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财商教育:我的孩子会理财
2995200000008

第8章 让孩子过一点穷日子(2)

单纯用金钱奖励孩子可以算是经济“诱惑”,对这种方式,教育专家们并不赞同。因为这是一种简单的短时能见效的方法,具有比较大的负面作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对于金钱奖励,一位非常明智的母亲深有感触地说了这样一段话:

实行这种金钱奖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使孩子对做好一件事的本身意义不明确,会认为“钱”才是他做事的终端目的。这样容易让孩子变得功利性,容易使孩子有这样的感觉:有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很多事情,钱就是做事的动力。所以,孩子一旦孩子有了钱,难免会产生膨胀心理。

孩子的分辨能力很有限,所以说,用金钱奖励孩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一方面,会使孩子逐渐形成金钱至上的观念,似乎没有钱就什么事情也不想做;另一方面,孩子有钱容易滋生享乐主义情绪。孩子还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的不应该是过多的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关爱和支持。

实际上,这位母亲的话道出了金钱奖励对孩子的危害。每一位想教育好自己孩子的父母都应该认真权衡用金钱奖励孩子的利弊所在。

香港著名理财专家林一鸣博士认为,对孩子的奖励可以分为积极奖励和消极奖励两种:所谓积极的奖励,就是指给予孩子某种精神或物质奖励,例如,一声赞美或一支雪糕,让他们觉得欢喜,而继续做出相同的事情;而消极的奖励则是指免除孩子一些不喜欢的任务,例如,今天做好功课,明天就不用扫地等。

在林一鸣博士看来,积极与消极的奖励方法各有优缺点,父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过在使用奖励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一个量的控制,否则孩子可会养成一个习惯,有奖励时才去做,当没有奖励时,他也就不再去做了。例如,孩子每次考高分时,父母都会给他金钱奖励,他可能会为了钱才学习,有一天不再给他钱时,他就不再努力了。

财商培养建议:

1.不要把金钱奖励与孩子的学业挂钩。

如果父母把孩子的学业与金钱奖励联系在一起的话,就会破坏零用钱的原意,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观念,让孩子以为金钱只是一种奖罚的工具:努力读书,目的只为金钱奖励;如果没有金钱奖励,读书就会毫无意义。

让孩子明白,不能只为金钱而读书。否则,孩子就很容易“走火入魔”,他就会认为凡事都以金钱为最终的目的,做任何事情都只为金钱。要告诉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是寻求知识,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不要用钱来诱惑孩子。

很多父母喜欢用金钱来代替对孩子的鼓励与关怀,特别是忙于工作的父母,更会用钱来指使孩子做事,或作为好的学习成绩的奖励。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这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功利,没有什么亲情、感情可言,甚至会让孩子变得贪得无厌——没有金钱奖励时就什么事情都不去做,或不主动、不情愿去做。

3.不要对孩子采用罚钱的教育方法。

除了不能把金钱奖励与孩子的学业联系在一起外,父母更不能对孩子进行金钱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地把饭菜洒在了地上,罚款1元;在学校表现不好,下个月的零用钱就减少20元等。这样会让孩子认为,一个人做错事后,只要有钱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孩子一旦建立了这种错误的观念,要想改变就十分困难了。

4.找到合适的奖励方式。

孩子需要奖励,但不仅限于金钱奖励。实际上,对孩子的奖励可以来自很多方面,比如,父母一个友善的微笑、适当的赞美、甚至是一个爱的拥抱等,这对孩子来说,都是很好的礼物。这种奖励是非常有效的,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有益。

要尽量少给孩子零花钱

父母给孩子零花钱一定要有计划,尽量少给,甚至不给他零花钱。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敢于拒绝。

今天孩子拥有不少零花钱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有些父母出于安全考虑,让孩子带一笔不小的防止“意外”的零花钱,以应付各种意外和特殊情况。很多孩子的零花钱数额都比较大。

在某小学,一位男生与刚来的年轻班主任打赌,说自己身上的零花钱比老师的还多。班主任不信,结果那位男生竟然一下子从兜里拿出800元。

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少年儿童平时有花零花钱的习惯,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零花钱的数额也越来越大,拥有零花钱的孩子年龄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有关专家分析,学前儿童没有必要带钱上学。因为孩子上学带钱反而让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分神。况且,钱放在他们身上,也很不卫生,孩子容易感染细菌。对父母而言,千万不要误以为多给孩子零花钱,就是爱孩子,这样是非常危险的。对小学生而言,也不应该多带零花钱,每天几元就行了。

