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 教能力
2986300000012

第12章 高效学习的能力(3)

孩子的观察能力很多时候是在父母和老师的指引下提升的。就像这个小男孩,在父亲给他任务之前,他只是喜欢看鸽子,却不知道该看些什么,通过观察获得些什么。而父亲的引导,明确了孩子观察的方向,孩子从“盲目地看”逐步提升为有“目的地看”,这样的锻炼有效地提高了孩子的观察力。

正如一位科学家说:“一个观察力强的人步行2千米所看到的事物,比一个粗枝大叶、走马看花的人乘火车旅行2000千米所看到的东西要多。”的确,如果那位父亲没有想办法帮助孩子,那么,孩子即使对鸽子观察3年恐怕都达不到观察3个月的效果。

而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的高低和他观察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同样一本书,观察力强的孩子在书中吸收的知识一定比走马观花的孩子吸收的多。而观察之后自然而然的行为就是思考,孩子吸收知识多,思考的范围就大,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因此,父母若希望孩子能够高效率地学习,就一定要从孩子小的时候用心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培养建议

建议一:把“善于观察”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善于观察,一方面和自身性格有关,但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观察力是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敏锐反应,因此,父母不用等到孩子开始学习文化知识时才培养他的观察能力。而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把“善于观察”培养成孩子的习惯。

父亲在小敏3岁时就开始随时随地地培养她的观察能力。比如,一走出家门,父亲就开始问女儿:“这是树还是花?”“这颗树高还是那棵树高?”“这种花有5个花瓣,那种花有几个花瓣?”父亲经常利用大自然的变化来帮助孩子观察周围的万物。

一次,小敏和父母外出散步是,对面有两只小狗走过来,父亲就问:“小敏,这两只狗长得一样吗?

“不一样。”小敏回答。

“怎么不一样?是颜色不一样,还是大小不一样?”父亲进一步问道。

“颜色和大小都不一样,一个是白色,一个是黄色,白色的是小狗,黑色的是大狗。”

……

在诸如此类的对话中,小敏从小就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对比的习惯。小敏入学后,学习能力也很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越发表现出优势,这和她父亲对她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当孩子具备某种能力时,会把这种能力应用到任何地方,如学习、工作、与人交往中,等等。所以,只有父母和孩子一同把“善于观察”变成一种习惯,就等于是给孩子为学习知识的路打好了基础。

建议二:在观察活动中对孩子提出明确且细致的问题

在父母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把对孩子的提问问得准确而细致。父母问得越深入,孩子观察得就越到位。如果父母只是粗枝大叶地提问,孩子也不知从哪里观察,更谈不上细致的观察。

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观察湖泊,如果父母只是说“你好好观察一下这个湖泊”,那孩子恐怕根本不知道具体观察什么,如果父母说:“你看看湖泊由浅到深颜色有什么不同?”或“当风吹过湖面,湖水和平静时有什么不一样?”或“湖周围树木的树叶是什么颜色?下次来时,看看有没有不同?”当父母提出如此细致的问题,孩子的观察就有了方向,他就明白要从颜色、方位、动静上去观察。

因此,只有父母的引导准确而到位,孩子就能够得到有效的观察训练,从而更快地掌握观察的角度和要素。

建议三:通过特定的活动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

孩子都喜欢做游戏,特别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更愿意接触。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的事物,帮助他提升观察能力。例如,针对喜欢花花草草的孩子,父母可以让他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并写观察日记,父母也可以给予指导。这样,孩子因对花草的兴趣,自然可以观察到丰富的内容。

10岁的王磊特别喜欢坦克,一看到关于坦克的图片和模型就爱不释手。一开始,父亲并没有把他带到军事博物馆里观察实物,而是给他买了一副坦克拼图。

一用空,父子俩就一起拼图,在拼图的过程中,王磊不得不耐心去观察每一个小拼图的不同,从而找到准确的位置。这个拼图活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王磊的耐心和观察力。

完成拼图的第二天,父亲就带着他去参观真正的坦克,王磊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本子,去观察和记录不同型号的坦克在外表上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王磊的父亲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孩子观察能力,而且,这个过程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是陪伴。一个10岁的孩子很难有耐心和毅力完成一副完整的拼图,但是有了父亲的陪伴和激励,孩子的观察训练就会顺利进行。因此,父母要适当选择一些特定的活动陪孩子一起成长。

