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规定,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法制建设的要求决定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惩罚犯罪,保卫国家安全、巩固国家政权,保护国家、集体、公民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
《民法通则》主要解决了以下几方面问题: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满足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精神文明,巩固社会秩序。为解决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经济组织相互间的关系提供了准绳。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部针对********的未成年人的法律。这项法律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教育与保护结合起来。具体分为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和司法保护四个方面。全面保障了未成年人接受抚养、教育、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以及未成年人在违法犯罪情况下的特殊权利。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其中详细规定了未成年人日常行为的权利和责任,比如,不能擅自外出、夜不归宿,不能携带管制刀具,不能打架、赌博,不能接触****音像制品、读物等。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可以看作是对《刑法》的细节补充,对情节轻微的、尚不能构成犯罪的,依据该条例处罚。
总之,我们都生活在法律组织、规划的社会中,法律也是社会生存最基本的准绳,任何不懂法的人,都将在生存中面临一种潜在的威胁。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让他懂法,从现在做起,多接触法律,多了解法律,为将来的社会生存树立安全的保障。
2.让孩子学会分辨是与非
心理学家指出,不良的行为来源于不正当的心理需要。所以,在外界不良影响面前,一定要告诫孩子,警惕头脑中闪现的不良心理动机。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主要是他们对于是非、美与丑、善与恶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在生活中,父母要引导孩子知美丑,懂是非,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只有孩子懂得了做事的标准,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知,遇事才能做出对的选择。
3.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
父母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失足,做到遇事不轻率、不冲动、不莽撞,以刚毅的意志品质约束和控制自己,不去做那些有害的、不该做的事情,自觉遵纪守法。要教育孩子善于控制感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逐渐走向法制社会的现代生活,才能保护自己顺利成长。
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人,在一些突发事件上,就比较容易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就不易酿成大祸。就像没有刹车的汽车行驶起来会闯大祸,不守规矩的司机也会闯大祸;人如果不能自制,也会做出某些错事来。个别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其原因就是自制能力弱。所以,自制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是尤其重要的,父母必须加强对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4.要孩子“不因恶小而为之”
古语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道理推展到人的思想变化上,也是如此。假使一个孩子初次做坏事没有受到批评,他就很难去改正。那么,这个“小失误”就是他思想上的“小裂缝”,如不及时“修补”,就可能发展到严重的地步。小错会逐渐发展到大错,甚至酿成违法犯罪。只有提高警惕,将来才不至于做出有损品格的事。
为此,父母要做到防微杜渐,随时抓住孩子思想上的不良念头,要严防品行不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比如,当孩子偷拿别人一点东西;当孩子轻易地损害公务,放纵自己第一次的任何不法行为……可能很多父母会以为这是些小事,可是,就是这些“小事”,种下了违法犯罪的祸根。
一个少年犯曾沉痛地诉说:“追悔我的犯罪过程,起点就是因为我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又不知悔改,才导致今天的后果。”大量事实证明,那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要知道,一个人从违纪到违法,从违法到犯罪,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
5.让孩子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父母要让孩子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要让他了解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孩子主要有以下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受抚养的权利;依法受教育的权利;人格尊严受到尊重的权利;人身自由和人身安全受到保障的权利;合法财产不受侵占的权利;通讯、信息自由受到保护的权利;依法继承家庭遗产的权利;创造发明成果不受剽窃、侵占的权利;对于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提出控告的权利;检举揭发后不受打击报复的权利。
要让孩子善于依靠家庭、学校、社会及司法部门,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当孩子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让他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程序,向学校老师和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汇报,取得他们的帮助;还可以向有关单位或部门报告,以求得公平合法的解决;也可以直接向各级人民政府的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检举、报告,或向各级公安部门、司法机关提出申诉和控告,以便得到法律的保护。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孩子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身的合法权益,即要勇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孩子合理地生存,才能让生命之花绚烂绽放。
『教子箴言』
父母要引导孩子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在生活中,要让孩子明白,什么行为合法,什么行为违法;什么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什么行为是法律所明令禁止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会相应地受到怎样的处罚;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道路点亮明灯,扫清障碍。
让孩子认识吃苦的价值
『教育名言』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德国)贝多芬
『经典事例』
杰奎琳的第一任丈夫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第二任丈夫是世界船王奥纳西斯。尽管杰奎琳扬名天下,家财万贯,但她仍不能容忍儿子约翰日后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她决定要把儿子打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为此,在约翰11岁的时候,杰奎琳就把他送到了英国一个岛屿上的“勇敢者营地”去接受训练。在那里,约翰学会了爬山,还学会了驾驶独木舟和帆船,这些都锻炼他刚毅果断的独立人格。
在约翰13岁时,杰奎琳又送他到美国东北部缅因州的一个孤岛上去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这种技能训练非常艰苦,在20天的训练中,不给食物只给一加仑水、两盒火柴和一本在野外如何谋生的书。训练过后,约翰的自立能力又提高了很大一截。两年后,当约翰15岁时,杰奎琳再送他到非洲肯尼亚的荒野里自求生存。
当约翰中学放暑假时,杰奎琳还把儿子送去参加“国家户外学校”为期70天的训练。随后,她又送约翰参加和平队赴危地马拉从事地震救灾工作,以此来更进一步强化约翰的独当一面的能力。
应该说,约翰自幼就是一个羞怯、自卑、依附性强、优柔寡断的孩子,但正是在他母亲杰奎琳的锤炼孩子独立人格的教育观念下,他成长为一位理智节制、积极向上、自信潇洒而又圆通练达的青年。
在布朗大学毕业后,约翰先在印度工作了一段时间。3年后,他入读纽约大学法律系。后来,约翰顺利成为曼哈顿一名检察官,在打赢6场官司之后毅然辞职。1995年9月,约翰成功创办《乔治》杂志,任董事长。
『教育感悟』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父母应该懂得,吃苦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因为这是在磨练孩子的意志,提高他的生活能力,是他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
很多父母并没有杰奎琳那么富有,但他们却异常舍得让孩子过早地“享受生活”,几乎可以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但是,孩子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吃苦:在学习上不肯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愿意自理。
今天的父母可能并没有让孩子接受独立生活技能训练的想法,但即使有的话,想想孩子会同意吗?孩子不同意,父母可能就会妥协,这种妥协带给孩子的将是什么?是每一位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他会变成一个好吃懒做、依赖性强的孩子。看看杰奎琳的教子之道,想想孩子未来的发展,自己是否也应该改变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了呢?
