力了。日子久了,前一个的补习班不上了,辅导教材也被扔到了一边布满了灰尘,至于晨读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后一个的晨读则成了习惯,每天坚持。

最终前一个人对着自己糟糕的日文考试成绩长吁短叹,然后告诉自己:“算了吧,我看我还是没有学日文的天分。”而后一个人则考取了日本公费留学。

很多人和前一个人一样都有虎头蛇尾的毛病,不是不想努力,只是没有持续。刚开始做一件事时特别兴奋,给自己制定这规章、那制度,结果过不了多久就感到疲惫;或者遇到一点困难之后,就告诉自己:“算了吧,我没有天分,再努力也没用。”然后给这段努力画上一个休止符。

很多人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天分,而天分又是上天所赋予的,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于是没有天分就成了他们放弃努力的理由。其实,天分更多的是依靠持续不断的努力形成的。有人统计过,以学钢琴为例,如果想要成为还不错的业余钢琴家,至少需要专心地投入3000个小时的训练;如果想达到专业水准,至少得1万个小时。其他的,比如西洋棋、各种运动和外语等,要想成为专业人士,至少也得拿出1万个小时来。

所以,我们并非缺乏天分,而是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我们像照顾花草一样照顾我们的爱好和兴趣,我们都会变成天才。照顾花草的原则是:每天花一点点时间照料它,它就会长得很好;而如果疏忽几天,它就会出现残败之相,甚至会一命呜呼。

做任何事情都不用太努力,只要坚持下去就好了。如果一开始很努力,就很容易把自己弄得很紧张,过度紧张和疲惫很容易使你半途而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像参加马拉松比赛一样,最重要的是跑完,而不是前一段时间跑得有多快。企业管理同样如此。规章制度制定得再完美,不持之以恒,也会是一盘散沙,所以做任何事,贵在坚持。

4宁可做错,不可不做

有一个小男孩,一天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一个鸟巢被风从树上吹掉在地,从里面滚出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

当他托着鸟巢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想到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于是,他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在门口,急忙进屋去请求妈妈。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终于破例答应了。

小男孩兴奋地跑到门口,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却看见一只黑猫正在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小男孩为此伤心了很久。

在现实中,当一件事情做错比做对的几率大或相等时,人们往往就会放弃。他们的哲学是“宁可不做,千万别错。”在这一谨小慎微的哲学的指导下,我们失去了很多有价值的发展机会。在保全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利益的同时,也停下了继续前进的脚步。

你可能会反驳:“可是做错事终归会有负面影响啊!”是的,可是冒险去做可能会错的事但最后却做对了,这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进步呢?即便是做错了,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可我们也收获了一种经验呀!狼群狩猎成功的机会只有10%,也就是说每进攻十次只有一次可能会成功。那么它们能因为前九次的失败消耗了它们的体能,它们就不去尝试了吗?不行,它们必须通过不断地遭遇失败,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捕食技能,才能最终获得成功,才能生存下来并繁衍壮大。

就是因为太顾及眼前的利益得失了,人们才会形成一种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凡事能拖则拖,能按照旧方法就别尝试新方法,能少做就不多做。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对我们的事业帮助最大的哲学却是“宁可做错,不可不做。”因为与失去的成功的机会相比,做错所带来的眼前的利益损失根本微不足道。允许做错事,才会增加获取成功机会的可能性。

5多听少说,善于倾听

一个小国给大国皇帝进贡了3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但使者想要皇帝判断3个金人中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根本就看不出来。

怎么办呢?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如果连这点小事都不懂,那不很丢人吗?正在皇帝和大臣们都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隐居的智者托人带来口信来,说如果让他看一看金人,就能分辨出它的价值来。

皇帝将使者和智者请到大殿,智者将3个金人像仔细看了又看。最后,他发现每个金像的耳朵里都有一个小孔。于是,他要了3根很细的银丝,从金像的耳朵里穿进去。

插入第1个金人的耳朵里,银丝从另一边耳朵里出来了;第2个金人的银丝从嘴巴里钻出来了;第3个金人,银丝进去后掉进了肚子里,什么响动也没有。智者对皇帝说:第3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听后默默无语,答案完全正确。

上天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却只给了一个嘴巴,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听少说,善于倾听。可是我们更喜欢用嘴巴而不是耳朵,我们总是不断地诉说,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是善于倾听的人。而善于倾听不是左耳听到什么马上就从右耳溜出去,也不是耳朵听到什么一眨眼就从嘴里说出来,而是把听到的话记在心里。心理学家认为,倾听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只是表现出一副很认真地在听的模样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做出积极的回应。当然这个回应并不是说出来,而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你知道对方的心事,并愿意帮助对方渡过难关,也就是把对方记在心里。