建议四:有意识地开拓孩子的视野

一个孩子观察能力的强弱有时与这个孩子视野的宽广有一定关系。当孩子的生活过于局限,实践机会又不多时,孩子的观察能力必然受到影响。同样一个现象,有的孩子能从中看到很多问题,有的孩子却看不出什么。这就与孩子知识面的宽窄和眼界的开阔度分不开了。

因此,父母让孩子学好学校知识的同时,要尽量创造机会开拓孩子的视野,比如,多带孩子去参观名胜古迹和名山大川。孩子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自然、感受生活,他就会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自然提升观察能力。

建议五:帮助孩子把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父母要明白观察力是感知与思考的结合,没有思考的观察就等于是徒劳的观察。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花了30年的时间来观察行星,他的观察非常精确。但是由于思考能力不佳,他没有从大量的观察材料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后来,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做了第谷的助手,他经过严密的思考,从大量的观察资料中发现了行星运行的椭圆形轨迹。

因此,父母在帮助孩子提升观察力的同时,要更进一步地帮助孩子深入思考。因为观察的目的就是在思考中得出想要的答案,如果没有思考,观察也是空洞的。

建议六:提醒孩子做观察记录并提供给孩子观察的方法

当孩子进行一些观察活动时,父母可以专门给孩子准备一个记录本,教给孩子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比如,一种花卉,可以以季节为前提,让孩子定期观察花卉的形状、颜色、枝干的变化等等,并把这些观察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孩子会从这些变化中找出哪些景色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哪些景色是寒冬来临的预兆。

另外还有一些观察方法值得父母借鉴:

1.综合观察法。就是让孩子从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以达到对观察对象全面正确的认识。

2.动静观察法。动态观察是指让孩子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

父母要在实践中把多种观察法融入到对孩子的指导中,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应用,这对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很有好处。

金玉良言

孩子一出生就会用眼睛看世界,那么,孩子是够能从看到的事物中找到有效的信息,那就要看父母是否重视对孩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父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就是培养孩子的敏锐度和条理性。一个观察能力强的孩子,会敏锐地从书本中看到有价值的文字,并把它自然转换成需要的知识;而观察能力欠佳的孩子,其学习效率必然不如洞察力好的孩子。所以,父母一定要创作有利的条件,积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高效记忆:让孩子的学习变得不再困难

应当用不断的复习来防止遗忘,而不是等到记忆以后再重新去记。

——(俄国)乌申斯基

记得越多,记忆力就越强,你越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它就越可靠。

——(英国)德·昆西

李佳上小学3年级,学校正式开了英语课。在这之前,她接触过一点英语知识,但从来没有过“背单词”的经历。最近,老师经常会布置背单词作业,虽然只有10个简单的单词,但李佳好像显得力不从心。妈妈发现李佳每天反馈回来的单词听写本上,都会有三四个错误单词,而且李佳好像对背单词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原来,班级里很多同学都能全部写对,有的同学也只错一两个单词,而李佳在这种对比中越加自卑,也找不到改观的方法。于是,妈妈决定帮助她走出困境。

懂点英文的妈妈先参考了一些关于记忆的书籍,发现记忆力提升的办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频繁的重复。于是,她每天晚上和李佳一起读单词,读到滚瓜烂熟之后,李佳对熟悉的单词很容易记住。妈妈并没有松懈,而是在李佳睡觉之前,在陪她把记住的单词复习一遍。第二天早晨,洗漱之后,母女俩又巩固一次。结果,当天的单词测验,李佳只错了1个单词。

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李佳记忆单词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完全从以前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并且进入了喜欢背单词的良性循环中。不久,李佳还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了全班同学。

李佳的妈妈是冷静而又有头脑,面对李佳的困境,她不是盲目地说:“多背几遍就记住了。”她虽然是略懂英文,但并没有草率地按自己的经验去解决李佳的问题,而是先通过参考相关科学的书籍,从而寻找有效的措施和解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位妈妈并不是把方法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摸索,而是用时间和精力陪伴女儿一同提升。

李佳的例子告诉我们:记忆力是训练出来的。因为,记忆是人的大脑对经验过的事物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能力。孩子是否能够把经验过的事物完好地储存,虽然和孩子天生的资质有一定关系,但是,更多地是要靠后天训练才能达到。

而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如果一个人始终好学不倦,他的大脑所能储存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而美国国会的藏书有1000多万册。这就表明一个人的记忆潜力是非常大的。

