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2989900000004

第4章 第2句话 “从来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1)

很多粗心或学习不用功的孩子,在做作业或者在考试时,常常会把一些非常简单的题目做错。父母在看了孩子的作业本或试卷后,就会感到非常失望和气愤,甚至会讽刺孩子:“从来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其实,这只能增加孩子自惭形秽的感觉,只会让他更泄气,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讽刺是一把刺向孩子的剑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把一些很简单的题做错,就会很生气:“这么简单的题你都能算错,你还能做得了什么啊!”还有的父母为了刺激一下孩子,就故意讽刺孩子一两句:“从来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真是让你白吃了几年饭!你是幼儿园的吧!”

父母以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殊不知,这样的“激励”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只能刺痛孩子的心,但不能让他对此有所觉醒,不会认识到自己粗心大意或不用功的不良习惯。

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欲望,都希望自己快快长大,都希望父母说他聪明能干。也就是说,孩子在成人面前,在高年级孩子面前,常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比如,他会感觉自己个子矮,力气小,懂的知识少……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欲望视而不见,或根本就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心理,而说他“是幼儿园的吧”等类似的话,就等于说“你的天资很差”,这是指责孩子比他的实际年龄更幼稚。这只能增加孩子的自卑感,会让他更泄气。

实际上,遇到这样的情形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我相信,只要你认真思考,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把题答对。”而且,事实也会如此,只要父母相信孩子的能力,鼓励孩子,孩子就会努力,就会进步。

李然很喜欢唱歌,但歌唱得却不怎么好,可他喜欢唱呀,电视里的一些歌曲,他都能哼唱上几句。有一次,父亲下班回来,听到李然正兴奋地唱民歌《挖泥鳅》,父亲讽刺地说:“李然,唱的什么呀?我怎么越听越像鹅叫呀!”李然的歌声一下就停止了。

李然想:“我唱歌真的不行呀!我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尽管我唱得不好,可爸爸为什么要说我像鹅呢?爸爸一定是不喜欢我了!”

后来,李然的话越来越少了,性格非常孤僻,他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不过,有时候,他还帮着妈妈做一些家务,但是,可怜的李然却听到母亲这样说:“真是新鲜呀,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今天是刮的什么风呀!”……于是,李然非常郁闷,以后就几乎不再做任何家务活儿了。

显然,父亲的话伤害了李然。也许,母亲这样做,并不是对孩子的付出和热情不满意,反而是因为孩子的努力超出了她的预料,让她感到十分惊奇,内心十分高兴,但又不好意思将喜悦的心情坦率地表达出来,于是就说出了这样带讽刺意味的话。就是这样无心说出的“讽刺”的话,也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所以,讽刺就是一把刺向孩子的剑,是孩子自信心的杀手。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见了母熊,母熊就安排他住宿,还特别准备了丰盛的晚宴款待了他。

第二天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的心里有些不悦,就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一下吧!”樵夫就真的照做了。

几年后,樵夫又遇见了母熊,他问:“你的伤口好了吗?”母熊说:“噢,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完全忘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可见,语言上的伤害有时会超过肉体上的伤害,也就是说,真正伤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语言。所以,为人父母者,不应该对孩子说刻薄、讽刺的话。

作为父母,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是开玩笑也应该避免讽刺性的话,因为孩子有时并不知道那是父母的玩笑,会引起孩子的误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在孩子表现积极的时候,父母应采取肯定的态度,对孩子说一些肯定与鼓励的话。

一名14岁的女中学生,因为外语没有考好,回到家后就闷闷不乐地坐在电视机前,看起了电视。母亲知道后,就骂了一句:“考这么差,还有脸看电视!”

结果,这名女中学生失去了理智,冲出了家门,投河自尽了。

其实,这名女生的成绩一直都十分优异,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同学们的榜样。但是,父母在平时只注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另一方面,从这名女生的母亲在对待孩子一科考试不理想的态度来看,她平时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严重的问题。单说那句“考这么差,还有脸看电视”就是对孩子的讽刺。讽刺孩子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何况孩子平时成绩一向优异,偶尔一科考砸时,她的心情一定很糟,父母应该理解孩子,并及时安慰她,帮助她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遗憾的是,在这个时候,母亲却说出了讽刺的话,就好像在孩子流血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从而导致孩子偏激行为的发生。

