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健康成长的100个细节
2989700000007

第7章 做人的细节(6)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出价4000元,老板自然不卖。?

第三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出价3000元,老板也没有卖。

就这样,直到第九天,弟子出的价格已经低到了300元。

眼见那一个个买主,一个比一个给得价低,老板很着急,他深深地自责自己太贪。他想:明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刻出手。

第十天,方丈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当即出手。高兴之余,老板另外赠送给方丈一具龛台。

方丈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着说:“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不贪得无厌的人很少见,也就是说,人的欲求没有止境,很少有人愿意停留在已经有的生活水准上,总是想得到更多,想拥有更多,以此来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

欲望诠释了“有了千田想万田,当了皇帝想成仙”、“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性弱点。要知道,贪得无厌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一个人在无休止地想要满足自己贪心的欲望时,他必将受到惩罚,就如同俄国作家普希金的童话故事《渔夫和金鱼》里的老渔妇一样,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

毋庸置疑,人们总是想拥有很多东西,甚至希望自己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试想如果有一天,如果世界上的人们都拥有让自己心想事成的魔力,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从前,有个人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他想要一块土地。首领说:“好的,你从这儿往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儿之间的土地就都是你的了。”

那人道谢后,高高兴兴地出发了。可是,太阳落山了,那人也没有走回来。原来,因为他想得到更多的土地,就一直向西走,结果走得太远,累死在路上。

现实世界中,永远不可能有不劳而获的童话,当我们哄骗自己沉浸在童话中时,也就迎来了现实中意志力的消失和幸福生活的消亡。

不可否认,世界上会有的人可以通过各种坑蒙拐骗、投机取巧的办法来获得一些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却相信“大道光明”、“天道酬勤”这样不朽的真理。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一个人获得的多少与他付出的汗水是成正比的。所以,做人首先要付出,只有这样,才会在物质和精神上有更多的收获,永远不要期待不劳而获。等待免费的午餐,只会使你变得消极、麻木,失去创造力,然后毫不犹豫地被社会抛弃。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诱惑,所以人也有太多的欲望,但是很多欲望又得不到满足,从而变得痛苦不堪。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以清醒的心态和从容的步履走过人生岁月。放下贪婪,才能拥有理智的人生。

这样做一做

1.认识到欲望的害处,欲令智迷,欲是深渊,一旦陷入其中,将很难自拔。

2.学会知足常乐,不被贪婪的欲望所牵引,不贪图享受,永远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这对我们的人生有益无害。

3.懂得对欲望说“不”,拒绝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否则,越陷越深,永远没有快乐可言。

4.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不断从中获得激励自己的力量,让自己足具正念,从而让自己从欲望的邪念之中脱离出来。

5.要用智慧让自己摆脱诱惑性极强的、动物性的欲望,对他们大声说“不”。当我们用正念对待我们的人生时,我们就会远离欲望,就会让自己理智。

智慧满行囊

有人说:“真理和谬论只差一步,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所谓“恰到好处”,学问就在这个“恰”字上,贪婪会让人失去理智,把握不好“度”,往往就会让事情走向它的反面。让我们从现在起,卸下身上沉重的包袱,让灵魂挣脱无止境的贪婪,用崭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这样才能安然进入梦乡。

其实,真君子应该以不贪为宝。“不贪为宝”是一个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意思是,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我,那么我就贪了,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每个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机会,以自己的实力来赢得胜利。如果有人得到了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有一天也一定会加倍偿还、加倍失去的,这就正如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说的:“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5.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他该怎么办

换位思考,就是更好地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一个善于为他人着想的人,他的身边就会聚集更多的人,人们都愿意与他交往,都希望成为他的朋友,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越走越顺畅。懂得换位思考是一种智慧,更是一个人难得的心境。

早上上班高峰时间。

一个人要上已经满员的公交车,他敲着门说:“我都等了这么久了,里面的人有点人情味好不好,让我上去吧!”

