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不是大,而是干净。你只要心里没阴影,自然就是博大的。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三十八章》)——知道光明,却又坚守黑暗,黑白同体,阴阳转化,熟知这道就可以为天下范式。知白守黑即投身光明却又不越过黑暗这道线。完全在光明里,就会被光明吞噬。一半泡在黑暗里,一半沐浴光明,才有真正的光明,是人生之大境界。
张栻《晚晴》:
昨日阴云满太空,眼前不见祝融峰。晚来风卷都无迹,突兀还为紫翠重。
这首诗好。
先介绍一下张栻。张栻是南宋理学家,在当时与朱熹、吕祖谦合称“东南三贤”。其实张栻是我们四川人,后来才迁到湖南衡阳去的。张栻的学问比朱子还大,大在哪里?大在他不像朱子一样满脸神圣。朱子说“理”就说“存天理、灭人欲”,张栻说“理”则说“理之自然谓之天”,意思是说“理”来自自然,是天然一段元气。也就是说天下人同一理,断无天理、人欲之分。张栻与朱熹曾多次辩论,有过历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张栻的诗也好生了得,一句“晚来风卷都无迹,突兀还为紫翠重”,就盖过了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说的“源头活水”其实是死水一潭。但见死水,哪来活水。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看朱熹的一生,就知道是个糊涂虫。朱熹当国家危亡之际,消极抗金,在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四朝为官,死了被赠为太师。朱熹曾镇压农民起义,哲学上杂七杂八,自以为大家,其实全抄禅家、道家以济儒学之漏。说朱子是个学问家、通家完全说得过去,他做人做学问实在不如张栻。
张栻此诗坦荡自然,暗而复明,幻归于真。讲乌云密布,遮却青山,但一阵风吹来,乌云散去,青山依然是青山。
张栻说的“风”不同于朱子说的“水”。朱子说的“水”乃是外在的水,因此必会融为浑水、死水。张栻说的“风”乃是内在的风,是一股自然元气在未失天性的人内部运动的结果。
我在《庄子改变一生心态》中讲“鲲待风而为鲲”时讲错了,鲲也好,人也好,那乘风而起的“风”不是外面吹来的风,而是我们内在的风——生命的自然跃动。
有这风一吹,乌云化为乌有,青天朗朗,青山历历,在我眼前。山河大地何等干净。
人生博大如斯,自然解脱。但须知:
博大不是大,而是干净,是风吹。
你只要心里没阴影,自然就是博大的。
魔鬼说——像地狱一样博大。
天使说——不再追求大,你会真正的大。不再博爱,你会有真正的爱。博大不是大,是干净。心里没阴影,自然就博大。心里没地狱,自然就是天堂。
【链接解读】
《老子·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老子说:
人分男女,兽分雌雄,阴阳交配,缺一不可。在阴求阳,在阳求阴,这就叫“知雄守雌”,这是天下正道。既然是天下正道,就不要离开他,就可以回到婴儿状态。婴儿虽有性别,其实都是柔弱的,其性属阴。同样地,道分阴阳,也分黑白,也就是光明与黑暗。心知光明的所在,又不抛弃黑暗,这是天下的法则,可不能出差错。黑白阴阳,阴阳黑白,它们越转越快,最后混为一色,也就是最开始时的一团白,也可以说是一团黑,总之是一个空圈圈里包含一切,这,就是无极。无极就是无边。大道有什么边呢?没边,没际,不离,不遇。好像有,却没有。好像没有,却又有。没有指看不见,有指摸得着。我再回来说人。人应该知道什么是爽,什么是不爽,荣辱之外,才有真的荣光。这是天下人的命根,衣食所在。充衣足食,好像一根没被修剪的树享受大自然的雨露。树被砍、被断、被削、被雕琢,最后被制作成器物,为人所用,这也正常。只是天性一经砍伐,就所剩不多了。这种伐人天性的人世上称作贤人、能人,国君把他用作官长,因为他懂怎样统治人。但这不是我说的统治,我说的统治就像太阳统治阳光,大海统治水,天空统治空气!因此我说:真正的统治是不伤人天性的。
“蹊”,道路。“天下蹊”,天下的道路。
“常德”,即常得,经常得到,不离不弃。德通得。
“天下式”,天下的范式、法则。
“不忒”,不偏差、无缺失。忒,音tè,差失。
“天下谷”,天下的粮仓。谷,饭。
“朴”,未经修剪砍伐的原木。
“器”,器物,有用之物。
“圣人”,此处指国君。
“大制无割”,最好的统治不伤人天性。“大制”,最大最好的制器方式,即以原木为器,以朴木为形,以整木为用,老子在此比喻不伤害人天性的统治。“不割”,不伤害、不分割。
老子这段话讲人类不能因为追求光明就毁了天性。追求光明没错,但黑暗是人生存的必须。
种子不泡在黑暗的土里,不能发芽。如果一个人的五脏六腑都暴露在阳光下,必是死尸。黑暗是内核,光明是外衣,这样人类才不自毁天性。
深洞里的蝙蝠,害怕光明。
夏天里的农夫,最爱凉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