有教育家说:“讽刺就好像一堵墙,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障碍,造成了父母和孩子的对抗。”是的,对孩子来说,他可以接受父母的批评,但却不能接受父母的讽刺。有的孩子可能会因此而怨恨父母,甚至幻想报复父母。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要让讽刺的语言脱口而出,比如“你是聋子呀,我的话你怎么听不见?”“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笨得像头猪!”……有些受到父母讽刺的孩子,就会变得畏首畏尾、胆怯,没有自信,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陈杰刚上初一,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成绩也很差,每次考试在全班都是倒数几名。妈妈很是担心,常常和陈杰说:“这个社会竞争太激烈,你以后要是考不上好大学,就很难找工作。你得努力呀,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陈杰理解妈妈的苦心,也非常努力,可成绩就是上不去。

一天,妈妈看到了陈杰的月考成绩单:全班倒数第5名,她一下就火了,指着成绩单大声说道:“你怎么总是倒数?这样下去甭想考大学!”

陈杰惭愧地低下了头,嘟囔了一句:“不一定非要考大学呀!”话一出口,就被妈妈喝住了:“什么?不考大学?不考大学你干吗去?就你这破成绩,以后一准扫大街去……”

如果孩子的成绩与父母的期望相差太远,父母也不应该讽刺孩子,贬低他的能力,并对孩子妄下定论,否则,不但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而且还可能让他认为没有希望了,从而主动放弃努力。成绩不好,父母应该主动帮他寻找原因,这才有助于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另外,父母还应该知道,孩子学习不好以后就去“扫大街”,就等于把社会工作有高贵低贱之分的错误观念灌输给了孩子。实际上,工作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如果孩子有了这种观念,对他将来的成长会不利。

教子小贴士: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说过讽刺的话。当然,这些父母并不是有意去伤害孩子,但在盛怒之下,讽刺的语言却会脱口而出,事后很多父母也会忘得一干二净,甚至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自然也不知道这些讽刺的话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伤害。父母的行为,也许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讲理,会一直记得父母的讽刺对他的伤害;会让他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努力。所以,父母切忌用讽刺的语言羞辱孩子,要懂得控制情绪。

别对孩子说“你真笨”

什么是笨?就是不聪明,不灵巧。学东西慢就是笨,记不住东西就是笨,在动作上迟缓就是笨。相反,一学就会那是聪明,一下就能记住是聪明,动作灵巧是聪明。相信一般人都会这样认为。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刚出生的婴儿是最笨的,什么都不会,不会自己吃,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为什么没人说他笨呢??

其实,所谓的“笨”是人为规定的一个概念,是与别人相比而得来的。别人都把题做对了,就他一个错了好几道题,大概他就是笨了吧!??即使大家都认为他笨,但他也未必真的笨。不过,他的心里就好像压了一块沉重的大石头,而且,当“你真笨”这三个字从父母的口中说出来时,他会非常难受。

父母可以问一下自己:我对孩子说过“你真笨”吗?“你真笨”这三个字就是否定孩子,就是在给孩子消极负面的暗示,时间久了,孩子就会产生“努力也没用,天生就是笨”的心理,从而不再有上进心。

孩子回家了,家中来了父亲的很多朋友。父亲知道儿子今天考试了,于是就问:“语文考了多少分?数学考了多少分?”孩子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看见有客人,他就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

父亲也跟着进了孩子的房间,继续追问:“你究竟考了多少分?”这时,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经过再三盘问,孩子才边哭边说:“语文65,数学59。”父亲立即说道:“你真笨!”

面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父母确实不应该轻易说“你真笨”。在世界上很多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并不是天资过人。比如,爱因斯坦3岁时才会说话,7岁才开始读书,上中学和大学时的成绩很一般,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但后来他却成了大科学家;再如华罗庚,他早期的表现十分平常,但后来凭着刻苦努力攀登上了科学事业的高峰。

所以,孩子所谓的“笨”并不代表孩子的智力差,也不能表明孩子的学习能力低,更不能预测孩子的未来成就。因此,父母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成长中的孩子。

对父母而言,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孩子的成长与进步;而对孩子而言,最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赞赏和鼓励。但是,很多不明智的父母却经常用“你真笨”打击孩子。

8岁的胡刚为了让自己的作业更完美,所以花在做作业上的时间很长,以致晚上睡得很迟。结果,睡眼不足,上课就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他的成绩每况愈下。

而胡刚有一个表弟,却十分聪明,相比之下,胡刚就成了父母心目中的笨孩子。胡刚的妈妈经常在亲友和邻居的面前嘲笑他:“瞧你那副蠢样子!你简直就是一头笨驴”。从此,“笨驴”就成了父母、邻居和同学称呼他的代号。而胡刚也感觉自己很笨,原本不太理想的成绩更是不断下降,直到15岁时,才勉强读完小学课程。

