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五步曲
3021000000020

第20章 第四步 为改进找漏洞(4)

当人被某事某物所惑时,不顾利害得失而匆匆行动,从而不免受挫。兼顾利害得失者,无论办什么事都不会陷入困境了。

有的人在办事时,无端生出许多烦恼,这都源于利害得失间的矛盾。如果单纯就事论事,利害得失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但是从人的生活整体而言,利害得失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同一件事情。

成功金言:

在一个人成大事的过程中,要想走得比别人稍快一点,必须具有超前的眼光。世界上勤奋的人难以计数,但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却不是很多,那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超前意识。如果抬起头来审视前面的路,你会发现,希望就在那里闪烁。

潜心谋算才会走大运

高明、有智慧的大人物,不过是善于潜心谋算的人。——苏秦

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尽管错综复杂,却也不是毫无轨迹可寻。掌握得愈深入,也必然较有趋吉避凶或主宰未来的能力与机会。

大多数人最向往的一件事就是,能够有一条绝妙的计策在手中,把难以办成的事办成。是的,每个人做事都不一定顺手,有的会曲曲折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尚无好结果。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神通广大,能力超强,一下就能做成事情。但前者毕竟是多数,后者必为少数。天下事都是人做出来的,什么样的想法,就可以导致什么样的行动,什么样的行动就可以引发什么样的结果。

做人办事靠脑子的人可能有一两件事暂时做不成,但总会做得大成,做到让左右人叹为观止。反之,你可能就会由着性子来,想到哪儿做到哪儿,不计后果,这种“莽汉式”做事方法多半是撞大运,成败均在老天爷的照顾与否。

平凡人之所以为平凡人,就是因为对于轨迹充满片断之见,或者常常错误连结,以至于少能“漂亮”演出,做出“精彩”判准。这虽然无伤大雅,却往往使人沦为“智慧”舞台的观众。

以下是战国纵横家苏秦“妙算”未来的精彩故事,读来似乎有些神奇。

大家都知道,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而且苏秦要比张仪还要早出道。话说苏秦提出“合纵”之策,取得了各方诸侯的信任,身挂六国相印,声名响叮当的时候,张仪却还是个没没无闻的穷书生,尽管如此,在苏秦的眼中,张仪绝对是个不世出的人才,迟早都会冒出头来。

在苏秦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唯一担心的是秦国这个难缠的国家,为了避免秦国离间各个诸侯,破坏他苦心经营的六国联盟计划,苏秦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最后决定运作一个人去当秦国宰相,以利于操控,而张仪便是他口袋中的最佳人选。

当然,这种预先“埋暗桩”的作法并不容易,必须有精妙的安排。于是,苏秦先派人去游说、设计张仪,让张仪为了功成名就,而主动来求见他。结果,张仪真的来到了赵国,想要求见苏秦。

在苏秦的布局中,他事先交代守卫,不要为张仪通报,但也要想办法不要让张仪马上离开。

经过几天的冷处理,苏秦才让张仪见到自己。但是,见面时,苏秦却又故意摆高姿态,一副爱理不理的模样,让张仪在堂下如坐针毡;到了吃饭的时候,苏秦更随随便便地吆喝他去跟奴仆坐一块儿。

眼看张仪快要气炸了,哪还吞得下一口饭,苏秦立刻再将激将气氛拉到最高点,以很不屑的口吻对他说:“以你的才能,竟然贫困、卑贱到这种地步,实在是难以想象。”而且还火上加油地说:“以我目前的身分地位,当然有办法一句话就让你马上富贵临门,但是看到你现在的样子,我认为实在不值得我这样做。”说完,便下逐客令,要张仪立刻滚蛋。

经过这一番羞辱,张仪当然是气得说不出话来,恨不得马上给苏秦一刀,不过理智告诉他,君子报仇,三年不晚,心想只有秦国才有办法制伏赵国,于是便打算进入秦国寻找机会,以便他日报苏秦一“辱”之仇。

就在张仪气冲冲掉头走人的时候,苏秦早已安排好,向赵王请求配合,让他的一名亲信跟随在张仪左右,而且还送了一套车马和很多金钱,方便张仪四处打点。

就这样,张仪很快地便见到了秦王,没多久之后,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礼遇与信任,而且还进一步讨论到如何攻伐诸侯的策略。

这个时候,苏秦派来的那名随护,觉得任务已经达成,便向张仪告辞,准备要回去赵国。

张仪不舍地说:“我靠你的帮忙,才有机会出头,正想要报答你的知遇之恩,为何现在就要回去呢?”