结果,车门打开了,这个人终于如愿以偿地上了车。当公交车驶入下一站时,同样有人敲门,想挤上这辆车。

这时,刚才那个人说话了:“里面都这么拥挤了,外面的人有点人情味好不好,就不要上来了,等下一辆吧!”

众人愤然。

很久以前,一位智者和一位帝王在濠梁上观鱼,他们的对话成为千古美谈:“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

而另一则鱼和水的对话则流淌着一种温情,无比默契,让人醉心不已:“你看不见我的泪,因为我在水中。”“我能感受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的怀中。”

这些对话蕴含着机智、理解与深情,也彰显了换位思考的机趣,令人深思!是啊,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多个角色,也离不开与人的交往!无疑,换位思考会让外面的生活更加美丽,会让我们人生充满温馨。

鸟儿在空中飞,它对在地上爬得如此笨拙的蜗牛不理解;蜗牛在地上爬,它对在空中飞得如此浮躁的鸟儿也不理解。如果它们能够换位思考一下,就会明白:蜗牛在地上爬,是成熟而不是笨拙;鸟儿在空中飞,是自由而不是浮躁。

其实,不仅是动物之间需要换位思考,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换位思考。有人说:“换位思考是获取理解的前提,是创造奇迹的动力,是获得尊重的途径。”这话一点都不错,换位思考是一种谅解,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关爱,更是一种美德。

如果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该想到他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他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也不要同样对待他人;自己希望能够通达明理,就应该也帮助他人通达明理……总之,要时刻不忘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和他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人和人之间唇齿相依,认为自己独自一人就能生活得很好的想法是非常荒谬的。所以,要对他人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多一分善待和关怀,其实这就是帮助自己。

一个人如果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温暖的阳光就会照耀在他人的身上,就会让他人多分享一些温暖;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窗外的凉风就会徐徐地吹进来,让他人感受到清凉……

有时候,我们会抱怨老师“真烦人”,“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但是,如果我们跟老师换一下位置,多替他想一下,身为老师,他不管我们,谁管我们?多听他唠叨几句,我们就会多一些人生经验,就会少走一些弯路。

如果学生与学校老师、员工与企业领导、孩子与父母、顾客与商家都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那么和谐社会的建立就指日可待了。所以,为什么我们不多一些换位思考呢?

这样做一做

1.遇事待人时,谨记一条原则:给他人留点余地。哪怕是一两句体谅的话,都可以保全他的面子,减少对别人的伤害。其实,给他人留有余地,实际上也是给自己留有余地。

2.善待他人,将心比心。这样,常常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善待他人,还应尽量体会他人的难处,这样就不至于为一点小事而不能释怀了。

3.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与人与己都有益。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生活就会少一些挑剔与不快,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分和谐。

4.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世界将会更加和平、和谐、和美。因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

智慧满行囊

孔子创立了以“礼”、“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这也是孔子思想学说最大的贡献。“仁”的核心思想是“爱人”,要求做人应该心地善良,同情别人,以友好、真诚的态度对待和帮助别人;在强调“礼”的同时,还强调做人要有善良之心,也就是要有仁德,仁德的具体表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方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罢,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来说,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去推及他人,理解他人,对待他人。推己及人,替他人考虑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毋庸置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信条,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其实,这种替他人着想的国人智慧和道德情怀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仅是移除隔膜、消除误解的良方,更是一座沟通心与心之间的桥梁。为了更好地理解别人,我们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

16.要宽恕,别想着报复他人

报复会让人生变得狭隘。报复不仅会对报复的对象造成威胁,而且对自己也有害。有人说,报复会让你的报复对象占两次便宜:一次是他冒犯你时,一次是你因报复他而被惩处时。可见,报复是一把双刃剑,在报复别人的同时又伤害了自己。所以,学会宽恕吧!

有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他们一边走,一边愉快地聊天。

突然,有一个人冲了出来,莫名其妙地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跑了。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让他去报复。朋友说:“难道你怕那个人吗?”

苏格拉底说:“不,我绝不是怕他。”

朋友又说:“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

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别生气。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踢它一脚吗?”