胡刚知道自己没有办法继续升读中学,他也相信自己确实比别人笨,只有退学。后来工作了,由于完全没有自信心,每份工作都做得很差,一次次被解聘……

一个追求完美的孩子,就在父母“笨驴”的呵斥声中葬送了一生的前程。可见,无知的父母对孩子是一种怎样的伤害,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是何其深远。其实,类似这样的父母并不在少数,只是把对孩子说的“笨驴”换了个别的词而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身的弱点,当弱点显现时,就会导致他在某件事上的失败,如果这时父母以一种轻蔑的态度去数落他、贬抑他,说他是“笨蛋”,只会让孩子继续失败,直到完全绝望。

教育专家指出: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笨”孩子,只有不懂正确教育孩子的父母。面对孩子的“笨拙”表现,父母应该给孩子一片蓝天,相信他,鼓励他。

有一位老师,他给一个亲戚的孩子做了几天临时家教,却发现了一个令他非常震惊的现象:每次他给孩子出一个题,孩子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会。”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孩子也会这样说,而且还要很“诚恳”地再说一句:“我真的很笨。”

这位老师好奇地问他:“这些问题你连想都没想,怎么就说不会呢?而且,你为什么总说自己笨呢?”孩子低着头说:“妈妈一直都说我反应慢,脑子不好使,在班里,同学们还喊我‘笨蛋’呢!”听孩子说完,他感觉一愣,在他的印象里,这个孩子绝不是笨孩子。

结果那一天,这位老师没有教孩子任何东西,他们一起做游戏,每次他稍有成就,老师就大声表扬:“你真聪明!”孩子半信半疑地看着老师,没有接话。第二天,这位老师就试着用一些小常识启发他,当他习惯性地准备说“不会”时,老师总是微笑着鼓励他:“再想想,你一定知道!”每当他很迟疑地说出一半答案时,这位老师就很惊喜地说:“对,没错!”然后,鼓励孩子大胆说出完整的答案。很快,孩子的脸上溢满了兴奋的光彩。后来的题目,孩子做得都非常顺利。这位老师于是就趁热打铁,带孩子重新把过去的功课温习了一遍。

短短的几天很快过去了,孩子进步很大。没想到,孩子的妈妈却对这种进步很怀疑:“他那么笨,就这几天就能把不会的东西都弄明白了?我才不相信呢!你不知道,我给他请过好几个家教,可那些老师都成了帮他做作业的机器,他自己没一点儿长进!”

那天,这位老师和孩子的母亲聊了很长时间,对她讲了为什么要鼓励孩子,而不要对孩子说“你真笨”,还讲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最后,她终于恍然醒悟。

父母应该懂得,对待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孩子就好像一棵树苗,将来究竟会长成什么样,很难下个定论。但可以肯定,“你真笨”、“你不行”的话就像一柄将其拦腰斩断的巨斧,是千万要不得的。

有一个1岁多的孩子,刚开始学语,不过,他却指着毛绒绒的玩具猪嘟囔着说:“笨笨。”可见,“笨”的概念是成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了。

孩子很小的时候,绝大多数是非常有自信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孩子却变得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表明,这是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所谓外因,就是孩子受到的贬抑性评价太多,心情很差,难以产生自信心;所谓内因,就是孩子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下降,缺乏自我调控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在班级中不被老师同学重视,在集体中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家中就会受到父母的责骂,从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影响他的自信。而后,其表现会变得更差,从而招致新的贬抑性语言,形成恶性循环。

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68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实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大幅度地提高了。

其实,这份所谓的“最有前途者”的名单是罗森塔尔随便写上去的名字,并没有真正对这些学生做过任何的测评。同学们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和父母更多地关注了他们,更大程度上重视了他们。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都有可能成长为伟大的人物。但是,要实现这种可能,需要教育者(父母和老师)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珍惜这些孩子。父母的期待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成长方向。所以,请父母不要讲伤孩子自信心的话——“你真笨!”

教子小贴士:

面对失败的孩子,父母不要说孩子笨,更不要奚落他。应该尽力帮孩子走出低谷。比如,帮孩子避免自责,提醒孩子痛苦很快就会过去,与孩子分享他过去做的一件非常成功的事情,让孩子知道无论怎样你都是爱他的,让孩子知道他不是孤单一人,等等。这样,孩子就会轻松让自己振作起来。

批评不要涉及孩子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