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微历史:风雨清朝
3017000000016

第16章 王者风流(1)

【微言点点】如果在今天做一个大清十二帝的知名度调查,乾隆极可能摘取桂冠;如果要给乾隆朝贴上一个标签,想必很多人都会认可“风流”;如果要评说乾隆朝在大清帝国中的地位,“顶峰”二字并不是过分的赞誉。借着国力强盛的东风,乾隆帝运筹帷幄稳固边疆。《四库全书》的编撰是文化有成的标志,相对安宁的百姓茶余饭后则笑谈着铁齿铜牙、宰相罗锅之类的佳话。然而“顶峰”的光环必然投射下衰退的阴影,巨贪侵蚀、闭关自守……帝国从此走向永久沉沦。

§§§第一节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极,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裕陵。

继位

爱新觉罗·弘历(1736年-1795年在位)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雍正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继位。

统治概述

弘历继位后,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优待士人,安抚起复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军事上多次镇压西部少数民族贵族起义,反击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的帝国;文化上编修了《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典籍;外交上乾隆时清朝帝国继续以“天朝上国”自居,和周边属国友好往来。

少年时期

弘历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据说康熙六十年的一天,康熙帝在雍亲王府就是后来的雍和宫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当时弘历十岁,一下子就为其祖父康熙帝所喜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雍正元年,雍正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锦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雍正十一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改明年为乾隆元年。

缓和气氛

弘历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在位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二年,他就释放了雍正末因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岳钟琪、傅尔丹,赐予允禟、允禩公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还为多尔衮昭雪,复其王爵。这些措施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稳定王朝的局势是有意义的。

严惩贪官

把雍正年间因贪赃被革职的官吏一齐复职,对贪污案不予追究,放松对官吏的考绩,结果吏治又坏,贪风再起。乾隆觉察后,从乾隆三年起他开始严肃处理侵贪案件,将性质严重,核实无误的贪污犯即行正法。乾隆六年(1741),处死了纳贿银千两的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从乾隆二十年开始到四十年代,还处死了10余名职位很高的巨贪。

重视吏治

乾隆初中期,乾隆帝重视吏治,首先他重视官吏的选拔,他强调官吏应该年富力强。他将不称职的官吏分成8类: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软无力、不谨、贪、酷。在乾隆一朝。第二,禁止向皇帝进献。第三,注重考绩,为了整顿吏治,过去那些不用考核的藩臬(布政史与按察司),也要考绩。第四,注意解决官员及其家属的生活费问题,给京官加薪,给外官发放养廉银。第五,处置贪官。这是指初中期的情形。

驾驭群臣

弘历善于驾驭群臣。乾隆初年,朝廷中以鄂尔泰与张廷玉为代表的满汉两派斗争十分激烈,互相拆台。弘历不是打一派拉一派,而是对他们都进行严厉警告,并采取抑制手段,不让一派打压另一派,始终让他们保持平衡,避免了大分裂。弘历重视对太监的约束。即位后就发表上谕,告诫太监不得越轨。

重视农业

弘历和祖父玄烨、父亲胤禛一样,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学习耕种技术。以前贵州遍地桑树,但不养蚕纺织,他便责成贵州地方官向外省招募养蚕纺织能手传授技术。他令地方官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他鼓励开荒,扩大种植面积。雍正二年,全国可耕面积683万余顷,乾隆三十一年扩大到741万余顷。乌鲁木齐地广人稀,他资助甘肃贫民前去垦种。

关心水利

乾隆下令完成的水利工程,较大的有:河南南阳至商丘黄河河堤新筑170余里,清口及江南运河疏浚,江南淮阳运河挑浚,清河千里堤岸培筑。此外,在他关心下,修了江苏宝山至金山242里长的块石篓塘和浙江金山至杭县500里海塘。这些水利工程起了防洪、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乾隆帝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

抚恤商人

乾隆也采取了一些恤商政策。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可以免关榷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这在雍正朝是不允许的)。金融机构(经营汇兑和存款、信贷的票号)在乾隆朝也开始出现。

