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2989800000015

第15章 父母要有挫折教育的意识(3)

父母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和孩子一起进行应急逃生演习,让孩子对常去的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了如指掌,熟悉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这样,一旦火灾发生时,就不会觉得走投无路了。

与孩子同去陌生环境,如商场购物、入住酒店时,有意让他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发生危险,心中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撤离时注意,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该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等,往室外逃生。要尽快撤离,不要把宝贵的逃生时间浪费在寻找、搬移贵重物品上。已经逃离险境,切莫重返险地,自投火网。

逃生时,将衣服打湿,或头顶湿棉被,用湿毛巾掩住口鼻。逃跑中,逐一检查门的把手,如果是凉的,把门慢慢打开从此处逃生;如果是热的,则要另寻他路。如果屋中烟雾弥漫,应把身子尽量放低。身处高楼,要沿着楼梯跑,千万不要坐电梯。如果发现身上也烧着了,千万不可惊慌狂奔或用手拍打,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要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往身上浇水、喷灭火剂会更有效。

一旦发现火势比较猛烈时,不要贸然自行灭火,应拨打119寻求救援。尽量待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近身的地方,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引起救援者注意。即使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也应尽力滚到墙边或门边,便于消防人员寻找、营救。

4.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能力。

一般来说,生活中难免会发生火灾、水灾、溺水、车祸、地震、触电、迷路、遇上坏人等危险事件,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着火了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等,让孩子知道火警电话119,匪警电话110,急救电话120,等等,还要让孩子记住父母的手机号。

但是,知和行是有一定距离的,孩子有时知道要注意安全,可能并不一定有能力去处理一些带有危险的事情,这样就需要父母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能力。

可以人为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如果你被反锁在家里该怎么办?”“如果发大水了又怎么办?”“如果你的手被划破了又该怎么办?”“如果发生了地震你该怎么办?”“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你该怎么办?”……

要引导孩子设想出各种自救方法并进行演习。这种活动既是游戏,又是模拟练习,能培养孩子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

5.不要过分保护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过分保护孩子。有时,让孩子尝试一下危险的滋味,反而能够磨练孩子。比如倒开水、削铅笔等,经过这样的磨练,在面对危险时,孩子的处事能力就会提高,自信心也会增强,以后在面对更大的危险时,就会努力想办法去克服,而不是逃避了。另外,父母不要过分关注孩子受到的伤害,只要给予孩子必要的护理就可以了,一定要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危险。

6.不强行禁止孩子的危险活动。

一般来说,孩子活泼好动,爱做危险的活动,比如,爬树。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只能是提醒孩子:爬树是一种很危险的活动,要防止跌落的危险,就要考虑牢固的落脚点,衡量树枝能否支撑自己的身体。父母应该指出活动的危险性,但不强行禁止,就能让孩子学会应对危险的本领。

与孩子分享失败的经验

就是父母应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这比讲道理更加让孩子感同身受地知道,原来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失败,父母也会失败。

当今,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不愿看到孩子失败。所以,他们总是护着孩子,让孩子永远生活在顺境之中,结果让孩子养成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能力。

可是,现实生活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其实,对孩子来说,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失败的经验也必不可少。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承受一定的挫折,并让他在挫折中看到不足,作出新的努力,锻炼意志。

很多父母越来越关注如何教孩子成功,但很少有父母意识到给孩子上好失败这一课同等重要,所以建议父母关注孩子的每次失败,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分散孩子的挫败感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应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这比讲道理更加让孩子感同身受地知道,原来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失败,父母也会失败。这就是心理上的“同理性原则”,也就是让孩子感觉父母在心理上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他也就更容易接纳父母对他的教育。

5岁的晨晨喜欢和爸爸下棋,但毕竟年纪小,棋艺比不上大人,虽然爸爸偶尔会“输”一下,让晨晨高兴,但他就是无法接受输棋的现实,一输就哭。这让爸爸妈妈十分苦恼,孩子怎么这么输不起呢?

