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 教品德
2975700000005

第5章 圆满做人的品德(2)

柳彤听后噘了噘嘴,妈妈问她:“老师教得好吗?”她想了想,不情愿地点了点头,妈妈笑笑说:“老师既然教得好,那就是个好老师啊!好老师不是应该值得我们去尊敬吗?而且只有抱着尊敬的态度去听老师讲课,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啊!”

孩子总是免不了有一些小小的偏见,就如柳彤这样,要么是老师长得不好看,要么是其他什么无关紧要的原因。孩子从老师的外在表现,来判断自己是否应该去尊敬老师,对此,父母也要注意进行教育劝阻。因为孩子若是养成“以貌取人”的坏习惯,那么将来他就不只是不尊敬老师,他还有可能会不尊敬父母,不尊敬同事、领导,从而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金玉良言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美德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毕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并接受他的教育。所以,只有具有尊师美德的孩子,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老师,才能专心于学习,才能更多地汲取知识,这将会使他在成长道路上获益良多。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将尊师美德一直保持下去。

友爱同学:孩子行好悌道才会走得更顺利

实际上,人们的联合是不可思议的,是一条神奇的“友爱”纽带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

——(英国)卡莱尔

智慧、友爱,这是照明我们的黑夜的光亮。

——(法国)罗曼·罗兰

学校组织同学们周末到游乐园秋游,上小学3年级的郭洋十分开心。

到了游乐园,大家又是坐船,又是坐过山车,还一起野餐,所有同学都玩得不亦乐乎。而在这个过程中,郭洋的表现非常让人称赞:大家坐船的时候,高个子的他会站在船边上,先扶着矮个的同学上去,并提醒大家注意脚下,然后他自己才上去;坐过山车的时候,他也表现得非常谦让,让大家先去,自己则往后排队;玩耍的时候,有一位同学不小心划破了手,他又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创可贴……

其实,郭洋这样对同学友爱的事情并不只表现在这一天,在平常上学的日子里,他也是如此,老师和同学都夸郭洋是位好同学。

而郭洋之所以有这样为大家所称赞的好品德,与父母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父母从郭洋小时候起,就教他要友爱朋友、同学,友爱周围的人。在父母这样的教育下,郭洋形成了友爱他人的习惯,这使得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有一大堆的朋友。

可见,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对他加强“友爱”品德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将会大有好处。所以,父母也要重视起这一品德,让孩子在友爱中走得更远。

友爱,就是人与人之间非常友善,可以亲切互助。友爱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亲切情感。在孩子上学的阶段,他的同学就是需要他表现友爱的对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这样一类孩子:他总是爱与同学发生摩擦,不是与同学闹意见,就是对同学不友好。有时候,他还习惯于让一切事情都顺从他的意思,由此而与同学产生矛盾。仔细观察一下,这样的孩子大多没有什么朋友。他对同学不友爱,自然也换不来同学与他的友情。

所以,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提醒孩子,让他善待周围的同学、朋友。要让他明白,只有多与人为善,才能有更多的朋友,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自己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顺利。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首先要尊重同学

友爱的表达也是需要条件的,友爱的前提必须是对同学的尊重。父母要提醒孩子,表达友爱不能有如施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同学,是不可能让人感觉得到友爱的;表达友爱也不能像命令,毕竟谁也不想被强迫,那样的态度也会使人感觉不舒服。

只有用尊重的眼光去看待同学,不轻看任何人,这样的友爱表达才能为人所接受。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摆正态度,只有先尊重同学,他才能表达出最为真诚的友爱。

建议二:多向同学伸出援手

友爱还表现在帮助同学上。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向同学伸出援助之手,这不仅是在帮助同学解决难题,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毕竟谁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互相帮助就是友爱的一种最好的表现。

小学5年级上学期的期中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于瑞发现坐在他前面的同学有些不安,看上去很着急的样子。由于这次考试座位顺序被打乱,所以于瑞并不认识他,但于瑞还是关切地问:“你怎么了?”那同学皱着眉头回答:“我忘记带橡皮了,一会儿考试可怎么办啊!”

