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智慧
3010800000010

第10章 远方的蛊惑

不要向往远方,远方是一个不能穷尽的概念,到了远方还有更远的远方,你的一生将被远行所虚掷,所以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意思是说要把宝贵的时间用于刀刃上。

佛教禅宗有这样一则公案:

有一天,怀让禅师走进佛殿,看见马祖和尚正端坐在蒲团上静心合掌,闭目禅定。他知道马祖这样做是为了早日成佛,心中暗自好笑,便捡来一块青砖,蹲在地上,哗啦哗啦地磨起来。

马祖听得心烦,便问师父在做什么。

怀让说:“磨砖作镜。”

马祖笑道:“砖头就是砖头,怎么能磨出镜子来?”

怀让说:“磨砖不成镜,难道你坐禅就能成佛么?”

马祖不高兴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怀让说:“打个比方,比如牛拉车,车要是不走,你说该打牛还是该打车?”

马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怀让继续说:“你学坐禅是为了成佛,其实成佛靠的是心灵的颖悟,不是坐着就能解决问题的。而佛呢?他的本质就是没有固定的外相,要求心不停在任何一件事物上,你想坐着成佛,就是杀佛,你固执地坚持着‘外相’,就永远参悟不到真正的佛理。”

有的和尚打坐一辈子也不能成佛,有的烧了一辈子的香也不能成佛,成佛是你自己成就自己,不是靠佛祖的青睐和奖赏,成佛是靠心灵的悟性,任何一种外在形式都与之无关。

佛性如此,道亦如此。

世界的真相不在任何一种形式上,世上的物品有千千万万,而道只有一个。

道在任何事物中,也在你身上。

那么,你还需要到哪里去求道呢?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牅,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越少。

并不是远方没有道,而是因为远方很远。

你将花很长的时间赶路,仍不能到达远方,因为到了远方还有远方,远方是无穷无尽的,你永远不可能到达远方。

也就是说,你永远在赶路。你将把你的一生用于行路,而没有用于你该做的事。

你想知道关于事物的真理,所以你想走遍天下,去看尽可能多的事物。但事物是看不完的,你的眼睛一直都在忙碌。

你把目光掠过每一个事物的表面,也不知要看多少世,而你只有一世人生,那就是说,你的一生都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且还有遗憾,临终你还认为有更多更好的事物没看到。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是告诉你你所看到的事物越多,你的目光越肤浅。

我们经常目睹一些悲剧,一个有着高远志向的人,在外头混了多年以后就丧失了目标,与常人无异,为什么?

因为他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的人,看见所有人都没有高远志向,看见所有人都为小利而争夺,看见所有人都为住房小车和社会地位而奋斗,而且生活得很有感觉。起初他会嘲笑他们,然后开始怀疑自己,并产生融人他们潮流的欲望,因为他感到孤独,所有人都为已经争得的利益而欣慰,而他空落落的,或许还可能受到他人的嘲笑,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像他们一样生活。

一个有着高远志向的人就是这样改变的。

你到远方去探究事物的真理,你无法实现,因为远方是无穷无尽的,还没开始使命,你已倒下。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是告诉你走得越远,你洞察到的东西越少。

但变化的将不仅是志向,他的思维方式也将被改变。

他过去看事物的目光也许很独特,很深遂,能一眼看到本质,真相并不都是美好的,并不都是受人欢迎的。他可能因为说出真相而遭到他人攻击,陷自己于不利的境地,他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又需要安全感,需要被认可,他不需要孤独,所以他学着同别人一样看问题,他的思维方式被改变了,目光由深遂变得肤浅。

他走过的地方很多,而且阅人无数,但他变得肤浅了。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是告诉你你的所见可能左右你对事物的认识,见得越多,你可能离真相越远。

一个人在路上,他总不能安静地思索,因为他要看脚下的路,他要看周遭的事物。

一个人行在路上,不断的总有新事物进入他的眼睛,各种色彩各种形体各种声音的东西如潮一般涌进他的大脑,所以他静不下来。

他内心不能获得宁静,思虑就不能集中,思维的穿透力就不够强,他就较少抵达真相之岸,至少他不能常与事物的真相相伴。

进人他视野的东西越多,对他的干扰就会越大。这就是人们读书要选择安静的环境的原因,因为读书是一个探求事物真相的过程。

宁静。

宁静以致远。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是告诉你所见之物会干扰你。不宁静的状态将削减你对事物的认知力。

那么,何必远行。

于你经历的每一件事中寻求真理。

于你睁眼即见的每一事物中窥探奥妙。

真理与你近在咫尺,但你需要迈出咫尺之步。它不会自动来到你面前。

你远行万里,将与真理失之交臂,走得越远,离真理越远,超过咫尺就是南辕北辙。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是告诉你真理就在你的周围。

懂得运算规则,就可算遍天下数字。

懂得事物运行的规则,就能通晓天下所有的道理。

天下虽大,但总也是一个整体,天道虽小,但总也只有一个内容。天下的生存变化,全在于天下本身,晓知了自身的道理,应付与变化都会做得很好。

这就像小孩子做算术题,只要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就懂得百以内的加减运算,知道百以内的加减法,就会演算千以内的运算,以此类推,天下所有数字的加减运算你都懂得了。

重要的是掌握运算法则,你又何必把天下的数字算尽?

你要认识世界,要从认识自身开始。

你懂得了自己,就懂得了他人;懂得了他人,也就懂得了天下人,何必费力去研究每一个人。

古人修德也是如此。

德性本存在于人的内心,如果向外界去寻找,自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德性存在于己心,只是对于那些有德有道的贤者而言的。如果修养不纯正,积德不深厚,德性就不能存于心。因此大贤修行,总是在不听不看之中培养自己的德性,并把它深藏于内心。

同理,天地间的所有道理,明白了变化之妙,即使它们变化多端,细细权衡思量后,也能精确把握,不差分毫。

而事物的表象——表象与表象之间是矛盾的。你走得越远,看得越多,内心越是迷茫。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是告诉你物象之间的不一致会误导你对真相的认知。

天下事与天道,大则无边无际,小则如微尘,都包容在一个人的本性之中,探求真知,何必舍近求远。

天下有道,走马以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