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研读史料,边进行写作,既走直路,又走了不少弯路,最终将容美土司王田舜年的整体形象摆在一本书中。不敢说是真正的文学作品。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可让读者评头品足。或许,当重者轻,当轻者重,当详者略,当略者详,多有偏颇之处。读者一句提醒,说不定使我茅塞顿开,笔者定博纳众见,以为重稿之资。
多年来,有关史家、作家向国平、祝光强、龚光美、高润身、邓斌等先生对容美土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著述。这些著作,对本人写作不仅提供了史料素材,而且在文学表达上提供了若干可资借鉴的经验,使本人在写作中少走了许多弯路。祝光强、向国平先生的《容美土司概观》,列有容美土司纪年,大大减少了笔者对田舜年活动的史料搜寻;高润身、高敬菊的《容美纪游评注》,对顾彩容美之行提供了历史背景、主要活动及史料分析、评注,为笔者大大开阔了思路;龚光美先生的《发现古桃源》中许多独到见解及土司文化底蕴的发掘,为笔者提供独立思考、不摭拾众人一说的范例;邓斌、向国平先生的《远去的诗魂》,对“田氏诗派”作了精辟的阐释,为笔者搭建了走入田舜年“文治”的平台;向国平先生的《溇水民俗文化新论》,陈鹤城先生的《土调乡音》,展示了土司文艺的独特魅力,使笔者窥了土司艺术殿堂的洋洋大观;祝光强先生的《容美散论》,全面透析了容美土司王的种种对内对外关系,为笔者全面了解田舜年的性格特点提供了解读蓝本……可以说,《容美土司王.田舜年》集中了以上诸君的智慧。
在写作中,笔者受到省文联党组书记、作家李传锋的鼓励与支持,并于万忙之中指点、作序;鹤峰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王波、文武汉等领导同志极为关切,为拙作的出版作了大量工作;向国平先生多次与笔者共同探讨写作素材并提供相关资料;郑怀敦先生在为本书稿进行电脑运作过程中,不厌其烦,精细入微,且提出若干行家之见;邓斌、龚光美、胡巨寿、杨秀武先生为初稿的第一“阅审”,从文学要素角度提出了若干堂奥之见……诸公“为他人作嫁衣裳”之举,使笔者深为感动。在此一一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