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微历史:风雨清朝
3017000000001

第1章 帝国升起(1)

【微言点点】从靺鞨到女真再到满洲,帝国的先祖在历史的长河中泛着扁舟曲折前行。白山黑水之间,他们且猎且渔,用大自然的诸多馈赠对抗着同样来自大自然的各种无情考验,与此同时,他们还不得不直面来自周边民族尤其是强大的中原王朝的压力,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铺就出一条民族生存的辉煌之路。努尔哈赤无疑是这一优秀民族中的耀眼明星,在一批杰出的文臣武将的辅佐下,他继续着金朝未竟的事业。

§§§第一节女真小传

女真族,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直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至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遂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始祖

女真族的始祖完颜函普,粟末靺鞨族人,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在唐朝贞观年间,因粟末靺鞨氏族离散,年逾60的函普从高丽旧居出走。走到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青牛。为了在这里站稳脚跟,他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60岁老妇人的女儿结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完颜部人。

完颜氏

完颜一词,是从汉语“蜿蜒”音转的女真语。依傍绥滨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后,就以蜿蜒河之名来作为姓氏。“蜿蜒”、“完颜”乃是同音异写。所以,完颜部作为黑水靺鞨一支,是从蜿蜒河畔辗转游徙,迁移至阿什河之滨的。天长日久,女真语“完颜”演变为汉语的“王”。完颜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

辽代女真七十二部

在辽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数千里,人口超过10万户,散居山谷之间。渐渐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统一起来。部是从部落发展来的,族由氏族血缘关系改组而成。不相统一的部落,发展到“远近相服”而推举了“酋领”的部族,酋领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员,到那些归附的部落取代原来首领的职权,于是出现了以氏代姓、统属其部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辽代女真的分布

辽代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居于咸州(今辽宁开原)东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间,以辉发河流域为中心的称之为“回跋”(回霸);居于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今吉林夫余石头城子)东北,直至黑龙江中下游的称之为“生女真”;居乌苏里江以东而近东海(日本海)的称之为“东海女真”。

“熟女真”与“生女真”

契丹人对女真族的政策,是实行“分而治之”。他们把强宗大姓骗至辽东半岛,编入契丹国籍,称为“合苏馆”,又作曷苏馆、合苏衮、是女真语“藩篱”的意思,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之东,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后裔,是生女真的主体。后来建立了金朝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

结绳记事、青草几度

女真长期没有本族文字,通常还是用结绳、刻木之类原始的方法记事。他们既不懂汉文,也不懂契丹文,至多通晓契丹语,仅仅凭记忆往来传话和充当翻译。至于成文的天文和历法就更谈不上了,只是凭借世代相传的经验来识辨四季和记忆自己的年龄。以“青草几度”来判断岁月,草青一次当作一年,自然本人也就增长了一岁。

女真的生活

女真习惯于依山谷而居,住木板屋,大门一律东向。家家产户烧火炕,用来取暖、抗寒和除湿。他们久居深山,多饶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难得到,于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类生活用具多为木制。女真人喜欢饮酒,爱吃肉菜粥糜,这是由鲜肉和野菜捣成的肉馅泥。他们还采摘芍药花的嫩芽做成鲜脆佳肴,味脆美,香久留。

辽王朝的卧榻

女真族的强大,引起辽王朝的不安。不仅派重兵防御,大辽皇帝还年年东巡。辽国每年要向女真族征收贡马万匹,契丹贵族强买女真族的北珠、人参、生金、松实、白附子、蜜蜡、麻布,他们还随意强抢、殴打女真人。

完颜阿骨打一统女真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领导当时东北的汉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韦族、铁骊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辽。他生前还和北宋王朝达成协议,南北夹攻辽军,计划协助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宋、金间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频繁。

昙花一现的女真文字

女真文字最早是由一个叫完颜希尹创制的,他仿照汉字楷书,参照契丹文而创制了女真大字。后来,又颁行一种女真小字,是仿照契丹字和汉字的偏旁创制而成,流传至今的女真文已经不多,吉林扶余县石碑崴子屯有一通碑,叫《大金得胜陀颂碑》,是目前最为珍贵的女真文实物。女真文字一直沿用到明代,凡是在女真族地区任职的文武官员,晋京朝见的奏疏、表章,一律要用女真文字书写。

女真的文学

在南秀北雄、姹紫嫣红的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女真文学也和其他北方民族的文学一样,以其鲜明的民族化特征,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光采。上乘作品很多,如女真歌谣里的《思嫁歌》、《解纷歌》、《巫歌》等;又如有“女真秀才”之称的完颜勖幸存的作品《东狩射虎赋》等;另外还有海陵王完颜亮的作品《见几间有岩桂植瓶中索笔赋》、《书壁述怀》、《从事出使道驿,有竹则咏之》等。

