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亡羊补牢”被世人津津乐道时,我却不以为然,防范于未然是我们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做到的。如何走向成功更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全面的认识自我,打造自信,锻炼意志,秀出超完美的自我是你走向成功的基石。
法制1全方位解剖自我
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成为成功者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给自己找到了一根心灵的保险绳。一项科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缺乏活力,这并不完全是生理上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习惯使人逐渐破坏了自己察觉变化的能力。
对你个人的事业负责,就和学习语言一样严格,而且学习和学习的愿望是你要同时掌握的。大多数人在潜意识里都渴望被保护,于是不自觉地期待着家庭、朋友、政府、时间和幻想,指引他们度过一生。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人都没有从哺乳期过渡到成年期。否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面临一些突发事件时,许多成年人六神无主地渴望一个拯救者,虽然事实上他自己完全有能力完成自救工作。
我们不能去责备什么人,因为获取安全感和获得保护是人的本能。但是千万不要依赖保护度过你的一生,应当相信更多时候你只能是自己。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叫里尔的少年,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是他潜意识中一根永不会断的保险绳。而事实也好像证明了这一点。里尔一帆风顺地到了16岁,去异地求学,当离开家庭的新鲜感被一种无依无靠感替代后,他开始茫然不知所措。不过第一年由于同学之间的友情使他比较顺利地度过了最初的日子。可是第二年由于一次意外,他触犯了校规,校方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留级要么退学,这时候的里尔多么渴望有一双强有力的手给他指引方向,可是不管他如何祷告上帝让奇迹发生,到最后他只能自己做决定,于是他一夜之间被迫丢开心灵的保险绳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退学,重新去考另一所学校。
从那时起里尔就不再给自己系上类似的保险绳了,因为他知道有时候能做决定的只有他自己。应该说里尔是幸运的,因为在他少年时期就有机会摆脱被保护的心态,而一些年龄上已经成年的人却一直没有契机。当生活一帆风顺时,看不出这种渴望被保护的心理的弱点,但一旦遭遇不幸时,却会让这些成年人无所适从。
没有一个人会平白无故获得事业的成功,尽管富有的家庭可以提供稳定和机会,它们却不一定能带给人以满足。比如摩洛哥国王的女儿,却以成为歌星作为自己的事业选择。成功的事业,是个人以希望、追求、明察、多方发展的能力和实际考虑现实、长远计划和个人的勤勉因素为基础,断然做个人决定的成果。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就得付出代价。这话是指你必须愿意——而且能够自己负起责任。责任是一个关键的观念,《简明牛津辞典》将“负责”定义为:“有责任的,能做合理行为,可靠、值得依赖、有良好的信用及声誉的。”
1.只有勇于承担,勇于付出,才能丢开心灵的保险绳。
每个人或多或少总有一些习惯,有些习惯是行为上的,有些习惯是思维方式上的。有许多时候人们实际上不是依靠大脑去面对现实,而是依靠习惯去解决问题。刚出生的小孩是最缺乏习惯的人,因为每一个行为、每一种事物、每个想法对他来说都是第一次,所以婴儿的学习能力大大超过成年人。一项科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缺乏活力,这并不完全是生理上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习惯使人逐渐破坏了自己察觉变化的能力。一个小孩子会对一只飞翔的小鸟而瞪大眼睛,而大多数成年人只会对此匆匆一瞥然后走开。说了这许多,只是想证明习惯对于成为一个成功者是致“命”的。这个“命”不是生命而是命运。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从事危险工作的人,如情报人员,根本不能让自己养成某种习惯,因为这种习惯将使他陷入极度危险之中。许多大公司大都会向外聘请“效率专家”来考察自己公司的运营情况,因为以一个未置身其中、处处感到新鲜的眼光,可以发现一些自己早已习以为常的错误。
