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注定·朱元璋帝王之路
3010100000073

第73章 将星凋零 —— 明朝开国诸将的结局(6)

公允地说,作为一名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武将,出于对爵位仕途的关心而托人私下打探一下皇帝的封爵意向,这是合乎人情的正常举动。朱元璋之所以抓住这件小事小题大做,其内心深处还有一个难以为外人语的心结:这就是至正二十六年(龙凤十二年,1366年)十二月,廖永忠奉命迎取小明王韩林儿,却发生瓜步沉舟韩林儿葬身鱼腹事件。这件事情究竟是出于朱元璋的指示抑或廖永忠自作聪明的主张,后人无法知晓。不过,无论是哪种情况,朱元璋关于此事的心路历一定都很复杂:先是因扫除自己称帝路上的名分障碍而感到高兴,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又会逐渐为韩林儿的屈死产生一种特殊的悲悯和同情,这不仅因为韩林儿曾是给予自己多年庇荫的皇帝,而且,弑君犯上是有违封建礼法的大忌。站在大明皇帝朱元璋的立场来看,如果廖永忠是自作主张淹死了韩林儿,那么,他就是惯于揣测主上、行事无法无天的狂徒;倘若是受自己指使,那么,他就负有替皇帝恪守这一超级隐私的责任,平时要行事低调,小心谨慎。然而,廖永忠自恃有功,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指使他人窥探圣意,以邀封爵,朱元璋回想起当年韩林儿的死亡事件,心中怎么能够对廖永忠继续葆有好感呢?

据《明史·廖永忠传》等史料记载,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五十三岁的廖永忠因“僭用龙凤不法等事”罪名被赐死,而《明兴野记》所记载的廖永忠之死为:“筑天牢羁之,给美食。或奏曰:‘永忠热甚’,校尉日汲凉水数十桶浇之,后成瘫疾,不能行。敕御杖四十令归,数日而卒。”其死因说法不一,但非正常死亡则是肯定的。

朱元璋整死廖永忠,固然了却一桩心事,但是,廖永忠毕竟是朱元璋向功臣宿将祭出的第一刀,事后他心中多少有些自责和愧疚。加之廖永忠的儿子廖权是汤和的女婿,当时边疆未靖,战事未息,朱元璋尚需那些老将们为自己出力。为了不至于冷了诸将之心,于是,廖永忠死后,朱元璋“赙遗之甚厚”。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诏令廖权承袭德庆侯爵位。

第七个来说永嘉侯朱亮祖。和绝大多数明朝开国宿将出自朱元璋的嫡系不同,朱亮祖则来自敌对阵营:他系庐州府六安人氏,“性刚勇,善骑射”,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他起兵自保,被元朝授为“义兵”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朱元璋亲自督师攻打宁国(今安徽宣城),城破之日,守将朱亮祖被俘投降,留在朱元璋的麾下效力。

自归降朱元璋以后,朱亮祖受命跟随其他大将战鄱阳、下武昌、进浙江、定福建、讨两广,战功卓著,于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时被封为永嘉侯。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他以征虏右副将军之职率军入咱,配合汤和、傅友德征伐四川,平蜀归来,因擅杀军校而功过相抵。洪武十二年(1379年)被朝廷委派镇守广东。

朱亮祖素来性情粗放,坐镇广东以后,更是作威作福,不仅自己骄横不法,还与当地土豪恶霸同流合污,沆瀣一气,盘剥百姓,欺压良善,把广州城弄得乌烟瘴气。当时的广州番禺知县名叫道同,他是蒙古族人,他为官清廉,坚执公法,素为番禺百姓所依靠,“亮祖至,数以威福撼道同,道同不为惧”,两人从此结下梁子。

