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您不知道我这个小气人吗我怎么会坐计程车呢?坐公共汽车既便宜又方便,而且我自己没有私车的话,也可以省了请司机的开销。父母亲赐给我的这双脚最好了,碰到赶时间的时候,只要用它跑就可以,既不花钱,又可强身,多好呀!我这种吝啬的人哪会像你们这些阔绰的大老板一样坐计程车呢?”
陈老板已经事先调查过朱先生并没有么私家轿车。
“我也很小气啊!所以,我也没有自家的车子。”朱先生谦逊地说。
“您那叫节俭,我这叫小气,所以才有‘小气鬼’的绰号。”
“但是我从来没听说过你是这种人。其实,我才真的被人认为是吝啬鬼!”
“朱先生,人不吝啬的话,是无法创业的,所以,人不能太慷慨。我们做事业的人,必须向银行或他人贷款来用于事业上,当然是应该小气,更小气,千万不能随便地浪费钱啊!
我们要尽量地赚钱,好报答投资的人。如果,我们平时身上少了一毛钱就不能上车,可见得一毛钱都是很重要的。钱财,只会聚集在喜欢它、吝啬它的人身上……我经常对属下这么说。”
陈老板的这些话使朱老板觉得产生了共鸣,于是很反常地借钱给了这个相见恨晚的朱老板。
面对一个吝啬的人,就必须说明吝啬的好处,以引起对方的同感,这样才有可能办成事,陈老板游说的成功,正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对症下药的方法,正是这个对症下药的说服力,成了挽救他事业的最大力量。
在人际交往中委婉含蓄的话语。
在对别人的进行旁敲侧击式的劝说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旁敲侧击,顾名思义,是指在旁边和侧面敲敲打打。它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从正面阐明本意,而是用若明若暗的语言影射,或转弯抹角地说出来,让听者自己去体味、理解其中的真意。古时大臣经常在对皇上的劝谏中使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因为劝谏皇上不是件容易事,弄得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如何既能“天下平”又能“安其身”?只好采用委婉曲折、旁敲侧击的策略。这是成大事者经常使用的说话技巧。
楚宣王,是战国时代七雄之一的泱泱大国——楚国的君王。可是,后来宣王逐渐感到他所重用的大将昭奚恤集兵权于一身,大有拥兵自重的势头,连中原各诸候国都视之如猛虎,楚国诸大臣更是慑于其威。这时,宣王一方面感到兵权集于一身的昭奚恤可能对自己的王位造成威胁,倘若有朝一日,昭奚恤发动兵变,那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又思忖着,昭奚恤镇守过关,中原诸国视之如虎,又是定国安邦的人才。思想矛盾,所以迟迟没有采取什么防范措施,只是抱着侥幸心理,等等再说。而且还越发宠遇昭奚,想借此让他对自己始终忠诚。其实,这正是姑息养奸、纵虎为患的错误做法。有识之士早就看得明白,只是楚宣王没有明说,也没有人敢轻易劝谏。究其原因,一来是怕惹宣王生怒,二来又恐怕得罪昭奚恤。
但是有一天,宣王却突然在朝上说了一句“北方诸候各国相当惧怕奚恤是吗?”
众大臣一听宣王问及此事,良久无人敢言语。宣王见无人答对,也只好准备罢朝。此时,一位从魏国来楚客居为官名叫江乙的出班称有奏言,宣王令其奏上。江乙当着宣王和众大臣的面说道:
“老虎到外寻求别的野兽,想得而食之。一日逮住一只狐狸,正想美餐一顿,狐狸却说:‘你怎敢吃我呢?玉皇大帝让我下来统率百兽,尊为百兽之王,今天你吃掉我,这是违抗天命啊。你要是以为我说了假话,那好,我走在前面,你跟在后面,你看看百兽见了我有没有不逃走的?’老虎同意狐狸的主张,就跟在狐狸后面想看个究竟。果然看到百兽都逃之夭夭。糊里糊涂的老虎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在狐狸身后才使那使小动物吓跑的。”
说到这里,江乙看看宣王,又瞧瞧众大臣,只见他们都显出一副莫名其妙的神情,于是江乙接着说:
“今天大王你拥有五千里疆域,又有百万雄兵,而兵权在昭奚恤之手。北方诸候惧怕昭奚恤,其实是畏惧你那百万雄师——这就好像百兽不是真怕狐狸,而是畏惧后面的老虎一样。”直到这个时候,江乙叙说的“狐假虎威”的故事才让楚宣王明白真实用意。而群臣也如梦方醒,原来江乙是运用旁敲侧击的手法,借用寓言巧妙地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想进而无妙法进的谏言。
此后,楚宣王逐渐削弱了昭奚恤的兵权,使楚国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武装政变。同此在宣王执政期内,楚天下一直太平无事。
