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2986500000016

第16章 3—6岁,好妈妈要塑造孩子的好性格(1)

12. 培养一个合群的开朗孩子

孩子在家里很活泼爱玩,可是一到了幼儿园里就变得沉默寡言。在别的小朋友聚在一起游戏时,他总是站在一边,呆呆地看着或是玩着自己手中的玩具。老师有时看到了,会叫他过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当老师离开,他又开始自己玩了。这样下去,孩子不但交不到朋友,更会变得郁郁寡欢。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呢?

方法一:不要代替孩子去交际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合不来,妈妈就开始替孩子着急,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可是一旦把握不住分寸,孩子就会完全依赖妈妈,就变成妈妈在替孩子交往,孩子依旧没学会如何交朋友,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小薇和4岁的小明一起玩耍,结果小明推了小薇一下。小薇摔倒在地,“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小薇的妈妈看到后很着急,赶忙走过去将小薇扶起来,一边哄着小薇,一边对小明的妈妈说:“你看看,你家小明都把小薇推到了,这孩子怎么这么霸道啊?”

小明的妈妈说道:“小明,你怎么能推小薇妹妹呢?快过来给小薇妹妹道歉。”小明撅着嘴,不情愿地说:“对不起。”两位妈妈见事情解决,就去一旁聊天了。这时,小明对小薇说:“我不要和你玩了,就会找大人,哼!”小薇撅起嘴,又哭了出来。妈妈再次赶来,了解了情况后,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事例2:

4岁半的丽丽因为在幼儿园交不到朋友,回到家后常常闷闷不乐。妈妈看到后很着急,于是陪着她去了幼儿园。妈妈叫过来几个小朋友,给他们分糖果,让他们和丽丽一起玩,丽丽玩得很开心,妈妈也放心了。

可是,第二天丽丽哭诉道:“妈妈,他们说没有糖果就不和我玩了。”妈妈说:“来,妈妈给你去拿糖果。”丽丽一边哭着一边摇头:“妈妈,我不要……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没有糖果也有人陪着玩,我却要给他们糖果他们才陪我玩呢?”妈妈一时说不出话来了。

教育感悟

从孩子一生下来,妈妈就要抱着孩子喂奶,给他换衣服、尿布。等孩子再长大一些,妈妈还是要喂他吃饭,给他洗澡,哄他睡觉……照顾孩子已经成为了妈妈的一种习惯。凡是孩子做不了的,妈妈都想要帮他做。于是,在孩子与人交往遇到问题时,妈妈也想帮孩子解决。所以,像事例1和事例2这样的事情便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替孩子交往,虽然能暂时解决孩子的问题,却不能在根本上帮到孩子。一旦事情发生了变化,他又会变得无助。而且,孩子之间的交往感受和大人所认为的事实并不一样。如果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推倒了,大人就会想:“我的孩子真可怜,他们怎么能这样欺负他?”孩子却不会想这么多,除非是真的摔疼了,否则他很可能马上站起来又去玩了。

所以,孩子的交往问题,妈妈真的不能代替孩子去解决。

妈妈妙招

1.让孩子自己去交朋友。

看到孩子在幼儿园交不到朋友,妈妈就会着急。于是,有些妈妈会用糖果、玩具贿赂其他孩子,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本来孩子们之间互相玩对方的玩具,分享糖果是很平常的事情,能增进友情,但是在妈妈的“帮助”下,事情变了味道,糖果成了一种筹码。当其他小朋友说出“你不给我糖果,我就不和你玩了”时,孩子会更失落。

但如果让孩子带一些糖果去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们分享,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己的玩具,孩子很快就能交到朋友。糖果还是糖果,玩具也还是玩具,关键在于让孩子自己去交朋友。

2.不要做孩子的“骑士”。

有些孩子在和同伴发生争吵后,哭着叫道:“我要去告诉妈妈!”然后他哭着跑回家,不一会儿,一脸凝重的母亲领着孩子过来了……后面发生的剧情要看情况的严重程度,妈妈可能是直接骂其他的孩子一顿,也可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找对方的妈妈理论。

以后一旦再遇到什么事情,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妈妈快来,××又欺负我了!”于是,妈妈就像是保卫公主的“骑士”一样,挺身而出,与“大恶龙”战斗。其实,就像前面分析事例时提到的,孩子之间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其他小朋友并不是大恶龙,当然妈妈也没必要成为勇敢的“骑士”。

3.不要替孩子与老师交往。

幼儿园开学了,妈妈带着孩子找到了老师:“这是我孩子××,孩子有点内向,老师您要多关照他。”然后妈妈和老师东聊西聊,彼此熟悉了。等回到家后,妈妈对孩子说:“我跟你们老师说好了,他会照顾你的,以后你有事找他就行。”

妈妈这样做,等于替孩子与老师建立了关系,但是由于这种关系并不是孩子自己去与老师接触后建立的,可能会影响孩子和老师以后的交往。

方法二:教孩子主动与人交往

孩子在家的时候都是被妈妈照顾的,妈妈会主动询问孩子的需求,陪他玩,逗他开心。可是到了幼儿园里,孩子面对的都是一样大的小朋友,这时,该由谁来采取主动呢?显然,让孩子主动去和别人交往比等着别人来和自己说话要好得多。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小龙在幼儿园中显得很特别。其他的小朋友大多因为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适应,不敢和人说话。可是小龙就显得大胆得多,不但主动去问其他小朋友的名字,还拉着人家一起玩游戏。老师觉得很奇怪,就问小龙的妈妈:“您平时是怎么带孩子的?”