不可否认,今天的物质生活正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也出现许多新问题,其中,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就是新问题之一。现在,很多人对吃苦教育不以为然,以为是没必要的多此一举。当然,这也在情理之中,物质生活好了,如果再让孩子吃父辈的苦,那提高生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所以,今天的父母,一定要了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但是,现在的中国父母却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苦,经受一点点磨难。在生活和学习上,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父母就心疼得不得了,赶紧替他排除。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中间还要给孩子送点吃的喝的。孩子做完作业,父母替他收拾整理,甚至还帮他洗脸、穿衣服。总之,父母就是怕孩子被风吹,被雨淋,怕他饿着热着冻着!就像在温室里养花一样,从不让他经风雨,接受社会的洗礼和锻炼。
让孩子吃点苦很有必要。试想,父母今天的做法能让孩子修好吃苦这门课程吗?如果修不好的话,他又怎么能参与社会竞争呢?要知道,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孩子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他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教子导引』
俄国著名文学家屠格涅夫曾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去的困境。”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恩里科·费米也说:“要从小把自己锻炼得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不要娇滴滴的,到大自然里去远走高攀吧!”可见,要想让孩子在社会立足,就一定要让他吃苦。
1.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自觉吃苦精神。其实,无论今天的物质生活有多么大的改变,父母不都能忽视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这是家庭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吃苦教育对孩子的意志力有的影响最直接。
孩子只有肯吃苦,他才能成功,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正如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只要孩子肯吃苦,他就在吃苦的同时锤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自己的毅力;只有孩子能够吃苦,他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胜利。事实证明,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的。
孩子只有懂得吃苦,他才能从心底深处感受到每一粒米的来之不易,才能懂得勤俭节约,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父母,都可以感受到,今天的孩子变得聪明了,但是,他一遇到困难就会束手无策,甚至会自暴自弃,特别是在遭遇失败的时候,他就越发显得脆弱,越发怀疑自己,没有勇气面对。
其实,这就是今天家庭教育中缺失吃苦教育所造成的,也就是父母在对孩子人格的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对他的吃苦教育,孩子缺少意志力的历练。这就是说,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吃苦方面的教育,就是对孩子吃苦精神的历练过程。
2.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孩子
作为父母,应该懂得,艰苦的环境能够让孩子得到很好的锻炼。1964年,著名教育家吴玉章先生在曾让自己的子女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对此,他这样:“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以为最主要的是爱与严相结合。在生活上既要给子女适当的爱,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特别要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
其实,在今天这个物质生活殷实的时代,更应该让孩子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培养他坚韧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这样他就有更大的能力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就能经受住未来生活的磨练,更能忍受艰难困苦、屈辱挫折。
3.不让孩子向磨难屈服
对于磨难,波兰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这样说:“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坚决不屈服!”其实,伟大的人都不会向磨难屈服,他们一定会挑战磨难,克服艰难和障碍,让自己强大起来。
在法国里昂举行的一次盛大宴会上,在场嘉宾对一幅画有了分歧,争论起来。他们争论的焦点是那幅画到底是表现了古希腊神话中的场景,还是真实地描绘了古希腊的历史。这时,主人请一位侍者解释一下。当侍者解释完,每个人都认为他解释得很正确,争论平息了下来。
后来,一位绅士问那位侍者:“先生,请问您是在哪所学校接受的教育?”侍者回答:“我在很多所学校都接受过教育,不过,我在其中学习最长、学到东西最多的那所学校叫‘磨难’。”这个侍者就是卢梭,也就是后来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天才。卢梭没有向磨难屈服,而是借助磨难,让自己成长了起来。
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困难,也会遭遇很多失败和痛苦。在磨难面前,孩子可能会出现恐慌、退缩、悲哀、沮丧,甚至是暴怒等情绪,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他的学习,损害他的身心健康。
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抬起头来,笑对磨难,相信一切都会过去,向往美好的未来,不向磨难屈服;要让孩子善于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积极正面的反应,把不利条件化为有利条件,他就一定能摆脱磨难,战胜磨难,从而在多难而漫长的人生路上,始终保持一颗健康的心,绽放绚烂的笑容,一步步走向成功。
『教子箴言』
对于孩子来说,吃苦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如果你受苦了,感谢生活,那是它给你的一份感觉;如果你受苦了,感谢上帝,说明你还活着。人们的灾祸往往会成为他们的学问。所以,如果真希望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为人父母者就一定要敢于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让他得到磨练,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