对于一个成功者或想成为成功者的人来说,致命的习惯指的是那些让人养成惰性或不能敏锐观察事物的惯性思维。希尔说:多数的有关事业指导的书籍,都是在讨论如何去达到自我满足,然而,这些书中,往往只教人怎样“获得”,而不教人如何去“给予”。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已经成功的人士,都强调对别人贡献的重要性。这其实和盲人点灯的道理一样,一个盲人走夜路时提了一盏灯,别人都讥笑他多此一举,而盲人却平静的回答,我点灯照亮了别人,使别人不致摔倒。同时又使别人看得见我,不致于把我撞倒。这是盲人点灯的理由,也是“获得”与“给予”的关系。而由于习惯人们只看见盲人点灯的可笑,却看不见“获得”与“给予”的相互性。
丢开致命的习惯,让自己的眼界更广阔一些,让自己的感觉更敏锐一些。
2.必须对自己负责。
能不能学习对自己更负责一点呢?拿破仑·希尔认为答案是“可以!”第一步是要明白这是一件很长时间的事。如你要学习一门外语,你必须花相当长时间学习,才能运用自如。对你个人的事业负责,就和学习语言一样严格,而且学习和学习的愿望是你要同时掌握的。
有效掌握你自己,固然非常重要,但了解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
希尔的学生之一汤姆在一战之前的一次飞机失事中失去了两条腿。他躺在医院时,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意识,但是在迷迷糊糊中,他听到两名护士在对话。其中一个说:“这孩子也许坚持不住了。”一向坚强的汤姆听到这话,决意坚持下去。结果令人们大感意外,汤姆不但活了过来,而且以惊人的速度复元,而且再度担任战斗机驾驶员时,表现非常出色,有一次甚至从德国战俘营中逃脱——只用他的两条义肢。
意志力使汤姆从死亡线上挣扎了过来。此外还有许多例子显示了个人选择与决心的重要性。在抗癌成功者中,多数都具备这样一些心理特点:拒绝放弃希望、拒绝扮演病人角色、随时准备接受新观念等等。他们对自己永远具有强烈的信心。希尔说:“这些人拒绝坏消息,他们拒绝相信自己的疾病,他们拒绝让自己更理解自己真实的情况。”
我们是成功者,还表现在即便是不知不觉状况中的个人决定,也往往比我们通常所知的,更能决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那些有意识倾注了坚定决心的决定,就更能让我们决定发展的方向。
这不是理想,也不是不切实际,许多人正是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例如,身为电脑程式设计师的琼,宁可放弃自己的高薪职业,攻读医学,她说:“我迫切想做有长远价值的事。我决定改变整个人生方向,是经过无数痛心与悲伤才决定的,不过我现在的确很快乐。”
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在某种生活形态中呆得太久,所以改变对他们来说是种不能承受的冲击。举一个完全真实的例子,虽然看上去整件事显得那么不可信。
一位高年级的大学生由于某种原因提出暂缓考试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没有被批准,这意味着这位学生的生活将发生某种被迫的改变,于是他自杀了。
令人惊异的是在他自杀前一个月中,他很平静地写了四封遗书,这令我们迷惑不解,一个如此坚定的自杀者为什么不把这种坚定放在面对改变上呢?答案只有一个,他认为结束生命与改变生命他只能选择前者。改变对他来说是件可怕的事,但是如果他认识到他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他还会如此选择吗?
全面的剖析自我,改变你致命的习惯,解开你心灵的保险绳,将你身上的毒素驱除。你还怕不成功吗?
法制2掌控身心
伤体是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你可以把你的状态调到所希望的频道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指出:要想好好控制住脑子的反应,你不能不随时注意自己身心所处的“状态”。不容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然而我们若是改变意焦或形气,那么就可以很快地改变先前对于快乐和痛苦的认知。
我们的身心状态受制于神经系统,千百万种神经活动的总和结果,这些活动乃是各种感觉器官将所测得的外界资料在脑中处理的过程。我们对于大部分身心状态是怎么发生的并不知道,因为当我们一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身体立即就会有相应的状态产生,这个状态可能是消极无力的,也可能是积极奋发的,只是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如何控制这些状态的发生。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突然记不起一位熟悉朋友的姓名?或者一时忘了某个字的笔画?何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你明明知道那个朋友的姓名,也知道那个字该怎么写,可就是当时记不起来,难道说你笨吗?当然不是,那只是你当时处在笨的状态罢了。事情做得好坏的差别不是有没有能力,而得看当时身心所处的状态。你可以有马华·柯林斯的勇气和毅力、也可以有舞王佛雷·亚斯坦的典雅、更可以有诺兰·雷思的体力和耐力、以及有爱因斯坦的聪明和才智,然而你若是一直使自己的身心处在“低落”状态的话,就永远别想有能够成功的一天。
