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智慧
3010800000030

第30章 无欲——泅渡者的海岸线

欲望在你内心,乃是一片黑暗的海,在太阳升起之前,泅渡者不能实现自我拯救。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为可以说出来的道,那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说出来的事物,就不是永恒的事物。

这话直接道出人类语言的苍白,道出了人的生命可以证悟人类逻辑之外的领域,因为凡逻辑的都是可以表述,凡表述的都不是永恒的道。那么问题的实质还在语言之外。

进军逻辑之外,这是人类意识成长的历史上一件非凡的大事,它为人类精神开掘出另外一片天空,世间没有天荒地老,唯独在这片天空里存在永恒。对于人们来说,那是个虚设的泡影,对于悟道者来说,则是个实在的家园。

如果说悟道是个过于玄妙的概念,那么我们可以抛弃概念来描述,因此在此,语言是个多余的东西。没有人能凭借语言悟道,老子不能,庄子不能,佛陀也不能。他们悟道都是独自的,没有同伴,甚至没有自己。

佛陀是在尼连禅河边的一棵菩提树下进入般若境界的。他在那里盘坐了很久,直到小鸟在他头上筑巢,直到脚边长出没膝的芦苇。是的,没有了自己,因为人的自我不能忍受长时间的空寂。自我是在动态中显示的,也是在动态中肯定自己的。这就是为什么自我感很强的人都是好动的人。一直空寂下去,你将消失,你将找不到自己。这就是那些长期独处的人会感到自我在迷失的原因。

所谓悟道,就是你从你自己身上分离出来,你不再属于你的肉体及其感知,你的渴望,你的荣辱,一切都不再与你相关。你只是远距离观看自己,就像用目光打量他人。

但欲望是个被道德捆锁的概念,不论是众生还是圣者,欲望都被视作个体生命灾难的源泉,这就是为什么基督教和佛教都有那么多禁欲的行为。但这实在是一大误会。人不可能没有欲望,欲望不是罪过,罪过的是你作了欲望的囚徒。

佛陀在那棵菩提树下刚坐下的时候,发誓说:“我若不得道,誓不起此坐!”这难道不是一种欲望吗?没有欲望就不会有誓言。老子若没有成道的欲望也不能成道。人不可能以一不小心就得道。就像你不可能突然间变得智慧。智慧是成道的结果。成道是修行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欲望是一个值得保留的概念,没有欲望,你不识众生,没有欲望你将不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的人如何能摆脱自己?就像你不认识敌人,那么你将与谁作战?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无”用来描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用来表述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人可以在无欲的状态下观察领悟道的奥妙,在有欲的情况下领悟事物的征象。

也就是说,我们在观察那些没有欲望的事物,我们也必须变得无欲,在此欲望将成为一种阻碍,将你的所悟导入偏激,你无法证得真理。但如果观察那些有欲望的生物,我们必须对那些欲望的似曾相识,否则你理解他们。

老子所言无欲,并不是要把欲望从人身上剔出干净,而是为了达成灵智与肉体的分离。你所感觉到你在你身上,是因为欲望在成全,欲望在你内心,乃是一片黑色的海,没有太阳升起,自我就是一片海面跳跃的浪花,或是一个泅水者。没有太阳,你将看不到海岸线,找不到上岸的方向。你只能随水浮沉,尽管你筋疲力尽,但仍得不到休息,这就是为什么纵欲的人会感到疲劳。

看不到太阳,也就看不到希望,只能感觉自己如浪花一样翻腾。但这种翻腾是没有意义的,是能量的释放,然后再释放,无休止的重复,这种人会想着不同的办法来翻腾,为的是抗拒重复。一个人可以在他人面前承认失败,但你的自我从来不会向你承认失败。这无边的黑暗之海上的翻腾,仍是一个失败的意象,但你的自我会为它创造意义,把它看作自我劳役的一种报偿,把苦涩当作甘露来舔尝,所以你将爱上这种翻腾。这就是为什么纵欲的人虽然疲惫但仍会乐此不疲。在希望升起之前,你没有更好的去处,这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太阳升起之前,泅渡者不会实现自我拯救。

这时你需要的只是光,只要一束光线照出海岸线的位置,你就有了方向。你会发现其实海岸线就在你旁边,而你竟然不知。佛语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意思是说你一直离岸很近,只是你不知道。没有比在欲望中更容易迷失的了。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腹不为目”,但求温饱安定而不追逐声色犬马之娱,这就是老子所亮出的一个尺度。用这个尺度投射你的内心,那就是一束照见海岸的光线。

永远的沉溺,你会更干渴。古希腊神话中的坦塔罗斯在地狱里受刑,被罚站在水中,当他低头饮水,水就干了,他喝不到水。河岸上的果树枝垂到他的头顶,当他一伸手去摘果子,树枝立刻飘上云端。头顶上还有一块悬着的巨石,随时可能掉下来砸死他。这是关于欲望的寓言。它告诉你欲望是个无底深渊。你不可能凭借欲望的满足来摆脱欲望,满足只能带来更深的饥渴。头顶悬挂的巨石,预示一种终极的危险。

但你也不可完全放弃欲望。你越想远离它,它越是如影随形。佛陀修道时也曾走过禁欲的道路。每天吃三顿饭变成一顿饭,一碗饭变成一粒饭。到后来每天以一粒饭和一颗芝麻为生。他痩得皮包骨头,但还是不能成道。是的,如果能够完全绝欲望,那么最好一粒饭也不要吃。那一粒饭也是欲望的证明。所以他最后决定放弃禁欲,接受牧羊女的食赠。

事实证明,只有中间道路是可行的。凡在极端上行走的人都无法成就自己。所以孔子力主中庸,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一切情感和道理的根本。孔子是对的,中庸之法是人类思维运思江湖的最伟大的发明。

老子在纵欲与禁欲之间取“为腹不为目”,其实在启示我们:通向任何领域的门,我们都可打开。贫穷是一道门,有的人进入这道门后,他的整个身心都被拖垮,在怨天尤人中销声匿迹。有的人进入这道门却满载而归,他从贫穷中获取奋斗和进取的信念。危险不在于门,而在于人。同样,最光明的路也暗藏杀机,当你走到它的极端,那扇真正危险的门会向你打开。飞蛾最多数的是死于扑火。事情全在于我们取用的角度和目的。一种内在的审视会为你打造一把尺子,为你丈量安全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