因此,父母如果希望孩子用强大的记忆里去攻克学习中的重重阻碍的话,就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让他掌握记忆规律和记忆方法,真正启用自己大脑的强大功能。

培养建议

建议一:从科学的角度了解“记忆”和“遗忘”

父母在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之前,首先要科学地认识“记忆”和“遗忘”。当父母对一个人记忆与遗忘的规律有了一定了解后,就不会盲目地因为孩子“记不住”而生气,更不会采取极端而无效的措施。

每一个人都知道,记忆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而人们通常不可能把所有经历的事物都储存于大脑。这就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即:记忆之后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不均衡的。一般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随着复习的深入,遗忘就逐渐减慢了,再坚持复习一段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说明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

依照艾宾浩斯的发现,一位中学老师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两个班的学生学习同一段课文。学习之后,他组织1班的学生进行一次复习,而2班不予复习。

第二天,他对两个班的进行测验,结果,1班有90%以上的同学记住了那段课文,而2班保持率是50%;3天后,又同样在1班复习一次。一周之后,1班依然有80%的同学熟悉那段课文,而2班能记住课文的同学只占全班的30%。

因此,父母要知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应该让孩子及时复习、经常回忆,这样才能强化记忆痕迹,避免遗忘。

建议二: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有序的生活环境

有效的记忆是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和轻松的心情做基础的。如果孩子的身心常常处于紧张状态、身体经常生病、家里陈设凌乱不堪的话,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没有一个平和的情绪,就不可能进入有效记忆的学习状态。因此,父母要在孩子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上为孩子创造高效学习的条件。

在饮食方面,让孩子多吃五谷杂粮、水果蔬菜,比如:小米、玉米、花生、菠萝、菠菜……这些食物能延缓脑功能衰退,为大脑增加营养,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记忆力。

在起居方面,父母应该选择蓝色、灰色等色调来布置孩子的房间,这样可以让孩子的情绪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记忆事物。而早睡眠是使大脑恢复肌能最有效手段,因此,父母自身要用良好的作息习惯去影响孩子。而父母特别要注意家庭的陈设要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因为杂乱无章容易干扰孩子的视线,影响记忆。

建议三:让孩子科学利用最佳记忆时间

父母要知道,一个人大脑一般有四个记忆高潮:第一个高潮是早晨起床后。此时,由于大脑经过一夜休息,会对学习的知识印象清晰;第二个高潮是上午8:00—10:00。这时,人的精力最旺盛,学习知识容易理解和消化。第三个高潮是18:00—20:00。第四个高潮是睡前1小时。此时,记忆会使知识进一步巩固。

根据这一规律,父母最好和孩子在早晨起床后,一同进入短时间的学习阶段,比如,读10分钟英语,或者把昨天学过的化学公式再记一遍。这种练习虽然时间短,但一旦成为每天起床后的习惯,对孩子而言,记忆功效不可限量。而晚上则适合学习需要长期记忆的内容。总之,父母和孩子掌握好记忆最佳时间很重要,要真正利用这个时限去提升记忆力。

建议四:培养孩子主动记忆的习惯

孩子记忆力的提升尽管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有效的方法做到,但是让孩子把主动记忆变成一种习惯,却不是一天两天能达到的。而恰恰是好习惯才能够真正帮孩子在学习中游刃有余。

爸爸在郝鹏上2年级时就对其开始了长期记忆习惯的培养。他采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早晚各用大概20分钟的时间和儿子一同读一遍童蒙经典——《朱子治家格言》。他从来不要求儿子背会,只是每天用心、认真地读诵而已。郝鹏也从来没有“一定要背会”的压力,但是,半个月之后,郝鹏自己就熟读成诵了。只要一起头,他不需要思考,自然而然背下来。

后来,用同样的方法,父子俩又读诵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郝鹏也尝到了这种读诵的好处,并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英语的学习中,其记忆效果非常明显。

其实,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是锻炼出来的,而郝鹏父亲的方法就是潜移默化地开启着儿子的大脑。正如一句话说:“镜子越擦越亮,脑子越用越灵。”每个孩子一开始都不喜欢记忆,但是记多了,自然记忆能力就增强了。因此,父母最好在培养孩子能力的最初,能够陪孩子一同成长。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会很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议五:提供给孩子一些常用的记忆方法

父母除了培养孩子的习惯以外,适当地也可以教孩子掌握一些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

1.归类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