一次,数十名恶霸地痞因欺行霸市、敲诈勒索被道同依法逮捕,然后锁在十字大街示众。朱亮祖竟然为这些恶霸地痞出头,他派人把道同请到自己的官衙,劳以酒食,要求道同立即放人。道同当面历数这些恶霸地痞的罪恶,尔后严肃地对朱亮祖说:大人以侯爵之尊、封疆之寄镇守广东,理当抚育百姓,除暴安良,而不应为这些小人张目!把朱亮祖说得面红耳赤。次日,朱亮祖来到十字街口,那些被锁的恶霸见救星到来,一起哀呼求饶,朱亮祖竟然令卫队将他们当场松绑释放。没过几日,朱亮祖召见当地官员,以道同礼数不同为名,将其当众鞭打一顿,出了一口恶气。

道同虽屡被朱亮祖打压,一身刚骨却始终不弯。朱亮祖来到广州后曾纳娶一位罗氏少女作妾,罗氏的娘家兄弟原本就是当地一霸,现在有了朱侯爷撑腰,更加仗势欺人,为非作歹。道同在掌握充分证据之后,果断将罗氏兄弟逮捕归案,没想到朱亮祖竟然又派兵生生将案犯抢走!

道同痛定思痛,觉得只有向皇帝揭发朱亮祖的罪恶,才有可能保全自己并为广州百姓除害,于是,毅然决然地拟写一篇奏章,历数朱亮祖勾结豪强、扶植无赖、贪赃枉法、为害百姓等诸多罪恶,派人赴京送呈皇帝。与此同时,朱亮祖也得到幕僚的点拨,他先发制人,也写了一篇弹劾道同的奏章送呈皇帝。

朱亮祖的奏章率先到达,其内容主要是诬告道同目无长官,排挤大臣,并且利用蒙古后裔的身份纵容刁民聚众闹事,其事可疑,其心可诛!朱元璋看到这份奏章,觉得一个小小七品县令竟然惹得堂堂侯爵大员写奏章弹劾,实在过份,未及多想,就随手批了“斩立决”的手谕,派使者前往广州处死道同。稍后,道同的奏章也送达到皇帝的龙案上,朱元璋阅后,十分震惊,同时深为道同不畏强权的节操所感动,立即下令将诛杀道同的手谕追回,结果晚了一步:道同已经血洒广州。

朱元璋震怒之余,下诏将朱亮祖及其时任府军卫指挥使的儿子朱暹一同械命至京。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初三,朱亮祖父子被带进午门,一眼瞥见手按玉带杀机毕露的皇帝,顿时吓得魂不附体,对道同奏章所言之事供认不讳,并连声哀求皇帝原谅和宽恕。朱元璋早就深恶痛绝勋臣宿将骄横不法的行径,此间正好杀一儆百,于是不由分说,令武士鞭刑伺侯。在皇帝虎视眈眈之下,武士们鞭鞭着力,现场鲜血四溅,朱亮祖父子须臾之间便气绝身亡。

朱元璋以雷霆之怒鞭死朱亮祖,却将其以侯爵之礼安葬,并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高度评价他为大明帝国建立的功勋,如此做法,可谓功过分明。以上是《明史》所记载的朱亮祖之死,而《明太祖实录》的说法是——“上以亮祖功臣,不下吏,但罢职,令居江宁县之安德乡,未几,以病卒。”笔者从多个方面考证分析,觉得应采信前者。

第八个来说西平侯沐英。沐英是安徽定远人,生于1344年,小名周舍,自幼父母双亡,被朱元璋夫妇收为养子,改为朱姓,长大之后,按“文”字辈取名为朱文英,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让众义子认祖归宗,光耀门楣,朱文英改名为沐英。

