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干好工作的方法与艺术:现代职场人工作必备手册
3017900000022

第22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恪守职业准则的工作艺术(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结论适用于万事万物。不管是做为领导者还是做为员工,在职场中能保证做到恪守规则就会在工作中不犯或少犯错误;同样,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秉承工作的工艺流程来操作,就会避免做无用功,让工作完成的流畅和完美,这是维系一个公司正常运作的纽带。依据现实做出巧妙退让、合理规避、模范遵守的举动,最后取得双赢,这是既复杂又精妙的艺术手段。

§§§第1节 有条不紊的工作——规划出的成功

有些人每天早上预订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实行。他们是有效地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靠遇事现打主意过日子的人,只有“混乱”二字。工作的有序性,体现在对时间的支配上,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很多时间管理权威都指出:如果能把自己的工作内容清楚地写出来的话,便是很好地进行了程序化管理,就会使工作条理化,因而使个人的能力取得很大的提高。

只有明确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才能认识自己工作的全貌,从全局着眼观察整个工作,防止每天陷于杂乱的事务中。

只有明确办事的目的,才能正确掂量个别工作之间的不同比重,弄清工作的主要目标在哪里,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既虚耗了时间,又办不好事情。

只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权限范围,才能摆脱自己的工作和下级的工作、同事的工作及上级的工作中的互相扯皮和打乱仗的现象。

为了使工作条理化,不仅要明确你的工作是什么,还要明确每年、每季、每月、每周、每日的工作及工作进度,并通过有条理的连续工作,来保证按正常速度执行任务。在这里,为日常工作和下一步进行的项目编出目录,不但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时间节约措施,也是提醒人们记住某些事情的手段。特别是制定一个好的工作日程表就更加重要了。计划与工作日程表不同,计划是指对工作的长期打算,而日程表是指怎样处理现在的问题。比如今天的工作、明天的工作,也就是所谓的逐日的计划。有许多人抱怨工作太多、太杂、太乱,实际上是由于许多人不善于制订日程表。他们不善于安排好日常的工作,连最没意义的事也抓住不放,人为地制造忙乱,不但谈不上工作条理化,连自己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著名作家雨果说过:“有些人每天早上预订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实行。他们是有效地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靠遇事现打主意过日子的人,只有混乱二字。”制定工作日程会因工作性质、个人性格不同而不同,科学而艺术的工作日程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以重要活动为中心制定一天工作日程。有些工作是关键的或者说是带战略意义的重要活动,应以这样的重要工作为中心。

以当天必须首先要做的那件工作为中心制定一天工作日程。不可能有这种奇迹,刚开始做,一下子就做完了全部工作,所以要挑出那些在一天内必须做完、一旦受干扰中断就不太好办的工作。

把有联系的工作归纳在一起做。种种琐事归纳到一起,会使工作有节奏和气势。例如,有些信件,可以归总起来一次写完;必须阅读的材料,集中到一起很快地过一下目;尽量地约好时间,尽可能地集中地依次会见来访者,等等。

章正是美国某投资银行IT部门的职员,他从上大学开始就对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有很详细的规划。章正经常用一张纸条把今天要做的工作一项项都写在上面。然后每完成一项就会在项目旁边划上一个小勾。久而久之,章正养成了这种十分有规律的良好习惯。

在公司里,章正仍然每天都把当天要完成的工作详细地规划在便签条上。三年以来,章正从来没有因为遗漏工作而犯错。年度大会时,公司驻中国区代表当着全公司的面对章正进行了嘉奖,他被评为“最认真的职员”。当区代表请他把经验介绍给大家时,章正只是笑着说:“其实我只是做着大家每天都会做的事,只不过我是把事情写在纸上很有规划的进行着。正是这种细小的方式,让我对每件事都做到了心中有数,自然就不会遗漏。”

由于人们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事情又有轻重、急缓之分,大小之别,难免有时顾此失彼。本来想做这件事,不知不觉中却做起了别的事情,所以在有了工作日程表以后,最好随身携带笔记本和备忘录用纸,这样你不但明确了当天的工作,也明确了此时此刻应该做什么工作。

在工作中,有时突然头脑中冒出一个新颖的想法,或者想起了什么必须做的事,如果这些想法与目前正在做的事有关联,那可以照着去做。如果它并不是要立即去做,今后做会更合适,那就把它记在备忘录上;对那些有意义的设想,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仔细研究,并加以归纳整理,这样,本来不太明确的事也明确了,你的工作和应办的事就更有条理了。

