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2986100000023

第23章 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惠:好父母教育出好孩子(2)

从那以后,这个尽职的母亲一直绞尽脑汁想帮助孩子们理解“家”这个概念;想尽办法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机会很快就来了……

张炳慧一直让孩子们轮流打扫卫生。这一天轮到爱丽丝了,恰恰赶上她身体不舒服。于是张炳慧把握住这个好机会,对经常和爱丽丝吵架的彼得说:“今天姐姐身体不舒服,你帮助她打扫卫生好吗?”

彼得的表情变得很复杂,因为他们兄弟姐妹之间从来没有互相帮助的习惯,因此他显得很犹豫。母亲站在犹豫不决的彼得面前,为了能够让躺在床上的爱丽丝也能够听见,她就大声地喊:“我们的彼得今天替生病的爱丽丝打扫房间,爱丽丝听见了吗?”

似乎是为了让姐姐看到他的表现,他又扫又擦,格外卖力。他大汗淋漓、认真打扫卫生的样子让张炳慧至今还记忆犹新。

自从彼得替爱丽丝打扫卫生后,爱丽丝对彼得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她还会请彼得帮忙,并总是向彼得表达谢意。听到姐姐感谢的话,彼得非常开心,渐渐地,当南希有困难的时候他也愿意效力了。

当然,事情并不总是这样顺利,有时候他们还会因为一些小事打得不可开交,甚至弄得鼻青脸肿。在向孩子们解释了家庭的意义之后,母亲对他们之间再次发生的打架就决不姑息了。每次打架后,她先让他们明白谁是谁非,然后三个人一起接受惩罚。如果认识不到错误,就禁止他们外出,或者让他们写检查。

每次她都对孩子们说相同的话:“你们忘记了我们是一家人,这就是最大的错误。家庭就是互相忍让、相互关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被称为一家人。”

经过这样的教训,孩子们开始有所变化了。在一起受罚的中他们逐渐明白了圆满地解决兄弟姐妹之前的矛盾,学会了不伤害对方,也学会了去关怀别人。

每当父亲下班回家,在各自房间学习的孩子们就会跑出来向父亲问候;孩子们还学会了帮母亲打扫房间,尽管劳动的技能还非常稚嫩,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劳动的热情;遇到高兴的事大家会一起开怀大笑、痛苦的事大家一起悲伤。孩子们就像树枝渐渐发出新芽一样,每天都有着新的变化。

个子娇小的南希在那些大块头的孩子当中,也敢于昂首挺胸;总是不能集中精力,令人担心的彼得,重新找回了自信;爱丽丝令那些白皮肤蓝眼睛的孩子抛弃了种族差别的观念,并成为孩子中的“小领袖”。

不得不承认,孩子的这一切的改变,只有在一个稳定的家庭中才能学到。如果没有家庭的概念,相信这些孩子是绝对不会有这种变化的。

孩子们终于渐渐理解家庭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为他们构筑了坚强的防线,孩子们也因此有了安全感。因为有了这样的家庭,他们找到了失去已久的自信。所以,教育孩子绝对不能脱离家庭。

教子点睛:

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生活中,各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宽容,彼此友爱。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与宽容的家庭氛围,才可以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得到良好的熏陶。

对孩子要因材施教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的故事:

臭名昭著的妖怪普罗克鲁斯特斯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一个和善的主人,他把所有路经这里的人请到家里,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

但当客人入睡后,普罗克鲁斯特斯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的身材必须符合床的大小,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至将客人折磨死。

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削足适履”的做法。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在用这种做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是十分愚蠢的。所以,明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笼统地套用现成理论,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张炳慧的三个孩子的性格有着天壤之别。爱丽丝性格活泼,具备领导能力,但缺乏艺术细胞;彼得性格内向,却善于操纵机器,在科学领域很有天分;南希有出众的艺术感觉,书法和逻辑思维与众不同。

张炳慧与丈夫结婚后,丈夫曾经特别叮嘱过她,彼得孕期未满就出生了,是一个早产儿,他比别的孩子反应稍微慢一些,所以,对他一定要有耐心。张炳慧把丈夫的话记在了心里。

当时,彼得刚上小学,做起事来比姐姐和妹妹还小心,无论做什么都不是很积极。但是有一天,他忽然发起脾气来。这令家人十分惊讶,于是把他送到医院接受检查。医生的话听起来令人很沮丧,他说彼得小时候心理受过打击,导致精神上受到了创伤。

从那时开始,张炳慧就为如何教育彼得感到非常苦恼。两个女儿已经按照母亲的想法从细微的生活习惯上开始一点一点地发生转变,而且生活都已步入了正轨,但是彼得却始终不能融入其中。因此,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

在长时间的苦闷之后,张炳慧开始不断地对彼得进行观察。但令她苦恼的是,一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直到有一天,发生在厨房中的一件小事改变了她对彼得的看法。

当时,她正在厨房里整理餐具,彼得站在一旁认真地看着母亲。当母亲从橱柜的高层将餐具拿出来的时候,彼得突然问她:“妈妈,为什么将重的碗放在那么高的地方呢?把轻的放在高处,把重的碗放在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不是更好吗?”

张炳慧惊奇地看着他,心想,怎么能说他是个先天不足的孩子呢?他的观察力不是很敏锐吗?不久之后,她又有了新的发现。

一次放学后,张炳慧看到孩子们在房间的地板上聚精会神地玩着什么游戏,她问他们在干什么时,他们回答说在玩一个彼得发明的游戏。原来,彼得从他爱看的科幻小说中得到了灵感,发明了一个小游戏。

他的父亲经常为彼得沉浸于空想的科幻小说而感到担忧,但母亲却从中发现了彼得与众不同的一面,她觉得他看科幻小说并不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在她看来,彼得不是那种脑子里充满各种想法的孩子,而是比同龄人更加喜好分明、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孩子。

于是,张炳慧将丈夫对彼得的担忧和自己先入为主的看法统统抛弃。与同龄人相比,彼得具有出众的观察力,他还可以自己发明游戏。他并不是一个比别人发育慢的孩子,也不是一个心理受过打击而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

从那以后,只要是他按照自己想法所做的事,母亲都会给予表扬。另一方面,她也不再一味地将他锁在家里,只要有时间就会带他出去,让他直接去听、去看、去做。

事实也证明了她的做法是正确的。彼得在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方面有着很高的天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种天分越发明显。上高中的时候,他曾作为学校的代表在全美科学大会上领奖。可是,又有谁会相信,10年前,他还是一个被人认为先天不足、放学后需要补课、时刻处在父母保护中的孩子呢?

从这件事,张炳慧总结出,要想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教育方法,需要每天去观察孩子,长时间同孩子在一起,以便掌握他们的特点,然后据此创造出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因为只有母亲才真正了解孩子的特点是什么,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孩子最喜欢什么……

如果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无所知,她就根本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一个能够尽情发挥才能的环境。张炳慧奉劝年轻的父母,在倾听别人的教育理论和原则之前,应该先找到自己的方法。在绞尽脑汁研究他人的理论之前,先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在做什么,通过自己的双眼找到孩子的特点、才能以及喜好。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父母在对孩子的长期观察和不断理解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与其把孩子送到培训班,把时间花到研究理论上,还不如仔细留意一下孩子的行动,观察一下孩子在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特长是什么,有什么不足……然后,通过这些观察,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模式,孩子一定能从中受益。

教子点睛:

父母在看到自己孩子的瞬间,脑海中就应该立刻浮现出一种教育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会比世上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更加适合于自己的孩子。由此,张炳慧认为,作为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育专家,那么也就不会发现孩子身上所蕴藏的无限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