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精彩马上回来
3023400000063

第63章 创作谈

小小说与底层写作

刘正权

毋庸质疑,我是一个小小说的底层写作者。学历底层(初中毕业),生活底层(农民身份)。千万别以为我对这两个底层报有怨言,相反的,我非常庆幸自己的底层学历与底层生活!用一支笔讨伐生活,我像毛主席他老人家那样,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在身边这座小城安营扎寨,如果说乡村是我的生母,那么城市就是我的后娘!在生母的怀抱里成长,在后娘的冷眼中写作,我觉得这日子韵味悠长,而悠长本身,就是小小说的一种底蕴。

如同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生活一样,小小说也概不例外。厚实的乡村生活底子让我对生活积累达到一定的厚度,而且至今从未间断过。每个双休日,我基本都是在乡村度过的,和所有的老百姓一样,我循环往复地从事着农耕生活,在底层我汲取了大量原生态的语言,“小声音说大话”,是农村最土俗的一种表达方式!我尽量做到在文字上还原生活。当然文学创作仅仅还原生活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提炼。我的写作观点是,在小事中挖掘人性,在人性中质疑生活!那么我们究竟要在文字中阐明的是什么,两个字------纠缠!人性离不开纠缠,人与社会的纠缠,人与命运的纠缠,人与生活的纠缠,人与自然的纠缠!这纠缠从哪儿来,生活,灵感!

有了生活才能激发灵感,如同有了爱情才能产生婚姻一样!灵感不是坐在那儿等着你的,是在不断的生活中发现的,不夸张的说,乡村不光是生我养我的土壤,也是我写作素材的发源地。记得在三峡笔会上,我曾经把那些闭门造车的乡土作品称之为伪乡土,有相当多的农村题材完全是想当然的写农村的贫穷落后和一些陈规陋俗,还有的作品夸大城乡差别,仍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视角观察农村。事实上,新时代的农民有其特殊的一面,我们应当知道,在城市覆盖乡村的同时,乡村也在影响着城市!灵感从哪儿来,当然从最底层的这些覆盖和影响中来!

至于学历底层我说自己是庆幸的,也许很多人认为我是故作矫情!其实不然,正因为学历低,我始终让自己处于知识饥荒的紧迫状态下,阅读可以说是我生活的重中之重!自小到大,我都被饥荒包围着,小时候为吃不饱肚子而饥饿,长大后,因没有文化而饥饿,十五岁那年我辍学在家种田,从表哥手里借来的中国文学成了我抵御饥荒的唯一手段。到如今这几本并不厚重的书籍在我心里依然占有重要的位子。感谢那段晨耕夜读的日子,我在蛙声一片中完成了并不系统的自学,尽管它没能为我换来一纸文凭,然而处女作的发表与获奖却让我有了对付恐慌的捷径!时至今日,我依然将自己最高学历定格在初中毕业这一层面上,它时刻提醒我,阅读于我已经不是单纯潜在的写作,而是我文学积累又一捷径!

写了几年小小说,得了一些不该得的荣誉,也靠它成为我谋生的手段,有朋友问我,小小说究竟是什么?如果硬要我打个比方的话,我倒以为,小小说像极了体育运动中的撑杆跳高,靠近地面的那段撑杆,是你对生活的积累,握在手里的撑杆,是你对文学的积累,当两个积累达到一定的厚度了,再借语言来助跑,用人物或者事件来跳跃,最后以高潮跨越思想的横杆,那样的落地就具备人性化了!

回过头来仔细一想,诚然,没有这两个底层就没这两个积累,没这两个积累也就没有我的小小说,所以我庆幸,因为这样的底层写作,我起码才能够有机会步入在小小说殿堂里的某个角落!

有人把小小说称为短小说,是可以信手掂来的艺术,我一直以为,小小说不短,它考验的不光是作者的悟性,更检验的是作者的耐心.大数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小小说这一文体就是给了我这样一根支点,我希望用它撬动更多人的心灵!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感受蛙声伏案创作的同时,我愿自己年轻的心灵更加成熟,愿自己成熟的心灵更加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