作为一国之君的楚宣王,自己拥有雄兵百万,令中原诸国畏如虎狼,但却不知就里,反以为北方各国是慑于他的大将昭奚恤的威风。由于这种心理错觉,不仅使昭奚恤自以为是,拥兵自重,而且还使宣王与楚国群臣有一种唯恐发生兵变的沉重心理压力而不敢轻易搬动昭奚恤的苦恼。如果江乙是直言相谏,那么宣王的疑虑和困扰哪能被消得除化解呢?于是,巧妙地运用旁敲侧击的手法,讲一个“狐假虎威”的故事,来暗示昭奚恤与楚宣王的事,指出昭奚恤是“狐”,楚宣王是“虎”,北方诸候怕昭奚恤是假,怕你楚宣王的百万甲兵才是真。由此,解除了内心恐惧的宣王,才防患于未然,果敢地削弱了昭奚恤的兵权,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政局稳定。
□ 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船顺水而下就行的快,说话也是一样,能因势利导就容易达到说话的目的。
春秋时的孟子,在游说齐宣王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此法。
名闻遐迩的齐宣王在战国时尤好大喜功,爱讲排场。说起来,中国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滥竽充数”这一成语是与他有关的。他不但喜欢听吹竽,而且喜欢欣赏300多人一起吹竽的热闹场面。于是这支乐队里竟然混进一个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而且还一直混到齐宣王驾崩之后,才被齐王的爱听独奏的新招吓得逃之夭夭。据《孟子》记载,齐宣王还生性好狩猎,为了寻欢作乐,曾在临淄城郊建了一个方圆40里的猎场,专门蓄养糜鹿等珍禽异兽以从狩猎之用。这么大的猎场,在当时的诸候国中,已算是破格的。可是,齐宣王还嫌其小,又恨齐国老百姓对他建猎场的抱怨之声。于是他问孟子道:
“当年周文王的猎场方圆70里之阔,有这事吗?”
孟子一到齐国,就知道宣王建猎场的事,而且了解到齐宣王滥杀进场百姓的残酷行为。当宣王询问他关于文王的猎场时,他立即答道:
“听说有的。”
齐王一听,果有此事,便进一步问道:
“果真如此,那他的猎场算不算大?”
“老百姓还认为它太小哩。”
齐宣王一听,马上说:“可是我的猎场才40里,老百姓却嫌它太大,这是什么道理?”
孟子一见齐宣王满腹牢骚的样子,便乘机进言道:
“文王的猎场虽有70里,但他多放养幼小的动物,而且与民同游同猎,老百姓嫌它太小,不是正常的吗?我来到齐,一进国门先要问有什么禁忌然后才敢入内。又听说你40里的猎场,倘若有人捕杀其中的猎物,罪同杀人,处以重罚。所以虽说只有40里,却像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国中,老百姓认为它大,不也是正常的吗?”
听完孟子的话的宣王低头想了好一会,果真如此,从那以后,猎场的他不觉小,也不禁止百姓入场捕猎了。
孟子此次游说齐宣王为什么能成功?应该说与他善于运用因势利导的技巧有很大关系。孟子来齐国的目的,就是让宣王废旧制,开放猎物与民同乐的。但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形下才能实现游说的目的呢?恰好,齐宣王主动征询他关于文王建猎场的事。于是,他针对齐宣王好大喜功、好讲排场的禀性,还根据齐宣王乐于以周文王的故事为本的心理,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的回答,70里的猎场属实,而且“民犹以为小也”。这样做,一来顺着宣王的性子,展开问题的讨论,二来也能逐步顺着话题引出齐宣王抱怨本国老百姓嫌他40里的猎场规模太大的不满情绪来。两个截然相反的牧场形成了鲜明人对比。于是,此时的齐宣王是想知道下面的答案的。这可以说是孟子有意创设的进一步游说的“意境”。下面,他有条不紊地展开说辞:你不是喜欢效仿古代圣王之事吗?但你要知道文王的70里猎场是与民同乐,所以老百姓嫌它小,而你齐宣王呢,猎场虽只40里,然而有“杀其糜鹿者如杀人之罪”的虐民律令,此犹如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国中,老百姓能不怨其大吗?齐宣王终于明白了猎场面积不在大小而在于其是为已还是为民的道理,一旦明白他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他就接受了孟子的劝说。
□ 纵横舌上鼓风雪
古代纵横家雄辩的口才,能左右天下大事,让人深深敬服。我们也应向他们学习,纵横舌上鼓风雪。
纵横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真是具有翻云覆雨的巨大影响力。他们可以随意地挑拨各国间的关系,可以引发根本就不必要的战争,但同时他们也可以化解战争,尽管这并非完全处于他们的本愿,但事实却是不容篡改的。下面苏秦(也有人认为是苏秦的弟弟苏代)的一席纵横谈,确实为各诸候国带来了数十年的太平。
