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注定·朱元璋帝王之路
3010100000020

第20章 惊险时刻 —— 消灭劲敌陈友谅(1)

在朱元璋的帝王之路上,就带给应天政权和朱元璋本人的惊险程度而言,最危险的对手乃是汉政权的皇帝陈友谅。

陈友谅自龙湾战役失利之后,数度与朱元璋交手,每每均以失败告终。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天,陈友谅乘朱元璋率军北上营救小明王之机,亲率六十万大军,空国而来,向朱元璋的根据地洪都发动进功。朱元璋的亲侄朱文正以微弱的兵力死守城池,苦撑数月之久,直至朱元璋的救兵赶到,惊心动魄的鄱阳湖大战就此拉开序幕。经过数番鏖战,朱元璋竟然奇迹般地战胜了兵力优于自己数倍的强大对手,陈友谅彻底灭亡。朱元璋在部属的拥戴下自称吴王,人生迎来了质的转变。

§§§第一节 陈友谅兵围洪都

前面讲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发兵十万攻打陷入穷途末路之境的宋政权小明王,朱元璋接到求救文书,不顾谋士刘基的劝谏,亲率大军前往安丰勤王救驾。

正如刘基所言,陈友谅到底具备英雄本色,早先虽在龙湾、江州、和湖广数次败于朱元璋,大丧元气,但却能蹶而复起,毫不气馁,“忿其疆场日戚”,念念不忘雪耻泄愤。三月,陈友谅探知朱元璋发兵安丰,刚到四月,他便做好大举征讨的一切准备。

陈友谅此番动用的战舰高达数丈,外饰红漆,舰分三层,每层均设走马棚,各层之间相互不闻人声,最底层设专用橹房,百余名船工可以不受干扰地专心操纵舵橹,每舰据说可载两三千士兵。这种容量的战舰,放在今天来看也不算小,在元代简直就是无敌巨无霸战舰!近百艘这种艨艟巨舰连同数百艘其它各种型号的战船充塞长江,顺流而下,遮天蔽日,气势恢弘。陈友谅率领着这支共六十万人的军队并文武百官,空国而出,征讨朱元璋,可谓孤注一掷!

陈友谅首先进攻的目标是洪都(南昌),原因一者是武昌距洪都地理位置更近;二者,他错误地汲取了前番奔袭应天失败的教训,而改用先易而后难的策略,却不知道洪都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洪都扼守赣北平原,毗邻鄱阳湖,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胡廷瑞献城归降,朱元璋原令邓愈镇守,后来发生了祝宗、康泰叛乱事件,邓愈猝不及防,只身逃回应天。叛乱平息之后,朱元璋汲取教训,觉得“南昌控引荆、越,西南之藩屏,得南昌,去陈氏一臂矣,非骨肉重臣不可守。”便下令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自己的亲侄朱文正为大都督,总制兵马。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五月,朱元璋令大都督朱文正、参政邓愈、元帅赵德胜以及员外郎李胜,都事汪广洋等一干文臣武将镇守洪都,另任命程国儒为洪都知府,负责行政事务。

朱文正上任伊始的第一件事就是新筑城墙,加固城防,并派兵荡平了洪都四周的一切不合作势力,使得洪都的守备固若金汤。洪都旧城原是紧邻赣江而建,陈友谅的楼船高大,可直接从船上攀附城墙攻入城内,考虑到这个因素,朱文正根据朱元璋的指令,将临江一面的城墙向内挪移到距江三十步的地方。陈友谅原打算故伎重演,再度以船攀城,这也是他首先选择攻洪都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月二十三日,大军来到洪都,抬眼一看,城墙已经移位,巨舰根本无法靠近城墙,没奈何,陈友谅只得令士兵下船以云梯攻城。

面对如蜂似蚁般汹涌而至的敌兵,朱文正指挥若定,从容布防。新修后的洪都城池坚固,但有个特点,即城门太多——共有抚州、宫步、土步、桥步、章江、新城、琉璃、澹台八个城门,外加一个水道门。朱文正令参政邓愈防守最重要的抚州门,元帅赵德胜防守宫步、土步、桥步三门,指挥薛显防守章江、新城两门,元帅牛海龙、赵国旺防守琉璃、澹台两门,他自己则亲率两千精锐战士,居中节制,往来策应。