关于零花钱,中国富裕家庭的孩子自然不用说,口袋里有大把的钞票。然而,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也有很多零花钱。因为中国父母的观念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于是,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可能平时连稍好一点的菜都不舍得吃,却给孩子大把的零花钱,让孩子在外面大吃大喝。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下岗又离了婚,靠做钟点工供养上初中的儿子。家境非常困难,但她从来对儿子闭口不谈。每当儿子要求买流行的“耐克”运动鞋时,要求买价格不菲的参考书和英语磁带时,要求和同学一起参加“暑期英语村夏令营”时,这位下岗母亲都咬牙答应下来,她宁可自己晚上不休息全天超负荷工作。

这位母亲还经常给孩子零花钱,为的也是不让孩子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这位母亲做出了很大牺牲。但是,这样就有利于儿子的成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父母给孩子零花钱一定要有计划,尽量少给,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敢于拒绝。

其实,作为父母,应该尽量少给孩子零花钱,甚至不给他零花钱。这一点,已经有人为今天的父母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尔玛集团的华顿家族已逝的董事长山姆·沃尔顿,奉行的财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劳动让人有价值”。老沃尔顿从来不给孩子们零花钱,他的四个孩子很小就开始打工,在商店擦地板,帮忙修补仓库的房顶,晚上帮助装卸简单的货物,老沃尔顿则根据一般的工人标准付给他们工资。现任沃尔玛掌门人罗布森·沃尔顿说:“这些儿时的锻炼,让我喜欢自力更生的感觉!”

一般情况下,只要孩子的零花钱没有了,中国父母就会及时给他。殊不知,以这样的方式给孩子零花钱,孩子就学不会量入为出,也不会懂得合理安排支出。从长远来看,也培养不了孩子的理财能力和习惯。

对于给孩子的零花钱的方式,美国父母是定额一次性支付。美国父母的做法是让孩子逐渐知道合理支出。他们也会让孩子自己购物,给孩子机会学习理财,让孩子认识到钱的价值,并让他懂得货比三家。从短期看,这样做能让孩子懂得节制,学会合理花钱,但从长远来看,的确是培养了让孩子终身受益的财商。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经商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把他的父母教育自己正确认识金钱的办法也用于教育他的子女。

洛克菲勒在家里搞了一套完整的虚拟的市场经济,让妻子做“总经理”,而让孩子们做家务。每一项家务所能获得的报酬被公布出来,只要孩子们主动去做这些家务,他就能得到相对应的报酬。母亲则根据每个孩子做家务的情况,给他们零花钱。

洛克菲勒经常告诉孩子们要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他在厨房里摆放了6个杯子,杯壁上写着每个孩子的名字,杯子里面装的则是孩子们一星期用的方块糖。如果哪个孩子过多地贪吃了杯子里的糖,那么等到别人喝咖啡放方块糖的时候,他就只能喝苦咖啡了。想要得到糖,那就只有等到下星期父母再次发放了。

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孩子们都知道了有节制的生活是有好处的,而随便消费自己的东西,消费完了等待的就只有苦味了。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如果越早接触钱,他就会越早具备理财的观念,长大后也就越会赚钱,前提是父母要把孩子的财商教育做好。洛克菲勒用生活事例让孩子知道了钱来之不易,花钱要有节制。

财商培养建议:

1.把给孩子的零花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即使家庭的经济条件很好,父母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也一定要注意节制,不能随意多给,更不能有求必应,应该把零花钱的数额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

到底应该给多少,则应根据孩子的日常消费预算一下,比如,零花钱主要用在了午餐、交通、购买学习用品等几项,具体计算每一项大约多少钱。当然,给孩子的钱应该比预计的要稍微多一些,比如多10%,这样能让孩子有一定的灵活性。

2.给孩子的零花钱数额要固定。

父母应该知道,每个月或每个星期给孩子的零花钱的数额一定要固定,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这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固定的收入来源,从而更好地训练他正确使用这些钱。

当然,随着孩子年龄和责任心的增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也可以逐步增加。但是建议每年只改变一次。

3.给孩子零花钱时要注意机会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为自己得到零花钱感到自豪。不过,父母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一定要注意对他进行机会教育,必须告诉他应该怎样用这些零花钱,要帮助他做出适当的安排,让零花钱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否则,随便给孩子几张纸币,而不对他加以任何教导的话,效果一定会适得其反。

还是让孩子远离盲目攀比吧

父母应该下大气力教育孩子,让孩子树立合理、正确和健康的消费观念,让他远离盲目攀比的行为。

盲目攀比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过“你”,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

不可否认,今天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但社会上也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诱惑,父母如果忽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而以金钱和物质补偿的话,再加上铺天盖地的名牌广告,就会很容易让孩子盲目追求攀比,以满足虚荣感,彰显他“高人一等”的身份和地位。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诸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精神困扰,甚至让孩子为满足无休止的物质欲,不惜铤而走险,给人生留下不光彩的一页。