后来,爸爸咨询了儿童教育专家,于是有了应对孩子的有效方法。晨晨再输棋哭闹时,爸爸就告诉他:“你才5岁就可以跟大人下棋,已经是很厉害了!爸爸跟你一样大的时候,还没见过象棋呢,更别说下棋了!爸爸很喜欢跟你下棋,特别是看到你专心致志的样子,我更是高兴。我也可以假装输给你,不过那是在骗你,没有意义的。你是要爸爸假装输给你,还是你一直和我挑战,总有一天你会赢过我?”

结果,晨晨再输棋时,一点都不哭了,而是表现得很有信心战胜爸爸。

一位幼教工作者发现:在幼儿园里,有相当多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要以“我”为优先,十分在意输赢或得失。比赛、甚至游戏都不能输,输了就耍赖、不愿意再继续玩,有些孩子更是经不起一点失败,如果他认为这项活动有困难,自己可能会失败时,就干脆放弃不做。

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在意输赢呢?专家认为,以幼儿气质而言,坚持度的高低决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好坏。坚持度高的孩子做事一定会完成得很好,而且还常有求好的完美倾向;坚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容易半途而废,或草草了事,让人感觉他不够努力。另外,环境也会造就孩子的个性,孩子会观察和模仿父母处理失败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较多地强调或暗示凡事都要赢,孩子就会以此为准则。如果父母在孩子表现出色时,就高兴不已;因孩子失败,就在流露出失望的神情,这都会让孩子觉得:我失败了,爸爸妈妈就不爱我了。所以,孩子会更加力求成功,不能失败,以博得父母关爱的眼神。

很多时候,一个人不需要自己体验失败,因为别人的失败经验完全可以拿来参考,正如一句话:“不撞南墙不回头。”其实,一个人不一定非要亲自“撞上南墙才回头”,因为别人已经撞上了,这就是经验教训,不需要自己再亲自尝试。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很多时候,可以与孩子分享失败的经验,那样,孩子会少走很多弯路。比如,父母可以与孩子分享下面的一个经验:

心理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了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为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了,结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也和跳蚤也是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便灰心丧气,认为这件事自己永远都办不到,并忽视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外界条件的改变,放弃实现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形成定势思维,陷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一次次丧失唾手可得的机会,最终一事无成,白白耗费一生。

可以说,这就是与孩子分享的一个很好的失败经验。孩子听到这样的失败经验,就会反思很多问题,就会让自己成长很多。对孩子来说,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方法同样重要。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不要担心失败,应该担心的是,为了怕失败而不敢做任何事。”这句话值得今天的父母用心回味,也值得孩子认真体会。

挫折教育建议:

1.给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

有些父母总认为让孩子经历失败太早,所以,当孩子遭遇失败时,父母先心疼不已,要么为孩子的失败找理由,要么尽力帮孩子弥补,并小心呵护避免孩子再次失败。这样做,不能让孩子了解到成功的意义与失败的价值,也不能帮孩子学会面对成功与失败。所以,孩子失败了,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让他跌倒了能够再爬起来,在成功时,也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2.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与失败。

很多孩子不能面对失败的结果,可能是出于父母对失败、成功所赋予的定义。所以,父母应该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把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含义告诉孩子:成功就是把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而不是把别人打败。让孩子知道,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奖赏,而不一定需要外在的肯定。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明白,失败可能仅仅是没有能够达成预设的目标,但失败有时会让我们获得更多。

3.经常与孩子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作为父母,应该经常和孩子分享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让他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败的时候。不要总是觉得孩子小,和孩子讨论自己处理失败的方式及心路历程,会让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与失败的意义。

4.告诉孩子,成败可以相互转化。

让孩子拥有失败的经验对他来说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当孩子失败了,父母应适时地给孩子以关心和鼓励,帮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下次做得更好,使孩子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去做,才有获得好的成绩。告诉孩子,成功与失败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次失败,可能预示着下次成功,前提是找出失败的教训;同样,这次成功可能预示着下次失败,因为你可能会因成功而骄傲自大。