由于其它城门前面地势狭窄,汉军虽多,却难以展开,陈友谅便把抚州门作为进攻目标,在二十七日这天发起总攻,并亲自督战。这场攻坚战打得异常惨烈,由于守城士兵的抵抗过于猛烈,云梯刚搭上城墙便被掀翻,气极了的汉兵手持箕形竹盾遮挡矢石冲到城下,以各种器械捣击城墙,居然将城墙毁坏了一个三十余丈长的大口子,汉兵正待冲过去,却被城内守军用火铳击退。仓促之间,邓愈命令用木栅堵住城墙豁口,汉军又蜂涌而上,争夺木栅。朱文正亲率两千机动战士加入战斗一线,他令将士一边拚死抵抗,一边抢修城墙。这场战斗一直打到次日清晨,洪都总管李继先和临时调来增援的元帅牛海龙、赵国旺等人全部战死,可是汉军始终未能越城池一步。及至天明,城墙已经修好。陈友谅见破城无望,而士兵又疲乏至极,只得下令暂停攻城。

此战的惨烈让陈友谅早先一鼓作气拿下洪都的信心产生了动摇,为求稳妥,在接下来的几天,他停止攻城,并分兵攻打吉安、临江和无为等地,作为后应。五月初八,陈友谅又一次发动进攻,他选择的目标是新城门。当汉兵正准备使用大型攻城器具时,没想到城门忽然打开,新城门守将薛显率军杀出,斩杀了陈友谅的部将刘进昭,打退了汉军的进攻。

六月十四日,陈友谅改从水关进攻,仍遭失利。好在此间,吉安、临江及无为等地已相继被汉军拿下,陈友谅便将在上述地方俘虏的朱叔华、刘齐等几名将官押到城下示威,企图动摇城内的军士,朱文正等人不为所动。恼羞成怒之下,陈友谅令士兵转到宫步、士步两门前,再度攻城。守城大将赵德胜拚死抵抗,冷不防被一支流矢射中,当场阵亡。尽管如此,陈友谅的士兵仍旧无法越过这两座城门。顺便说一下,此役中牺牲的赵德胜后来被朱元璋追封为梁国公。

从四月二十三日到六月十四日,整整五十天时间,陈友谅以数十万大军围攻洪都,用尽所有攻城之术,付出沉重的伤亡代价,洪都始终牢牢地掌握在朱文正手中,把陈友谅气恼得几乎崩溃!不过,在汉兵暴风骤雨般的冲击之下,朱文正的境况也确实岌岌可危,他以万余士守军抵挡数十万敌兵,早已超过了承受极限,麾下部将多半阵亡,士卒更是伤亡惨重,他自己也在战斗中数次负伤,洪都危在旦夕。

六月十五日,朱文正派遣千户张子明星夜乘小舟偷偷从洪都的水关潜出,前往应天求救。为避免被敌人发觉,张子明昼伏夜行,月底才到达应天。朱元璋听完汇报,询问陈友谅的兵势如何,张子明道:“友谅兵虽盛,战斗死者亦不少。今江水日涸,贼之巨舰将不利用,又师久乏粮,若援兵至,必可破也。”朱元璋见洪都将士在如此艰险的境况下尚能竭力支撑,而且信心十足,心中十分欣慰,便交待张子明说:“归语文正,但坚守一月,吾当自取之。”张子明返回洪都,为了赶时间,他日夜兼程,结果走到湖口时被汉军捉住,陈友谅令其劝降洪都守军,张子明佯装答应,到了洪都城下,他却突然高喊:“已见主上,令诸公坚守,救且至!”汉兵大怒,当场将他刺死。张子明虽被杀,但他却给洪都将士带来了坚守下去的希望和信心。

§§§第二节 鄱阳湖大决战

朱元璋之所以让朱文正再坚守一月,是因为由徐达、常遇春率领的主力部队尚在围攻庐州的左君弼。朱元璋的部队是从三月下旬开始围攻庐州的,由于庐州城池坚固,左君弼又拚死坚守,徐达、常遇春被长期困顿在那里。如今,洪都告急,朱元璋便飞骑传谕徐、常二将解除庐州之围,速回应天听候调遣。