妈妈说:“孩子的性格本来就偏外向,而我也很注意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带小龙去公园玩的时候,我会让他去和晨练的老爷爷说话;我也要求他在家里来客人时主动打招呼;有时去冷饮店,我会让他直接和店员说自己想吃什么。孩子已经锻炼出来了。”老师听后,对小龙妈妈的教育方式十分赞赏。

事例2:

3岁的小泰找到4岁的小兰,让小兰和他一起玩球,可是小兰想玩布娃娃,不想和小泰一起玩。小泰很着急,抓着小兰非要让她和自己玩,结果两个人吵了起来。小泰很难过,再也不敢主动去找别的小朋友陪自己玩了。

妈妈看到小泰不开心,便问他:“是不是和小朋友闹别扭了?”小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妈妈笑了:“小兰不喜欢玩球,那你们班上谁喜欢玩球呢?”小泰想了想后,回答道:“佳佳喜欢玩球。”妈妈说:“那你可以去找佳佳玩啊!”第二天,小泰去找了佳佳,两人果然一拍即合,开开心心地玩了起来。

教育感悟

孩子的交往能力很重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如果能交到朋友就多了一分安全感。而孩子独立面对的第一个陌生的环境就是幼儿园。所以,教孩子主动去和人交往,从幼儿园时就要开始。

孩子刚进幼儿园,交往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像事例1中小龙那样能活跃地去交往的孩子相当少,大部分孩子或是不敢交往,或是像事例2中的小泰一样在主动发起的交往中因不得要领而受挫。因此,妈妈除了要鼓励孩子主动去交往,还要教孩子一些主动交往的技巧,让孩子顺利进行交往。

那么,妈妈怎样教孩子主动地去和小朋友们交往呢?

妈妈妙招

1.训练孩子主动和人说话。

孩子并不是在幼儿园里才开始和人交往的,他最初的交往对象是妈妈,然后是爸爸和经常来家庭中的人。所以,妈妈可以从这些孩子比较熟悉的人开始,训练他主动与人交谈。当家里来客人了,要让孩子第一时间问好;带孩子出去散步时遇见熟人,也要让孩子主动说话。

另外在一些公共场所,比如餐馆、商店,妈妈可以让孩子直接和服务员交谈,把自己想吃的东西说出来。孩子和人交谈的经验多了,在幼儿园中就不会出现怯生现象,就可以主动地去和小朋友交往。

2.教孩子怎样主动找玩伴。

小朋友们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如果孩子不了解同伴的爱好,非要别人和他玩自己喜欢的游戏,那么就会出现事例2中的情况。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同伴,可以先问他:“你喜欢玩什么呢?”然后等孩子说完,再问他:“班里还有谁喜欢玩这个?”或者问:“××喜欢玩什么?”让孩子了解别的小朋友的爱好,知道该去找谁陪自己玩。如果有孩子特别喜欢一个小朋友,知道了他的爱好,也就知道玩什么游戏的时候该去邀请他。

3.让孩子学会主动帮助别人。

有时候,别的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孩子主动去帮助他,可能两个人就会成为朋友。不光是对别的小朋友,就算是对老师、妈妈和爸爸,如果孩子能在大人刚好需要的时候帮帮忙,我们也会觉得孩子可爱无比。

其实,让孩子学会这一点并不难。比如:妈妈在家里织毛衣,孩子在地上玩,妈妈可以让孩子把放在茶几上的毛线球递过来;而在家里看电视时,妈妈也可以让孩子帮忙拿一下遥控器……时常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孩子慢慢地就会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在小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

方法三:调节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情绪控制能力差,因此总是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在幼儿园中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由于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常常会乱发脾气,造成交往上的障碍。有些孩子比较敏感,一旦和别的孩子争吵,就会很沮丧,间接影响到和其他人的交往。所以,妈妈帮助孩子调节情绪是相当必要的。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小云是个十分敏感的孩子。一次她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吵架了,小朋友骂了她,她回到家后情绪很低落。妈妈问她:“发生什么事了?”她对妈妈说了事情的经过,说着说着就开始哭了:“妈妈,我不要去幼儿园了……”

妈妈一边拍着她的肩,一边耐心地听她把话说完。等她哭完了,妈妈帮她擦眼泪,递给她一杯果汁:“妈妈知道了,可是除了那个骂你的小朋友,班上还有其他的小朋友啊!”小云想了想,点了点头:“我去找别人一起玩,不和她玩了。”说完,她开开心心地喝起了果汁。

事例2:

4岁的小雷和几个小朋友商量好要用积木盖一座“大厦”,但是在给“大厦”加盖“房顶”的时候,小雷和同伴们发生了分歧。后来小雷见同伴们不听自己的意见,就非常生气,还将快要盖好的“大厦”推翻了。同伴们气坏了,都不想和小雷玩了。小雷赌气地喊道:“我还不和你们玩呢!”