重视社会稳定

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执政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据统计乾隆时期蠲免了正额赋银2亿两,加上历年“灾蠲”等的1亿多两,共计3亿两以上。

财政收入猛增

由于生产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从乾隆二十八年开始逐年提高。原来每年财政收入是三四千万两,二十八年就达到47063610两,四十二年达到最高点81824044两。后来降低一些,但也达到六、七千万两。

十全武功

对边疆的经营是弘历最大的功绩。清朝的疆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而最后形成: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北到恰克图(贝尔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岛。

镇压贵州苗疆起义

即位初年,他任命张广泗替换张照采取安抚为主、征讨为辅的手段迅速镇压了古州、台洪苗疆起义。之后他免除苗赋、尊重苗俗、实行屯田、慎选苗疆守令,减少了苗民的抵触情绪。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使得贵州苗族地区基本上平定下来。

一征金川

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土司莎罗奔起义,弘历三次派兵进攻大金川,但损兵折将,用了两年时间仍未将其完全打败,为此还军法处置了四川总督张广泗和大学士纳亲。后改用岳钟琪,分两路进攻大金川,莎罗奔战败乞降。弘历找到了台阶下,立刻从金川之役抽身。

安定西藏

乾隆十五年(1750),藏王珠尔墨特阴谋叛乱被驻藏大臣傅清和拉布敦设计杀死,他的余党攻击杀害驻藏大臣。班第达受****喇嘛委托代理藏务,班第达抓捕逆党,平息了叛乱,弘历命策楞率八千兵入藏。第二年制订《西藏善后章程》,废除了藏王制度,确立了****喇嘛为********的代表和驻藏大臣共治西藏的体制。

诛杀达瓦齐

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病逝,准噶尔内部为争夺汗权内讧。乾隆帝果断抓住时机,于二十年(1755)二月出兵,于五月进占伊犁。达瓦齐逃往南疆乌什,为乌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送交清军。当时北疆厄鲁特蒙古有四大部族,击败准格尔后,清朝采取“众建而分其力”的政策,封阿睦尔撒纳等人分别为四部汗,释放被准部扣为人质的南疆******教领袖大、小和卓木。

灭族准格尔

阿睦尔撒纳图谋当四部总汗未遂,于当年八月又发动反清起义。弘历又派兵镇压,阿睦尔撒纳多次使诡计逃脱追捕,在北疆再次起义。至乾隆二十二年,由于内讧加之北疆地区痘疫流行,起义军不战自溃。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后又逃入沙俄,染天花病死。沙俄将其尸体交给清朝。弘历认为准噶尔人反复无常、不可信任,平准过程中他命令对准噶尔人进行屠杀,后准噶尔作为一个部族在新疆销声匿迹。

攻取新疆

被清军解救的小和卓木也参加了阿睦尔撒纳的起义,兵败后投奔大和卓木和清朝对抗,二十三至二十四年,清军在南疆的支持下,打败了起义军,大、小和卓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派人与当地部族交涉,巴达克山部族首领执杀大、小和卓,把尸首送交清朝。清朝攻取了新疆地区,天山南北从此完全归入清朝帝国。

设伊犁将军

乾隆二十七年(1762)弘历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修筑城堡,驻扎军队;设置卡伦,巡查边界;移民实边,进行屯垦。巩固和完善了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在南疆实行因俗而治,保留伯克制,但改由清廷任命。并设参赞大臣(驻叶尔羌)等官,分驻各城,加强统辖。制订《回部善后事宜》,对南疆管理体制做出改革。

土尔扈特部东归

明末,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离开他们世居的塔尔巴哈台(今塔城)西迁至俄国伏尔加河下游。乾隆三十五年(1770),首领渥巴锡汗率领他们16.9万人踏上东归路程。他们越过千山万水,克服重重险阻,于翌年六月到达伊犁,到达时只有6.6万人。弘历十分重视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他不惧与沙俄开战威胁,令当时驻乌什任都统衔参赞的舒赫德前往伊犁协助伊犁将军安置他们。