沐英自幼在马夫人的教导下,同朱文政、李文忠以及其他兄弟们一道学文习武,十八岁时授帐前都尉,参与驻守镇江,开始军事生涯,稍后又以监军身份随其他将领出征四方。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以广武卫指挥使之职镇守广信,洪武三年(1370年)授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任大都督府同知。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沐英以征西副将军之职随同征西将军邓愈征讨吐蕃,次年四月,明军兵至甘、青等地,然后兵分三路,攻略川藏,威加昆仑山,此次出征俘斩万余,缴获马匹牛羊十余万,大获全胜。班师途中,邓愈暴病身亡,沐英接替征西将军之职,回到京师后,朝廷论功行赏,沐英被封为西平侯。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朱元璋令沐英率陕西之军进击屯兵和林的北元国公脱火赤残部。领命之后,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过黄河,大军翻越贺兰山,涉过流沙河,在距元军营地五十里处,沐英分兵四路前进:一路袭其背后,两路左右夹击,沐英自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脱火赤及其全部,此即所谓的明朝第三次北伐。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至八月期间,在朱元璋发动的第四次北征之战中,沐英作为西路军统帅,出古北口(今北京密云),直捣高州(今河北平泉)、松州(今内蒙古赤峰)、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诸部,渡胪朐河(今中蒙边境的克鲁伦河),俘获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再次胜利而归。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沐英以右副将军之职,与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副将军蓝玉其率30万大军出征云南。经过七个月的鏖战,一举平定云南诸部。收复云南之后,由于当地土著不时降而复叛,朱元璋令三位将军就地留守。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诏令傅友德、蓝玉率征南大军班师回朝,独留沐英镇守云南。

据史料记载,沐英“为人寡言笑,沉毅有智量,好贤礼士,抚御士卒,尤有恩意”,当时的云南,由于诸夷陈杂,叛乱连绵,每次他都能够力挽狂澜,靖平边疆,在西南诸夷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他镇守云南十余年,以德树威,恩威并举,和平时期则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对西南边陲的安定作出杰出贡献,以至于朱元璋曾如此感叹:“使吾无西南之忧者,英之功也。”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十七日,沐英死于云南,享年四十八岁。

沐英病故的消息传开,“夷人为之流涕,罢市”,讣告传到京师,“上(朱元璋)哭之恸,辍朝,遣祭。命其子春迎丧还葬,诏所过军民官致祭”。十月八日,沐英之子沐春侍奉父亲的灵柩到达京师,朱元璋“遣中使临祭,後十三日,诏追封黔宁王,諡昭靖,赐葬于江宁县之长泰北乡,仍命塑像祀于功臣庙”。

关于沐英的死因,通常有两种说法,第一个说法详见《明史·沐英传》,是说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病逝,沐英悲伤过度,痛哭得吐血,落下病根;过了十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沐英从小与朱标一起长大,得知噩耗,更加哀痛,遂一病不起,仅两月之后便撒手人寰。第二种说法源自《九朝谈纂》,是说朱元璋晚年屠杀了几乎所有的功臣宿将,唯独镇守云南的义子沐英令他放心不下,于是遣使赐其鸩酒一坛,酱牛肉一块,将其毒杀。

从情理和事实等角度分析,第二个说法十分荒谬!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不假,但这些杀戮都是罪出有名,亦即功臣们作奸犯科被皇帝揪住了小辫子,然后才借机大做文章。沐英与朱元璋情同父子,本人又无任何过错,朱元璋何以无端诛杀这位有着干城之寄的亲人大将?沐英死后,朱元璋当即诏令沐春承袭父亲的西平侯爵位,镇守云南。之后,沐氏子孙世代承袭,直至明朝灭亡。倘若沐英果真系朱元璋鸩杀,朱元璋如何能够放心地让沐氏子孙继续留镇诸夷反复的边陲云南?沐氏子孙又何以能够忠心不二地替朱明王朝镇守边疆达二百六十余年之久?故赐死之说纯属一派胡言。

讲完上述明朝主要开国功臣的命运,笔者心中十分感慨:公允地说,朱元璋屠杀开国功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借用《明史·耿炳文传》的说法——“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数十颗将星如此黯然陨落,不能不说是一幕重大的历史悲剧。朱元璋当然有自己的苦衷,或许他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世间之事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大批骄横狂妄的骁帅悍将被悉数诛杀,固然一时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清明,可是,国家和人民也因此而失去了长城之倚,其严重后果在朱元璋驾崩之后便立即出现,相关情况下文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