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召唤内心的巨人
3017800000037

第37章 创业——人生的最大挑战(4)

尽管如此,黛比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1997年8月18日上午9点整,黛比20岁时,她的费太太巧克力饼干店,正式在加州帕罗阿托附近开张。开店后惟一的问题是,没人到店里来买饼干。接近中午时她急坏了,她说:“我决定就算我要倒闭,也要倒得漂漂亮亮的。”于是她用一个大托盘装满饼干,拿到店外附近人来人往的地方去分送。“不过没人愿意接受我的饼干。”她说。抱着一股大无畏的精神,她开始在街上乞求、哀求,好言纠缠,直到别人愿意接受她的样品为止。

这招果然有效!吃过饼干的人都纷纷爱上饼干的美味可口,回到店里来买更多的饼干。那天营业结束之前,她卖掉价值美金50元的饼干。第二天,她的收入是75美元。接下来她店里的发展史就成为饼干业发展史的代表。

如今,费太太饼干连锁企业成为饼干业的龙头老大,黛比·费尔丝也成为这家企业的总裁,以及饼干的头号爱好者。费太太饼干连锁企业旗下商店超过六百家,员工在千人以上,盈余以数百万计。已经有五个孩子的黛比,仍继续和全世界的企业家与商业团体分享她的胜利哲学。

但她并没有忌恨当年的那个派对主人,“我这一生都多亏了‘方向’这个词!”黛比说。

7.创业始于慈善

并非所有的创业动机都是出于自利的目的,最伟大的事业往往出于慈善的目的,葛拉明银行正是其中之一。

葛拉明银行完全靠一个人一手建立,那个人就是穆罕默德·尤纳斯博士。

1992年,也就是孟加拉刚刚赢得内战,脱离巴基斯坦独立的第二年,当时尤纳斯博士刚完成美国佛德毕特大学的研究所学业,在田纳西的一所大学执教。后来有人邀他回孟加拉东南部的齐塔功大学担任经济系主任,他也就欣然接受邀请,回国服务。

他不仅带着博士文凭回来,更是带着一颗慈善的心回来的。

他回国时,对刚刚独立的孟加拉抱着很大的希望。但令他讶异的是,孟加拉的经济快速下滑,还不到1974年,就发生******,街上到处都是濒死的饥民。尤纳斯博士讲授发展经济,但课堂上的叙述和实际世界里发生的状况南辕北辙,差距越来越大,他的挫折感也越来越深。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从真实世界里探求经济发展的支持,要确实了解人民生活中实际运作的经济状况。

正是一颗善良的心,让他找到了创业的方向。

有一天,他碰到一个靠编竹凳子为生的女人,那个女人一天只能赚两分钱。他无法相信,一个工作这么努力的人,怎么会一天只能赚两分钱。在与她聊过之后,他才发现,原来她没有钱可以向竹子店买编竹凳子的材料,只好向一个商人借钱——那个商人就是最后向她收购成品的人。等她把凳子编好,卖给商人时,商人出的价钱几乎连材料费都不够。于是她的工钱几乎等于零,但她还是得像个奴隶般的做死做活。

“嗯,”他心想,“这个问题倒不难解决。”这个女人只要有钱能买编凳子的材料,就能把编好的凳子拿到出得起价钱的地方去卖。尤纳斯博士和一个学生,在同一个村里走访了好几天,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人像这女人一样,因为向商人借钱。而丧失了自己应得的利益。结果短短一星期内,他们就找出了42个这样的人,这42个人需要的钱全部加起来,也不过才300元。

好心的他,立刻开始找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他第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从口袋里拿出这300元,让学生把这些钱分送出去,作为贷款。但他很快就明白,这毕竟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因为他只是一个大学教授,其他需要钱的村民,不会想到要来跟他借钱,他不算是金融界的一员。就在此时,他想到银行。

他去找一位银行经理,银行经理认为他的主意太过荒谬,连谈都懒得和他谈。“金额这么小的贷款连纸上作业的成本都不够,”他说,“更何况穷人又没有抵押品。”尤纳斯博士跑了许多家银行,每一家的反应都一样。到最后他自愿担任保证人,银行没话说,只好在6个月后,不情愿地同意贷款300元。

于是尤纳斯博士说:“我干嘛追着这些银行家跑呢?我何不成立一家自己的银行?”1983年,他正式得到政府的批准,设立了一家银行,也就是现在的葛拉明银行,这家银行只借给孟加拉最穷(没有土地、恒产)的人。

如今葛拉明银行有1048家分行,遍布在35000个村庄,贷款者在200万人以上,借出总额超过10亿元,每人平均贷款金额约150元。这家银行不但专门借钱给穷人,还完全归穷人所有,只要向这家银行借钱的人,就自动成为这家银行的股东。200万名贷款者当中,有90%是女性,这在孟加拉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正是慈善的目的和初衷,让他创立了伟大的事业。