放手让孩子勇敢闯世界

保护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但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他不能永远是长在温室中的花朵,父母不能保护他一辈子,该放手时就一定要狠下心来,大胆地放手。

有人曾说,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依附于他们,而是让孩子独立于他们。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当孩子开始面临人生几件事的时候,如吃饭、睡觉、走路等,父亲应该随意而顽强地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让孩子敢于面对困难。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任性、依赖性强是他们共有的“综合症”。因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然就会严重依赖大人,造成他长大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更不用说勇敢闯世界了。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人生之路与父亲董浩云的教育密不可分。董建华大学毕业后,舆论认为,董浩云肯定会安排儿子去美国继续深造,或回香港在董家的海运王国执掌要职力。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他却要董建华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做一名最普通的基层职员。

董浩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从董浩云与儿子间的一段谈话可以看出董浩云教子成才的良苦用心。

董浩云问:“小华,你能明白我为什么要让你进‘通用’吗?”

董建华回答:“我明白。因为‘通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总裁阿尔弗德雷·斯隆创立的现代企业管理原则,我想也肯定适用于我们这个国际型的航运企业。我相信,我在‘通用’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董浩云虽然点头同意儿子的回答,但仍然觉得他的理解不够深刻。董浩云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小华,我并不怀疑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我担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够。你不要想到自己有依靠,你必须自己主动去找苦吃,磨练自己的意志,接受生活的挑战,并且一定要战胜它。所以,你必须全面锻炼自己,从最底层做起。只有先做好一名普通职员,今后才可能明白应该怎样对待你手下的职员;在这以后,你才能充分考虑学习别人的经验,为将来开创新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了父亲的话,董建华立即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他坚定地回答:“请爸爸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董建华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在美国勤勤恳恳干了4年,1964年才回到父亲身边。

在通用打工的日子里,董建华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更重要的事还学会了为人处世之道,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他以后能使东方海外摆脱危机,重振雄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并不是强调,只有吃过苦、闯过世界的孩子才会成才。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孩子的成长道路一直很顺利,没有经历过什么风雨的话,他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为所欲为,这是非常有害的。

因此,今天的教育专家和一些有前瞻性眼光的父母提出,适当地对孩子施行“吃苦教育”,让处于打好顺境中的孩子对艰辛的生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得到锻炼,从而健全他的人格。

霍英东先生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为了新中国的富强做了许多实事。他的行动也影响了儿子霍震霆。霍震霆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也为改革开放、家乡建设和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霍英东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教育孩子,必须培养他们的坚强毅力、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1958年,霍震霆被送往英国求学。学习期间,霍英东常常提醒他说:“你与父亲年幼时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了,一要好好学习,二要精通外语,三要懂国际贸易,四要读书做事都要为中国人争气,否则我不能用你。”

1968年,当霍震霆22岁学成回到香港后,霍英东就对他委以重任。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想试一试儿子的能力如何,另一方面是为让儿子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霍震霆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带着400多人的施工队伍开赴文莱,在该国首都斯里巴加湾港兴建大型货柜码头,把这个港口改造成现代化的深水港。

这项工程对文莱经济发展的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文莱政府对此项工程十分重视,在全世界为这项工程招标,结果霍英东的有荣公司击败了20多家竞争对手而胜出。

可以说,这是一项十分重大的工程,而且又在海外施工,圈内的很多人士都很担心,都有疑问:初出茅庐的霍震霆是否能够胜任呢?霍英东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些人的疑问,而是大谈以前教孩子游泳的事。他以教游泳比喻培养孩子的办事能力,说:“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大胆放手,不能瞻前顾后,否则会淹死的。”

果然,霍震霆没有让父亲失望,他率领着员工勤奋工作,受到了文莱官方的好评。出道后的第一炮,霍震霆就为他的父亲和中国人争了光。

不过,今天的父母一般都比较疼爱自己的孩子,过度保护孩子,造成孩子的经验、能力不足,做事没自信心,甚至都不能正常与人交往。所以,父母一定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做事,鼓励孩子,从而增长他的能力,树立他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