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3018600000021

第21章 明朝(2)

明王朝经过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和宣德几朝的经营,国势达到了鼎盛。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起,国势开始转弱,走下坡路。而蒙古贵族的统治势力,却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瓦刺部落首领也先,打败兀良哈和鞑靼部落,统一了蒙古各部,虽名义上尊元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己只称太师、淮王,但实际上已成为统一蒙古诸部的真正领袖。他在连续征服了中亚、西域和女真等地区后,基本上完成了对明朝的包围,并时刻准备向明朝发动进攻。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二月,也先又派使臣前来贡马。他不仅将2000名使者,诈称为3000名,期望能冒领明政府更多的赏赐,而且,还公然将贡马说成是向明朝公主定亲的聘礼。这种无礼举动,连权宦王振都忍无可忍,宣布决定削减其马价,并警告瓦刺的使者,求亲之事朝廷根本不知,更没有许诺过什么,也不会承担这种责任,请他们休做非分之想。也先闻知大怒,当即于七月初八日,率领四路军兵,大举进犯明朝。当时北部边防败报不断传来,煽惑王振为了炫耀自己,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竟然煽惑英宗皇帝“御驾亲征”。初十日,英宗正式下诏,命其弟郧王朱祁钰在朝中坐镇。自己亲率太师英国公张辅、太师成国公朱勇,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邸,学士曾鼐、张益等文臣武将数百员,大军五十万,浩浩荡荡,仓促地出师。当队伍行至宣化府时,突然风雨大作,而边报益急,加上粮饷不继,前锋遭敌击大败。邝郧等群臣诸将多次请求暂停,均被王振等斥退。

大军继至阳和见到尸横遍野,更为畏惧。八月初一日,军至大同,王振还想继续前进,经在阳和之战中幸存者郭敬,暗中告知其惨败真相,才开始畏惧,下令后撤。返回途中,大队本应走紫荆关,才方便安全;但是,王振却异想天开地决定绕过紫荆关,而走自己的家乡蔚州,借以炫耀自己。但当大队已走出了四十余里后,王振因怕人马践踏了自家的庄稼突又反悔。于是,改回原路转走宣化。这样迂回反复,贻误了时机,终于被也先骑兵赶上。十三日,明军到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北岸),距怀来县城只有20里。众人都主张赶到怀来城内。但王振却因自己还有一千多车辎重未到,定要坚持等到齐再走。土木堡地处荒滩,水草皆无,掘地二丈余深,还不得水。往南十五里处有河,又已为敌军控制。人马饥渴,束手无策。兵部尚书邝邱深感危险,到行殿力请速行。王振竟怒加训斥:“腐儒知道什么兵事,再妄言必死!”邝邱辩说:“我为的是社稷生灵,为何以死吓我?”王振更怒,竞派人硬是把邝邱架出行殿。终于大军驻扎在了土木堡。十四日,欲行,敌已逼近,不敢动。人困马乏,正无计可施,十五日,也先遣使议和。遂派曹鼐起草敕书,派二通事去议和。敌军也稍后撤,王振急令起营速行,但在回旋间,行伍已乱,南行不到三四里,敌军又四面围攻,明军争相奔逃,势不能止,死伤无数,乱而大败的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张辅等数百将士皆战死。英宗被俘,王振被大将樊忠怒极锤杀。只有从臣萧惟祯等数人幸免。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败,充分暴露出以英宗、王振为首的明朝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军队战斗力的衰退。这一事件,成为明王朝由盛到衰的重大转折点,从此导致了严重的内忧外患。

自莲教起义

白莲教又称“白莲社”,是佛教、明教、弥勒教等相融合的一个秘密宗教组织,它起源于南宋的茅子元创立的白莲宗。起初崇奉阿弥陀佛(无量佛),提倡五戒。元代渗入弥勒下生说,逐渐转为崇奉弥勒佛。白莲教在元明清三代成为了农民反对统治阶级的一个组织,他们以“明王出世”、“弥勒降生”等号召,发动起义。此后,教派林立,名目繁多。

白莲教在农民战争中,往往起着很大的组织作用和宣传作用。农民们平时利用它来保持紧密的联系。北京地区农民利用白莲教进行反抗活动,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五月,顺天府昌平县民刘化聚众起义。刘化初名僧保,自称是“弥勒佛下世,当主天下”.,并演说“应劫五公诸经”,当时从者日众。随后,真定、容城以及山西洪洞等县民,“皆受戒约,遂相聚为乱”。

这是明代民间宗教组织在京畿地区活动的最早记录。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七月,万宁寺僧人赵才兴自称能通兵法等术,与广通寺僧人真海、道人谭福通,以及内使肖保之父肖亮,“刺血誓天,谋欲为乱”。赵才兴自称是宋朝“赵太祖后,推为皇帝。封真海为二王,福通为三王,肖亮为四王”。这是明代白莲教徒与内监交结并谋划起义的第一次文字记载。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五月,景州张仲威与宁夏军余赵春,活动于京畿之地。咸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九月,又发生保定易州李子龙结交内监出入宫禁的重大事件。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十一月,发生在白莲教徒田园授千户陈斌为安国公主的事件。此后,白莲教活动更趋频繁,“布满畿甸”。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当宦官四出征税之际,有一千多人在京南农民左文俊的领导下,起义抗拒剿捕的“官军”。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闻香教徒高应臣、郑守忠、李惟仁、齐国泰率领饥民在乐亭迁安一带举行起义。广平府白莲教徒李敬等也聚千人起义。白莲教宣扬的神秘预言,增加了起义农民进行战斗的必胜信心。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北京的明朝统治阶级对其教派的发展十分恐慌,立即派大军前往镇压。

白莲教起义最后虽然被镇压了下去,但是给明统治者以沉重地打击,唤醒了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农民群众的反抗斗志,成为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奏曲。南宫复辟

明英宗朱祁镇,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之变”中不幸被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获。其弟邱王朱祁钰原为“监国”,但在此后的抗击瓦刺入侵保卫北京战中,被兵部侍郎于谦等广大抗战派官僚拥立为皇帝,是为景泰帝,以次年为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英宗被遥尊为“太上皇”。由于景帝紧紧依靠了抗战派,并积极备战参战,因而既取得了抗敌保卫战的巨大胜利,保卫了首都和北方地区先进的经济和文化;又迫使也先不得不改变策略,转而以释放英宗为条件,妄图向明廷勒索巨额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