人是情感动物,需要别人与自己分享幸福与不幸。默默地聆听别人的倾诉或许不如发言更有乐趣,但它却是与人进行心灵对话的好机会。倾听不只是一种同情和理解,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在你付出耐心和关心的同时,收获的却是对方宝贵的忠诚。发挥耳朵的力量吧!记住,粗暴地打断别人讲话或对别人的诉说无动于衷,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6常问自己:“你看到了什么?”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森林去猎杀野兔。

到达目的地以后。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野兔,还有森林。”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便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二。

老二回答说:“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还有树林。”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又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野兔。”

父亲高兴地说:“答对了。”

一名优秀的猎人在狩猎之前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我的猎物是什么。只有明确了目标,才可能会有所收获。如果并未看到猎物,只是抱着侥幸心理——说不定草丛里会有兔子或其他动物呢——对着草丛乱放箭的话,那么他永远都不可能猎到任何猎物。

不仅猎人在狩猎前需要明确目标,每个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应自问:“你看到了什么?”目标是事业的起点、成功的保证。没有明确的目标做指引,一切对于成功的渴望都是幻想,都永远不可能实现。

很多人之所以一生碌碌无为,就是因为没有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不停地向草里射箭,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不管你要做任何事,也不管你是一个人、一个团队,还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必须为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才能避免乱射箭的情况发生。

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我们还要专注于目标。必须做到眼里只有“野兔”,而不应该还有“爸爸、大哥、弟弟、猎枪、树林”,任何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东西都不该存在于我们的视野中。只有将全部精力都用在实现目标上,我们才会成功。

7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一天,华盛顿骑马经过一队士兵面前,他们正在设法把一根大梁放到屋顶上去。

班长拼命喊着以鼓舞士气,但没有用。华盛顿问他为什么不参加进去,帮一把力。那个班长脱口而出,回答:“难道你看不出我是班长?”

华盛顿礼貌地说:“对不起,班长先生,我没有想到。”

华盛顿于是下马同那些士兵一起干,直到把那条大梁放上去为止。他擦把汗说:“如果你们以后需要帮忙,可以找你们的总司令华盛顿,我一定会来。”

在很多人看来,“说”比“做”高贵得多。那些只需指挥别人干这干那而不亲自动手去做的人往往都被称为“领导”。于是人们更喜欢“说”而不是“做”。人们在领导工作团队时总是用嘴来指导工作,在别人遭遇困难时总是用嘴给予帮助。即便是在别人伤心垂泪,需要同情和安慰时,人们仍然更多地用嘴来抚慰伤心者的心灵…

可是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已经说得口干舌燥了,可下属仍然不明白新的工作内容、掌握不了好的工作方法、工作积极性仍然不高;朋友和同事也没有对自己的出谋划策心存感激;伤心垂泪的人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口口声声的同情而心情舒畅……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人们太迷信“说”了。实际上“说”并不比“做”更有效、更权威、更高贵,相反,给下属做一遍示范往往比你站在那里讲100遍新的工作方法更能让他们领会和接受。同样的,给沮丧者一个拥抱比说100句同情的话更能帮助他走出心灵的雨季。“做”更能证明你的实力、你的善良、你的温情,更能为你赢得权威。

在这个注重执行的年代,要想在工作中得到权威,在生活中得到认同,就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你必须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8行动前花此时间了解情况

鸡王在它的鸡王国里执政已经三年了,还没有发布过一次命令,没有理过一次政事,大臣们都感到不解。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鸡王平庸无能,不会治理国家;有人认为鸡王没有治国的能力,但又不知道鸡王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一天,一位臣子趁鸡王高兴的时候,用暗语试探鸡王道:“从前有一只鸟飞到南边的小山上,三年来不展翅,也不鸣叫。在小山上闷着一动不动,一声不吭,这是为什么呢?”

鸡王幽默地笑了起来,机智地答道:“这只鸟三年不亮翅,是为了专心长羽毛和翅膀;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细心观察民情。虽然它现在还没有飞翔,它一旦飞翔就直冲云霄;虽然它三年不鸣叫,一旦鸣叫就一鸣惊人。”

半年后,鸡王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它的政令了,一下子废除了十几种不得民心的政策,杀了一些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一些能人。鸡王国渐渐变得清明,国力日益强大。几年前还乱七八糟的王国,竟被它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蓬勃发展的王国。

你一定觉得鸡王很聪明。是的,鸡王把自己的才能隐藏起来,不动声色地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最终一鸣惊人。可有些人却不赞成鸡王的这种做法,他们喜欢“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还未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盲目蛮干,横冲直撞,最后把事情搞得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