女真的音乐舞蹈

女真族同其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一样,能歌善舞。创造了反映本民族战斗、渔猎生活及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的音乐歌舞艺术,节奏短促铿锵,表现了女真人质朴、奔放、旷达的民族性格。女真舞蹈及音乐有:狩猎舞、萨满乐舞、鹧鸪曲、本朝乐曲、宫廷乐舞等。

女真的体育游艺

以女真人为主体的金初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女真人风格,又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和中原汉民族的体育活动营养,为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女真的体育游艺形式有:骑射、马球、角抵、棋弈、嘎拉哈等。

金国衰落

1234年,在蒙古人的有力打击下,盛极一时的金国土崩瓦解。先前徙居中原、华北和辽东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而那些留居在故地的女真族,一夜之间作鸟兽散,重又分散为众多的部落,接受来自元朝新政权的统治。

金亡后至明初面貌不甚清晰的女真

元代文献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别称。由于古籍对金亡后至明初这一时期的女真族语焉不详,故今学术界对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是否是女真族,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水达达是属“蒙古语族的蒙古人”,兀者野人和乞列迷也都不是女真;有的说元明两代的骨嵬是指新迁入今库页岛的爱奴人。

农业多元,渔猎为主

元辽阳行省地区内的女真社会生产,农业已有一定发展,但狩猎、捕渔业仍占重要地位。由于诸支女真人所居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故上述几种生产在各支女真社会中比重不一。有的已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有的农业已出现,但主要以渔猎为生;有的还完全靠获取天然产品生存。

反抗元朝的压迫

对女真人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迫使多次起兵反抗。元世祖时,“女直”与水达达趁乃颜叛乱之机,与乃颜“连结”,反抗蒙古贵族的统治。元末,有居于辽东的女真人锁火奴兴兵起义,宣称为“大金子孙”,虽都被蒙古贵族镇压下去,但冲击了元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元朝女真与高丽人的关系

不少女真人和高丽人长期交错居住,一直存在着密切的交往关系。女真人从高丽人方面学得先进生产技术和易得耕牛、铁等生产、生活资料,高丽人则从女真方面换得生活所需的皮货等物品。杂居的地区主要有两处:一是合兰府境内(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地区),直到明初,这里还是“女直、鞑靼(即水达达)、高丽人”共同生息的主要场所。

明朝女真族的分化和重组

明朝先后设辽东都司25卫,奴儿干都司384卫,统辖整个东北地区。女真族分布在松花江以东,黑龙江下游以西,濒临日本海,南界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区。明初,依照分布区域,明政府把女真族划作三大集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国建州为部名,分布在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以今吉林珲春县、黑龙江宁安县为聚居地。正统七年(1442),明朝设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清太祖努尔哈赤即是建州女真族人。

海西女真

海西女真,沿用元代地名,因居地在东海之西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吉林扶余县至黑龙江阿城县一带。海西之名,始见于元代,泛指海西诸卫的女真人。海西女真有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又有山夷、江夷之分。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颜种;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哈达、叶赫属山夷,而辉发、乌拉则属江夷。后迁至呼兰河流域,呼兰与呼伦(扈伦)为音转,又称呼伦四部。17世纪初,为努尔哈赤所吞并。

野人女真

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东海窝集部,同样是沿袭元代旧名,是女真中比较落后的一部分,故冠以“野人”之称,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以东。分为萨哈连、呼尔哈、瓦尔喀、库尔喀四部。而呼尔哈部,是建州女真的老家所在。后来,留居原地的仍为呼尔哈部,而迁走的就是建州女真。

女真的婚姻制度

一夫一妻制是明代女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已出现一夫多妻制,也残存群婚制。过多妻生活的,多为部落首领和富有户。像建州卫酋长李满住有三妻。残存群婚制的,主要是处于边远地区的一些东海女真部落。乞列迷人“若娶其姊,则姊以下皆随为妾”;与苦兀相邻的部落里,流行朋友至家,“馈之艳妻,去则归之”。当然,在建州、海西女真社会也有群婚制残余,如建州女真人嫁娶“不择族类”,有父死子妻其后母,兄死弟妻其嫂之俗。