你若是晓得如何进入积极状态的奥秘,那么就必然能做出你意料之外的成绩出来。任何时候你的认知都受制于当时的状态,而这时的认知便会影响你随后的想法和做法,换句话说,你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跟你的能力无关,而是跟你当时身心所处的状态有关。因此,你若是想改变自己做事的能力,那么就改变自己当时身心所处的状态,这样便可把蕴藏的无限潜能一一发挥出来,做出惊人的成就。
在此你可能就要问了,到底要如何才能改变自己的状态呢?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用彩色电视机的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如果你希望这台电视能呈现出极佳的色彩和声音的话,首先要做的便是把插头接上电源,然后打开电视,而让你处在有劲的形气下,就好比是给自己接上了电源。如果你的形气没有劲的话,那么就有如没接上电源的电视,没有画面、没有声音,只是空荡荡的一面荧光幕而已。想想看,当你清晨醒来还睡眼惺松时,是不是走路跌跌撞撞,脑袋一团糨糊,直到你活动一段时间,让血液流动加快之后才觉得好些。当你的四肢从“静”到“动”,你的脑子便因而发动且清醒起来,然后各种主意便源源不断地涌出来;然而若是你的形气处在低沉的状态时,就算是有再好的主意,怕也不见得能够想到。
当然,电视就算插上了电源,你还得把它转到正确的频道上,才能看到所希望看的节目。同理,就你的心理状况而言,在此所说的正确频道乃是指你得把意焦放在使你振奋的方向上。当你把注意力放在任何事物上——任何能使你有兴趣的事物上,那你的感受便会变得比较强烈,因此,你若是不喜欢自己的某种习惯,那么只要改变那个频道便成了。
大家对于生活中所接触的一切事物都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多得不可胜数,你希望有什么样的反应,可以依自己的意思去选择,只要把状态调到所希望的频道即可。至于要怎样调转频道,你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改变你的形气,第二种便是改变意焦。
罗素说:“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情绪,可是真正体验的却并不多,对于能使我们产生积极效果的情绪至少也应该去体验一下才是。”
当你一旦知道了某种情绪是跟某种形气有相连的关系后,日后只要想处在何种情绪,便可借形气的改变来实现。
数年前罗宾应约翰·丹佛之请,帮助他突破创作的瓶颈。丹佛是个著名的乡村歌曲歌手,写过多首脍炙人口的名曲,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个性跟公共形象十分吻合,无怪乎能广受欢迎。
当罗宾了解了过去他所写出那些好歌曲的背景后,发现都是在作一些运动后所得到的灵感,例如滑雪、开过小飞机或赛车之后。这一切活动都有一个特色,就是其中都包含了“速度”,使得他的肾上腺大量的分泌,再伴随着沿途的美丽风景,因而得以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受人欢迎的曲子。这段时间他之所以会处于瓶颈,乃是因为欠缺运动所致。因而罗宾建议他生活得有些改变,最好多加强一些体能上的活动,结果没有多久他便恢复了自信,创造力源源地涌出。
同样地,只要把你的形气改一改,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有相同的改进,我们的潜能一直都没有消失,若是想把它挖掘出来,只要让自己处于那种能释放潜能的状态即可。
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不时让自己处于“动”的状态,这可使你产生自信,而当你有了自信便会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得以灵活地面对各种环境。当一个人的能力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时,往往是因为欠缺活动之故。
如果你曾留意雨后走在马路上的孩子,当他们发现前面有个小水塘时会怎么办?是不是很高兴地跑进去玩着、闹着、笑着?反观那些大人,是不是从水塘边绕过去?不仅绕过去,同时嘴里还抱怨个不停。如果你希望有个不寻常的人生、如果你希望人生中常是春天,那么就在脸上挂着笑容吧,展现出一副充满活力的面貌,让自己对于未来有个乐观的期望,这是你活在人世的最大权利。
1.事物的意义取决于意焦所在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强调:意焦会影响我们对于事实的认知,因而我们应当好好控制自己的意焦,免得不小心而被戏弄了。
如果你召开一次业务会议,结果其中有一位主管未能及时到场,这时你心中的感受就取决于你的意焦所在。在你心中对于他之所以不能到场持什么样的看法呢?是他根本就不在乎这场会议,还是他碰巧遇上了什么困难?这就要看你是从什么角度去看了,你用什么样的意焦,就会造成什么样的情绪。如果说他不能及时到场,是因为正和别人如火如荼地谈一笔大生意,你却因他不在场而发火,待日后知道真相时那如何是好?别忘了,我们的意焦往往会决定我们的情绪,所以最好不要动不动便贸然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