于瑞想了想,从铅笔盒中拿出了自己的橡皮和一把小刀,并迅速地用小刀将橡皮切成两半,把其中一半递了过去,说:“这半给你用。”那位同学惊讶地看了看了于瑞,接过橡皮后连声道谢。考试完了,那位同学又一次对于瑞千恩万谢。

回家后,于瑞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连连夸他做得好。而经过这件事情,原来不相识的两个人也成为了好朋友。

帮助同学可以算是表达友爱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在他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就会如于瑞这样,既培养了好品德,同时还多了一位好朋友。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拥有一颗爱心,通过多帮助同学来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朋友,培养自己的优良品德。

另外,父母也要提醒孩子注意一点,帮助同学也要分清情况,不能盲目地去帮助。要确定同学是否确实遇到了困难,否则就有可能会弄巧成拙。

建议三:告诫孩子不能“伤害”同学

有的孩子总是喜欢对同学的穿着、体态等“评头论足”,有时候还说一些讥讽的话;而有的孩子在看到别的同学遭遇不幸、学习成绩下滑或者偶尔的失利的时候,不但没有鼓励,反而讲一些很伤人的话;更有的孩子,看见同学的生理缺陷,甚至还会嘲笑不已……孩子的这种种表现,都有可能会伤害到其他同学,当然就谈不上友爱同学了。

上小学3年级的贾霖一天放学回家对妈妈说:“今天我们班上转来一个残疾人,他走路的样子可逗了。”他边说边一拐一拐地学人走路。

妈妈却并没有笑,只是很严肃地看着他说:“你怎么可以嘲笑同学呢?他的身体已经因为残疾而经受了痛苦,你还要给他的心灵也造成伤害吗?记得你刚入学我就和你说过,要友爱同学。你看你现在,不但不爱护同学,反而嘲笑起别人来,你觉得你这样做对吗?”

妈妈的话一下子点醒了贾霖,他顿时感觉惭愧不已,连忙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嘲笑同学了。嗯……我以后还会在他需要的时候好好帮助他。”

孩子有时候会对残疾人或者某些人的口音产生好奇,他甚至还会像贾霖这样,觉得十分可笑。但父母要及时制止他的这种行为,因为这会伤害到同学的心灵。所以,要让孩子做到友爱同学,父母应该让他爱护同学。

建议四:提醒孩子,友爱不是讲“哥们儿义气”

表达友爱、帮助别人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最重要的一点,这种友爱不能违反纪律和规则,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朋友负责。

一天,爸爸接到学校老师打来的电话,老师反映说,他9岁的儿子考试的时候帮人作弊。等到儿子放学回到家,爸爸问他:“为什么要帮助别人作弊?”儿子却说:“我是在帮助同学呀!他跟我关系可好了,你不是让我一定要友爱同学吗?”

爸爸摇了摇头:“帮忙也要看是帮什么,即便是友爱也应该有一个原则啊!你帮他作弊,他能学到知识吗?你自己不也一样被老师批评?作弊就是错误的行为,你要真是他的好朋友就应该劝阻他,并帮助他好好学习才对啊!你现在的行为就只是讲哥们儿义气,并不是友爱。”

儿子听后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他才说:“爸爸,我知道错了!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做到真正友爱同学。”

友谊本应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挚的情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而孩子与同学的友爱,应该是学习上、生活中的互相帮助,绝不是像故事中的孩子那样帮同学作弊。

友爱需要的是讲原则的“义气”,这个义气是要建立在维护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而所谓的“哥们儿义气”,却多是以不分是非的私利为目的,更有甚者连社会的准则、国家的法律都敢去触犯。这样的朋友并不是真正的朋友,这样的义气也不是真正的友爱,到头来只能是害人害己。

金玉良言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得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他的意思是说,孩子与同伴间的友爱关系,将会促进他发展诸如合作、协商等各种社会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孩子友爱同学的良好品德,对于他在未来社会中能否立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诚实有加:奠定孩子一生发展的根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中国)孟子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苏联)高尔基

列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创始人。他从小性格开朗,活泼好动。

8岁那年,列宁随小朋友们到姑妈家去玩儿,在玩闹过程中,列宁不小心把一个花瓶打碎了。姑妈发现后,问孩子们:“是谁把花瓶打碎了?”小朋友们都说:“不是我。”但当问到列宁的时候,他也小声回答:“不是我。”

这时,在一旁的妈妈猜出花瓶极有可能是列宁打碎的,但是,她并没有当场揭穿儿子,而是希望通过其他方法让列宁认识到错误。

回到家的几天里,列宁明显不如以前快乐了。为了帮儿子树立诚实意识,妈妈坚持每天晚上给列宁讲一些关于诚实的小故事。突然有一天晚上,正当妈妈给列宁讲故事时,列宁“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妈妈,姑妈家的花瓶是我打碎的,而我害怕姑妈的责备,所以当时没有承认。”妈妈微笑着说:“承认错误就是好孩子,你给姑妈写封信,向她承认错误并道歉,她一定会原谅你的。”