§§§第2节 精细管理——专业的代名词

凡是精细的管理,一定是标准化的管理,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化的管理。科学管理就是力图使每一个管理一环节数据化。应该说,最好的企业管理就是工作细化,对细节的追求是可以衡量的,就是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标准和规范,就是对细节的量化,是重视细节、完善细节的最高表现。一个没规则、没有标准的企业肯定是管理不到位。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有一家企业做得非常好。该公司在召开经销商大会的时候,光规范文件就出台了30多份,几乎涉及到了会议程序、会议内容、怎样对待家属、怎样发放礼品、如何接待客人、怎样送客回去等每一个细节,同时派专人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细节完美是整体完美的前提,由于各项细节做得比较到位,使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极大地提升了这个公司的形象,极大地鼓舞了经销商对该公司的信心。

河豚在日本被奉为“国粹”,与浮世绘一样深受日本人的推崇。河豚肉质细腻,味道极佳,但这种鱼味道虽美,却毒性极强,处理稍有不堪就有可能致人死命。在中国,羡美味而“拼死吃河豚”的人,每年中毒、死亡者都达上千人。但同样是吃河豚,在日本却鲜有因此而中毒、死亡事件发生。问题出在哪呢?

在日本,河豚加工程序是十分严格的,一名上岗的河豚厨师至少要接受两年的严格培训,考试合格以后才能领取执照,开张营业。在实际操作中,每条河豚的加工去毒需要经过30道工序,一个熟练厨师也要花20分钟才能完成。但在中国,加工河豚就跟做其它海鲜一样,加工过程随随便便,烹饪过程也没有经过太多的工序,其后果可想而知。

加工河豚为什么要30道工序而不是29道?我想30道工序绝不是平白无故地杜撰出来的,一定是经过精细的科学实验测试出来的,人家没有因吃河豚而中毒就是明证。可能经过20道工序处理也不一定会死人,但粗糙的工序只能带有粗糙的感受。从这一点来说,凡是精细的管理,一定是标准化的管理,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化的管理。科学管理就是力图使每一个管理一环节数据化。

另外,我们从世界快餐巨头麦当劳也可以看出精细管理所带来的巨大成就:

麦当劳烤牛肉饼烤出20分钟内就要消费,没有卖掉就倒掉。这就是标准,你想想,要达到这样一条看来是很简单的标准,背后需要做多少细致的工作!比如,客人多而要的又多时现烤来不及,要让客人等——这是最让顾客头疼的事;而客人少,而烤的多时,又只好扔掉——这是大大增加经营成本。所以,既要不让客人等,又不多烤而倒掉,一定要对顾客需求经过详细分析、预测,找到一个客人数量与烤肉数量的一个合理的比例,这样才能保证两者不误。这单单是烤肉一样,其他食品以及服务还有相应的标准要去执行,可以想到这其中的细节是多么复杂了。

现在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我们的企业也开启了SOP——标准作业规范。厦门航空工公司曾经发生过一起飞行差错,飞机升空后落架无法收回。问题处理过后,厦门航空公司写下了第一张SOP,就是所谓的标准作业规范。其中还说明了什么位置需要维修,都要系上一条红带。另外插销要怎么拔,拔了以后要后退几步,手要怎么举起,飞行员怎么看到,大家怎么打手势等等都有十分详细的标准。再出现任何问题就可以查阅SOP,找出问题的所在。

在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中,我们可以从ISO管理系统中看到中德企业细节上的差距。

ISO管理中,有一个要求是:企业与客户的合同必须经过评审。审核时,审核员发现客户已经在合同上签名,而没本公司销售经理的签名。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合同必须要有销售经理签名,所以这是一个不合格项。如果这是一家中资企业,审核员发现问题后。会在“纠正措施”上填写:没有签名的地方补上签名。接下来的过程是销售经理补上签名,再由审核员去验证。这件事情就算完了。

但这种事情发生在德国企业,处理方法不同:发现没有签名,不是简单地让责任人补上签名,而是去查找没有签名的原因是什么,并理行分析发现:程序文件上是要求销售经理签名,而销售经理经常出差,但合同又不能不签。说明程序文件不具备可操作性,应该修改程序文件为:当销售经理不时,要授权给代理人。然后填写纠正措施:更改×××号程序文件。

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思维和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得出的结果完全不同:前者的责任人是销售经理,后者的责任感人是程序文件编写者;前者只是就事论事地作整改,后者却在修改完程序文件之后,还要检查另外还有没有类似的毛病的程序文件;如果没有,这个事件才算结束。

德国企业就是凭着这种审慎严谨、一丝不苟的做事风格和擅长逻辑分析的特长,成就了戴姆勒、西门子、大众等世界级企业巨头,以及一大批对产品精益求精、有超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同时也打造了“德国制造”这个几乎扬为产品品质保证代名词的大品牌。

