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孩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中国篇)
2994700000033

第33章 中国最著名的学府——北大清华

【必去理由】

北大和清华是中国高校最鲜艳的两面旗帜,北大清华都是令人心向往之的地方。它们各自有着秀丽的校园风景,有着中国最优秀的国宝级大师,有着最厚重的传统和独特的校园文化。

北大的“兼容并包”与清华的“厚德载物”,铸就了各自卓尔不群的品格。北大的激情与清华的沉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先睹为快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可以用“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这句话来评价。

她是目前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学学科都是它的强项。在2006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S)的世界大学排名里,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4位,也是亚洲排名最高的大学。

作为新文化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也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京大学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百余年来这里是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渊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与先天下的社会责任、耿正不阿的人格操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

这是一片自由的阵地。从19世纪末到如今发100多年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以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民主与科学已成为这块阵地不朽的灵魂。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此后,学校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

1925年,清华大学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光耀西山。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群星璀璨。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景点导览

●北大西校门

西校门,是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的校门,所以又称为校友门。西校门曾为北京大学的正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现代都市的建筑丛林中,尤其显得与众不同。

据说当初修建此门时,曾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力求设计出与校园内建筑风格一致的校门,最后终于选定现在这样一个三开大门的庙门式建筑。

西校门作为燕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已经成为北大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人们认识北大的重要窗口。如今的西校门已经不单单是师生进出的校园大门,而是已经演变为北大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进入西门,就进入了北大这块精神的圣地,登上了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大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中北部,形状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

该湖以前靠万泉河供水,目前靠人工蓄水。冬天结冰期间为滑冰场。在清朝是圆明园附属的和珅花园淑春园中人工湖。2001年,湖附近的“未名湖燕园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们从西门进入,继续漫步向东,无论从哪条路进入以未名湖为主体的园林空间,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整个的燕园中,未名湖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在光的作用下,湖面好像停泊着万千星辰,发出瞬息万变的光芒。在未名湖畔,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于是,有人把燕园的精髓概括为“一塔湖图”。

●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地处工字厅后门外。四时变幻的林山,环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

下面两根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书写震泽沈广文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相信此处一定会令你神往。

“清华”二字多来源于《圣教序》中“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的联句。而“水木清华”四字,则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近春园

近春园原是清朝咸丰皇帝的旧居。前身是康熙皇帝时“熙春园”的中心地带,据记载熙春园在嘉庆年间,曾有过一次大修,并新添了一些房屋。至道光初年,熙春园被一分为二,西部的近春园建筑又作了调整和命名。

据史料记载,近春园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叫“前所”,后院叫“后所”,时近春园的主体部分。两院共有264间房屋。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的房屋亦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120余年。到1979年,荒岛才被修复。

近春园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原址。园中有一亭,名“自清亭”。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1978年改名“自清亭”以纪念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学家。他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至今脍炙人口。因自清亭设于此地,很多人误以为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即亦源于此地,其实不然。《荷塘月色》的原址是在近春园环池的西北隅。现在近春园东山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

延伸阅读

●博雅塔的故事

1924年7月,燕京大学为解决全校生活用水,在未名湖畔东南隅山地掘水井一口,井深164尺,水质清澈,水源丰足,喷水高于地面十余尺,喷水量达每小时60560升。

为了向全校供水,急需建一座水塔。当时有人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楼,才能使之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这个建议在当时颇有争议,因为古塔在中国古代多建于寺庙内,建于学校校园内是否合适还是一个问题。后来燕大校方向当时的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得到赞同后才决定建立塔式水楼。

时过境迁,在今天看来,当时一个颇有争议的建议,却成就了中国最高学府中永恒的经典。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水塔的设计参照了通州的燃灯塔,不过比燃灯塔要小,高仅37米。塔呈中空状,有螺旋梯直通塔顶,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设计精良。

据说当时的建筑施工单位因估工不准造成亏损而倒闭,不得不三易其手。由于当时燕京大学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这座水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当时居住在美国)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博雅塔”。

巍峨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以及波光荡漾的未名湖构成燕园的一大景观。由于建筑位置的巧妙,在北大内外,从梁柱、古树之间,时见它的身影,更增几分秀丽神奇

湖和塔的天作之合是未名湖畔的神来之笔,永远富有哲理,永远耐人寻味。可以说,湖光塔影已经成为燕园风景中不朽的神话,湖和塔是有灵魂的,它们的灵魂是千千万万北大人的灵魂,也是北大的精魂。

博雅塔吸纳了千千万万北大学子的智慧和灵气,它在北大的地位已经远远超出了塔本身,“博雅”二字,凝聚了北大精魂中最不朽的图腾。博雅塔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纵观着风云变幻,那紧锁的塔门,就像这位老人紧闭的心扉,包含着人生的悠悠岁月。

小贴士: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距离很近,因两个学校的校院都很大,清华大学的校院占地5000多亩,所以最好在清华大学西门租一辆自行车(每小时租金2元,押金200元,北大没有出租自行车业务),骑自行车游览北大、清华的校园,可以更加自在地参观这两座著名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