这名随护随即回答说:“我并不了解你,了解你的是我的主人苏秦。现在老实告诉你好了,苏秦是因为担心秦国攻伐赵国,破坏他的合纵之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你具有足够的才识,可以掌握秦国的大政,所以才故意激怒你,让你投奔秦国。而资助你的那些钱财,也都是苏秦吩咐的。现在,我的任务已经完成,要回去交差了。”

张仪这时才恍然大悟,并感叹地说:“我被苏秦掌握在股掌之间,却不自知,显然我的才具并不如苏秦,如何打得过赵国呢?”

张仪便要这名随护,回去后代他向苏秦表示感谢,同时捎了口信向苏秦保证,在苏秦担任赵国宰相期间,秦国绝不攻打赵国。就这样,在苏秦担任赵国宰相期间,张仪果然都未曾计划攻打赵国。

苏秦是否真有如此“通天本领”,将世局的“轨迹”掌握得如此精准,几近左右历史的走向,不无疑问,但他这段识人、识才的故事,的确发人深省。

大人物,做大人物的事,平凡人走平凡人的路。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因因果果,尽管错综复杂,却也不是毫无轨迹可寻。如果愿意费心体察,或许就容易看得见它的细微之处,或者是隐而未发的轨迹;而掌握得愈深入、愈贴近,也必然较有趋吉避凶或主宰未来的能力与机会。所谓机遇,不会每天都会幸运地光顾你,做大事,还是要靠潜心谋算的。

成功金言:

所谓高明、有智慧的人,不过是具有较能精确掌握这种轨迹能力的人。能够见人所未见,甚且能够创造形势,以利于自己的未来与期望。

做人贵在自省

把智慧用在正确的地方,才是智慧,否则就是垃圾。——培根

从古至今,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注意随时省察自己的内心,以是克非,从而不断取得进步。通过自省而解读自己,分析自己,主动找出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的过失,使自己日趋完善。自省是在道德修养上真诚与自觉的表现。同时,自省也是自强精神的重要内容与表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应由自己去自觉发现,自觉认识,从而看到自己的长进与不足,并坚信自己进步的希望,继而寻找合适的方法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强健,最终战胜旧我,实现新我。即由自省而自修、自克,进而自强、自立。一个具有高度自强精神的人,就自然能做到自省。

自省,贵在自觉。你是否自省,别人不大知道,也不好强迫。因此,自省的这个“自”字,就太重要了。“自”也就是自觉,独处一室之际,自律自责,启迪内心良知,反思自身优劣,克制过分欲望。别人的提醒和批评是重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要通过自省这个内因知过改过。一个人如果内心久久关闭了自省的闸门,缺乏主动自省精神,就会骄傲自满,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发觉自身的错误,自然,这种人也很难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要么把别人的批评当成“耳旁风”,一句听不进去,要么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

自省,最难做到的就是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不留情面地解剖自己。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勇气,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谢觉哉、吴玉章两他们勇于自省的感人故事。1943年5月1日,谢老60岁生日,他谢绝一切亲朋好友祝寿,关起门来反躬自省。他在《六十自讼》的日记中写道:“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那么行年六十,也应该设法弥补五十九年的缺点。”

“假如我以前更加努力些,我的成就也许要大些。”学界泰斗吴玉章,也是严格自省的楷模。他81岁生日时,还一丝不苟地为自己写下一篇《自省座右铭》:“年过八一,寡过未解,东隅已失,桑榆未晚。必须痛改前非,力图挽救,戒骄戒躁,毋怠毋荒,谨铭。”两位老前辈高尚的自省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自省,就是要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只有善于和敢于自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自重、自警、自励,才能真正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如果我们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整日陶醉在“表扬与自我表扬”之中,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终于“小洞不补,大洞受苦”。最终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成功金言:

为什么提倡自省?是为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过错消灭在萌芽状态。一个人学问再大、本事再高,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百分之百永远正确。

别让惰性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