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8岁前应该体验的18种经历
2992400000032

第32章 用智慧成功说服别人(1)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观点分歧或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如果因为这些情况而让我们在沟通或其他方面产生了一定的障碍时,我们就必须通过成功说服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实,说服别人需要智慧,我们掌握说服他人的一些技巧,更需要我们有一种正确说服人的态度,而不单单依靠语言的技巧。有哲人曾这样告诫人们:我们往往需要说服他人,但在多数情况下,解决问题依靠的并不是犀利的言辞。

请思考一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景:当我们在与别人就某个问题因为意见不一致而争论时,尽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服对方,甚至有时还会被对方反驳地哑口无言;当我们周围的人想做一件他自认为正确而实际不正确的事情时,我们可能想去说服他们,但却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做。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不能说服别人的原因就是自己的说服能力不高,所以,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善于用智慧来说服别人。

说服别人需要智慧

有人说,说服别人需要智慧,说服别人也有一定的规律,说服别人还是一门交谈与对话的艺术。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说服别人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更是有很多人天天都在从事说服别人的工作:教师、医师、律师、推销员、宣传员以及外交官等,他们一生都以不断说服人为己任。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我们青少年说服的对象很多,比如,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同学、未来的上司、同事……有时候,在我们意外陷入困境时,我们更应该用智慧说服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人们,以免发生我们不愿意看见的严重后果。

但是,说服别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需要一定的智慧。有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天,一个行人走在路上,北风和太阳打赌。北风说:“我可以吹掉一个人的大衣。”太阳同意打这个赌。于是,北风使劲地吹,而那个行人却更用力地把大衣裹在自己身上。尽管北风刮得越来越猛烈,但行人只得把大衣裹得更紧。最后,北风不得不放弃了。太阳说:“我知道该应该怎样做。”于是,太阳开始将温暖的阳光洒在行人身上。几分钟后,行人慢慢松开了大衣。接着,太阳更温暖地照耀着这个人。最后,行人将大衣完全脱掉。凭着自己的温暖,太阳很快做到了北风竭尽全力也没有做到的事情。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说服他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们获得他们想要的合理的东西,所以,说服别人需要智慧。当太阳和行人的想法一致,都认为可以脱掉大衣的时候,就等于把行人说服了。可以说,说服他人靠的是一种赞同,而不是像北风一样征服,更不是口若悬河和控制操纵。

一个牧羊人和一个猎人是邻居。猎人家凶猛的猎狗经常跳过栅栏,袭击牧羊人的羊群。牧羊人多次请猎人把猎狗关起来,但猎人只是口头上答应,而没有实际行动。很快,狗又咬伤了几只小羊。

牧羊人忍无可忍了,他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明理的法官听了他的控诉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人,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样你就多了一个敌人,而失去一个朋友。你是愿意与敌人作邻居还是与朋友为邻居呢?”“当然与朋友为邻居啊!”牧羊人肯定地说。于是,法官给牧羊人出了一个主意,法官称牧羊人的羊群不再受骚扰,还会与猎人成为友好的邻居。

牧羊人很兴奋,一到家,他就按法官说的挑选了3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人的3个孩子。看到小羊是如此的洁白温顺,孩子们如获至宝,每天都在院子里和小羊羔玩耍嬉戏。猎人怕猎狗会伤害孩子们的小羊,就做了个大铁笼,把猎狗锁了起来。从此,牧羊人的羊群再也没有受到骚扰。猎人为了答谢牧羊人的好意,开始送各种野味给他,牧羊人也不时用羊肉和奶酪回赠猎人。两人渐渐地成了很好的朋友。

所以说,要说服一个人,需要智慧,这种智慧会告诉你最好的说服人的办法:要为他人着想,让他人也能从中获得益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和德国相继战败投降,但日本仍在太平洋地区顽抗。美国军方担心士兵会因为德国投降而幻想战争会很快结束,致使斗志松懈。于是,美国军方就想说服士兵相信美日战争还会持续一段艰苦而漫长的时间。为此,社会心理学家准备了两份宣传材料。他们对一部分士兵进行单方面宣传,强调日军人数多,士气高,并且控制了很多当地资源,而美国战线相对长、供给困难等,最后指出战争至少还要持续两年;他们对另一部分士兵进行双方面宣传,即除了说明那些不利因素外,也强调盟军的有利因素,最后同样告诉士兵距最后胜利还有两年时间。

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原来就认为战争不会很快结束的士兵,也就是原来的态度就与宣传说服者一致的人,单方面宣传更能坚定他对战争还得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信念;而原来以为战争很快就要结束的士兵,双方面宣传则能有效地改变他们的看法,从而坚定斗志。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一种启示:当听众的观点与宣传者一致时,采用单方面宣传,尽量阐述自己的观点,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当听众对宣传者的观点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时,宣传者就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削弱听众的拒绝心理,拉近双方的距离,从而对听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他们的态度。

还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所教的班级中,有特长班。但特长班的学生中有的除了钟情于自己的爱好以外,对其他各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经常打瞌睡。面对这样一种情况,他是怎样说服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的呢?对此,他这样说:“一次上课,我给学生讲了一则寓言故事:一天,一个人在海边散步,忽然听到一个声音:捡一些贝壳和石头放在你的口袋里吧。他下意识地捡了些。回到家里一看,那些石头和贝壳全都变成了光闪闪的金子。于是,他感到又高兴又后悔:高兴的是他毕竟捡了些,后悔的是他没有捡更多。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我们能利用在校时的优越条件多学一些东西,何愁将来不能立足于社会呢?‘艺多不压身’啊!自此,学生上课情况大有好转。”

那么,这位老师的说服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说服本身就是以求求得对方的理解和行动为目的的谈话活动,说服是一种过程。说服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于引起对方的关注。如果把单方面的想法强加在他人的头上,说服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而这位老师正是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学生理解后,化为一种行动的力量,从而让老师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善于晓之以理

说服别人一定要懂得晓之以理,善于晓之以理。理,就是道理;晓之以理,就是讲道理。简单的事情,用小道理,一两个典型事例,再加上简明、扼要的分析,就可以讲清楚,说服别人;复杂的事情,用大道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触动一点就可能牵动全局,必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一系列的说服工作,从而如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不宜由自己单方面推断出来交给对方,最好以征询意见的口气与对方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让他把你的意见、主张,当作自己寻求的答案,自愿接受。

有人曾经这样说:“说服的关键在于帮助对方产生自发的意志。”所以,说服,并不是让对方在理论上获得理解而进行的“解说”,当然,也不是强迫对方在无奈的情况下被动被说服而行动。

现在,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想让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态度有某些改变,或者想让他接受一种新思想,采纳一个好的建议。但是,不巧的是,这个人非常固执,很难接受别人的想法,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最有价值的,根本就不管别人的建议是如何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这种人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并按照我们所提供的正确方法做事呢?或许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