§§§第3节 让血液融入其中——严于律己,尊重规则

每一个知名的公司都得益于一套完美的公司章程,这是维系一个公司正常运作的纽带。如果公司没有严格的纪律就会使公司处于松散状态,长此以往,公司就会逐渐衰败下去。试想,公司的员工如果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公司当在旅馆,这样的公司还有前途吗?而且这对员工本身也没有任何好处,他会把这种散漫带给客户,造成自身的********。

毕业于西点的乔治·巴顿将军除骁勇善战外,还以森严的军纪治军而声名远扬。一个战场指挥官假如不执行和维护纪律,那就是潜在杀人犯;指挥官的放肆是锻炼学员的手段之一,“没有粗俗劲就无法指挥军队”。为此,巴顿从日常作风抓起,以达到军容严整,作风过硬。

首先,巴顿从自己做起,他始终是衣冠整洁、合体,以他独有的军人风度,给人们一个雄壮威严、神气勇猛的形象。

其次,为了做到令行禁止,巴顿时常亲自出去抓一小撮违令者,以强制部下遵命守纪。

1942年3月,盟军第2军在北非同德军作战中吃了败仗,士气低落,纪委律涣散,士兵们穿着各式各色的衣服,军容不整。巴顿调任军长后,立即着手抓纪律和整顿军容。他命令全军上下包括技师、护士在内都必须戴钢盔、打绑腿和系领带。为了实行着装条例,巴顿制定了着装方面的罚款制度,对那些违纪军官罚款50美元上兵25美元。巴顿还经常到士兵宿舍检查内务,并用鞭子抽打贴在墙上的裸体女像。

严格的纪律在7天之内便使第2军重新振作起来,进人了战斗状态。后来在盖塔尔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德军。

同样地,要培养一支团结进取的团队,首先就要从团队的纪律抓起,只有纪律严明,制度规范,才能调动一个团队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员工的主动性。

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个豪放不羁,崇尚自由和创意的人,而现在供职于一家很正规的大公司,那么,你就不得不受到各种各样规章制度的制约,这让你感到很不自在。这样一来,你可能就会感到很不顺心,能力发挥不出来,工作自然也很难出成效。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这样的“大公司”里,每一个人都被要求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通常长篇累牍,被订成厚厚一摞。公司会要求每个员工都要通读并完全了解公司的目标、宗旨、守则等费脑的文字,并按这上面所列的一条—款行事做人;员工还必须经常衣冠整齐、同步划一。此外,还有一系列极细致的绩效考评,小到你的袜子该穿什么颜色的,扫地要怎么扫,擦桌子要怎样擦,擦多少次,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算干净;大到每周、每月的计划和总结,各部门每个人都取得什么样的业务销售量等。

毕竟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自由也是,我们前面谈到的纪律也是,自由就会泛滥成为堕落,如果纪律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就会束缚人们前进的动力。所以说,在公司中的员工不要把纪律当成洪水猛兽那样恐惧,而应该把它看成是规范我们走向成功的链条。

资料表明,在有的公司,上班时间是弹性的,而不少时间可以随心所欲。不过,这绝对不是“放羊”,员工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否则,等着你的就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炒鱿鱼”,所谓的目标管理就是这样的,公司不管员工采用什么方式,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时候的时间来完成工作,而是只要你在规定的期限中完成工作就可以了,他们看中的是你的工作质量,而不是你完成工作的方式。

在一些成长非常快的公司里,我们可以看到严格的纪律,有法必依,令出必行,不仅是领导者的性格,也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

英特尔公司前总裁格鲁夫的开会方式是直截了当、果断,而且涵盖一切基本要点。虽然有员工批评他不如前任精明能干,但批评者对于他严格的纪律,掌握契机的毅力,以及卓越的管理能力,均给予很高的评价。在一次会议上,他历数每位经理的过失,竟然博得全体经理起立喝彩。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员工,如果你能努力地适应“公司”,并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很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老板及同事的认可,并做出成绩。

如果不幸“误入歧途”,进了一家与自己“气质”不同的公司,那么,你就要有效地进行自我改造,用最大的努力去适应公司,否则就应另寻出路,而不要坐在那里希望公司来适应自己。

§§§第4节 制度中的人文关怀——激发员工的潜力

管理者是协调整个组织统领全局非常关键的人物,但不是万能者,不可能对所有的关键问题都了如指掌,依照一个人的力量来独断专行只能会把问题搞砸,必然会限制组织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