朋友点点头,不再说什么了。

有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就越走越窄了!”是呀,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宽恕他人,把报复心丢掉。

报复心会让一个人的神经处于亢奋状态,容易误解他人,对他人总有一种戒备和防范心理。长期下去,心胸会就会越来越狭窄,社交面也会缩小,很难与人相处,内心十分痛苦。实际上,当你报复别人时,正有一把剑刺向自己。

心理学中有一条规律:你对别人表现怎样的态度和行为,别人往往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反应和回答。就好像你站在镜子前,你笑,镜子里的人也冲你笑;你哭,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哭;你叫喊,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叫喊。

一个小男孩受到母亲的责备,他很气愤,就跑到山边,对着山谷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接着,从山谷传来回音:“我恨你,我恨你!”

小男孩很吃惊,百思不得其解。过了一会儿,他的气消了,想起了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他开始后悔。于是,他又对着山谷喊道:“我爱你,我爱你!”而这次他却发现,有一个友好的声音在山谷里回答:“我爱你,我爱你!”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而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在自己的心上放了什么。是宽容,还是报复?一个人的涵养来源于他的修养,如果稍有委屈就想报复,他绝不是一个高贵的人。

人生就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地,要种植宽恕,而不要种植报复。种宽恕会收获成功,而种报复则会收获失败。要知道,报复就像毒害我们血液的毒素一样,会侵蚀我们的生命。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有的是因为彼此隔阂,有的是因为一时误解。如果我们都能胸襟开阔,体谅他人,那么就可以缓和冲突;相反,如果心胸狭隘,即使芝麻小事,也能引起无休止的争吵,以致无法收场。

不要因为小事轻易就燃起怒火,鼠肚鸡肠,心胸狭隘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业。所以,莫让浮云遮望眼;而宽恕就好像冬日正午的阳光,能融化心田的冰雪,使之变成潺潺细流。惟有宽恕,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有理智的人,并不只是把怨恨掏干就满足了,他们还经常用梦想和热忱填满心灵的洼地。我们都在这世界上共同生存,本不该相互伤害和报复,而是应该相互扶持,这样大家才能和睦相处,共享幸福。宽恕他人,丢弃报复吧,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很美好。

这样做一做

1.多考虑报复的危害。在报复行为发生前,想一下报复行为会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怎样的伤害。

2.找出产生报复的原因。如果能坦白检讨,我们会发现十次有九次,其原因在自己。所以,必须尽全力去克服。然后,可以回忆一下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3.学会用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去衡量他人的行为,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很多不满情绪的产生,就会为报复心的萌生断了后路。

4.加强修养,开阔自己的心胸。一般来说,有报复心理的人心胸很狭窄,容易受情绪影响,心理和面目都变得可憎。只有学会忍耐和宽容,提高自制能力,善于以自身良好的行为来感化他人,才有助于克服报复心。

5.学会心理换位。当我们遭受挫折或不愉快时,可以试着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境遇中,想想自己会怎么办。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对方的苦衷,就会正确看待他人给自己带来的不快,从而消除报复心。

智慧满行囊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也一种伟大的仁慈,更是让报复不复存在的重要法则。

从古到今,宽容都被圣贤甚至普通的百姓尊奉为做人和育人律己的第一准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弥勒菩萨曾说:“看穿破衲袄,淡饭随时饱;涕唾在脸上,不弃自干了;有人来骂我,我也只说好;有人来打我,我自先睡倒;他也省气力,我也无烦恼。”这是何等的境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随着在生活中的不断磨砺,我们会逐渐认识到宽容对这个世界的宝贵。就像基督教教义的变迁:开始时,耶稣告诉人们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后来,他告诉人们“如果一个人要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也伸出去让他打;如果一个人要你的外衣,你把内衣也给他”。

圣贤之所以成圣成贤,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宽容。

千万不要在一念之间,让报复的邪恶占了上风,到头来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最终会后悔莫及。千万不要再想报复他人了,就让漠然冲淡报复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