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2986100000009

第9章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母波琳:犹太式教子智慧

爱因斯坦的母亲温文尔雅而贤惠,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她在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帮助这个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成为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波琳·科克,像大多数犹太女性一样,她不仅有知识,热爱文学,还懂艺术,钢琴弹得很棒,很有教养,为儿子的教育付出了太多的精力。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之一,他创立的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改变世界的重大意义。

永远信任孩子

1879年3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诞生在德国古城乌尔姆镇一处不太宽敞的住宅里。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个电器作坊的小业主,母亲波琳·科克像大多数犹太女性一样,不仅有知识,爱文学,还懂艺术,钢琴弹得很棒,是个很有教养的女人。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爱因斯坦已经长到3周岁了,却还是连一句话都不会说。一般发育正常的孩子在1岁左右就开始讲话了,但是,已经3周岁的爱因斯坦却还没有要说话的迹象。

人们都怀疑他是个“低能儿”。但是,父亲和母亲却没有对儿子失去信心,他们想方设法地让爱因斯坦发展智力。母亲让父亲帮儿子买来积木,教他搭房子。小爱因斯坦每搭了一层,母亲便表扬和鼓励一次。

即使这样,年幼的爱因斯坦依旧喜欢独处,他不善于与其他孩子相处,其他孩子称他为“烦人精”,因此,爱因斯坦经常故意躲开小伙伴,独自一个人玩耍,甚至也不愿意与妹妹在一起。如果妹妹的吵闹让他觉得烦躁了,他就会情绪失控。

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父母决定给他请个家庭教师,以增加他与别人交流的机会,而父母也尽可能地抽时间来和爱因斯坦进行交流。

第一次上课时,爱因斯坦看着陌生的老师,竟然大发脾气,并向老师扔椅子以示抗议。尽管家庭教师费尽心思,企图让爱因斯坦说话。但是,爱因斯坦连看也不看家庭教师一眼,只是盯着窗外摇动的树枝,身子还不时随着树枝的晃动而晃动。

家庭教师吃惊地发现,有时,爱因斯坦也会独自一人笑起来。老师看着爱因斯坦,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孩子像木头疙瘩一样,还经常一个人发呆,莫非他是个傻子,我可没有本事教会傻子说话。”家庭教师不喜欢愚钝的爱因斯坦,他认为正是爱因斯坦是个傻子无疑。

爱因斯坦的母亲贤惠能干,文化修养极高,她对自己的儿子百般呵护和鼓励。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喜欢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孩子。

但是,母亲发觉,爱因斯坦特别喜欢郊游,他似乎天生醉心于大自然,他常常瞪着两只好奇的眼睛,紧闭双唇,默默地跟着父母,默默地注视着眼前的自然景色。他喜欢在静谧的大自然中独自深思,而不喜欢与其他人一起做一些无聊的事情。

有一次,母亲带他到郊外去游玩,别的孩子有的游泳,有的爬山,都玩得很高兴,只有爱因斯坦一人默默地坐在河边发呆。好心的亲友们悄悄地对爱因斯坦的母亲说:“你的孩子总是坐着发呆,是不是脑子有毛病?还是趁早去医院检查检查吧!”

可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却十分自信地对他们说:“我的小爱因斯坦没有任何问题,你们不了解他,他不是在发呆,而是在思考问题。正因为他爱思考,所以才障碍了他的语言能力,我知道,他将来一定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正是母亲对他的信任让他沉浸于自己的思考中。母亲的预言也最终成为了现实,爱因斯坦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以惊人的毅力,争分夺秒地学习着、探索着。

终于,在他26岁时,发表了著名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接着,他又花了11年的时间,继续刻苦努力,于1916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原理》,进一步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后来,他又发现了光电效应,1921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教子点睛:

父母对孩子热切的期望、坚定的信心和无私的帮助,将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棒,那么,父母就会把这种负面的情绪“传染”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来越如父母“所愿”。爱迪生曾说,天才就是努力加上尝试。做父母的应当善于肯定孩子的长处,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给孩子的希望和信心,尤其是在他被别人否定的时候,最需要父母的信任和帮助。

鼓励孩子的好学心理

爱因斯坦是全家唯一的男孩子。看着刚刚出生的爱因斯坦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望。然而,他幼年并不机灵,反而性情有些孤僻,还不爱讲话。

不过,母亲渐渐发现了爱因斯坦有着与一般孩子有不同之处,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并且兴趣非常广泛,一般人反映平淡的事情会使他趣味盎然。除此之外,在母亲的教导下,他还特别喜欢思考。

在爱因斯坦4岁的时候,一天,爸爸送给他一件小玩具——罗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小爱因斯坦为此心花怒放,立刻爱不释手地摆弄起来。

罗盘的中间有一根指北针,在尖端的一头涂着红色,颤巍巍地抖动着,总是顽固而坚定不移地指向北方。爱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转动盘子,想偷偷改变指针的方向,但无论他怎样转来转去,那根针就是不听指挥,红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

小爱因斯坦急了,猛地一转身子,从朝北转向朝南,心想:“这个指北针总该跟着我走了吧?”但是定睛一瞧,他不由大吃一惊:红色的一端依旧指着北方!