所以,父母应该下大气力教育孩子,让孩子树立合理、正确和健康的消费观念,让他远离盲目攀比的行为。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效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丧失他对财富自由支配的权利。

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1931年3月11日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农场。父亲凯斯·默多克在澳大利亚拥有《论坛报》集团,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报业人士;母亲伊丽莎白·格林曾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她很有主见,性格果敢,对儿子默多克的教导有方。

父亲凯斯很喜欢他唯一的儿子默多克,甚至有点溺爱。为了纠正默多克在父亲的宠爱下养成的任性和娇气,母亲伊丽莎白专门为默多克在花园里盖了一间小木屋,只有在寒冷的冬天,默多克才可以和父母以及姐妹们一起在大房子里睡觉。

从春天到秋天,太阳下山,全家吃完晚饭、读书看报以后,母亲就要求小默多克去花园的小木屋里睡觉。父亲于心不忍,几次三番地想打退堂鼓让小默多克搬回大屋睡觉,却被母亲阻止了。

一天,默多克和父亲一起到城里,父亲看见了一个玩具小陀螺:“这个小陀螺很不错,这是从日本进口的,你想要吗?”

“我不要,它看起来没什么好玩的,我一点儿也不喜欢。”默多克毫无兴趣地拒绝了父亲。

可刚回家不久,默多克在和同伴们玩耍的时候,发现他们都在玩这种从日本传过来的玩具。他们用绳子抽打直径3厘米左右的铁陀螺使之旋转,在规定的地盘上与伙伴对战。

“嗨!默多克,你有陀螺吗?你能让它旋转多久?”默多克听了沮丧极了,一个人跑回了家。

父亲和母亲正在忙碌着,看见默多克垂头丧气地走了进来。

“怎么了,孩子?”父亲问。

“爸爸,我又突然想要那个陀螺了。”默多克小心地说。

父亲笑着说:“那我们就去把它买回来。怎么样?”默多克很高兴,刚要谢谢父亲,却听母亲说:“可我听说你一点儿都不喜欢它,为什么又突然喜欢了呢?”

默多克嗫嚅地小声说:“我是不喜欢。可是,可是现在大家都有了,我如果没有的话他们会嘲笑我的。”

母亲明白了,原来是攀比的心理让默多克想买那个他本来不喜欢的陀螺。如果马上拒绝的话,默多克肯定会非常难过;如果同意给他买的话,虽然那个玩具并不值钱,可是这样就会助长默多克错误的消费习惯和虚荣心。看来有必要跟小默多克认真交谈一番了。

母亲走过去对默多克说:“孩子,你喜欢它吗?”

小默多克摇了摇头:“不喜欢。”

“那你需要它吗?”

小默多克又摇了摇头。

“那如果要买,我们为什么不买你喜欢的或是你需要的东西呢?我想这样更有意义,不是吗?”

小默多克仔细地想了想妈妈的话后,点点头:“我不要那个陀螺了。因为我既不喜欢,也不需要。”

从此以后,默多克在买东西的时候总是先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或者真的需要,这种良好的消费习惯一直伴随他长大。

一项调查表明,39.6%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有很多用了不久就不再用的东西”,可见,很多孩子在购买东西时,可能会因为受他人的影响,从众消费,或者是因为被商品的外观所吸引,然后凭着一时的冲动而购买,买回来后却发现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于是就让它们闲置在一旁。

实际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盲目攀比。还有一些孩子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去购买自己实际没有能力支付的东西,比如买名牌、买高档商品。

北京电视台青少年频道和“知心姐姐”合作,共同推出了一个《知心家庭谁在说》栏目,有一期的节目说的是“攀比带来的烦恼”。主持人引导青少年学生和父母罗列了各种盲目攀比现象,一起指出攀比带来的害处之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要让孩子盲目攀比。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劝止不能允许和不可容忍的愿望,这样就能预防大的祸害——不加遏制地企图满足个人欲望对人的腐蚀和败坏。”如果孩子由于不合理的攀比产生不合理的需要,并用不合理的手段去满足这种需要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一个由初中生组成的盗窃团伙被抓后,团伙的“老大”这样表述作案动机:“看了人家一餐饭吃几百元,玩儿几千元的相机,多带劲!我没那么多钱,就带几个同学去偷了。”一语道出了个中缘由——都是盲目攀比惹的祸。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纠正盲目攀比的心理。

财商培养建议:

1.让孩子懂得赚钱的辛苦。

一般来说,孩子之间盲目攀比,大都是因为不懂得父母赚钱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