列宁照妈妈的建议做了,不久就收到了姑妈的信,姑妈不仅原谅了他,并且表扬他是个诚实的孩子。从此,列宁又找回了往常的快乐,他悄悄地对妈妈说:“做一个诚实的人真轻松,不用每天受到良心的谴责。”妈妈会心地笑了,并鼓励他以后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当发现列宁对姑妈撒谎,不愿承认打碎花瓶的事实时,妈妈没有当众拆穿他的撒谎行为,而是通过讲诚实故事的方式,让儿子认识到诚实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最终,她鼓励儿子勇敢地向姑妈道歉,求得姑妈的原谅。

孩子犯错误、撒谎是难免的,关键在于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去引导,避免孩子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要培养孩子的诚实品德,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诚实环境,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和责任意识教育,让孩子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翻开那些沦为罪犯的孩子的档案,不难发现假、恶、丑的家庭教育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而正是这种背离诚实的教育泯灭了他们对人世间真善美的最后一点希望。所以,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诚实品德,让诚实奠定孩子一生发展的根基。

培养建议

建议一: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学习榜样,甚至可以说父母言行的点点滴滴都将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品格中得以延续。所以,父母一样要谨慎言行,为孩子做诚实的好榜样。

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为了应付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会编造谎言哄骗孩子;孩子因为诚实吃了一点亏,父母甚至会埋怨。其实,父母为了种种理由选择谎言和欺骗的时候,就已经将一枚恶果种在了孩子的心田。久而久之,这些行为会让孩子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之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第一污染源,要教育孩子诚实,父母要做出诚实的表率,每一件小事情,每一个行为举止,都要特别注意。

建议二:用讲故事的方法树立孩子的诚实意识

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撒谎骗人是可耻的行为,而诚实的人才是值得大家信赖的。父母可以采用讲关于诚实的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诚实对一个人的重要,撒谎骗人的恶果。

5岁的女儿曾经听妈妈讲过一个小孩因为撒谎长出了长鼻子的故事。一天,女儿在幼儿园里又听到了这个故事,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不会撒谎的,撒谎会长出长长的鼻子,你也不要撒谎啊!”

妈妈听了,对女儿说:“孩子,在童话故事里,撒谎的人会长出长鼻子,而现实生活中,人说谎是不会长出长鼻子的,但却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女儿问:“妈妈,那我是不是就可以说谎了?”妈妈回答:“当然不是,一个人应该要诚实,说实话,而说谎的孩子,小伙伴们儿会都远离他。”

女儿若有所思,说:“哦,那比长出长鼻子还可怕,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妈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女儿明白:撒谎的孩子会失去朋友,从而鼓励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但父母要注意故事的内容,6岁以下的孩子没有明确的真实和想象的概念,为了让孩子明白诚实,父母可以编一些童话故事;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对诚实有了自己的理解后,父母最好讲一些名人小故事、真实案例给孩子听。

建议三:对孩子的诚实行为要及时鼓励

父母要尊重孩子,及时肯定孩子的诚实言行。当孩子做错事情敢于承认时,父母不应再责备孩子,应该给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的诚实行为作出肯定。

儿子今年上小学2年级,一天,他做完作业后,妈妈问她:“作业做完后检查了吗?”江宁回答:“没有。”说完,他把作业本递到妈妈手里:“妈妈帮我检查。”妈妈一脸无奈的表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嘛!”儿子撒娇道:“不嘛!我就要妈妈帮我检查。”

无奈之下,妈妈把作业本拿过来,检查后,告诉儿子:“里面有3处错误,你好好检查,妈妈现在要出去一下,希望回来后你能自己找出错误,找到后有奖励哦!”说完,就出了门。

半小时候后,妈妈回来了,儿子兴奋地跑到门口:“妈妈,我找到了,3处我都找出来了。”妈妈一脸欣慰:“这么乖,来,让妈妈看看。”儿子接着说:“姥姥帮我检查出来的。”

欣慰的表情顿时从妈妈脸上消失了,妈妈刚要批评他,但沉默了一下,仍然微笑着说:“哦,原来不是你自己找出来的,那么成功检查作业的奖励就没有了。”儿子听了很沮丧。妈妈接着说:“妈妈觉得你的诚实行为还是值得肯定的,来,因为你的诚实,妈妈奖励你一个吻。如果下次能自己独立检查作业我就更高兴了。”说完,在儿子的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

当妈妈发现儿子不是独立检查作业时,起初很失望,但是她压住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发现了儿子诚实的一面,及时对他诚实的行为作出肯定和表扬。

其实,有时孩子欺骗父母是因为他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所以他会编造一些谎言来赢得父母的赏识。但当忍受过内心的折磨,孩子主动向父母承认错误时,父母要及时肯定孩子的诚实行为,让他感到父母因为他的诚实而欣慰。

建议四:正确对待孩子的撒谎行为