七月六日,朱元璋在龙江祭旗誓师,随同出征的有右丞徐达、参政常遇春、帐前亲军指挥使冯国胜及水军元帅廖永忠、俞通海等将领,文臣阵容中有刘基、夏煜、陶安等人,共率大军二十万,乘战船溯江而上,浩浩荡荡奔鄱阳湖而来。

另有,朱元璋此番出征还带了两位江湖术士——铁冠子张中和疯道人周颠,这两位值得说道几句。综合《明史·方伎传》、《明太祖实录》、《明史·张中传》及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等史料记述,两人此番出征建功立业的情况大致如下:

张中,字景华,江西临川人氏,因平素喜戴一顶铁帽,故被称作“铁冠子”,又被人称为“铁冠道人”。此人少而博学,却屡试不第,便寄情山水,向高人学习术学占卜,亦即所谓的“太极数”,颇得精髓,言事吉凶,往往奇验。朱元璋受降洪都时,由邓愈推荐,将其纳入幕府,每有大事,皆咨占卜。祝宗、康泰的叛乱和邵荣、赵继祖的谋反,他和刘基一样,事前均有警示,惜乎当时并未引起朱元璋的重视。此次救援洪都,临行前他告诉朱元璋,五十日当大胜陈友谅;并且,在行军路上,他还曾以“玄洞法”祭东风,催舟西进。

周颠乃江西建昌(今江西永修)人,有姓无名,他少时发病,变得举止非常,言语髯髴,乞食于街市,人呼颠仙。朱元璋占领洪都以后,某次出行,周颠拦路拜见。因其身上发生过许多奇异之事,朱元璋将他置于左右。此次发兵洪都,临行前朱元璋问他此次征讨陈友谅是否可行,答曰可行。朱元璋有些担心地问:“彼已称帝,今与彼战,岂不难乎?”周颠抬眼望天,凝视一会儿,正色说道:“上面无他的”。大军前行途中,因无风,舟师逆水而行,十分困难,周颠说:“只管行,只管有风。无胆不行,便无风。”于是朱元璋令军士上岸拉纤,溯江而上,不久之后,果然东风大作,一直把舰队催送到小孤山一带。舰队行到马当,因江豚嬉戏,周颠又对人说:“水怪见前,损人多。”朱元璋听后怕扰乱军心,令人将其丢入江中,谁知周颠在江中漂行竟如履平地。七月二十五日,舰队到达小孤山,冯国胜的座舰翻沉,果然死伤颇多,朱元璋觉得此事不吉利,便令冯国胜返回应天。这些事情皆出自朱元璋的御笔记载,另外,《周颠仙人传》中还有关于周颠蒸烤不死的记述。朱元璋以这些灵验事迹亲历者的身份为之作传,言之凿凿,若非传主果有神通,断不会如此而为。由此可知,周颠和张中确实在征讨陈友谅的军事行动中曾起到一定作用。

朱元璋作为白手起家的军事统帅,其本人具有极高的谋略。他深知自己此番率主力部队而来,陈友谅必定会解除洪都之围,与自己展开决战,因而,大军未至,他已提前在心中谋划好了战场。七月十六日,朱元璋率大军到达湖口(今江西湖口县),他令指挥戴德率其所部人马防守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部),另派一支部队扼守湖口西北的南湖嘴,这两支部队像铁钳一样阻扼了陈友谅的退路。同时,再派人传谕调信州守军驻防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防止陈友谅从西南方面逃走。如此这般布置,活脱脱一副关门打虎的架式,仿佛收拾陈友谅,志在必得。

果不出朱元璋的判断,陈友谅闻知朱元璋亲率舟师来救洪都,立即撤去洪都之围,于七月十九日这天率大军东出鄱阳湖,摆出伏虎欲纵之态,迎击朱元璋。此间,在陈友谅看来,一来自己的军队在数量上占优势;二来自己军队的舰船高大,装备上占优势;再有,自己这次是空国而来,背水一战,有你没我,有我没你,战争的结局只能胜利而不可失败,这一点,想必所有的将士都很清楚,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因此,陈友谅对一举消灭朱元璋颇有信心。