秦国要攻打赵国。苏秦对秦昭王说:“我听说过‘知人善用物尽其职’。英明的国君对于自己的老百姓要不拘一格地选拔,根据他们的特长和能力进行选拔和任用。百官也各尽其能,有用不完的力量和才干。对于他们的意见,要多加聆听和分析,把合理的拿来用。这样,国家进行的各种事业就不会败坏,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错误。我希望大王考察我所说的话,在实践过程中加以验证。”
“我听说‘如果你携带珍宝那就不要在夜间行走,同样,不能轻视别人有成就重大功业的概念。’所以,贤明的人责任重大而行动谨慎,聪明的人功劳大而言辞和顺。这样一来,人民就不憎恶他的高位,而世人就不嫉妒他的事业。我听说过,比别的国家大百倍的国家,人民希望不再有战争,建立了杰出功勋的国家,国君就不想再烦劳百姓。真正明智的国君哪里会役使精疲力竭的人民呢?要想有所要求并顺利地达到目的,反而不去无谓地搅扰百姓。要想建立大功就要让人民休养生息,这是用兵之道。而现在用兵,却使人民终身不得休息,即使精疲力尽也不停止。秦国怨恨赵国,把赵国当作秦国的一部分,这样,赵国存在的希望就不大了。可是,已是四通八达的赵国不会因得到它而带来利益的,因为那会招致四方的前来呀。从另一方面说,即使占领赵国,土地虽然扩大了,但由于四方来伐,人民会疲困而不得休养生息,再加上给他们施以严刑峻法,即使他们暂时表面上驯服,但终究是不能持久的。常言道:‘打了胜仗,国家还是处于危险之中。’说的就是这种无法停止战争的情况。如果土地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那么就不易建立卓越功业,发展国家。所以,推行不正确的措施,父亲也得不到儿子的支持;提出无止境的要求,君主也得不到大臣的拥护。因此,微弱发展可使国家强盛、与民休戚可以称霸。而明白积微弱而举重的就可以称王了。”
秦昭王说:“如果我不出兵打仗,让人民休息,那么,各诸候就会合纵联合,来进攻秦国。”苏秦说:“我知道各诸候不可能合伙对抗秦国。我认为田单、如耳是大错了。岂止他们两人是大错了,天下诸候也都大错了。齐国破败,楚国疲困,魏国混乱再加上还有莫名其妙的赵、韩、秦,这种联合真是太愚蠢了。当年的齐威王、齐宣王,是世上英明的君主,仁德博大,土地广阔,国家富强,人民听从任用,将士用命,士兵强悍。齐宣王凭借这些条件,进逼韩国,威胁魏国,向西进攻秦国。秦国被齐军困阻在崤山以西,十年来齐国开拓疆士,秦人远避而心不服,而齐国最终国土成为废墟,人民遭受屠杀。齐军所以最终被打败,而韩国、魏国之所以保存下来,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进攻秦国所带来的祸殃啊!
“现在,诸候没有齐威王、齐宣王时那样有富有,论兵器,也没有当初齐宣王时那样的武器库,而军队的将领也没有田单、司马穰苴那样的计谋,在这一情况下,要想联合破败的齐国、疲困的楚国、魏国和尚难预料的赵国来困扰秦国,打败韩国,我不以为合纵活动会成功,因为这根本是错误的。曾有人提出责难,我也感到是当今世人的忧患。那些名家们都说:‘白马非马。’如果白马是指具体真实的马,就应有白马的特点。这是我所感到忧患的。从前,秦国出兵进攻怀地,打败魏军,赵、齐、楚3国要去支援怀地。赵国的赵奢、齐国的鲍接为本国军队的将帅,楚国则派了3个人作为将领率兵援助。但他们兵到怀地却不救援魏国军,秦国退却之后又不去追击。那么这三国对秦是憎还是爱,对怀地又是仇还是惜呢?
兵到怀地而不救援,秦兵撤退而不追击,援兵疲劳困窘而无功劳,这就是赵奢、鲍接的才能啊。所以魏国只好割让土地给齐国。田单率领齐国的精兵横行于国中有14年之多,但始终不敢出兵进攻秦国,攻打韩国。在此情况下,合纵联盟又怎么能够形成呢?”
于是,放松战备的秦昭王不再向国外出兵。而诸候之间也不再交战,从而维持了29年的天下太平。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论是连横还是合纵,其结果都是挑起各国之间的矛盾,最终最发动了战争,但这场游说似乎不同,其目的是为了战争。当然,苏秦人最初目的并不一定是为秦或为赵,但无论如何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正确分析,使秦未对赵出兵,同时,消除了六国联合对秦的可能性。上述的这场游说真使我们感慨万千,历史真的仿佛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少女,到底还有没有自己的主张呢?
语言的力量何其大也!你若想成功,就得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唇是枪,舌为剑,倘若你能自如而巧妙应用,那么在你的奋斗之路上,你将一往无前,无坚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