“太奇怪了……”爱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小声嘟囔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想去向父亲询问,可灵机一动,他马上自己做出了解答:“对,这根针的旁边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所以它能永远保持一个方向。”

于是,他翻来覆去地研究罗盘,想在指针周围找出那神秘的东西。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他什么也没找到。这个童年之谜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也许,爱因斯坦日后对电磁场的深入研究,其灵感就是源于童年时代那谜一样的小玩具罗盘。

除此之外,爱因斯坦还经常会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天气情况提出疑问,比如,风和雨雪是从哪里来的呀?月亮为什么不从天上掉下来呀?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升起呢?……诸如此类千奇百怪的问题,问个没完没了,但是母亲总能不厌其烦地尽最大可能给以圆满地回答。

爱因斯坦好学、爱问的表现给母亲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她没有因为小爱因斯坦的语言功能不佳而冷落他,反而,对他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尽可能地在他的兴趣范围内对他进行启发和帮助。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再加上父母正确及时的启发诱导,爱因斯坦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所以说,爱因斯坦的成功并不在于他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什么天才的遗传基因,相反,从小时候的种种表现看来,爱因斯坦似乎更像一个发育迟缓的“弱智儿”。

爱因斯坦也曾说:“我很清楚,我本人没有特殊的天才,好奇心、专心致志和顽强的耐心,结合自我批评的精神,这给我带来了我的机会。”他的成功,来源于父母不断地鼓励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他的父母没有像别人一样歧视他,也没有放弃他,反而以他们敏锐的眼光发现自己孩子的超人之处,加以鼓励、引导和发挥,最终帮助了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教子点睛: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一个孩子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赏识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一个孩子在充满被接受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这个世界;一个孩子在充满肯定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立定志向。”聪明的父母总是能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而且很少去责备孩子的缺点,多用鼓励的办法教育孩子可能会把孩子雕饰成一块美玉。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影响孩子的未来,所以,就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孩子吧!

音乐开启智慧之门

说起爱因斯坦与音乐的故事,人们都不会忘记一幅著名的漫画:爱因斯坦的脸被画成一把小提琴,琴弦上既有音符,还有那个著名的物理学公式:E=MC2。音乐让爱因斯坦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

爱因斯坦的音乐熏陶来自他的母亲。母亲在爱因斯坦很小时就对其进行了启蒙教育,每当母亲坐在钢琴前弹奏悦耳的曲子时,小爱因斯坦总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得入迷,母亲也感到了孩子有很强的音乐感。

有一次,母亲坐在钢琴旁轻轻地弹奏钢琴,优美的旋律一下子从母亲的手指间流出来。这时,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瞪着大大的棕色眼睛,全神贯注地倾听美妙的音乐。母亲高兴极了,对爱因斯坦说:“喂!亲爱的小家伙,瞧你一本正经的样子,真像个大学教授的模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细心的母亲发现,当她演奏钢琴的时候,爱因斯坦就会一动不动地坐在旁边听,当演奏到美妙之处时,爱因斯坦的表情就充满了喜悦。母亲惊喜地想:“孩子能听懂音乐,能听懂音乐的孩子怎么会是傻子呢?”

从那以后,母亲就经常给爱因斯坦弹奏钢琴曲。小爱因斯坦常常陶醉于音乐中,有时手舞足蹈,有时静静地聆听。耐心的母亲,一面用音乐引导孩子的听力,一面给他讲解简单的乐理知识。小爱因斯坦似懂非懂地认真听着,偶尔嘴里也嘟囔着什么,但谁也听不清楚。不爱说话的小爱因斯坦对音乐入迷了。在爱因斯坦4岁那年,他终于开口说话了。

在爱因斯坦6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拉小提琴。随着时光的流逝,爱因斯坦对音乐渐渐入迷,后来,音乐成为他一生的至爱。虽然当时爱因斯坦在练小提琴时也感到很苦、很累,但是,在13岁之后,他就懂得了和声与曲式的数学结构,体会到了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技巧和奥妙。琴弦和心弦一起共鸣,他一生中的科学和艺术生涯也开始了。

在爱因斯坦身上,科学和艺术得到了统一和互补。不管旅行到哪里,爱因斯坦的身边总是带着一把小提琴,甚至参加柏林科学院的会议,也要随身带着琴盒,以便会后拜访普朗克、玻尔时,能在一起拉拉弹弹。

1931年,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说:

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那么,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它们的最强有力的动机。

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据的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世界图像,使我们在那里面就像感觉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

在思考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一旦爱因斯坦的思维陷入了低谷,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笔,拿起琴弓。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开始响起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灵感也随之而来。

曾经有人说,爱因斯坦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与他学习小提琴有很大的关系,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音乐是一种细腻的艺术形式,它无处不在的张力能够让一个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得到极致的发挥。正是音乐让爱因斯坦能够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有创意地想象,正是音乐让他在物理学深奥的理论中找到了自己的思路。

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内外的专家认为,音乐具有开发右脑潜能,调整大脑两个半球功能的奇特功效。音乐不仅让爱因斯坦得到了灵魂的安宁,而且更加激发了他的想象力。

教子点睛: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音乐不仅是一种消遣活动,而且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实验表明,从儿童3岁开始就让他多听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他在学习过程中就能不断提高成绩。所以说,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孩子尽早地接触到音乐,让音乐陶冶他的性情,促进他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