这天,朱元璋的水师也到达松门山(今江西永修吴城镇)要塞,再往前行便是鄱阳湖宽阔的水域。大战在即,朱元璋向全军诸将发表战前动员讲话,鼓舞大家的士气:“‘两军相斗,勇者胜!’陈友谅久围洪都,今闻我师至而退兵迎战,其势必死斗。诸公当尽力,有进无退。翦灭此虏,正在今日!”这番话讲得庄重而豪情,诸将听后,群情激昂,斗志干云。

七月二十日,两军于鄱阳湖南部的康郎山水域(今江西余干县康山乡)相遇,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在此上演。陈友谅的大军号称六十万,且“舟大,乘上流”,朱元璋的部队二十万,船小,居下游,在这种状况下,若令将士仰着头去接战汉兵居高临下式的攻击,势必吃亏。通过观察,朱元璋发现对手有一个破绽:陈友谅将巨舰排成矩阵,首尾相连,平铺江面数十里。如此布阵固然能够在气势上压倒对手,但它也有一个弱点,即进退不便。于是,朱元璋将自己的水军分成十一队,每队都配备火炮、火铳、火箭等火器,准备在交战时,先以火器、弓弩攻击,待敌我两船相接时,再以戈矛等短兵器接战。如此安排之后,他信心十足地对诸将说:“彼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可破也。”

准备已毕,次日,朱元璋令诸将发动攻击,猛将徐达照旧身先士士卒,在火器的掩护之下,他的船队冲入敌阵,采用群狼战术,用多艘战舰围攻汉军的一艘巨舰。汉军由于舰体庞大,支援不便,徐达的士兵趁机攀上巨舰,斩杀汉兵一千五百余人,并缴获了这艘巨舰。

坐镇中军的陈友谅识破敌人进攻特点,便集中数十艘巨舰发动集群式反击,徐达等将眼看不支,急忙后撤,汉军紧追不舍。恰在这时,风向逆转,早先在一旁观战的俞通海趁机集中火炮向汉军舰队发动猛烈攻击,汉军二十余艘大小战舰起火沉没。

初战接连失利,陈友谅大怒,他及时整顿舰队,利用自己舰船多的优势,也集中火炮猛烈攻击对方,连续击沉朱元璋大小战船数十艘,徐达的座舰也中弹起火,敌舰趁机猛扑过来。朱元璋见状,忙令其他战舰上前救援,徐达换舰方才脱险,一时失去指挥能力。

战斗进行到这时,双方战舰已呈胶着状态,双方谁也没有想到即将发生一件几乎改写了中国历史的大事:陈友谅的太尉张定边在交战中发现了朱元璋乘坐的白色座舰,便悄无声息地率领自己的旗舰和另外两艘副舰,径直向朱元璋的座舰驰去。因两人的身份特殊,开始谁都不太在意。直到张定边的座舰冲进朱元璋的中军,朱元璋这才明白过来,急令座舰躲避,却偏偏又因转舵太急而搁浅,停在那里动弹不得!这时,朱元璋麾下的将领们缓过神来,纷纷飞舸前来救驾,他们舍生忘死地挡住张定边的三艘战舰周旋,使其无法靠近朱元璋的座舰。朱元璋麾下的元帅陈兆先、宋贵、程国胜等皆力战而死,汉将陈英杰的座舰逼近了朱元璋的座舰,形势万分危急。紧要关头,亲兵左副指挥使韩成请求假扮主公诳骗敌人,朱元璋推辞不肯。韩成在诸将的帮助下,不由分说,上前扒掉朱元璋的衣冠换在自己身上,然后立于船头高呼敌将,请求放过部众,说完投水而死。陈英杰信以为真,停止攻击,而令将士打捞尸体,准备回去邀功。此间,常遇春催舟赶到,一箭射中张定边;与此同时,俞通海、廖永忠等也飞舟赶到,这些船的冲击水波将朱元璋的坐舰重新启动,这才脱离了危险。张定边见朱元璋的坐舰走脱,又因自己中箭,只好下令撤退,却遭到俞通海、廖永忠、常遇春等人的追击,张定边又多次中箭。常遇春在追击的过程中,其坐舰也在浅水中搁浅,幸被上风方向漂来的一艘无人破舰冲撞移位,才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