二征金川

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起义,不断侵掠邻近土司。从乾隆三十一年起,乾隆三次派兵,花费7000万两白银才最终镇压下大小金川。此后清朝在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发展了西南地区自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反击廓尔喀进攻西藏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与五十七年,弘历两次派兵反击廓尔喀进攻西藏,第一次清军作战不利,西藏政府接受屈辱条件而议和,向弘历谎报战功;不久廓尔喀兵再次进攻。第二次反击廓尔喀,弘历决心坚定,大将军福康安指挥果断,清军翻越喜马拉雅山连续作战,大败廓军,保卫了西藏领土。

金瓶掣签

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制订《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喇嘛地位平等,并制定“金瓶掣签”制度来认定****、****的转世灵童,加强了清朝帝国对西藏的管辖。

有瑕疵的“十全武功”

乾隆帝自诩“十全老人”,实际上他的武功不全是正义和福音,疆域开拓过程中,杀戮甚众。他的“十全武功”,不少是凑数的,比如缅甸、安南之役损兵折将,最后对方慑于清朝帝国的强大主动议和才勉强找到了台阶下;二征金川虽然有较大意义,但损失巨大,胜之不武;况且其中有的武功并不正义,例如镇压林爽文起叛乱、出兵安南就是。

笼络汉人知识分子

弘历效法玄烨,积极笼络汉人知识分子。乾隆元年就模仿康熙举行了一次博学鸿词科考试。南巡时利用机会接见汉人知识分子。乾隆巡幸12次,途中召试士子,试以一诗一赋,一论或一策。进入高等的,授予进士、举人,马上任为中书;是生员,就赏给举人,准予会试。

千古文化

弘历汉文水平很高,能诗善画,精于骑射。清朝皇帝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功绩当以他为最。在他统治期间,各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完成了顺治朝开始编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开始编写的《大清一统志》,他又令臣下编成《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此外更有《四库全书》、《清文鉴》、《唐宋诗醇》等重要文献。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图书编撰方面的最大成就是亲自倡导并编成了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献,是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然而,弘历毁书多,为了彻底斩断汉人反清复明的念头,弘历毁掉了很多明王朝时期汉人的图书。

留诗四万首

弘历每天召见大臣后,或作诗,或绘画。他的诗作达四万多首。他写诗,用珠笔起草,让内监交有文学造诣的军机大臣看。诗中有典故,弘历要他们注出。诸大臣往往要回去遍查典籍,有时几天才找到出处。

建筑营造

在建筑艺术方面,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扩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其中清漪园改瓮山为万寿山,上建大报恩延寿寺(排云殿),又建佛香阁。这些皇家园林,无不体现着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

马戛尔尼来华

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王以补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名义派出以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为首800多人的使团访问清朝帝国,并于次年到达。弘历接到两广总督关于英使来华“进贡”的奏报十分高兴,他命人专门负责接待英国使团。

跪还是不跪

英国使团到了北京,在圆明园休息几天后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乾隆皇帝八十三岁寿辰的庆典。清朝政府拟定了一套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双方都兴致勃勃等待正式会见的时候,却在礼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按清朝规定,外国使臣朝见清朝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礼。而马戛尔尼认为这样有损大英帝国的尊严,主张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节。

英国使臣带来的高科技

英使带来的礼品共19宗、590余件,都是当时英国先进科技的代表作,有座钟,天球仪,地球仪,望远镜,还有能够测报气象的仪器,手枪、步枪、榴弹炮等。乾隆帝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清朝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分别赏赐英王及使臣、随员一行丝绸绒、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三千多件。

奢华的六下江南

乾隆帝六下江南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著名泉水。

巨大的人口压力

为了增加人口,康熙时期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另外,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精耕细作推广、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等等原因都使人口激增,乾隆五年清查人口时,帝国人口1.4亿,到了乾隆二十七年,已经超过2亿人,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大关。然而耕地数目的增长却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因而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就被众多的人口抵消,人民生活在饥饿贫穷之中。

沉重的八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