8.坚定自我

在创业的路上或走向创业之路之前,有各种困难在阻碍你,有各种诱惑引诱你,有人劝告你,有人警告你,如果你动摇了,你就失败了!但你只有坚定不移才有回报。

比尔·波特始终坚持着这样一个令人筋疲力尽的路程,工作就是比尔的一切——他要以此为生,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工作也是比尔价值的重要体现,而这种价值曾经被世人忽视过。多年以前,比尔就认识到他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被当作废物,要么去工作。他选择了后者,成了一个推销员。

他是美国成千上万销售人员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但是他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要花三个小时到达他要去的地点。

比尔·波特在刚刚从事推销业之初,屡受挫折,但他硬是一家一家的走下去,终于找到了第一个买家,成了一名走街串巷的英雄。如今的他,成了怀特金斯公司的招牌。比尔·波特告诉我们:“决定你在生活中要做的事情,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没有实现它之前永远不要放弃。”

正是对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让他有了今日的成就。

比尔出生于1932年。他妈妈生他的时候难产,大夫用镊子助产时不慎夹坏了比尔大脑的一部分。伤害的结果导致比尔患上了大脑神经系统瘫痪,这种紊乱严重影响了比尔的说话、行走和对肢体的控制。比尔长大后,人们都认为他肯定在神智上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障碍,州福利院将他定为“不适于被雇用的人。”专家们说他永远都不能工作。

比尔能有今天应当感谢他的妈妈,她一直鼓励比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一次又一次地对比尔说:“你能行,你能够工作、能够独立。”

比尔受到妈妈的鼓励后,开始从事推销员的工作。他从来没有将自己看作是“残疾人”。开始时,他向福勒刷子公司提交了一份工作申请,但该公司拒绝了他,并说,他根本无法完成该公司的业务。几家公司都做出了同样的判断。但比尔坚持了下来,他发誓一定要找到工作,最后怀特金斯公司很不情愿地接受了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条件:比尔必须接受没有人愿意承担的波特兰、奥根地区的业务。虽然条件非常苛刻,但毕竟是个机会,比尔欣然接受了,比尔终于坚定地在自我的道路上迈开了第一步。

1959年,比尔第一次上门推销,反复犹豫了四次,才最终鼓起勇气摁响了门铃,开门的人对比尔推销的产品并不感兴趣。接着是第二家,第三家。比尔的生活习惯让他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寻求更强大的生存技巧上,所以即使顾客对产品不感兴趣,他也不感觉灰心丧气,而是一遍一遍地去敲开其他人的家门,直到找到对产品感兴趣的顾客。

38年来,他的生活几乎重复着同样的路线,他一直走着自己坚定的道路。

每天早上,在他工作的路上,比尔会在一个擦鞋摊前停下来,让别人帮他系一下鞋带,因为他的手非常不灵巧,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系好;然后在一家宾馆门前停下来,宾馆的接待员给他扣上衬衫的扣子,帮他整理好领带,使比尔看上去更好一些。不论刮风,还是下雨,比尔每天都要走10英里,背着沉重的样品包,四处奔波,那只没用的右胳膊蜷缩在身体后面。这样过了三个月,比尔敲遍了这个地区的所有家门。当他做成一笔交易时,顾客会帮助他填写好定单,因为比尔的手几乎拿不住笔。

出门14个小时后,比尔会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此时他关节疼痛,而且偏头痛还时常折磨着他。

一年年过去了,比尔负责的地区和家门越来越多地被他打开了,他的销售额也渐渐地增加了。24年过去了,他上百万次地敲开了一扇又一扇的门,最终他成了怀特金斯公司在西部地区销售额最高的推销员,成为了销售技巧最好的推销员。

在坚定的自我奋斗的路上,比尔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1996年夏天,怀特金斯公司在全国建立了连锁机构,现在比尔没必要上门进行推销,说服人们来购买他的产品了。但此时,比尔成了怀特金斯公司的产品形象代表,他是公司历史上最出色的推销员,公司以比尔的形象和事迹向人们展示公司的实力。怀特金斯公司对比尔的勇气和杰出的业绩进行了表彰,他第一个得到了公司主席颁发的杰出贡献奖,后来这项奖项就只颁发给那些拥有像比尔·波特那样杰出成就的人。

在颁奖仪式上,比尔的同事们站起来为他欢呼鼓掌,欢呼和泪水持续了5分钟。怀特金斯公司的总经理告诉他的雇员们:“比尔告诉我们,一个有目标的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求目标的努力中,那么生活中就没有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那天晚上比尔·波特的眼中没有痛苦,只有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