看到同伴们走到一边玩起了别的游戏,小雷又过去捣乱。于是发生了争吵,小雷动手打了其中一个孩子。后来,在老师的要求下,小雷十分不情愿地道了歉。

回到家后,小雷气冲冲地说:“妈妈,我再也不要和他们一起玩了!”妈妈听小雷说完事情的经过,没说什么,只是像平时一样安排小雷吃饭、洗漱、睡觉。

第二天小雷吃早饭的时候,妈妈开始劝他:“妈妈不是告诉过你要和小朋友们好好相处吗?所以,不能打别的小朋友。妈妈洗了几个苹果,待会儿你带到幼儿园去,给昨天的那几个小朋友吃。”小雷接过了苹果,点了点头。后来,妈妈开始训练小雷的耐性,慢慢地小雷不那么爱发脾气了,和别的小朋友的关系也融洽了起来。

教育感悟

孩子的情绪外露,情绪表达十分鲜明。于是,孩子闹情绪时便显得有些“惊天动地”:在幼儿园里大哭大闹、动手打别的小朋友、咬人……看到孩子做出这些激烈的举动,妈妈往往不知所措。其实,这是由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的。他的神经的抑制机能还不完善,不能控制自己;而且由于语言表达力差,导致他只能用身体行动来表现自己的情绪。

所以,妈妈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吓到。妈妈通过详细了解他闹情绪的原因,帮他梳理好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现,其实孩子还是那个乖宝宝,只要他把自己的情绪表达清楚了,就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妈妈妙招

1.听孩子讲述在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

孩子刚进入幼儿园,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这时,妈妈不要着急,最好每天留出一段时间倾听孩子。让孩子说说自己在幼儿园一天的经历,重点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孩子的心理感受。妈妈要增强敏感度,要能分辨出孩子谈话中隐藏的情绪,引导他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2.不要在孩子生气的时候劝孩子。

就像事例2一样,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吵架了,回到家后嚷着:“我再也不和××玩了!”这时,如果妈妈很着急去劝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激动。

面对这种情况,妈妈不要急着劝他,而是要耐心一点,先问问他发生什么事了,然后让他自己冷静一段时间,等到过几个小时,或者第二天早上再和他谈谈这件事。谈的时候不要斥责他,而是要注意引导,让他知道怎样去做就好。孩子的性格问题可以用日常训练逐渐纠正。

3.训练孩子的耐性。

有些孩子比较急躁、冲动,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时,经常动不动就发脾气。对于这样的孩子,妈妈要训练下孩子的耐性,当孩子喊着“我要吃……”时,尽量不要马上满足他,可以和他说话,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学会等待。慢慢地,孩子的耐性培养出来了,脾气自然也会好很多,也就不会动不动就闹情绪了。

4.让情绪低落的孩子快乐起来。

有的孩子比较脆弱,一旦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发生争吵,就会情绪低落。对于这样的孩子,妈妈最好先耐心听他倾诉,等他情绪发泄得差不多了,再帮他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让他注意到,这个小朋友不理我,还有别人呢,从而帮他从被拒绝的沮丧中走出来。

要是孩子还是觉得难过的话,妈妈可以带他玩游戏,或者给他讲故事,通过这些方式吸引他的注意,让他开心起来。

方法四:让孩子对自己产生认同感

有些孩子看起来很出众,有些孩子看起来平平常常。但是不管如何,每个孩子都应该接纳自己,认同自己,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与人的交往中感到轻松和自信。若是没有自我认同感,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就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这会给他的人际交往蒙上一层阴影。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宇在家十分活泼,可是最近他从幼儿园回到家后经常闷闷不乐。妈妈询问他后得知,原来他班上有个特别优秀的孩子,唱歌跳舞都很好,别的孩子都围着那个孩子转。小宇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她,所以很自卑。

妈妈知道后对小宇说:“你不是喜欢下跳棋吗?”小宇点点头。于是,妈妈让小宇带了一套跳棋去幼儿园,教其他的小朋友玩。很快,小宇有了“棋友”,他也变得开心起来。

事例2:

3岁的小志刚进幼儿园,因为他比较内向,不爱表现,所以显得很安静。妈妈在知道小志的情况后有些担心:“别的小朋友都三五一群地又唱又跳,小志这样子会不会是太孤僻了,是不是自闭症?”

于是,妈妈开始要求小志活泼一点,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这让一向安静的小志有些无所适从。后来,幼儿园老师知道后对小志的妈妈说:“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就是如此,可以鼓励他多交朋友,但不能非要他变得活泼。而且根据我的经验,这些安静的孩子在幼儿园也能交到朋友,人际交往能力并不差。”

妈妈听了老师的话,不再强求小志活泼,小志也慢慢安下心来,不久就交到了新朋友。

教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