女真的丧葬

人死,建州女真是停丧于家,杀牛以祭,3日后择向阳处葬之。葬时,有将死者生前所穿衣服及乘马随葬之风,随葬马是杀后去其肉而葬其皮。海西女真流行树葬(风葬),择大树置尸于上,随葬之马皮、尾和脚及生前所用弓箭等物挂于树。东海女真诸部落葬俗比较原始,除有树葬外,苦兀人父母死后,去其肠胃,将尸体曝晒干,出入背之于身,饮食必祭,3年后才“弃之”。

女真的宗教

明代女真普遍信奉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神灵。在诸种神灵中,尤尊崇天神,凡遇大事必祭天。祭天前后皆“斋戒”。还有于月望祭七星的习俗。佛教在女真社会里已有传播,1417年(永乐十五年)明在建州卫置僧纲司,以女真僧人塔儿马班为都纲。永乐年间,明还在奴儿干都司所在地建永宁寺,说明东海女真中也有信佛者。

从女真到满族

正统七年(1442),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在明朝统治下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建州三卫”的出现,标志了满族主体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帜下,不止是女真各部,还有赫哲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的先民们,也采用了女真族的名号。15-17世纪,满族已成为一个新的共同体。所以,满洲之为族称,是以建州、海西女真为主体,同时又包括了大部分野人女真,当地的汉族、蒙古族和别的民族,也是构成满族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天命汗

努尔哈赤(1559-1626),天命汗,清太祖,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浒河部赫图阿拉城。1616年,即明万历四十四年在赫图阿拉创建“大金”朝,在位10年。病逝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终年68岁。后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太祖”。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英雄少年多磨难

努尔哈赤幼年丧母,继母那拉氏刻薄寡恩。家里并不和睦,兄弟们闹着分家。父亲塔克世听了继母挑唆,给他的产业极少,不够维持生活。努尔哈赤青少年时代吃尽了苦,挖人参、采蘑菇、拣榛子、摘木耳、拾松子,然后将这些东西运到抚顺马市去卖,以此来维持生活。在他25岁那年,更大的不幸降临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同时死于明军攻城的炮火。

努尔哈赤的黄金肉

少时的努尔哈赤曾经流落辽宁抚顺等地方,在一个女真部落首领家当伙夫。有一次,这位首领宴请宾客,他选定部落中一位善烹调的女仆司厨,由努尔哈赤做帮手。后来女仆突然晕倒,此时,外厅正等着叫上最后一道菜,帮手努尔哈赤见状,急中生智,忙将切好的里脊肉裹上蛋黄液,入油锅迅速翻炒后装盘送上,首领尝后,觉得特别好吃,宴毕问起原因,侍者实情相告。首领听了很高兴,又传来努尔哈赤问菜名,努尔哈赤称之为“黄金肉”。

未立业先成家

万历五年,十九岁的努尔哈赤遵父母之命与佟佳氏佟春秀成婚,开始自立门户(佟佳氏是抚顺的大户人家,以经商为业,佟春秀的堂弟就是清王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佟养性,这是后话)。第二年生长女东果,隔了两年生长子褚英,再隔两年生次子代善。虽说妻子娘家家境殷实,但婚后的生活还是要靠采猎维持。

努尔哈赤人生的转折点

万历十一年,明军进攻屡范边境的阿台驻地古勒寨,李成梁在古勒寨降顺后,引诱城内人出来,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杀。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在混乱中也被攻陷古勒寨的明军误杀。明政府自知这件事做得理亏,遂将努尔哈赤祖、父遗体送还,并让努尔哈赤承袭了祖父的都指挥使官职,努尔哈赤自此登上权力舞台。

努尔哈赤一役中两箭

明万历十二年,努尔哈赤率军与董鄂部交战,酣战中敌军之中一个叫鄂尔果尼的兵士一箭射中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反手拔下箭支,搭弓射了回去,并未射中鄂尔果尼。不多时另一敌兵罗科又弯弓搭箭,射向努尔哈赤,箭弩贯穿铠甲,正中脖子一侧。受到重创的努尔哈赤拄着弓慢慢从马上下来,连饮水数斗,稍稍休息了片刻,简单地包扎后又继续冲锋陷阵,此时士气鼓舞,激战之下终于攻下了城池。

死磕尼堪外兰

万历十一年五月(1583年)努尔哈赤率领部众攻打尼堪外兰,攻克图伦城,尼堪外兰逃走到鹅尔浑。1584年正月向李岱驻守的兆佳城(今辽宁新宾下营子赵家村)发动攻击,取胜并生擒李岱。1586年努尔哈赤攻克鹅尔浑,尼堪外兰逃到明朝领地。努尔哈赤请求明边吏押还尼堪外兰,并将他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